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格力與海爾、美的距離:不僅是千億與兩千億,而是朱江洪

8月27日, 海爾以一張漂亮的中報, 點燃了家電行業2017年的“報表戰火”, 美的、格力中報隨之出爐。

青島海爾(600690)2017年上半年實現收入775.8億元, 增長59%;歸母淨利潤44.3億元, 增長33.5%;經營活動淨現金流量83.9億元, 增長76.5%。 海爾電器(01169.HK)2017年上半年營收增長24.5%至358.6億元, 錄得利潤13.6億元, 同比上升20.6%。 其中, 洗衣機、熱水器、管道服務和物流四大板塊分別取到了23%、15%、25%和21%的收入增長。 美的集團(000333)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249.64億元, 同比增長60.19%;淨利潤108.11億元, 同比增長13.84%;每股收益1.67元。 格力電器(000651)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91.85億元, 同比增長40.6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94.52億元, 同比增長47.64%;基本每股收益1.57元。

業界人士預測, 美的、海爾今年年收均將突破2000億大關, 而格力能否突破1500億還未知?

三家企業, 三份年報, 三條道路, 兩個陣營。 中國家電業長期穩固的鐵三角中, 似乎一角有所鬆動。 而導致家電三巨頭走向不同陣營、鐵三角鬆動的背後推手正是三家企業的發展模式。

如今, 海爾正在推進一場波瀾壯闊的企業大變革, 海爾全球化也已經走向縱深, 並引領全球白電行業向前發展;美的基於家電集團向科技集團轉型基礎之上, 推動科技創新與智慧製造一直在低調進行, 並且業績斐然;格力呢, 也正在發生著不可思議的“網紅”變化, 這個變化背後越來越讓人感覺, 它更像是個“時代企業”。

細心梳理中國家電三大巨頭的發展模式, 便能知道現在的格力與海爾、美的之間早已不是1000億與2000億的數字差距, 差的可能是清晰的發展戰略與戰略定力。

如今的家電行業, 一天沒有格力與董明珠的新聞, 就好像少了點什麼?我們不得不佩服, 董小姐為了企業發展, 將自己搭進去賺吆喝的“犧牲精神”。

將品牌擬人化, 把企業網紅化, 董小姐的“網紅行銷”是成功的。 從市場角度來看, 近些年董小姐掌管下的格力, 在行銷和管道上的確做到了行業的極致。 但顯然, 做企業不是只做行銷, 做企業需要謀大局, 做企業掌門人需要有戰略定力。 近些年, 格力發展太過於浮躁, 不論是忽高忽低的營業收入, 還是時而手機、時而新能源汽車的產品佈局, 抑或是高調游走在名利場的董小姐, 那個“專注且深情”的朱江洪時代的格力一息無存。

朱洪江時代, 格力對空調的核心專業主義, 對產品技術研發與品質格外注重, 在那個產品品質意識不那麼為企業所重視的年代, 格力以其“核心科技”和“好空調”在空調市場上圈粉無數,

並由此贏得了超高的用戶忠誠度。 即使在後期空調市場的天花板時期, 格力一直能有不錯的業績, 這或多或少都離不開朱江洪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

然而近些年來, 戰略重心的轉移、在多元化道路上的偏離, 格力曾今的技術與品質優勢已經越來越弱。

根據格力電器2017年半年報顯示, 今年上半年公司空調業務實現營收546.37億元, 同比增長30.14%;生活電器業務實現營收10.05億元, 同比增長30.85%;智慧裝備業務實現營收9.62億元, 同比增長高達2765.27%。 就資料分析, 空調依舊是格力的主要增長動力;生活電器雖有所增長, 但在美的小家電市場擠壓下, 未來增長空間有限;智慧裝備業務同比增長率高達2700多個點, 看似增長驚人, 但就其營收, 對企業整體板塊的貢獻而言微乎其微, 相比於海爾美的在智能裝備的營收, 更是居於下風。

空調市場飽和, 家電行業遇冷, 格力尋求多元化的道路沒有錯, 錯就錯在董小姐是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 在多元化這條道路上漸漸遺忘了“技術”與“專注”, 這兩個格力最為重要的內核。 相比於海爾與美的,海爾在為其品牌國際化蓄勢,美的在為科技化造勢,格力多元化卻流於形式。例如格力手機:董明珠親自為格力手機月臺,豪言壯語頻出給行業交了不少素材,比如:“格力手機開機畫面必須是我”、“這款產品可以做成世界一流”。當前智慧手機市場的形勢已經非常明顯,市場飽和,國內蘋果三星華米OV的格局暫時穩固,品牌勢能形成。這個時候,如果推出一款手機一無積累、二無建樹,還要來攪局能攪的動嗎?如果沒有顛覆式的技術創新或者驚豔的產品,也只能成為手機行業的匆匆過客。從格力手機3000的定價來看,董小姐過於注重利潤;而從網上開掛的價格來看,其成本似乎並不高。如果能夠將格力做空調的專注深情灌入到做手機,打造一款真正與時代相契合的智慧家居手機,這也許是更適合格力多元化的一條路子。

2012年,董明珠入主格力第一年,格力交出了新一代掌門人時期下的第一份成績單,根據其公佈的業績快報顯示,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00.84億元,成為首個依靠單品突破千億大關的家電企業。董小姐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爭取再造一個千億格力品牌。五年過去了,話音尤在耳,兩千億枉然。

現今,一邊是家電行業對於格力掉下第一陣營的狂歡;一邊是這背後大家對於格力發展100%的焦慮,畢竟家電行業需求目前已經在整體放緩,基於對於格力未來發展,格力究竟到哪裡找到新的增長點。五年的漂浮不定,被甩下第一陣營的格力,或許就是家電行業總會想起格力創始人朱江洪的主要原因!

相比於海爾與美的,海爾在為其品牌國際化蓄勢,美的在為科技化造勢,格力多元化卻流於形式。例如格力手機:董明珠親自為格力手機月臺,豪言壯語頻出給行業交了不少素材,比如:“格力手機開機畫面必須是我”、“這款產品可以做成世界一流”。當前智慧手機市場的形勢已經非常明顯,市場飽和,國內蘋果三星華米OV的格局暫時穩固,品牌勢能形成。這個時候,如果推出一款手機一無積累、二無建樹,還要來攪局能攪的動嗎?如果沒有顛覆式的技術創新或者驚豔的產品,也只能成為手機行業的匆匆過客。從格力手機3000的定價來看,董小姐過於注重利潤;而從網上開掛的價格來看,其成本似乎並不高。如果能夠將格力做空調的專注深情灌入到做手機,打造一款真正與時代相契合的智慧家居手機,這也許是更適合格力多元化的一條路子。

2012年,董明珠入主格力第一年,格力交出了新一代掌門人時期下的第一份成績單,根據其公佈的業績快報顯示,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00.84億元,成為首個依靠單品突破千億大關的家電企業。董小姐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爭取再造一個千億格力品牌。五年過去了,話音尤在耳,兩千億枉然。

現今,一邊是家電行業對於格力掉下第一陣營的狂歡;一邊是這背後大家對於格力發展100%的焦慮,畢竟家電行業需求目前已經在整體放緩,基於對於格力未來發展,格力究竟到哪裡找到新的增長點。五年的漂浮不定,被甩下第一陣營的格力,或許就是家電行業總會想起格力創始人朱江洪的主要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