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越牛的人,越愛讀書、會讀書!看張瑞敏、馮侖、俞敏洪你就懂了

島君說:

很多活躍在企業一線的大佬們, 不乏出身草根的人, 他們因讀書而改變命運, 比如郭廣昌、劉強東、潘石屹等人。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也曾講如果他不讀書, “今天可能就是蘇北農村的一個農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企業家作為一個企業的船長, 其遠見卓識、對外界的判斷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 不斷地學習也顯得格外重要。 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曾國藩說“千秋邈矣獨留我, 百戰歸來再讀書”, 讀書有種獨特的吸引力。 如今企業家們到底在讀什麼書?他們的讀書方法又是什麼?島君做了以下總結。

作 者 | 曹雨欣

來 源 | 正和島

▲網上流傳的在某機場抓拍到張瑞敏在讀書

馮侖:“山洞”裡讀經典

作為房地產界的思想家、段子手, 馮侖之所以能侃侃而談, 與他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密不可分。

“人一出生沒有不同, 但隨著人的狀態、相貌、衣著、語言、教育等綜合實踐,

人才開始產生差異, 而讀書則可以培養大局觀”, 馮侖這樣說。

馮侖曾經講他小時候讀書, 沒有特別亮的燈光, 也沒有其他干擾因素, 就只有放在手頭的書。 這樣的環境對他讀書很有幫助, 相當於在山洞裡讀經典,

非常安靜!

馮侖說他經常碰到一些人, 歲數不大, 但給人感覺很老舊, 因為他們講出來的詞彙, 大都是20年前的。 一個人講話的時候所使用的詞彙, 反映了他的思想。 不經常讀書的人, 他的詞彙會枯竭, 思想會停滯。 經常讀書, 而且讀緊跟時代的書的人, 與他聊天, 會覺得他很年輕。

馮侖從小喜歡“學先進”, 有時看到報紙上有“英雄人物”的事蹟, 還會寫信跟對方交流。 這種與優秀人的溝通何嘗不是一種等同於, 甚至優於讀書的方法呢?

俞敏洪:不讀書, 人和豬還有什麼區別

俞敏洪好讀書是出了名的, 他也常常寫東西、演講, 激情澎湃的金句激勵了很多的年輕人。

書被俞敏洪視為擁有的最奢侈的東西。 曾曲折考進北大, 俞敏洪坦言說北大給他留下的最好的兩個東西: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精神,

和友誼。 而獲得前者的重要途徑就是不斷地閱讀。 甚至他說到“一個人的讀書數量和他的獨立精神是可以直接連在一起的”、“不讀書人和豬還有什麼區別?”。

多年的讀書讓俞敏洪有這樣的心得:

讀書給你帶來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 這三者絕對是長遠能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個動力;讀書是生存競爭的最高手段。

事實上, 新東方的現實版“中國合夥人”徐小平、王強無不都是愛書之人。 據說書癡王強的家中收藏了約7萬本書。 島君不得不先腦補書房有多大。

除了這三個人, 企業家中保持大量閱讀的人不在少數, 黃怒波、宋志平、甯高甯、潘石屹、任正非, 他們無不手不釋卷。 前中糧集團、現中國中化董事長甯高甯最大的樂趣就是“逛書店買書”, 他在《黃金屋》中寫道“能不斷讀點書看來是件挺要緊的事, 不管你是幹什麼的”, 喜歡讀書的人, 壞不到哪兒去。 潘石屹則把讀書視為觀察這個世界與自我改變、自我完善的辦法。

企業家都在讀什麼?

大眾對企業家的書單總有一種濃厚的興趣。時不時地,各種大佬私人書單流傳出來,受人追捧。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弗蘭西斯·培根宣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每類書塑造的人也會有差異。

甯高寧家中的藏書裡,商業管理的書籍只占20%,其餘主要是歷史、社會類和文學類。王石則說,那些唯讀跟工作有關的書籍的人,會讓自己的思維越來越狹窄。打穿專業、打破界線,進行互聯式地學習,非常有必要。

島君參加北京電視臺的總裁讀書會欄目錄製時,發現大佬們讀書很雜,他們推薦的書覆蓋管理學、歷史、政治、社會、文學等眾多領域;不僅有中文書,還有外文書。他們的讀書結構更像一個“T”字形,既有見識的廣度,又有專業的深度。T形的一橫很寬,讀書的面要寬;對一些特別感興趣、專業領域,則可以把書讀深一點,這就是T形的一豎。

也正是這些多元知識的獵取、多種思想衝擊碰撞,這些企業家們在獨立思考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成為優秀思想的集大成者。關於企業家到底更喜歡讀哪類書,島君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總結。

1.經典讓人的精神長骨頭

凡是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歷經了時間考驗的好書,這就是經典。經典書籍可以讓人的精神長骨頭,很多時候奠定了一個人此後的格局。估計很多人在自己老闆的辦公室的書架上,都見過《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書籍。

實際上,經典書涵蓋的範圍很大,每一個學科都有幾本經典書。島君單獨把這項列出來,是想把此類書與速食書,還有一些雜誌等有所區分。

張瑞敏每年讀上百本書,他說:“《老子》幫助我確立企業經營發展的大局觀,《論語》培育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剛健有為的浩然正氣,《孫子兵法》幫助我形成具體的管理方法和企業競爭謀略……”,當然他還格外喜歡讀德魯克的書,甚至有人評價他是“既懂外國的經營管理,又懂中國的《孫子兵法》,又懂《共產黨宣言》的企業家”。

馮侖把自己現在思考問題相對清晰的邏輯思路,歸功於當初研究黑格爾哲學,比如“大前提、小前提,最後結論,基本上是訓練你的思考。”對一些經典,馮侖認為要下狠勁、死下工夫。盡可能“吃下去”,融化成自己的智慧、生命、思考方式,對人的一生都有受益。

還有一些大佬們似乎並沒有那麼喜歡讀書,馬雲的辦公室沒有書架,還曾因說過“不讀書也挺好的”而受到質疑,但他直言《論語》、《道德經》等書是值得反復看的。

經典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即原典。現在越來越多的外文書引入中國,中文版一定程度上夾雜了譯者的理解,而讀原版書則盡可能回歸到作者的本意。像楊瀾就曾說“很多人都聽說過達爾文的大名,但不一定真讀過他的原著,其實《論物種的起源》很有可讀性,內容豐富,如果不讀原著只聽二道販子介紹,是無法獲得其中真樂趣的”。

2.管理者讀管理

管理者日常工作中面臨大量的管理問題,經管書無疑是他們常讀的書。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日本的大前研一是很多管理者推崇的國外管理大師。尤其是德魯克思想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對中國早期的管理者完成了第一次管理學科普工作,張瑞敏、陳春花是這位大師的中國擁躉。

在國外管理學方面,張瑞敏說自己主要讀的是彼得·德魯克系列。他認為所有的管理學方面的書,沒有誰能像德魯克寫得這麼高明。陳春花以其在學術與企業實踐中的跨界、多產的著作、研究成果近些年引發國內管理者的關注與推崇。她本人寫的《啟動個體》、《啟動組織》、《管理的常識》都曾給島君帶來諸多啟發。巧的是,張與陳兩人都格外推崇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

馮侖對讀管理學的書持有不同的建議,他不主張創業者看太多關於管理的書。他說:

書裡的管理理論與現實中的很多情況相悖,滿街都是管理人才,卻到處都有破產企業。創業主要與人性打交道,要讀懂人性,瞭解人心。創業者最好看那種特別慘烈、對人性有挑戰的故事,比如《教父》《古惑仔》,還有上海灘二三十年代的小說,甚至民國醜聞,還有諜戰題材等等。這能在他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給予力量。

3.讀史明智,以史為鑒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可以培養大格局,穩定心性,而經商最主要的是判斷大勢。歷史書則是很好的選擇。

柳傳志喜歡看歷史書,他認為歷史書能夠讓他深入思考,他善於從歷史故事中汲取企業管理的靈感,以史為鏡,從而保持清醒,不糊塗,把事情看得更透徹,更明白。

馮侖尤其喜歡讀歷史和哲學,在上大學前,最花精力去讀的就是這兩類。為什麼喜歡讀歷史?他形容道:“歷史是個望遠鏡,你一看遠了,什麼妖魔鬼怪都能看清;離得近,妖魔鬼怪看不見。”他還發現,史書很多都是講人物衝突與權力之爭,現在依然適用。

4.文學明人性,亦滋養心性

企業家面對眾多員工,常常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文學作為一個時代的折射,其細膩入微的手法、曲折的情景故事常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而對人性的把握對企業管理者也有非常重要的啟發。喜歡文學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柳傳志喜歡讀小說,他說能從中對現實生活有所領悟。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喜歡聽評書《水滸傳》,後來把整套《水滸》的小人書翻了個遍,以至於能把108將背下來。他覺得這本書對此後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上中學之後,他主要看蘇聯小說,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之類的。後來參軍之後,他愛看與軍事相關的人物傳記和小說,像《戰爭風雲》《戰爭與和平》等。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對很多人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潘石屹也尤為喜歡。路遙的文字給予了他許多力量。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選擇看路遙的書,常常能豁然開朗。他還喜歡讀陳忠實的《白鹿原》,也讀了好多遍餘秋雨的書。

而甯高甯喜歡讀林語堂、張愛玲、賈平凹。蓋茨曾自述,自己喜愛的書多半是非虛構類,《麥田裡的守望者》至今仍是他最喜愛的書之一。

5.王陽明心學、稻盛和夫熱

島君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陽明心學、稻盛和夫的學習熱潮在企業家中日益高漲。今年的正和島創變者年會上,設立了王陽明心學專題,場地容納400餘人,座無虛席。致良知四合院、盛和塾也格外受推崇。每年也都有大量的人奔赴龍場、日本現場感悟與學習。

據悉致良知四合院線上免費學員已有上萬名,在全國27個地區建立了公益性學習小組。而盛和塾官方網站顯示截至2017年3月,自1983年到現在,盛和塾在日本有64家分塾,在國外有32家分塾,有上萬名經營者參加了學習。

這些“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的方法讓企業經營管理者力圖汲取智慧和力量,並將之運用到的經營實踐中,知行合一。

除此之外,在談到讀什麼書,大佬們還有很多觀點。“少讀成功學的書,多看自傳。成功學的書基本沒有實幹,而僅是把一些理論串聯起來,並教導你模仿就可以成功。實際上每個人是不同的,成功模式也不同。而且,書中的他們真的算成功嗎?”李開複如是說。

馮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看報紙是從八卦看起,然後看社會新聞,再看財經、房地產,最後看時政。這樣看報紙,那些非正規管道的資訊會刺激一個人思考,讓思維空間特別開闊,還能擴展知識面。

袁岳則認為,常讀新書很重要。比如科幻書對人的想像力是有幫助的;知識前沿的書則可以讓人站在行業的第一線。

大佬們的讀書方法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雖然沒有針對企業家群體做過嚴格的統計,但大佬們的讀書之多為公眾欽佩。

俞敏洪曾多次講到他在北大的時候四年讀了800本書,工作後年均60-100本。亞洲首富孫正義在生病3年期間讀了3000本書 。李開複也曾公開建議每人每年應該讀100本書。張瑞敏則基本上以每週兩本的速度速讀書籍。

讀書成為大佬們的一種日常習慣。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但讀書不是目的,這些大佬們究竟又是如何讀書的?他們有沒有獨特的讀書方法?

1.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能將所讀所學靈活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張瑞敏是一個非常好的代表。

張瑞敏說自己的閱讀是實用主義,讀書都是為了管理。讀書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放進去。他從管理的角度,把儒家的“四書五經”提煉成四個字:“內聖外王”,但在實踐中,張瑞敏把順序改成“外王內聖”。“外王”是確定創立世界名牌的目標,再倒逼“內聖”,也就是倒逼個人的學習。張瑞敏說,傳統時代,可能儒家文化更合適,因為它體現了團隊精神。而如今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道德經》更切合實際,像“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這樣的道理,對現在的實際指導意義會更大。

海爾“供應鏈無尺度”的理念,來自約瑟夫.派恩等人所著《體驗經濟》。張瑞敏所做的解讀是從企業為中心變成用戶為中心。

正是張瑞敏的活學活用,通過研讀大師的管理原著,領略前人的管理智慧,將融會貫通的研讀心得付諸實際,創新實施了“海爾模式”。

任正非對讀書的喜愛,也延伸到華為的管理中。比如華為員工中有一個“3+1”計畫:“3”是愛上一項運動、交一個朋友、有一項愛好,“1”是週末讀一本好書。

2.碎片化閱讀

大佬們每年繁忙工作之外,還能保持大量的閱讀,這來自於他們的碎片化時間閱讀。

甯高寧在兩個地方讀書時間最多,一個是廁所裡,一個是飛機上。飛機晚點卻是甯高甯的幸福時光:“一晚點我就想,我也沒有辦法,這些時間就全是我的了。非常享受。”

坐飛機、坐汽車是俞敏洪讀書的時間。他說自己從小到大,坐汽車沒有暈過車,在特別顛簸的時候都可以用電腦工作。在汽車上看書、看視頻,用電腦十個小時,就感覺跟在辦公室一樣。

3.快速閱讀

袁岳曾算過一筆賬,要實現古人常講的讀萬卷書,一個人至少要三天讀一本。他認為用一個月的長時間讀書跟用一天半讀書的效果是一樣的,主張快讀書一目十行,先看序言目錄,甚至只是書名,大致瞭解這本書的內容。

“對於許多書來說,這樣做就足夠了,可以積累大量的知識。試想下如果你有幾千本書的見識和你只有幾百本書的見識相比,你對世界的看法會很不同。”

據說一本400頁的書,任正非在飛機上5-6小時就能讀完,而且還能快速能抓住書中要點。

張瑞敏則認為,一般的書都是二八開,20%是非常核心的東西,80%是為了描述核心而產生的,只要你抓住那20%的要點,就抓住了這本書的核心意思。他讀書的時候,都會先快速地把書流覽一遍,然後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進行細讀。

4.讀書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讀書既要快,講求效率的同時,一些企業家也選擇了慢讀書,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俞敏洪讀書堅持做筆記,平時讀書有意無意會寫一些新的觀點、新的想法。他的這種勤奮也能給他平時的思考和講課補充營養。

馮侖讀書不可謂不刻苦,他經常讀到半夜,使勁讀,反復看。因為喜歡《史記》《漢書》,不懂文言文,他就使勁鑽研,把句法反復弄懂。據他說,多年前在西安還買不到《史記》,他甚至想要抄一套,後來托人從天津買到。

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島君還有一個發現,一些愛讀書的大佬們也尤其喜歡寫作,比如俞敏洪、馮侖、袁嶽。他們通過寫博客、寫微信公號分享自己的見識、心得,而這進一步促使他們思考,加深對書、對某個觀點的的理解。很多看完書就忘、認為沒有太多價值的人倒可以試試內容輸出導向的方式。

結語

閱讀讓人走得更遠。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也日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紅樓夢》中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亦是對讀書人的一種提醒。

讀過的好書,是我們在心裡種下的一顆顆種子。即使當前的一段時間裡,它尚沒有發芽、結果,但它在悄悄地和我們產生某種連結。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它給我們呈現出更多的驚喜。

這些大佬們如今身價不菲,還在如此認真堅持閱讀,那我們呢?

部分參考資料:

向企業家討教讀書方法|王石、潘石屹們是怎麼讀書的(今日頭條)

張瑞敏自述:我的讀書方法(《經濟觀察報》)

馮侖:小時候,我在山洞裡讀經典(馮侖風馬牛)

附島君在海爾遊學時,張瑞敏在分享時提到的十本書: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東方IC,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企業家都在讀什麼?

大眾對企業家的書單總有一種濃厚的興趣。時不時地,各種大佬私人書單流傳出來,受人追捧。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弗蘭西斯·培根宣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每類書塑造的人也會有差異。

甯高寧家中的藏書裡,商業管理的書籍只占20%,其餘主要是歷史、社會類和文學類。王石則說,那些唯讀跟工作有關的書籍的人,會讓自己的思維越來越狹窄。打穿專業、打破界線,進行互聯式地學習,非常有必要。

島君參加北京電視臺的總裁讀書會欄目錄製時,發現大佬們讀書很雜,他們推薦的書覆蓋管理學、歷史、政治、社會、文學等眾多領域;不僅有中文書,還有外文書。他們的讀書結構更像一個“T”字形,既有見識的廣度,又有專業的深度。T形的一橫很寬,讀書的面要寬;對一些特別感興趣、專業領域,則可以把書讀深一點,這就是T形的一豎。

也正是這些多元知識的獵取、多種思想衝擊碰撞,這些企業家們在獨立思考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成為優秀思想的集大成者。關於企業家到底更喜歡讀哪類書,島君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總結。

1.經典讓人的精神長骨頭

凡是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歷經了時間考驗的好書,這就是經典。經典書籍可以讓人的精神長骨頭,很多時候奠定了一個人此後的格局。估計很多人在自己老闆的辦公室的書架上,都見過《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書籍。

實際上,經典書涵蓋的範圍很大,每一個學科都有幾本經典書。島君單獨把這項列出來,是想把此類書與速食書,還有一些雜誌等有所區分。

張瑞敏每年讀上百本書,他說:“《老子》幫助我確立企業經營發展的大局觀,《論語》培育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剛健有為的浩然正氣,《孫子兵法》幫助我形成具體的管理方法和企業競爭謀略……”,當然他還格外喜歡讀德魯克的書,甚至有人評價他是“既懂外國的經營管理,又懂中國的《孫子兵法》,又懂《共產黨宣言》的企業家”。

馮侖把自己現在思考問題相對清晰的邏輯思路,歸功於當初研究黑格爾哲學,比如“大前提、小前提,最後結論,基本上是訓練你的思考。”對一些經典,馮侖認為要下狠勁、死下工夫。盡可能“吃下去”,融化成自己的智慧、生命、思考方式,對人的一生都有受益。

還有一些大佬們似乎並沒有那麼喜歡讀書,馬雲的辦公室沒有書架,還曾因說過“不讀書也挺好的”而受到質疑,但他直言《論語》、《道德經》等書是值得反復看的。

經典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即原典。現在越來越多的外文書引入中國,中文版一定程度上夾雜了譯者的理解,而讀原版書則盡可能回歸到作者的本意。像楊瀾就曾說“很多人都聽說過達爾文的大名,但不一定真讀過他的原著,其實《論物種的起源》很有可讀性,內容豐富,如果不讀原著只聽二道販子介紹,是無法獲得其中真樂趣的”。

2.管理者讀管理

管理者日常工作中面臨大量的管理問題,經管書無疑是他們常讀的書。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日本的大前研一是很多管理者推崇的國外管理大師。尤其是德魯克思想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對中國早期的管理者完成了第一次管理學科普工作,張瑞敏、陳春花是這位大師的中國擁躉。

在國外管理學方面,張瑞敏說自己主要讀的是彼得·德魯克系列。他認為所有的管理學方面的書,沒有誰能像德魯克寫得這麼高明。陳春花以其在學術與企業實踐中的跨界、多產的著作、研究成果近些年引發國內管理者的關注與推崇。她本人寫的《啟動個體》、《啟動組織》、《管理的常識》都曾給島君帶來諸多啟發。巧的是,張與陳兩人都格外推崇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

馮侖對讀管理學的書持有不同的建議,他不主張創業者看太多關於管理的書。他說:

書裡的管理理論與現實中的很多情況相悖,滿街都是管理人才,卻到處都有破產企業。創業主要與人性打交道,要讀懂人性,瞭解人心。創業者最好看那種特別慘烈、對人性有挑戰的故事,比如《教父》《古惑仔》,還有上海灘二三十年代的小說,甚至民國醜聞,還有諜戰題材等等。這能在他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給予力量。

3.讀史明智,以史為鑒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可以培養大格局,穩定心性,而經商最主要的是判斷大勢。歷史書則是很好的選擇。

柳傳志喜歡看歷史書,他認為歷史書能夠讓他深入思考,他善於從歷史故事中汲取企業管理的靈感,以史為鏡,從而保持清醒,不糊塗,把事情看得更透徹,更明白。

馮侖尤其喜歡讀歷史和哲學,在上大學前,最花精力去讀的就是這兩類。為什麼喜歡讀歷史?他形容道:“歷史是個望遠鏡,你一看遠了,什麼妖魔鬼怪都能看清;離得近,妖魔鬼怪看不見。”他還發現,史書很多都是講人物衝突與權力之爭,現在依然適用。

4.文學明人性,亦滋養心性

企業家面對眾多員工,常常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文學作為一個時代的折射,其細膩入微的手法、曲折的情景故事常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而對人性的把握對企業管理者也有非常重要的啟發。喜歡文學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柳傳志喜歡讀小說,他說能從中對現實生活有所領悟。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喜歡聽評書《水滸傳》,後來把整套《水滸》的小人書翻了個遍,以至於能把108將背下來。他覺得這本書對此後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上中學之後,他主要看蘇聯小說,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之類的。後來參軍之後,他愛看與軍事相關的人物傳記和小說,像《戰爭風雲》《戰爭與和平》等。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對很多人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潘石屹也尤為喜歡。路遙的文字給予了他許多力量。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選擇看路遙的書,常常能豁然開朗。他還喜歡讀陳忠實的《白鹿原》,也讀了好多遍餘秋雨的書。

而甯高甯喜歡讀林語堂、張愛玲、賈平凹。蓋茨曾自述,自己喜愛的書多半是非虛構類,《麥田裡的守望者》至今仍是他最喜愛的書之一。

5.王陽明心學、稻盛和夫熱

島君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陽明心學、稻盛和夫的學習熱潮在企業家中日益高漲。今年的正和島創變者年會上,設立了王陽明心學專題,場地容納400餘人,座無虛席。致良知四合院、盛和塾也格外受推崇。每年也都有大量的人奔赴龍場、日本現場感悟與學習。

據悉致良知四合院線上免費學員已有上萬名,在全國27個地區建立了公益性學習小組。而盛和塾官方網站顯示截至2017年3月,自1983年到現在,盛和塾在日本有64家分塾,在國外有32家分塾,有上萬名經營者參加了學習。

這些“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的方法讓企業經營管理者力圖汲取智慧和力量,並將之運用到的經營實踐中,知行合一。

除此之外,在談到讀什麼書,大佬們還有很多觀點。“少讀成功學的書,多看自傳。成功學的書基本沒有實幹,而僅是把一些理論串聯起來,並教導你模仿就可以成功。實際上每個人是不同的,成功模式也不同。而且,書中的他們真的算成功嗎?”李開複如是說。

馮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看報紙是從八卦看起,然後看社會新聞,再看財經、房地產,最後看時政。這樣看報紙,那些非正規管道的資訊會刺激一個人思考,讓思維空間特別開闊,還能擴展知識面。

袁岳則認為,常讀新書很重要。比如科幻書對人的想像力是有幫助的;知識前沿的書則可以讓人站在行業的第一線。

大佬們的讀書方法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雖然沒有針對企業家群體做過嚴格的統計,但大佬們的讀書之多為公眾欽佩。

俞敏洪曾多次講到他在北大的時候四年讀了800本書,工作後年均60-100本。亞洲首富孫正義在生病3年期間讀了3000本書 。李開複也曾公開建議每人每年應該讀100本書。張瑞敏則基本上以每週兩本的速度速讀書籍。

讀書成為大佬們的一種日常習慣。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但讀書不是目的,這些大佬們究竟又是如何讀書的?他們有沒有獨特的讀書方法?

1.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能將所讀所學靈活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張瑞敏是一個非常好的代表。

張瑞敏說自己的閱讀是實用主義,讀書都是為了管理。讀書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放進去。他從管理的角度,把儒家的“四書五經”提煉成四個字:“內聖外王”,但在實踐中,張瑞敏把順序改成“外王內聖”。“外王”是確定創立世界名牌的目標,再倒逼“內聖”,也就是倒逼個人的學習。張瑞敏說,傳統時代,可能儒家文化更合適,因為它體現了團隊精神。而如今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道德經》更切合實際,像“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這樣的道理,對現在的實際指導意義會更大。

海爾“供應鏈無尺度”的理念,來自約瑟夫.派恩等人所著《體驗經濟》。張瑞敏所做的解讀是從企業為中心變成用戶為中心。

正是張瑞敏的活學活用,通過研讀大師的管理原著,領略前人的管理智慧,將融會貫通的研讀心得付諸實際,創新實施了“海爾模式”。

任正非對讀書的喜愛,也延伸到華為的管理中。比如華為員工中有一個“3+1”計畫:“3”是愛上一項運動、交一個朋友、有一項愛好,“1”是週末讀一本好書。

2.碎片化閱讀

大佬們每年繁忙工作之外,還能保持大量的閱讀,這來自於他們的碎片化時間閱讀。

甯高寧在兩個地方讀書時間最多,一個是廁所裡,一個是飛機上。飛機晚點卻是甯高甯的幸福時光:“一晚點我就想,我也沒有辦法,這些時間就全是我的了。非常享受。”

坐飛機、坐汽車是俞敏洪讀書的時間。他說自己從小到大,坐汽車沒有暈過車,在特別顛簸的時候都可以用電腦工作。在汽車上看書、看視頻,用電腦十個小時,就感覺跟在辦公室一樣。

3.快速閱讀

袁岳曾算過一筆賬,要實現古人常講的讀萬卷書,一個人至少要三天讀一本。他認為用一個月的長時間讀書跟用一天半讀書的效果是一樣的,主張快讀書一目十行,先看序言目錄,甚至只是書名,大致瞭解這本書的內容。

“對於許多書來說,這樣做就足夠了,可以積累大量的知識。試想下如果你有幾千本書的見識和你只有幾百本書的見識相比,你對世界的看法會很不同。”

據說一本400頁的書,任正非在飛機上5-6小時就能讀完,而且還能快速能抓住書中要點。

張瑞敏則認為,一般的書都是二八開,20%是非常核心的東西,80%是為了描述核心而產生的,只要你抓住那20%的要點,就抓住了這本書的核心意思。他讀書的時候,都會先快速地把書流覽一遍,然後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進行細讀。

4.讀書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讀書既要快,講求效率的同時,一些企業家也選擇了慢讀書,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俞敏洪讀書堅持做筆記,平時讀書有意無意會寫一些新的觀點、新的想法。他的這種勤奮也能給他平時的思考和講課補充營養。

馮侖讀書不可謂不刻苦,他經常讀到半夜,使勁讀,反復看。因為喜歡《史記》《漢書》,不懂文言文,他就使勁鑽研,把句法反復弄懂。據他說,多年前在西安還買不到《史記》,他甚至想要抄一套,後來托人從天津買到。

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島君還有一個發現,一些愛讀書的大佬們也尤其喜歡寫作,比如俞敏洪、馮侖、袁嶽。他們通過寫博客、寫微信公號分享自己的見識、心得,而這進一步促使他們思考,加深對書、對某個觀點的的理解。很多看完書就忘、認為沒有太多價值的人倒可以試試內容輸出導向的方式。

結語

閱讀讓人走得更遠。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也日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紅樓夢》中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亦是對讀書人的一種提醒。

讀過的好書,是我們在心裡種下的一顆顆種子。即使當前的一段時間裡,它尚沒有發芽、結果,但它在悄悄地和我們產生某種連結。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它給我們呈現出更多的驚喜。

這些大佬們如今身價不菲,還在如此認真堅持閱讀,那我們呢?

部分參考資料:

向企業家討教讀書方法|王石、潘石屹們是怎麼讀書的(今日頭條)

張瑞敏自述:我的讀書方法(《經濟觀察報》)

馮侖:小時候,我在山洞裡讀經典(馮侖風馬牛)

附島君在海爾遊學時,張瑞敏在分享時提到的十本書: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東方IC,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