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馬雲心塞!史上最嚴新規出臺,餘額寶又攤上大事了

貨幣基金迎來史上最嚴新規, 餘額寶首當其衝, 將被套上了“緊箍咒”。

在徵求意見稿發佈五個月之後, 證監會昨日公告了《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 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其中, 最受關注的一條新增內容是:不符合貨幣基金流動性新規“200倍”風險準備金的, 將被收取雙倍或更高的風險準備金。

而餘額寶就恰巧撞在了“槍口”上!

最新資料顯示, 到第二季度末, 貨幣基金總規模已達到5.12萬億, 其中, 餘額寶更是一家獨大, 1.43萬億的規模占到了貨基總規模的27%。

2014年-2017年上半年, 餘額寶的管理費收入是75億。

按照基金法規相關規定, 此前, 基金風險準備金按照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 每月計提一次, 餘額達到上季度末管理基金資產淨值的1%時不再提取。

所以, 粗略的算, 餘額寶同期計提的風險準備金也就7.5個億。

現在, 如果要滿足“貨幣基金規模/風險準備金 < 200倍”的要求,

那餘額寶規模就只能是1500億, 但實際卻已達到1.43萬億。

反過來說, 餘額寶若按新規中的20%補足風險準備金的話, 則需要補充64個億, 等於把過去幾年的利潤全部消耗掉。

而若沒補足, 那從2017年11月起, 餘額寶只能將風險準備金比例提高到20%以上, 對比之下,

一般的基金風險準備金提取比例卻仍是10%。

(一)

那餘額寶要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就目前來看, 馬雲的思路似乎是從限制規模開始。

5月26日, 天弘基金發佈公告稱, 自5月27日零點起, 個人持有餘額寶的最高額度調整為25萬元;

8月11日, 天弘基金再次發佈公告稱, 自8月14日零點起, 個人持有餘額寶的最高額度調整為10萬元。

而經過兩次下調限額, 如今額度僅為最開始的十分之一, 說白了, 馬雲就是要逐步限制住資金的繼續流入。

當然, 馬雲之所以這麼做, 除了受到政策上的限制, 也有風險上的考慮。

因為, 規模太大的餘額寶, 可控性不斷降低的同時, 控風險的壓力卻在積聚!

(二)

其實, 最近餘額寶的“煩心事”還不止這一樁。

就在前不久, 身為央視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的鈕文新, 再次發文炮轟餘額寶等貨幣基金, 稱其躺在銀行身上“空轉套利”。

而這已經是他第二次炮轟貨幣基金了。

2014年, 他就直接點名餘額寶, 稱其“從銀行把老百姓存款吸出來, 製造銀行系統的流動性緊張, 然後再以協定定存方式把錢存給銀行,

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 並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 ”

不可否認, 餘額寶依託天宏貨幣基金, 其募集的錢80%以上又以大額存款的形式重新回到了銀行體系, 所以, 其給大眾支付的高利息其實還是銀行支付的利息。

這並不難理解。

當銀行出現可用資金短缺的狀況時,就會向其他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借錢,以保證自己的正常放款,這就形成了銀行間市場。

又由於銀行間的交易大都是短期交易,且交易額較大,所以,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普遍要高於銀行給儲戶開出的存款利率。

而手握大量資金的餘額寶,在銀行間市場的議價空間更高,其收益率自然要比一般存活期的散戶要高得多。

當然,這種議價能力,會隨著貨幣政策的寬鬆而有所變化。

碰到貨幣政策寬鬆,銀行不差錢的時候,餘額寶的這種“特殊待遇”就要少得多,

所以,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並不是一直居高不下,它也有跌破3%的時候。

歸根究底,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是由資金供需方共同決定的,這又取決於央行的指揮棒,而餘額寶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個投資管道,其收益率得跟著市場利率的大勢而變動。

至於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貌似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在沒有餘額寶的年代就已存在,餘額寶這“鍋”背的實在有點冤啊!

(三)

不過,正如鈕文新所說的,餘額寶做大做強,的確動了商業銀行的“乳酪”。

對商業銀行來說,餘額寶的問世,等於多出來一家高息攬蓄的“銀行”,這無形中提高了融資成本,更讓自己靠存貸款息差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因此,才有了馬雲那句廣為人傳的豪言:“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來改變銀行”。

但站在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銀行間市場只允許機構參與,餘額寶實則利用貨幣基金,在散戶和銀行間市場之間搭了一座橋。

即馬雲借著餘額寶,把本應該屬於銀行的高利潤,分給了老百姓。

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餘額寶給客戶帶來的盈利金額達到了215.1億元。

所以,照財搜君說,在合法、風險又可控的前提下,類似餘額寶這樣的,簡直是越多越好,你們覺得呢?

當銀行出現可用資金短缺的狀況時,就會向其他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借錢,以保證自己的正常放款,這就形成了銀行間市場。

又由於銀行間的交易大都是短期交易,且交易額較大,所以,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普遍要高於銀行給儲戶開出的存款利率。

而手握大量資金的餘額寶,在銀行間市場的議價空間更高,其收益率自然要比一般存活期的散戶要高得多。

當然,這種議價能力,會隨著貨幣政策的寬鬆而有所變化。

碰到貨幣政策寬鬆,銀行不差錢的時候,餘額寶的這種“特殊待遇”就要少得多,

所以,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並不是一直居高不下,它也有跌破3%的時候。

歸根究底,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是由資金供需方共同決定的,這又取決於央行的指揮棒,而餘額寶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個投資管道,其收益率得跟著市場利率的大勢而變動。

至於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貌似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在沒有餘額寶的年代就已存在,餘額寶這“鍋”背的實在有點冤啊!

(三)

不過,正如鈕文新所說的,餘額寶做大做強,的確動了商業銀行的“乳酪”。

對商業銀行來說,餘額寶的問世,等於多出來一家高息攬蓄的“銀行”,這無形中提高了融資成本,更讓自己靠存貸款息差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因此,才有了馬雲那句廣為人傳的豪言:“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來改變銀行”。

但站在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銀行間市場只允許機構參與,餘額寶實則利用貨幣基金,在散戶和銀行間市場之間搭了一座橋。

即馬雲借著餘額寶,把本應該屬於銀行的高利潤,分給了老百姓。

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餘額寶給客戶帶來的盈利金額達到了215.1億元。

所以,照財搜君說,在合法、風險又可控的前提下,類似餘額寶這樣的,簡直是越多越好,你們覺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