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品賞析」為時代傳神,為人民寫照:蔣兆和文獻展

9月2日至22日, “人道之光——蔣兆和文獻展”於勢象空間舉行。 此次展覽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勢象空間聯合主辦。 十二幅博物館級的精品力作以及一批珍貴的美術文獻的公開, 呈現蔣兆和先生傑出的藝術成就和精彩的藝術人生。

蔣兆和一直將目光傾注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身上, 對待自己的創作極為認真, 創作了一大批為時代傳神、為蒼生寫照的作品。 若干年來, 關於蔣兆和的研究不斷深入, 他的夫人蕭瓊先生, 子女蔣代平、蔣代明等人, 做出許多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

然而蔣兆和的藝術成就, 猶如深邃寶山, 探之不盡。 本次展出的十二件繪畫精品, 時間跨越近半個世紀, 分別為:1946年的《還鄉》、1952年的《給爺爺讀報》、1954年的《毛主席在麥田》、1961年的《學習毛主席著作》、1939年的《對門女》、1962年《西雙版納一小姑》、1964年的《倪志福像》、1978年的《學寫字》、1979年的《小孩與雙鴿》《七條魚》、1980年的《白居易詩意》、1982年《鴿子——為紀念鄭成功作》。

其中不乏多次出版、著錄過的重要作品, 現根據家屬的整理和回憶, 探索幾件作品背後的深層內涵:

還鄉 181×109cm 1946年

大後方的回遷——還鄉

“逃亡, 逃亡, 逃亡到何方?還鄉, 還鄉, 還鄉不得更淒涼。 腰束帶, 背前抗, 為我兒孫掙希望。

交通毀壞路途長, 行不得也待天亮。 饑寒交迫我彷徨, 何時到家鄉。 國府還都之日。 ”

據統計, 抗戰爆發後, 超過4200 萬勞苦大眾為躲避戰火被迫逃離家園。 勝利後, 三千萬大後方的難民迫切希望返回故土, 重建家園。 數以千萬計的難民自西向東回到故土, 形成我國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大遷徙。

這些數量龐大的難民群體“腰束帶, 背前抗”, 在糧食、醫藥、交通工具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 性命之虞, 緩慢前行, 盼著回到家鄉與分離的親人早些團聚。 他們輾轉流離, 風餐露宿, 身體極度疲憊, 抵抗力大大降低。 戰時兒童保育會收容的難童中, 由於長時間的奔波勞累, 生活貧苦, 大部分都染有皮膚病、沙眼、胃病、肺病、貧血病等, 其中沙眼、疥瘡、濕氣占80%以上。

因為夫人蕭瓊的關係, 蔣兆和一家得以在勝利初期回到北平, 而妹妹蔣萬琦是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 她與家人團聚之時已經是1946年的夏末了。 抗戰八年, 蔣萬琦逃難8年, 逃到長沙抱著吃奶的孩子躲避轟炸, 最多的時候一天有一百多架敵機的轟炸, 四個孩子最後只剩下蘄春的大兒子還活著。 他回來的時候, 正是《還鄉》中那個男孩的樣子, 瘦成一個骨架子, 髒兮兮的, 還得了傳染病。 蔣兆和的悲憐、同情、親戚、關愛之心交織在了一起。

《還鄉》起筆於1946年的4月, 此時妹妹蔣萬琦正在返鄉的途中艱難求索, 彼此信件中獲得的點滴資訊足以使蔣兆和心痛, 掛念, 思索。 整個1946年, 蔣兆和只畫了這一幅《還鄉》, 它的背後, 是畫板上一幅又一幅的難民寫生稿,

是重重堆迭的積累, 還有他深刻的同情與凝神思考。 《還鄉》的落款時間在國府還都之日, 即1946年5月5日。 那一天南京舉行了盛大的政府還都慶典。 蔣兆和選擇這一天訴說了千萬難民的心願。 不久, 內戰爆發, 蘇北廣大地區亦淪為戰場, 眾多蘇北、淮北難民背井離鄉避居上海, 1946年夏至1947 年2 月, 滬上一時充滿沿街滿巷的難民, 他們食宿無依, 形同乞丐, 為狀甚慘。 “饑寒交迫我彷徨, 何時到家鄉?”千百萬難民呼聲載道, 《還鄉》的背後是一段中國的慘痛歷史。

抗戰勝利後, 描述千萬難民返鄉的作品僅有兩件, 一幅是呂鳳子的《噫, 歸矣》, 另一幅便是《返鄉》。 《返鄉》, 僅爺爺與孫子, 僅4句打油詩便清晰地再現了難民返鄉的歷史。 以後理論界的多篇論文以大量資料印證著這幅畫作表述那段歷史的準確性。它的價值與《流民圖》等同,永遠迸發著人道之光。《還鄉》編錄於1948年版的《蔣兆和畫冊》,此後多次出版、展覽。2013年收錄于陳履生主編“紅旗飄飄——20世紀主題繪畫創作研究”。2014年在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不盡丹心——蔣兆和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上展出。它的精神力量,穿越時代,在今天仍然是美術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不容忘卻的紀念。

給爺爺讀報 97×80cm 1952年

保衛和平——給爺爺讀報

1953年,《給爺爺讀報》是《紅領巾》雜誌的封面,封面上還印有一行醒目的黑體字:準備著:為建設祖國的事業,為實現毛主席的偉大理想而奮鬥!1954年9月,《給爺爺讀報》首次印刷成3萬張宣傳品(定價1800元),後被入選小學生五年級圖畫課本,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們耳熟能詳的畫作。60年後,作為五十年代的標誌性作品,被收入《中國美術六十年》大型畫冊。

創作艱難,創作苦悶,這是當時文藝知識份子的普遍心態。自新中國成立之後,文藝逐漸變為工農兵服務的一項任務。

多年的構思思路沒有變,依然是紀實性的,真實地記錄當前所發生的,表現老百姓普遍生活狀態。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在改變畫風,增加色彩,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為明亮歡快的調子。

1952 年10 月2 日在北京舉行了有幾十個國家的幾百位代表參加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會議的主席臺上懸掛著畢卡索的“和平鴿”巨畫。那時國內的畫家們紛紛畫和平鴿。宣傳畫以關於設計的《我們熱愛和平》最著名。蔣兆和也因此創作了《保衛和平》,以畢卡索的和平鴿為背景,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952 年12 月12日,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隆重召開。1952 年12 月14 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畢卡索為大會所繪的和平鴿。以這一天的報紙為背景,創作了《給爺爺讀報》。畫面上戴紅領巾的孫女手拿的報紙就是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畫面中報紙上畢卡索的和平鴿明朗地表達著:飽經戰爭災難的老百姓太需要和平了!

1953 年,《給爺爺讀報》隨美院的一批新作品進了中南海。“院長江豐覺得這樣一幅有著歷史意義的重頭作品,應該找機會請國家領導人過過目。他知道丁井文與中央領導們很熟悉,便與他商量:‘院裡有一批好畫,是不是找機會請毛主席看一看?’丁井文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就向老領導汪東興求助。沒過多久,在汪東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包括《開國大典》在內的一批美院教授們的作品,就被送進中南海懸掛在懷仁堂內。”1953 年4 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賞中央美術學院的畫展。據後來丁井文回憶,那次毛澤東在《給爺爺讀報》畫前看了許久。

《給爺爺讀報》畫中對和平的讚頌,除了遠離戰爭,還有另一個細節,畫中爺爺穿著棉襖,孫女手拿一張冬日的報紙,冬日裡,卻添上幾筆象徵新的生機的嫩綠柳樹枝。《給爺爺讀報》是五十年代標誌性的作品之一。父親也感覺到這是深受社會歡迎的作品。為應遐出版與展覽,他畫了兩幅,其中一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毛主席在麥田 57×72cm 1954年

走向地頭——毛主席在麥田

新中國成立後,畫毛主席像迅速地普及到全國。當時普遍認為國畫不能表現現實的重大題材,提倡畫油畫和年畫,國畫要為年畫服務。蔣兆和卻一直堅持畫水墨畫,思考怎樣用自己獨特的水墨形式畫出毛主席像。蔣兆和畫的第一幅毛主席像,應該是1950年創作的《毛澤東與兒童高唱東方紅》。1951年,蔣兆和創作了歷史題材的水墨人物畫《毛主席與孫中山的會見》,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196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群眾美術畫庫《蔣兆和作品選》出版,編者朱章超寫文說“在蔣先生近年的創作活動中,致力於描繪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的形象,也是他的一個重要課題。”在1955年與1956年,蔣兆和集中畫了不少毛主席像。1955年,北京兒童醫院成立。應老友首任院長諸福棠邀請,蔣兆和創作了《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與少年兒童)。甫一問世,便發表在《文藝報》,後又被多種彩色宣傳畫與報刊、日記本採用發表。1956年3月,根據人民畫報發表的照片,畫出一幅《毛主席在工作》,亦被印為明信片等廣泛發表。

1955 年下半年至1956 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毛主席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並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

蔣兆和也與其他畫家一樣投入這場新的、全國範圍的農村運動。為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宣傳,他創作了這幅《毛主席在麥田》和《向農業合作化邁步》,後者被作為政治宣傳畫典型,發表在《文藝學習》、《時事手冊》中。《毛主席在麥田》畫的是毛主席走出中南海,走向基層、田間地頭。毛主席站在麥田裡,向遠方凝望、思索著,給了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信心。蔣兆和一直對其珍惜愛護,因為它是一幅純粹的藝術創作。畫面對毛主席臉部的刻畫極為細膩。毛主席站在麥田中,靜靜聆聽著農民的心聲。他像一位和藹的父親,抬起頭,微皺著眉頭,信心百倍地在為幾億農民謀略。

學習毛主席著作(春光明媚) 109×79cm 1961年

勞動小歇——學習毛主席著作

《學習毛主席著作》是最具時代特徵的作品之一。1960年,劉開渠、華君武、吳作人、潘天壽代表、豐子愷、傅抱石、蔣兆和委員的聯合發言說:“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美術家必須和勞動人民相結合,必須不斷改造自己的思想,建立和鞏固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具備勞動人民的立場和感情……現在美術界正形成一個新的創作高潮,準備用更好的美術作品,在明年七一,向我們偉大光榮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四十周年獻禮……我們要以毛澤東文藝思想作為武器……無產階級的美術隊伍將在這個鬥爭中更加壯大成長起來。”

1960年,蔡若虹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說:“在我們新的肖像畫裡,有普通的工人、農民和士兵,還有勞動戰線上的英雄模範,勞動人民的功臣和領袖。新的肖像畫壇,已經成為勞動人民的麒麟閣,讓千千萬萬的人民英雄流芳萬古,才不辜負我們這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

1960年9月3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紅色大標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10月19日,光明日報發表了蔣兆和的近作《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一場建國以來較大規模的“學毛選”的群眾性政治運動展開了。各大報刊均不間斷地刊出學習毛選的指導性文章。1960年他又畫了《姐妹學毛選》,題詞是“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為發展農業的主導思想”。1961年,他創作了這幅《學習毛主席著作》,以農民學毛選為題材,可以說是在許多幅畫稿的基礎上完成的。“春光明媚東風暖,勞動小歇讀毛選”這一美麗、溫馨的畫面,微風吹動著嫩柳,農村女青年,頭上裹著白毛巾,長辮搭肩,時尚的粉紅色花上衣,盤著一條腿,左手撐住石台,右手放在膝蓋上,手中有一本翻開的毛選。她的臉龐透著甜蜜與愉悅,理想化十足。理想中的農民豐衣足食,生活幸福,勞動快樂,休息的時候,坐下來學習。《學習毛主席著作》畫了兩幅。其中一幅在參加迎春畫展後收藏於北京畫院。

- The End -

人道之光——蔣兆和文獻展

< 展覽主辦>

勢象空間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 展覽協辦 >

雅達書院

在藝APP

策展人:李大鈞

展覽地點:勢象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北花園金家村中街6號吉裡國際藝術區E2)

< 開幕時間 >

2017年9月2日(週六)下午3點

< 展覽時間 >

2017年9月2日——9月22日

重新認識蔣兆和——蔣兆和文獻展懇談會

< 時 間 >

2017年9月3日 15:30

< 在藝直播 >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直播間

微信ID:zhongguojiade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以後理論界的多篇論文以大量資料印證著這幅畫作表述那段歷史的準確性。它的價值與《流民圖》等同,永遠迸發著人道之光。《還鄉》編錄於1948年版的《蔣兆和畫冊》,此後多次出版、展覽。2013年收錄于陳履生主編“紅旗飄飄——20世紀主題繪畫創作研究”。2014年在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不盡丹心——蔣兆和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上展出。它的精神力量,穿越時代,在今天仍然是美術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不容忘卻的紀念。

給爺爺讀報 97×80cm 1952年

保衛和平——給爺爺讀報

1953年,《給爺爺讀報》是《紅領巾》雜誌的封面,封面上還印有一行醒目的黑體字:準備著:為建設祖國的事業,為實現毛主席的偉大理想而奮鬥!1954年9月,《給爺爺讀報》首次印刷成3萬張宣傳品(定價1800元),後被入選小學生五年級圖畫課本,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們耳熟能詳的畫作。60年後,作為五十年代的標誌性作品,被收入《中國美術六十年》大型畫冊。

創作艱難,創作苦悶,這是當時文藝知識份子的普遍心態。自新中國成立之後,文藝逐漸變為工農兵服務的一項任務。

多年的構思思路沒有變,依然是紀實性的,真實地記錄當前所發生的,表現老百姓普遍生活狀態。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在改變畫風,增加色彩,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為明亮歡快的調子。

1952 年10 月2 日在北京舉行了有幾十個國家的幾百位代表參加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會議的主席臺上懸掛著畢卡索的“和平鴿”巨畫。那時國內的畫家們紛紛畫和平鴿。宣傳畫以關於設計的《我們熱愛和平》最著名。蔣兆和也因此創作了《保衛和平》,以畢卡索的和平鴿為背景,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952 年12 月12日,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隆重召開。1952 年12 月14 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畢卡索為大會所繪的和平鴿。以這一天的報紙為背景,創作了《給爺爺讀報》。畫面上戴紅領巾的孫女手拿的報紙就是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畫面中報紙上畢卡索的和平鴿明朗地表達著:飽經戰爭災難的老百姓太需要和平了!

1953 年,《給爺爺讀報》隨美院的一批新作品進了中南海。“院長江豐覺得這樣一幅有著歷史意義的重頭作品,應該找機會請國家領導人過過目。他知道丁井文與中央領導們很熟悉,便與他商量:‘院裡有一批好畫,是不是找機會請毛主席看一看?’丁井文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就向老領導汪東興求助。沒過多久,在汪東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包括《開國大典》在內的一批美院教授們的作品,就被送進中南海懸掛在懷仁堂內。”1953 年4 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賞中央美術學院的畫展。據後來丁井文回憶,那次毛澤東在《給爺爺讀報》畫前看了許久。

《給爺爺讀報》畫中對和平的讚頌,除了遠離戰爭,還有另一個細節,畫中爺爺穿著棉襖,孫女手拿一張冬日的報紙,冬日裡,卻添上幾筆象徵新的生機的嫩綠柳樹枝。《給爺爺讀報》是五十年代標誌性的作品之一。父親也感覺到這是深受社會歡迎的作品。為應遐出版與展覽,他畫了兩幅,其中一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毛主席在麥田 57×72cm 1954年

走向地頭——毛主席在麥田

新中國成立後,畫毛主席像迅速地普及到全國。當時普遍認為國畫不能表現現實的重大題材,提倡畫油畫和年畫,國畫要為年畫服務。蔣兆和卻一直堅持畫水墨畫,思考怎樣用自己獨特的水墨形式畫出毛主席像。蔣兆和畫的第一幅毛主席像,應該是1950年創作的《毛澤東與兒童高唱東方紅》。1951年,蔣兆和創作了歷史題材的水墨人物畫《毛主席與孫中山的會見》,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196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群眾美術畫庫《蔣兆和作品選》出版,編者朱章超寫文說“在蔣先生近年的創作活動中,致力於描繪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的形象,也是他的一個重要課題。”在1955年與1956年,蔣兆和集中畫了不少毛主席像。1955年,北京兒童醫院成立。應老友首任院長諸福棠邀請,蔣兆和創作了《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與少年兒童)。甫一問世,便發表在《文藝報》,後又被多種彩色宣傳畫與報刊、日記本採用發表。1956年3月,根據人民畫報發表的照片,畫出一幅《毛主席在工作》,亦被印為明信片等廣泛發表。

1955 年下半年至1956 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毛主席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並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

蔣兆和也與其他畫家一樣投入這場新的、全國範圍的農村運動。為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宣傳,他創作了這幅《毛主席在麥田》和《向農業合作化邁步》,後者被作為政治宣傳畫典型,發表在《文藝學習》、《時事手冊》中。《毛主席在麥田》畫的是毛主席走出中南海,走向基層、田間地頭。毛主席站在麥田裡,向遠方凝望、思索著,給了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信心。蔣兆和一直對其珍惜愛護,因為它是一幅純粹的藝術創作。畫面對毛主席臉部的刻畫極為細膩。毛主席站在麥田中,靜靜聆聽著農民的心聲。他像一位和藹的父親,抬起頭,微皺著眉頭,信心百倍地在為幾億農民謀略。

學習毛主席著作(春光明媚) 109×79cm 1961年

勞動小歇——學習毛主席著作

《學習毛主席著作》是最具時代特徵的作品之一。1960年,劉開渠、華君武、吳作人、潘天壽代表、豐子愷、傅抱石、蔣兆和委員的聯合發言說:“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美術家必須和勞動人民相結合,必須不斷改造自己的思想,建立和鞏固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具備勞動人民的立場和感情……現在美術界正形成一個新的創作高潮,準備用更好的美術作品,在明年七一,向我們偉大光榮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四十周年獻禮……我們要以毛澤東文藝思想作為武器……無產階級的美術隊伍將在這個鬥爭中更加壯大成長起來。”

1960年,蔡若虹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說:“在我們新的肖像畫裡,有普通的工人、農民和士兵,還有勞動戰線上的英雄模範,勞動人民的功臣和領袖。新的肖像畫壇,已經成為勞動人民的麒麟閣,讓千千萬萬的人民英雄流芳萬古,才不辜負我們這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

1960年9月3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紅色大標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10月19日,光明日報發表了蔣兆和的近作《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一場建國以來較大規模的“學毛選”的群眾性政治運動展開了。各大報刊均不間斷地刊出學習毛選的指導性文章。1960年他又畫了《姐妹學毛選》,題詞是“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為發展農業的主導思想”。1961年,他創作了這幅《學習毛主席著作》,以農民學毛選為題材,可以說是在許多幅畫稿的基礎上完成的。“春光明媚東風暖,勞動小歇讀毛選”這一美麗、溫馨的畫面,微風吹動著嫩柳,農村女青年,頭上裹著白毛巾,長辮搭肩,時尚的粉紅色花上衣,盤著一條腿,左手撐住石台,右手放在膝蓋上,手中有一本翻開的毛選。她的臉龐透著甜蜜與愉悅,理想化十足。理想中的農民豐衣足食,生活幸福,勞動快樂,休息的時候,坐下來學習。《學習毛主席著作》畫了兩幅。其中一幅在參加迎春畫展後收藏於北京畫院。

- The End -

人道之光——蔣兆和文獻展

< 展覽主辦>

勢象空間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 展覽協辦 >

雅達書院

在藝APP

策展人:李大鈞

展覽地點:勢象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北花園金家村中街6號吉裡國際藝術區E2)

< 開幕時間 >

2017年9月2日(週六)下午3點

< 展覽時間 >

2017年9月2日——9月22日

重新認識蔣兆和——蔣兆和文獻展懇談會

< 時 間 >

2017年9月3日 15:30

< 在藝直播 >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直播間

微信ID:zhongguojiade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