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的青年時代

曲阜孔廟大成殿中的那個正襟危坐、戴著十二冕旒的帝王之冠的孔子, 肯定是與孔子背道而馳的孔子。 但是孔子到底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尤其是青少年的孔子是個什麼樣子呢?可惜的是, 因為他的“聖”與“神”, 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只是一尊老態龍種而又透著威嚴的樣子, 這是晉朝顧愷之與唐朝吳道子給我們留下的形象。 雖然顧愷之以其雄健的線條與明朗的造型, 使得他筆下的孔子要比吳道子的孔子生動許多, 但終歸還是離真的孔子相去甚遠。

臺灣畫家江逸子, 曾經繪出了一個“溫和慈祥”、“善良德性”而又“恭敬嚴謹”、“自奉節儉”、凡事“謙讓有禮”的孔子。

這個孔子, 當然散發著一種親切與平易, 但卻缺少了英氣。 在孔子誕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前夕, 中國孔子基金會頒佈了一個據說可以作“標準像”的孔子, 255·7釐米的青銅圓雕, 國字臉, 闊嘴, 濃眉, 長髯, 是一個有著山東人特徵的長者形象。 雖然設計者說要還原一個布衣的平民的孔子形象, 但是設計者“東方聖哲”的追求還是讓他與真的孔子有著較遠的距離。 倒是吳門畫苑程宗元先生, 專門為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所繪的六幅孔子像, 尤其是第一幅“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 讓人覺得似乎看到了當年那個真正的孔子, 並與我心目中的孔子有著某種契合。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 程宗元繪

青年的孔子, 長得高大且透著一種少有的文氣, 並不是如後來被神化的那種五官與身體的怪異形象。 曾經親臨曲阜採集過孔子事蹟的司馬遷, 這樣描繪他:“孔子長九尺六寸, 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周尺要小於現在的市尺, 按周尺一尺折合現代公制十九點九釐米計算,

則孔子身高為一米九一。 可以想像, 他既繼承了勇士父親的魁梧威風, 又比父親多了一份沉穩秀氣, 用文武兼備來形容當是恰當的。

這樣一個博學而又威武挺拔的青年, 在十九歲上就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 一年之後, 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兒子。

那時的孔子在魯國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了吧?不然, 魯國國君魯昭公也不會為孔子的新生兒子, 而專門派人送來祝賀的鯉魚。 生活的艱辛、家景的困頓與自己渴望立業救世的理想, 都會讓孔子對於當權者懷著一種期待。 何況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年孔子來說, 更會對於世事懷著某種美好的嚮往。 於是他便為自己的新生的兒子起名為“鯉”, 字伯魚。

國君的一條鯉魚, 讓兒子連名帶字全派上了用場。 或者, 孔子的取捨, 也正埋下了他坎坷而又悲劇人生的伏筆:想依託國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可天下的國君又沒有一個真正理解他支持他。

有了家室與兒子的孔子, 就要在謀生與學習的路上, 挑起更重的擔子了。

還在母親健在的時候, 小小的孔子一定幹過很多貴族子弟不屑于幹的雜活, 諸如掃地、打柴、推車、洗衣、挑擔等。 但是他的真正走上社會做事, 卻要在母親去世之後了。 家道中落, 又沒有資格承襲官爵, 這卻從另一方面幫助了他, 讓他在艱難困苦之中學會了生活與做事的本領, 堅強了面對困境時的意志, 也鍛煉出了承當苦難與挫折的良好心態。 同時, 也讓他有機會能夠看到貴族與平民兩個天地間的真實狀況,

這也為他日後思考人生與國家的問題, 提供了獨到的視角。 “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吾不試, 故藝”——我小時候貧窮沒有地位, 所以能夠幹許多被人認為鄙賤的事, 我不能出仕, 所以才學到了許多技藝——(《論語·子罕》)。

結婚生子後的第一份工作, 當是在魯國權臣季孫氏家裡任委吏。 委吏就是管理倉庫的一個小差役。 看似容易, 做好卻難。 他的前任就是因為管理混亂和有貪污嫌疑而為季孫氏不滿。 孔子並不嫌這個職位的鄙賤, 盡心盡力, 並讓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料量升鬥, 會計出納, 全部做得清楚明白。 季孫氏想不到年輕的孔子竟有這樣處理事情的能力, 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 做乘田。乘田也許比委吏還要鄙賤,因為這是一份管理飼養放牧牛羊驢馬等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虧,加之孔子肯動腦筋,晨夕飼養,牽出趕進,清掃洗刷,很快又把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孔子並不忌諱談論自己曾經幹過這樣鄙賤的事情,他甚至還帶有某種自豪的口吻談起自己的這一段經歷。他說:“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裡的帳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強壯起來”(《孟子·萬章下》:“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孔子在日後的教育、文化與政治活動之中,還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不僅是他天性中的一種愛好與追求,是當時禮與樂、詩與樂幾乎融為一體的現實反映,其實也是孔子謀生的一種技藝。而六藝之中的“樂”,也就有了相當重要的分量。少年的孔子,是下過工夫學習過音樂並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在他的艱難的青年時代,這個管理過倉庫、放牧過牲畜的小夥子,還多次做過另外一種事情:為別人的婚喪嫁娶,充當過“樂器班子”,說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吹鼓手。這個身材高大、長得體面、中氣十足而又有文化的青年,一定是有著相當的知名度了,請他的人也會遠近都有。而他,不僅會在具體演奏之時增長駕馭樂器的技巧,還可以從各種禮儀中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並增長自己的見識與閱歷。

孔子並不是生而知之——世界上從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種生而知之的人——他的能幹與才能,全部來自于他的好學與勤奮。有這樣幾件好學的故事,能夠真實地反映出青年孔子的精神風貌。

在《論語·子罕》一章裡,記著這樣一件事:在孔子所住的闕裡不遠的地方有個達巷,那裡的人一定是多次親眼見到了孔子的博學與多聞多能,所以才信服地讚歎:姓孔的那個青年真不簡單啊,雖然他還不是個知名的人,但是他會的東西實在是多呀!”(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到後,卻謙遜而又有些幽默地說:“我有什麼本事啊?會趕車嗎?會射箭嗎?我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其實,在青年時代就已經精通了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的孔子,很明白六藝中最容易的要數趕車了。他只所以強調自己“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就是在告訴自己的學生們,一個真正會學習好學習的人,是要從最基礎最簡單處學起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好高騖遠。在他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魯國祭祀周公的太廟時,他便從進門到出來,遇到什麼就問什麼,好象一個饑渴的小學生一樣。有人見到孔子的“每事問”,便不解地說:“誰說郰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懂得周禮呢?他進入了太廟就問這問那,還沒見他住過嘴。”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卻不客氣了,回答說:“這才是合乎禮的呢。”還在兒時就已經“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按照周禮進行演練不已的孔子,當然對於周禮早已爛熟於心,他怎能會不知道呢?他只是在對於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驗證,並對於春秋末年一些背離周禮的地方表示疑問罷了。(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郰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西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魯國的一個附屬小國郯國的郯子來朝見魯昭公。在一次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郯子:少昊的時候,以鳥名官是怎麼回事呢?郯子說,少昊是我的祖先,這個情況我是知道的,當時少昊剛立的時候,正好有鳳飛來,這就是以鳥名官的起因吧。接著,郯子還向昭子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情況。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再也坐不住了,連夜敲開了魯國賓舍郯子所宿居的門,迫切地向郯子請教關於少昊時代職官制度典籍歷史等情況。

當時二十六歲的孔子,其博學早已聞名魯國,郯子見這樣一個知名學者卻能夠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便傾其所有,全部奉告。兩位學者談得那樣投機,甚至忘了天已大亮。離開郯子依然興奮的孔子,還忍不住向人惋惜著感歎著:周天子那裡已經沒有主管這類事情的人了,像郯子這樣有學問的人,已經散落于四方了。

堪稱經典的,還是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故事。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古代樂官一般叫師,後來擔當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冠於名之前。如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師襄也許一生也沒有見到能夠如孔子這樣學琴的人。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在他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向師襄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已經學習彈奏了半個多月了,孔子還是堅持繼續學習同一支曲子。連師襄都覺得已經相當好了,就勸他:“這個曲子你確實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卻說:“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日,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孔子還沉潛在曲調中,好一會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呢。”又過了些日子,細心的師襄清楚地覺察出,自己的這個學生已經將曲子的志趣與神韻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鄭重地勸他:“志趣神韻都有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但是讓師襄想不到的是,孔子還是堅持要繼續學習同一支曲子。他向師襄請求:“再等等吧,等我體察出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並想像出他的精神風貌,再學新的曲子吧。”

終於有一天,孔子在琴聲繚繞的餘音中站起身,推開窗子,向著遙遠的天邊抬頭仰望,許久,才若有所思地說:“我已經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風貌了,這樣的曲子,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得出來呢?!”此語一出,師襄頓感震驚。他一下子從座位上站起來,向著二十七歲的孔子連連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師向我傳授此曲的時候,正是說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孔子為學,如哈勃望遠鏡瞭望太空,群星燦爛又有條不紊,其思遠而行篤;孔子為人,如莫札特之交響曲,柔情似水又情趣盎然。如在《論語·述而》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他聽到一個人唱歌唱得很好聽,肯定要請這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再去和他同唱。孔子一定是有著一副好聽的嗓子吧?再加上胸中奔放的激情與飄揚的才思,這歌聲肯定會放射著感染人的穿透力。在同一篇中,還有著這樣的記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的樂章,三個月都嘗不出肉味來,喟歎道:“想不到欣賞音樂竟然可以達到這樣令人忘我的境界!”其實,在《史記·孔子世家》裡,在“三月不知肉味”之前,還有“學之”二字,或者這才是表達了當時孔子的真實情景,就是孔子的好學與學習的投入,學習起來到了入迷的程度,連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

好學不輟又本色性情的少年孔子,終於在遍嘗人生五味之後走進了三十而立的中年時代。(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做乘田。乘田也許比委吏還要鄙賤,因為這是一份管理飼養放牧牛羊驢馬等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虧,加之孔子肯動腦筋,晨夕飼養,牽出趕進,清掃洗刷,很快又把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孔子並不忌諱談論自己曾經幹過這樣鄙賤的事情,他甚至還帶有某種自豪的口吻談起自己的這一段經歷。他說:“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裡的帳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強壯起來”(《孟子·萬章下》:“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孔子在日後的教育、文化與政治活動之中,還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不僅是他天性中的一種愛好與追求,是當時禮與樂、詩與樂幾乎融為一體的現實反映,其實也是孔子謀生的一種技藝。而六藝之中的“樂”,也就有了相當重要的分量。少年的孔子,是下過工夫學習過音樂並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在他的艱難的青年時代,這個管理過倉庫、放牧過牲畜的小夥子,還多次做過另外一種事情:為別人的婚喪嫁娶,充當過“樂器班子”,說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吹鼓手。這個身材高大、長得體面、中氣十足而又有文化的青年,一定是有著相當的知名度了,請他的人也會遠近都有。而他,不僅會在具體演奏之時增長駕馭樂器的技巧,還可以從各種禮儀中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並增長自己的見識與閱歷。

孔子並不是生而知之——世界上從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種生而知之的人——他的能幹與才能,全部來自于他的好學與勤奮。有這樣幾件好學的故事,能夠真實地反映出青年孔子的精神風貌。

在《論語·子罕》一章裡,記著這樣一件事:在孔子所住的闕裡不遠的地方有個達巷,那裡的人一定是多次親眼見到了孔子的博學與多聞多能,所以才信服地讚歎:姓孔的那個青年真不簡單啊,雖然他還不是個知名的人,但是他會的東西實在是多呀!”(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到後,卻謙遜而又有些幽默地說:“我有什麼本事啊?會趕車嗎?會射箭嗎?我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其實,在青年時代就已經精通了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的孔子,很明白六藝中最容易的要數趕車了。他只所以強調自己“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就是在告訴自己的學生們,一個真正會學習好學習的人,是要從最基礎最簡單處學起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好高騖遠。在他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魯國祭祀周公的太廟時,他便從進門到出來,遇到什麼就問什麼,好象一個饑渴的小學生一樣。有人見到孔子的“每事問”,便不解地說:“誰說郰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懂得周禮呢?他進入了太廟就問這問那,還沒見他住過嘴。”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卻不客氣了,回答說:“這才是合乎禮的呢。”還在兒時就已經“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按照周禮進行演練不已的孔子,當然對於周禮早已爛熟於心,他怎能會不知道呢?他只是在對於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驗證,並對於春秋末年一些背離周禮的地方表示疑問罷了。(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郰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西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魯國的一個附屬小國郯國的郯子來朝見魯昭公。在一次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郯子:少昊的時候,以鳥名官是怎麼回事呢?郯子說,少昊是我的祖先,這個情況我是知道的,當時少昊剛立的時候,正好有鳳飛來,這就是以鳥名官的起因吧。接著,郯子還向昭子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情況。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再也坐不住了,連夜敲開了魯國賓舍郯子所宿居的門,迫切地向郯子請教關於少昊時代職官制度典籍歷史等情況。

當時二十六歲的孔子,其博學早已聞名魯國,郯子見這樣一個知名學者卻能夠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便傾其所有,全部奉告。兩位學者談得那樣投機,甚至忘了天已大亮。離開郯子依然興奮的孔子,還忍不住向人惋惜著感歎著:周天子那裡已經沒有主管這類事情的人了,像郯子這樣有學問的人,已經散落于四方了。

堪稱經典的,還是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故事。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古代樂官一般叫師,後來擔當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冠於名之前。如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師襄也許一生也沒有見到能夠如孔子這樣學琴的人。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在他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向師襄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已經學習彈奏了半個多月了,孔子還是堅持繼續學習同一支曲子。連師襄都覺得已經相當好了,就勸他:“這個曲子你確實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卻說:“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日,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孔子還沉潛在曲調中,好一會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呢。”又過了些日子,細心的師襄清楚地覺察出,自己的這個學生已經將曲子的志趣與神韻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鄭重地勸他:“志趣神韻都有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但是讓師襄想不到的是,孔子還是堅持要繼續學習同一支曲子。他向師襄請求:“再等等吧,等我體察出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並想像出他的精神風貌,再學新的曲子吧。”

終於有一天,孔子在琴聲繚繞的餘音中站起身,推開窗子,向著遙遠的天邊抬頭仰望,許久,才若有所思地說:“我已經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風貌了,這樣的曲子,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得出來呢?!”此語一出,師襄頓感震驚。他一下子從座位上站起來,向著二十七歲的孔子連連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師向我傳授此曲的時候,正是說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孔子為學,如哈勃望遠鏡瞭望太空,群星燦爛又有條不紊,其思遠而行篤;孔子為人,如莫札特之交響曲,柔情似水又情趣盎然。如在《論語·述而》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他聽到一個人唱歌唱得很好聽,肯定要請這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再去和他同唱。孔子一定是有著一副好聽的嗓子吧?再加上胸中奔放的激情與飄揚的才思,這歌聲肯定會放射著感染人的穿透力。在同一篇中,還有著這樣的記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的樂章,三個月都嘗不出肉味來,喟歎道:“想不到欣賞音樂竟然可以達到這樣令人忘我的境界!”其實,在《史記·孔子世家》裡,在“三月不知肉味”之前,還有“學之”二字,或者這才是表達了當時孔子的真實情景,就是孔子的好學與學習的投入,學習起來到了入迷的程度,連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

好學不輟又本色性情的少年孔子,終於在遍嘗人生五味之後走進了三十而立的中年時代。(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