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東南亞這麼多華人,原來都是從福建來的?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271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福建的故事

文字:焦叔 |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南洋華人人數眾多, 已經成為了海外華人勢力的重要一支。 但這些人今天的勢力, 卻和大胡建省密不可分……

在很多有福建人聚落的東南亞地區, 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叫做“送王船”的祭祀活動。 被點燃的“王船”在火海中劈啪作響,

讓人聯想起福船在穿越狂風巨浪中的場景。

在古代的航海技術下, 穿越海洋往往意味著可能有去無回。 波濤洶湧的海面對於當年的冒險者來說, 正如穿行火海一般。 航海這種富貴險中求的活動, 在福建人“下南洋”的過程中達到了巔峰。

風暴倖存者的後裔如今仍然聚集在異鄉的土地上, 用數百年來熟悉的鄉音和閩南人特有的習俗紀念著逝去的先輩。

海者, 閩人之田也

福建省簡稱閩, 位於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全省地形以山地為主, 丘陵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

沿海河流短促

平原更是稀缺

同時, 福建地跨中、南亞熱帶, 兩個地帶的代表性土壤分別是不適宜糧食種植的紅壤和赤紅壤。

其實亞熱帶還可以再細分為

北、中、南亞熱帶

清道光閩浙總督趙慎珍有雲:“漳泉諸府, 負山環海, 田少民多, 出米不敷民食”。

但是福建具有廣闊且曲折的海岸線, 北起福鼎的沙埕南至詔安的洋林, 長達3324公里, 僅次於廣東省。

海岸線曲折, 港口亦眾多

優良的港口條件和擁擠貧瘠的耕地,使得此地居民不得不下海討生活。

1850年九龍江口油畫

從唐朝開始,中國東南沿海興起僧人海外求經,僧人和部分商人開始了探索南洋。到了唐末,黃巢之亂禍及東南沿海,沿岸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亡南洋。阿拉伯航海家馬蘇提在經過蘇門答臘島時就已經發現部分華人的定據點。

這個別說不認識

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充分發展。

在繁榮的經濟之外,土地兼併現象嚴重,中國人口急劇增長。面對糧食壓力,福建的人民只能下南洋求生活。

移民規模瘋狂增長,促進了東南沿海的造船業發展;良好的船隻又能帶走更多移民,南下討生活的福建人便越來越多。

福建泉州也由此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現存最早的清真寺就在泉州,建於宋朝)

南宋主要對外港口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移民的主力是商人和失地的農民。閩南地區的商旅利用技術優勢,掀起了南洋貿易和移民的高潮。大量的剩餘人口就作為普通勞動力和技術人員,隨著商船隊進入南洋地區。

這些人有的後來又隨季風回國,也有的乾脆常年居住當地。由於移民女性較少,華人便逐漸與當地土著通婚,其後代逐漸成為了當地華人的組成部分。

向東南亞各處擴散

宋亡元興,蒲壽庚叛宋降元,在泉州城內大殺趙宋宗室。蒲氏家族受到元朝嘉獎,泉州在元朝也依舊為重要通商港口,延續著往日的繁榮。

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到泉州時,記載道到“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的無數”。

伊本·白圖

泰摩洛哥的穆斯林學者

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海濱民眾,入海從盜

明朝開始了綿延兩朝的海禁,福建人的南下之路越來越窄。最後的高潮是鄭和下西洋時,大批福建人跟隨船隊到達南洋地區。很多酋長和國王招納這些移民中有文化的人作為幕僚,後來有的人還成為了國王。

《名山藏》記載:“今王為閩人,隨鄭和至留其國者。其府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上篆文作獸形,雲是永樂中所賜。”這個人叫張燮,這件事在《東西洋考》《明史》都有同樣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

從明朝中葉至清朝嘉靖時代,中國的生產力始終領先於周邊地區,福建的走私商因此常遊行於各國之間。

走私生意獲利頗豐,民間自然冒著違法的風險從事貿易。《明史》記載: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

利用政策鬆緊大搞走私

媷大明朝廷的羊毛

隆慶皇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後,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又迅速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明穆宗

來自於歐洲的殖民者大批利用勤奮且廉價的華工開發殖民地。於是在南洋的福建籍華人人口逐漸達到十萬以上,並形成了極具鄉土特色的華人聚集區。

明清的海禁政策在某方面來說屬於“逼良為娼”,讓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無法投身於商業與漁業(回家就殺頭),不得不投靠海盜或者偷渡下南洋求生活。

比較一下

海禁後中國人的海洋冒險事業

完全無法和環球而來的歐洲人相比

在這些福建海盜中

鄭氏家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福建的移民規模起起伏伏,卻以鴉片戰爭之後為最多,只不過這時期的移民不再是以移民南洋為主了。

清中後期,土豆在中國安家落戶。糧食產量的暴增引發了中國人口的爆炸增長,從一億直接增長到三億。但國內的市場根本無法吸收那麼多的剩餘勞動力。

於是在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在中國招收大量“契約工人”。而最早的“豬仔館”便設在廈門。苦力貿易導致500萬“契約工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

華人勞工

甚至還有遠渡重洋到南美洲的

除了普通的偷渡和“契約工人”,移民潮中還有一種組織形式是集體農墾移民。19世紀,在馬來西亞有一片地域被世界稱為“新福州”,這裡最初的居民是由參加過戊戌變法的福州集體移民。

閩清舉人黃乃裳參與戊戌維新失敗後

帶著幾個親人來到英屬砂拉越

開始實施他的宏大覓地拓荒計畫

福州人在這裡開闢農田、建立華人學校、完善基礎設施。華人見證了這片土地由荒蕪到如今的馬來西亞的重要城市詩巫。如今在這裡的華裔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福州人,甚至還有一座福州博物館。

1900年到達詩巫的中國移民

華人移民重鎮不止新福州

所以你可以猜一下,這裡的土著人說漢語是說普通話還是閩南語?

夢回千里,夜夜舊時庭

隨著福建籍華人人數的增長,福建籍華人社區也就隨之形成。

華人社團在最初僅僅是互不聯繫的同鄉聚集區。直到18世紀初,移民社區才開始相互聯繫起來,出現了以行業、宗教和籍貫為紐帶的華人社團。

在移居南洋地區一段時間後,華人團體中出現了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華人富商。由富商捐款和當地華人團體共同集資建設了一批寺廟,作為社團的中心建築。這些寺廟很有特色,它只拜關羽和媽祖。

新加坡具有閩南特色的天福宮

天福宮裡的媽祖像

這些寺廟往往具備多種社會服務功能,除了用來祭祀,往往還用來處理同鄉糾紛和喪葬事務。很多寺廟還具有社會福利事業功能,救濟窮困的華人移民和新人。

在過節時期舉辦的“送王船”、“歌仔戲”與大陸同樣熱鬧,雖身處異鄉但與國內無異。

送王船+1

明末清初,開始出現具有政治色彩的華人社團。小刀會、天地會和洪門會等社團具有強烈的社會訴求,被嚴打以後轉移到南洋地區。

這一時期,這些社團的的工作重心也從反政府武裝逐漸轉移到南洋地區的自身建設,成為維護華人在當地利益的組織。

19世紀中期,華僑資本和人口都得到迅速擴張。同鄉社團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融合。

逐漸出現地區性福建社團並出現相對完善的基層組織。從原本互利互助擴大為聯合同鄉,傳承鄉土文化。

這樣的華人社團不僅遍佈東南亞

連太平洋對岸的墨西哥也有

這一時代出現了很多華人學校和華語媒體,成為了南洋近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些文化媒介都是傳統宗族文化的代言人,再加上教書先生往往語音不正,使得南洋福建華人生長出了和母國不同的文化。

在清朝政府頒佈新學制以後,南洋華人也緊跟形勢,開辦了宣傳民族主義的現代化學校。

從鄉土情結到民族主義的轉變,大大促進了福建華人和其他華人的交流,增強了海外華人的整體凝聚力。

而東南亞華人的經濟與文化資源

亦回流中國本土

陳嘉庚創辦的集美與廈大便是代表

這種同文同種的聯繫,維護著福建籍華人華僑共有鄉土情結和民族記憶,並延伸到其他同胞身上。海外華人華僑共同的歷史記憶維護著海外僑胞的利益。

據保守估計,全球華人華僑約有6000萬,資產總額達到2萬億水準,人口和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一般的地區強國水準。

70%的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其中祖籍福建的華僑更是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福建籍華僑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是一股最強大華人的力量。

推薦一本書《起火的世界》

關於東南亞華人的經濟地位與政治困境

不過華人華僑也並不是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都能有很富裕的生活。絕大多數人也只是在海外艱苦討生活,當初選擇移民也多為生活所迫。

一般人以為是這樣的

然而大多數是這樣的

海外排華事件時有發生,更加增加了華人華僑的生活難度。明清兩代,政府經常無暇顧及華人華僑的利益,甚至還將其視為背叛朝廷的反賊。

但在國家面臨危難時,總是少不了華人華僑的影子。上文提到的馬來西亞詩巫市內的福州後裔,在抗戰時期是毀家紓難,給國民政府無償提供了大量經濟資助,可謂愛國主義的絕佳教材。

讓遊子幫助祖國的原因,或許就是那顆熾熱的中國心吧。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優良的港口條件和擁擠貧瘠的耕地,使得此地居民不得不下海討生活。

1850年九龍江口油畫

從唐朝開始,中國東南沿海興起僧人海外求經,僧人和部分商人開始了探索南洋。到了唐末,黃巢之亂禍及東南沿海,沿岸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亡南洋。阿拉伯航海家馬蘇提在經過蘇門答臘島時就已經發現部分華人的定據點。

這個別說不認識

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充分發展。

在繁榮的經濟之外,土地兼併現象嚴重,中國人口急劇增長。面對糧食壓力,福建的人民只能下南洋求生活。

移民規模瘋狂增長,促進了東南沿海的造船業發展;良好的船隻又能帶走更多移民,南下討生活的福建人便越來越多。

福建泉州也由此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現存最早的清真寺就在泉州,建於宋朝)

南宋主要對外港口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移民的主力是商人和失地的農民。閩南地區的商旅利用技術優勢,掀起了南洋貿易和移民的高潮。大量的剩餘人口就作為普通勞動力和技術人員,隨著商船隊進入南洋地區。

這些人有的後來又隨季風回國,也有的乾脆常年居住當地。由於移民女性較少,華人便逐漸與當地土著通婚,其後代逐漸成為了當地華人的組成部分。

向東南亞各處擴散

宋亡元興,蒲壽庚叛宋降元,在泉州城內大殺趙宋宗室。蒲氏家族受到元朝嘉獎,泉州在元朝也依舊為重要通商港口,延續著往日的繁榮。

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到泉州時,記載道到“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的無數”。

伊本·白圖

泰摩洛哥的穆斯林學者

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海濱民眾,入海從盜

明朝開始了綿延兩朝的海禁,福建人的南下之路越來越窄。最後的高潮是鄭和下西洋時,大批福建人跟隨船隊到達南洋地區。很多酋長和國王招納這些移民中有文化的人作為幕僚,後來有的人還成為了國王。

《名山藏》記載:“今王為閩人,隨鄭和至留其國者。其府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上篆文作獸形,雲是永樂中所賜。”這個人叫張燮,這件事在《東西洋考》《明史》都有同樣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

從明朝中葉至清朝嘉靖時代,中國的生產力始終領先於周邊地區,福建的走私商因此常遊行於各國之間。

走私生意獲利頗豐,民間自然冒著違法的風險從事貿易。《明史》記載: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

利用政策鬆緊大搞走私

媷大明朝廷的羊毛

隆慶皇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後,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又迅速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明穆宗

來自於歐洲的殖民者大批利用勤奮且廉價的華工開發殖民地。於是在南洋的福建籍華人人口逐漸達到十萬以上,並形成了極具鄉土特色的華人聚集區。

明清的海禁政策在某方面來說屬於“逼良為娼”,讓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無法投身於商業與漁業(回家就殺頭),不得不投靠海盜或者偷渡下南洋求生活。

比較一下

海禁後中國人的海洋冒險事業

完全無法和環球而來的歐洲人相比

在這些福建海盜中

鄭氏家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福建的移民規模起起伏伏,卻以鴉片戰爭之後為最多,只不過這時期的移民不再是以移民南洋為主了。

清中後期,土豆在中國安家落戶。糧食產量的暴增引發了中國人口的爆炸增長,從一億直接增長到三億。但國內的市場根本無法吸收那麼多的剩餘勞動力。

於是在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在中國招收大量“契約工人”。而最早的“豬仔館”便設在廈門。苦力貿易導致500萬“契約工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

華人勞工

甚至還有遠渡重洋到南美洲的

除了普通的偷渡和“契約工人”,移民潮中還有一種組織形式是集體農墾移民。19世紀,在馬來西亞有一片地域被世界稱為“新福州”,這裡最初的居民是由參加過戊戌變法的福州集體移民。

閩清舉人黃乃裳參與戊戌維新失敗後

帶著幾個親人來到英屬砂拉越

開始實施他的宏大覓地拓荒計畫

福州人在這裡開闢農田、建立華人學校、完善基礎設施。華人見證了這片土地由荒蕪到如今的馬來西亞的重要城市詩巫。如今在這裡的華裔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福州人,甚至還有一座福州博物館。

1900年到達詩巫的中國移民

華人移民重鎮不止新福州

所以你可以猜一下,這裡的土著人說漢語是說普通話還是閩南語?

夢回千里,夜夜舊時庭

隨著福建籍華人人數的增長,福建籍華人社區也就隨之形成。

華人社團在最初僅僅是互不聯繫的同鄉聚集區。直到18世紀初,移民社區才開始相互聯繫起來,出現了以行業、宗教和籍貫為紐帶的華人社團。

在移居南洋地區一段時間後,華人團體中出現了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華人富商。由富商捐款和當地華人團體共同集資建設了一批寺廟,作為社團的中心建築。這些寺廟很有特色,它只拜關羽和媽祖。

新加坡具有閩南特色的天福宮

天福宮裡的媽祖像

這些寺廟往往具備多種社會服務功能,除了用來祭祀,往往還用來處理同鄉糾紛和喪葬事務。很多寺廟還具有社會福利事業功能,救濟窮困的華人移民和新人。

在過節時期舉辦的“送王船”、“歌仔戲”與大陸同樣熱鬧,雖身處異鄉但與國內無異。

送王船+1

明末清初,開始出現具有政治色彩的華人社團。小刀會、天地會和洪門會等社團具有強烈的社會訴求,被嚴打以後轉移到南洋地區。

這一時期,這些社團的的工作重心也從反政府武裝逐漸轉移到南洋地區的自身建設,成為維護華人在當地利益的組織。

19世紀中期,華僑資本和人口都得到迅速擴張。同鄉社團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融合。

逐漸出現地區性福建社團並出現相對完善的基層組織。從原本互利互助擴大為聯合同鄉,傳承鄉土文化。

這樣的華人社團不僅遍佈東南亞

連太平洋對岸的墨西哥也有

這一時代出現了很多華人學校和華語媒體,成為了南洋近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些文化媒介都是傳統宗族文化的代言人,再加上教書先生往往語音不正,使得南洋福建華人生長出了和母國不同的文化。

在清朝政府頒佈新學制以後,南洋華人也緊跟形勢,開辦了宣傳民族主義的現代化學校。

從鄉土情結到民族主義的轉變,大大促進了福建華人和其他華人的交流,增強了海外華人的整體凝聚力。

而東南亞華人的經濟與文化資源

亦回流中國本土

陳嘉庚創辦的集美與廈大便是代表

這種同文同種的聯繫,維護著福建籍華人華僑共有鄉土情結和民族記憶,並延伸到其他同胞身上。海外華人華僑共同的歷史記憶維護著海外僑胞的利益。

據保守估計,全球華人華僑約有6000萬,資產總額達到2萬億水準,人口和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一般的地區強國水準。

70%的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其中祖籍福建的華僑更是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福建籍華僑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是一股最強大華人的力量。

推薦一本書《起火的世界》

關於東南亞華人的經濟地位與政治困境

不過華人華僑也並不是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都能有很富裕的生活。絕大多數人也只是在海外艱苦討生活,當初選擇移民也多為生活所迫。

一般人以為是這樣的

然而大多數是這樣的

海外排華事件時有發生,更加增加了華人華僑的生活難度。明清兩代,政府經常無暇顧及華人華僑的利益,甚至還將其視為背叛朝廷的反賊。

但在國家面臨危難時,總是少不了華人華僑的影子。上文提到的馬來西亞詩巫市內的福州後裔,在抗戰時期是毀家紓難,給國民政府無償提供了大量經濟資助,可謂愛國主義的絕佳教材。

讓遊子幫助祖國的原因,或許就是那顆熾熱的中國心吧。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