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時清明節習俗多 插柳鬥雞蹴鞠蕩秋千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 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

不過, 縱觀中國文學史上, 與清明節有關的古代詩詞豐富多彩, 中國歷代著名詩人也幾乎都有“清明詩詞”留世, 其中大多數描述了古人歡歡喜喜度清明節的景象。

“蹴鞠屢過飛鳥上, 秋千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 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寒食城東即事》, 描繪了人們在清明節紛紛走出戶外, 踢球、蕩秋千, 十分熱鬧。 宋代詞人柳永筆下的《木蘭花慢》顯示出清明節更加熱鬧, 既有音樂助興, 又有踏青出遊:“乍疏雨, 洗清明。 風暖繁弦脆管, 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 鬥草踏青。 ”

可以看出, 古代的清明節, 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 更有萬眾踏青、郊遊等種種歡樂。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

要談清明節, 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

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 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 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 晉文公歸國為君後, 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 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為官, 躲藏山裡。 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 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 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 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 要吃冷食, 稱為寒食節。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 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 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後, 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遊、蕩秋千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 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 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並不顯著, 二者主要的聯繫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 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 這兩點聯繫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併了寒食節。

古時清明節是“美食節”

古代清明節是一個“美食節”, 不僅有很多時令美食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市, 而且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漸重合, 寒食節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

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 創造了一些食品。 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

烏桕汁染烏飯做糕, 或者用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 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 祭完之後, 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用酒食, 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 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 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 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 非常好吃。 而且, 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古時清明節是“女人節”

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 她們平時不能出門, 不能隨便抛頭露面, 正所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 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 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

然後就踏青遊玩, 於是, 便有了“女人的清明, 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古時清明節如何放假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在唐代, 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 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放假了!

在隋唐之前, 人們重寒食、輕清明。 到唐玄宗時, 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 屬當時的“五禮”之一, 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 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 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裡的“小長假”。 唐朝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寒食到清明四日, 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 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 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 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西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像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後,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後,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西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周”重現。

宋元放假制度大不同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于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裡,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由於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周”,把酒敘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一景。有的乾脆相約賭博,想著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真的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麼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象。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複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輸給了丁謂,但章得象卻無錢支付。丁謂盯著要錢,章得象最後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千秋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依然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描寫的就是清明郊外踏青的畫面。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代詩人韋莊的詩作,反映了在陝西地區,女子過清明節流行蕩秋千的習俗。

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裡的臨安城(今杭州)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他不僅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而在當下,時時在“後清明節”感念先輩們的艱辛,傳承先人的美德,善待親人才是人們獻給清明節的最溫情的感恩和孝道。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西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像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後,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後,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西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周”重現。

宋元放假制度大不同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于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裡,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由於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周”,把酒敘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一景。有的乾脆相約賭博,想著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真的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麼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象。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複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輸給了丁謂,但章得象卻無錢支付。丁謂盯著要錢,章得象最後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千秋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依然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描寫的就是清明郊外踏青的畫面。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代詩人韋莊的詩作,反映了在陝西地區,女子過清明節流行蕩秋千的習俗。

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裡的臨安城(今杭州)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他不僅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而在當下,時時在“後清明節”感念先輩們的艱辛,傳承先人的美德,善待親人才是人們獻給清明節的最溫情的感恩和孝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