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週末|魯迅的文字有多一針見血?

魯迅, 現代文學巨匠。 有人說:魯迅的意義, 正是文學的意義;魯迅的價值, 正是文學的價值。 魯迅先生筆下太多深刻的文章, 擔得起一針見血四個字。 當我們有了一些歲月沉澱和閱歷後, 再重讀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三味書屋、阿Q、孔乙己、祥林嫂……才會慢慢瞭解一些他想表達的東西——他的批判、諷刺、“吃人”等同樣適用於當今社會, 於我們, 未嘗不是一種警醒......

劉再複評價說,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所以如奇峰屹立, 形成一座白話文的文學金字塔, 全在於他的境界高出其他作家, 高出得很多。 以下是他的文字節選。

從來如此, 便對麼?

——《狂人日記》

人必生活著, 愛才有所附麗。

——《傷逝》

希望本無所謂有, 也無所謂無。 這就像地上的路,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故鄉》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 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娜拉走後怎樣》

看別的書也一樣, 仍要自己思索, 自己觀察。 倘只看書, 便變成書櫥, 即使自己覺得有趣, 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 逐漸死去了。

——《讀書雜談》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且介亭雜文附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沉默啊, 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紀念劉和珍君》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 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熱風》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的。

——《紀念劉和珍君》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 我覺得充實, 我將開口, 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 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 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野草》題辭

在我的後園, 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 一株是棗樹, 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野草》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 這屋子太暗, 須在這裡開一個窗, 大家一定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

願意開窗了。

——《無聲的中國》

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起來。

——《祝福》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自嘲》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 說一個人“不通事故”, 固然不是好話, 但說他“深於世故”, 也不是好話。

——《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 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 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 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 我在蒙朧中, 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 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 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

擁抱了全市鎮。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 也懶散而且舒適, 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 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 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 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祝福》

中國人沒記性, 因為沒記性, 所以昨天聽過的話, 今天忘記了, 明天再聽到, 還是覺得很新鮮。 做事也是如此, 昨天做壞了的事, 今天忘記了, 明天做起來, 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

——《老調子已經唱完》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

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

對面是弄孩子,

樓上有兩人狂笑,

還有打牌聲,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而已集•小雜感》

凡有一人的主張,

得了贊和, 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 是促其奮鬥的, 獨有叫喊于生人中, 而生人並無反應, 既非贊同, 也非反對, 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 無可搓手的了, 這是怎樣的悲哀呵, 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呐喊》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 但能夠為錢所賣掉。

——《娜拉走後怎樣》

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 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

——《明天》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銅絲。 一絲發抖的聲音, 在空氣中愈顫愈細, 細到沒有, 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 兩人站在枯草叢裡, 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 縮著頭, 鐵鑄一般站著。

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 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影的告別

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 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 她愛我之後,就要負了這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

——《傷逝》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野草.求乞者》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野草.序》

惟願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將這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隴中,無非埋著曾經和過的軀殼。待再經若干歲月,又當化為煙埃,並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

——《墳.寫在<墳>後面》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野草.墓碣文》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野草.序》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野草.序》

記得有人說過,回憶多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了,因為他眷念從前,難望再有勇猛的進取;但也有人說回憶是最為可喜的。

——《華蓋集•忽然想到九》

我新近才看出這圈套,就是從“青年必讀書”事件以來,很收些贊同和嘲罵的信,凡贊同者,都很坦白,並無什麼恭維。如果開首稱我為什麼“學者”“文學家”的,則下面一定是謾駡。我才明白這等稱號,乃是他們所公設的巧計,是精神的枷鎖,故意將你定為“與眾不同”,又借此來束縛你的言動,使你與他們的老生活上失去危險性的。

——《華蓋集•通訊》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兩地書》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卻都是十景病的仇敵,因為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中國如十景病尚存,則不但盧梭他們似的瘋子決不產生,並且也決不產生一個悲劇作家或喜劇作家或諷刺詩人。所有的,只是喜劇底人物或非喜劇非悲劇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帶了十景病。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我覺得中國人所蘊蓄的怒憤已經夠了,自然是受強者的蹂躪所致的。但他們卻不很向強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發洩,兵和匪不相爭,無槍的百姓卻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證據,再露骨的地說,怕還可以證明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萬丈怒火,除弱草之外又能燒掉甚麼呢?

——《雜憶》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然看到微茫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將奮然而前行。

——《紀念劉和珍君》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閘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上海的兒童》

無論是何等樣人,一成為猛人,則不問其“猛”之大小,我覺得他的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那結果,在內,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在外,是使別人所看見的並非該猛人的本相,而是經過了包圍者的曲折而顯現的幻形。至於幻得怎樣,則當視包圍者是三棱鏡呢,還是凸面或凹面而異。假如我們能有一種機會,偶然走到一個猛人的近旁,便可以看見這時包圍者的臉面和言動,和對付別的人們的時候有怎樣地不同。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猛人的親信,謬妄驕恣,很容易以為該猛人所愛的是這樣的人物。殊不知其實是大謬不然的。猛人所看見的他是嬌嫩老實,非常可愛,簡直說話會口吃,談天要臉紅。

——《而已集•扣絲雜感》

街燈的光穿窗而入,屋子裡顯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識的牆壁,壁端的棱線,熟識的書堆,堆邊的未訂的畫集,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識的牆壁,熟識的書堆……這些,在平時,我也時常看它們的,其實是算作一種休息。但我們一向輕視這等事,縱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卻排在喝茶搔癢之下,或者簡直不算一回事。我們所注意的是特別的精華,毫不在枝葉。給名人作傳的人,也大抵一味鋪張其特點,李白怎樣做詩,怎樣耍顛,拿破崙怎樣打仗,怎樣不睡覺,卻不說他們怎樣不耍顛,要睡覺。其實,一生中專門耍顛或不睡覺,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時能耍顛和不睡覺,就因為倒是有時不耍顛和也睡覺的緣故。然而人們以為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他去世前寫的《這也是生活》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他的遺囑

她愛我之後,就要負了這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

——《傷逝》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野草.求乞者》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野草.序》

惟願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將這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隴中,無非埋著曾經和過的軀殼。待再經若干歲月,又當化為煙埃,並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

——《墳.寫在<墳>後面》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野草.墓碣文》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野草.序》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野草.序》

記得有人說過,回憶多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了,因為他眷念從前,難望再有勇猛的進取;但也有人說回憶是最為可喜的。

——《華蓋集•忽然想到九》

我新近才看出這圈套,就是從“青年必讀書”事件以來,很收些贊同和嘲罵的信,凡贊同者,都很坦白,並無什麼恭維。如果開首稱我為什麼“學者”“文學家”的,則下面一定是謾駡。我才明白這等稱號,乃是他們所公設的巧計,是精神的枷鎖,故意將你定為“與眾不同”,又借此來束縛你的言動,使你與他們的老生活上失去危險性的。

——《華蓋集•通訊》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兩地書》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卻都是十景病的仇敵,因為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中國如十景病尚存,則不但盧梭他們似的瘋子決不產生,並且也決不產生一個悲劇作家或喜劇作家或諷刺詩人。所有的,只是喜劇底人物或非喜劇非悲劇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帶了十景病。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我覺得中國人所蘊蓄的怒憤已經夠了,自然是受強者的蹂躪所致的。但他們卻不很向強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發洩,兵和匪不相爭,無槍的百姓卻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證據,再露骨的地說,怕還可以證明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萬丈怒火,除弱草之外又能燒掉甚麼呢?

——《雜憶》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然看到微茫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將奮然而前行。

——《紀念劉和珍君》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閘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上海的兒童》

無論是何等樣人,一成為猛人,則不問其“猛”之大小,我覺得他的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那結果,在內,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在外,是使別人所看見的並非該猛人的本相,而是經過了包圍者的曲折而顯現的幻形。至於幻得怎樣,則當視包圍者是三棱鏡呢,還是凸面或凹面而異。假如我們能有一種機會,偶然走到一個猛人的近旁,便可以看見這時包圍者的臉面和言動,和對付別的人們的時候有怎樣地不同。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猛人的親信,謬妄驕恣,很容易以為該猛人所愛的是這樣的人物。殊不知其實是大謬不然的。猛人所看見的他是嬌嫩老實,非常可愛,簡直說話會口吃,談天要臉紅。

——《而已集•扣絲雜感》

街燈的光穿窗而入,屋子裡顯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識的牆壁,壁端的棱線,熟識的書堆,堆邊的未訂的畫集,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識的牆壁,熟識的書堆……這些,在平時,我也時常看它們的,其實是算作一種休息。但我們一向輕視這等事,縱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卻排在喝茶搔癢之下,或者簡直不算一回事。我們所注意的是特別的精華,毫不在枝葉。給名人作傳的人,也大抵一味鋪張其特點,李白怎樣做詩,怎樣耍顛,拿破崙怎樣打仗,怎樣不睡覺,卻不說他們怎樣不耍顛,要睡覺。其實,一生中專門耍顛或不睡覺,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時能耍顛和不睡覺,就因為倒是有時不耍顛和也睡覺的緣故。然而人們以為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他去世前寫的《這也是生活》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他的遺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