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金石有聲|西泠印社理事孫家潭金石作品欣賞

藝術家簡介

孫家潭, 1948年生於天津。 別署慶堂、大風堂、真水園主人。 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擔任西泠印社書畫篆刻賽事評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古璽印、古硯收藏家、天津文史館員、2002年組建成立天津印社並首任社長。

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國內重要書展並獲獎, 四方篆刻原石並被中國美館永久收藏。 擅長自書自刻紫砂壺銘、古硯銘。 出版有《中國印章••孫家潭作品集》、《中國紫砂慶堂銘壺•孫家潭/邵佩華合作精品集》、《大風堂古印舉•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孫家潭藝蹤》等十餘部。 央視2、9套, 天津衛視、山東省衛視等頻道都做過報導或古璽印收藏專題片。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 天津西青區相關部門邀請下, 曾在楊柳青古鎮設立“孫家潭藏珍館”展出其本人古璽印、古硯藏品、書法篆刻原石以及紫砂壺銘作品近千件, 參觀人數達十余萬人。

作品欣賞

△ 團扇 25×31.5cm

(只拍團扇作品)

【釋文】志於道 據於德 依于仁 游於藝

(書法、篆刻同文 )

△ 扇面 9.0 ×60cm

(只拍扇面作品)

【釋文】長樂未央千秋萬世昌 鈐印加題跋

△ 27 ×34.5cm

(只拍手劄作品)

【釋文】日有喜 月有富 樂無事 宜酒食

書印同文

△ 手劄 34 ×35cm

(只拍手劄作品)

【釋文】萬象更新

書印同文

【釋文】與梅相守

△ 34.5 ×67cm

(此件作品是書法、陶印章一同上拍)

【釋文】捨得

書印同文

△ 手劄 34.5 ×68.5cm

陶印尺寸:2.3×2.6×4.0cm

(此件作品是書法、陶印章一同上拍)

【釋文】修善得福

書印同文

△ 手劄 34×35cm

(只拍題跋作品 )

明代歙石抄手硯蟬翼拓片題跋

△ 手劄 34.5×34.5cm

(只拍題跋作品 )

南宋寶瓶硯蟬翼拓片題跋

△ 34.5×34.5cm

(只拍題跋作品)

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韓林兒政權官印

德義庫記 手鈐題跋

篆刻作品欣賞

△ 一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

△ 一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 印蛻

△ 永隆

△ 永隆 印蛻

△ 佛造像

△ 佛造像 印蛻

血凝朱泥 翰墨飄香

記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印社社長孫家潭

by 楊魯安

清末民初以來,津門“印宗秦漢”成果顯著者首推王雪民。能傳雪翁之藝者,唯其子強儒及門人周與九、藍勝青諸君。勝青又傳弟子數人,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印社社長、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孫家潭乃個中翹楚。

家潭與我忘年之交。他早年支邊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與蒙古牧民的豪爽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這片熱土上生活工作了20個春秋。其間,他于書法、篆刻藝事用心良苦,多年來的精心打造使其走向成熟。1984年作品首次入選全國二屆書展,其後在全國大展或重要賽事中獲獎。1986年加入中國書協,1994年加入西泠印社。近年曾在國外舉辦書法、篆刻展覽與藝術交流活動。1997年出訪香港、臺灣、2001年出訪美國洛杉磯、2003年春出訪日本(東京與長野兩地舉辦展覽),將傳統的書法、篆刻藝術推出過門,影響廣泛,深受好評。

家潭1948年10月生於天津,世居沽上土城。他幼時便由其母引導練習毛筆及識字。文革始,因其家境所及,於1968年首批赴內蒙古支邊,1971年選調烏蘭牧騎從事舞臺美術工作,其後曾在縣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工作。1986年上海《書法》雜誌舉辦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大賽,他脫穎而出,其書法、篆刻雙獲優秀獎,列入全國雙項獲獎者37人之一。1987年底,不惑之年的他帶著大草原的氣息複歸津門故里。臨別之時,我為其書寫了“紫氣東來”四字。

要說家潭的從藝道路,與其童年時的家庭教育,青年時的坎坷經歷分不開的。他在內蒙古工作期間與我學習書法,與藍雲先生學習治印。他在書、印行當裡打造了近四十年,可以說他以印先行,其後又加強了書法的研習。因其刻印,故其書法以古文字為主,兼及隸書、行草。他的書作早年曾臨習楷、隸諸體。自習印之始,精讀《說文解字》。其後以《散氏盤》、《毛公鼎》等金文拓片入手,悟其樸茂雄渾之韻。進而向其展示余之所藏甲骨原片,教他明察刀法,再研習武丁時期大字甲骨拓片,探悟刀筆相生之趣。近年他又取法秦磚、詔版、漢瓦、鏡文,拓寬了創作思路,常擬磚瓦文筆意入書,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多年來堅持書寫與鐫刻同時並進,探悟毛錐與鐵筆間兩者間交融中的作用。

所以,觀其書作,常有印法中的變化,印法中亦見書作中的情趣,其相互融通,天人合一。前賢大師吳昌碩、齊白石等人,在他們的書法與印作中多有“暗合”之處。縱觀家潭篆刻、書法作品,他在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孫過庭曾雲:“違爾不犯,和而不同”,這個創新的度很難把握,家潭做到了。1992年底,他返津的第五個年頭,在天津大學王學仲研究所成功的舉辦了個人書印展。開幕式上,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學仲先生評價了他的作品:“家潭走的路子很正,他以治印為主,又帶動了他的篆書,無論是其甲骨、金文,手法靈動,很活,有一定的創意”。王先生還為其個展題寫了“揮刀中距、下筆有由”。1996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孫家潭印存》,孫其峰先生為其題寫“師古不囿,善發心源”。

家潭書法、篆刻作品,有以下顯著特點:

其一,注重理論研究,探尋古今書印之道。家潭近年見諸報端的研究文章,都具較高的學術水準。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是藝術家走向高層次的基礎。

其二,追求純真自然,他的書法很有趣味,就像是作品會說話,易感人,得生動,而生動來自于自然,自然即是不做作,真實不虛,天真爛漫。他的作品追求的就是散、淡二字。“散”是沒有約束,“淡”是自然而然。

其三,家潭二十年的漠上草原艱苦的生活,歷練了他的人與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感覺最突出的是“氣”,氣是指“氣韻”,作品線條中的氣韻,則是線條的“內質”,通俗的比喻“氣”好比風骨,“韻”則是血肉,兩者兼備即所謂氣韻生動,它來源於筆墨之變化,非千錘百煉而不可得,說到根本則是他的真實做人。傅山論書句:“人奇字自古”,道理就在其中。

書法博大精深,篆刻並非雕蟲小技,端在漸悟與頓悟,眾妙之門,察其玄機,放之可稱六合,退則卷藏於密。我謂:“強其骨”、“玉為骨”、“觀萬物、納金石”的內蘊就在其間。家潭通繪畫,精篆刻,善書法,富收藏,長思考,敢肯定,心存大道,苦學力成。莊子雲:“即雕即琢,複歸於樸”之西泠印社百年華誕,家潭有此作品專集付梓,余著文以賀。

2003年春于呼和浩特雙夏泉館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援

2017年3月29日,金石有聲——西泠印社理事孫家潭金石題跋專場即將開拍,敬請關注

- END -

△ 27 ×34.5cm

(只拍手劄作品)

【釋文】日有喜 月有富 樂無事 宜酒食

書印同文

△ 手劄 34 ×35cm

(只拍手劄作品)

【釋文】萬象更新

書印同文

【釋文】與梅相守

△ 34.5 ×67cm

(此件作品是書法、陶印章一同上拍)

【釋文】捨得

書印同文

△ 手劄 34.5 ×68.5cm

陶印尺寸:2.3×2.6×4.0cm

(此件作品是書法、陶印章一同上拍)

【釋文】修善得福

書印同文

△ 手劄 34×35cm

(只拍題跋作品 )

明代歙石抄手硯蟬翼拓片題跋

△ 手劄 34.5×34.5cm

(只拍題跋作品 )

南宋寶瓶硯蟬翼拓片題跋

△ 34.5×34.5cm

(只拍題跋作品)

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韓林兒政權官印

德義庫記 手鈐題跋

篆刻作品欣賞

△ 一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

△ 一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 印蛻

△ 永隆

△ 永隆 印蛻

△ 佛造像

△ 佛造像 印蛻

血凝朱泥 翰墨飄香

記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印社社長孫家潭

by 楊魯安

清末民初以來,津門“印宗秦漢”成果顯著者首推王雪民。能傳雪翁之藝者,唯其子強儒及門人周與九、藍勝青諸君。勝青又傳弟子數人,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印社社長、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孫家潭乃個中翹楚。

家潭與我忘年之交。他早年支邊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與蒙古牧民的豪爽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這片熱土上生活工作了20個春秋。其間,他于書法、篆刻藝事用心良苦,多年來的精心打造使其走向成熟。1984年作品首次入選全國二屆書展,其後在全國大展或重要賽事中獲獎。1986年加入中國書協,1994年加入西泠印社。近年曾在國外舉辦書法、篆刻展覽與藝術交流活動。1997年出訪香港、臺灣、2001年出訪美國洛杉磯、2003年春出訪日本(東京與長野兩地舉辦展覽),將傳統的書法、篆刻藝術推出過門,影響廣泛,深受好評。

家潭1948年10月生於天津,世居沽上土城。他幼時便由其母引導練習毛筆及識字。文革始,因其家境所及,於1968年首批赴內蒙古支邊,1971年選調烏蘭牧騎從事舞臺美術工作,其後曾在縣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工作。1986年上海《書法》雜誌舉辦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大賽,他脫穎而出,其書法、篆刻雙獲優秀獎,列入全國雙項獲獎者37人之一。1987年底,不惑之年的他帶著大草原的氣息複歸津門故里。臨別之時,我為其書寫了“紫氣東來”四字。

要說家潭的從藝道路,與其童年時的家庭教育,青年時的坎坷經歷分不開的。他在內蒙古工作期間與我學習書法,與藍雲先生學習治印。他在書、印行當裡打造了近四十年,可以說他以印先行,其後又加強了書法的研習。因其刻印,故其書法以古文字為主,兼及隸書、行草。他的書作早年曾臨習楷、隸諸體。自習印之始,精讀《說文解字》。其後以《散氏盤》、《毛公鼎》等金文拓片入手,悟其樸茂雄渾之韻。進而向其展示余之所藏甲骨原片,教他明察刀法,再研習武丁時期大字甲骨拓片,探悟刀筆相生之趣。近年他又取法秦磚、詔版、漢瓦、鏡文,拓寬了創作思路,常擬磚瓦文筆意入書,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多年來堅持書寫與鐫刻同時並進,探悟毛錐與鐵筆間兩者間交融中的作用。

所以,觀其書作,常有印法中的變化,印法中亦見書作中的情趣,其相互融通,天人合一。前賢大師吳昌碩、齊白石等人,在他們的書法與印作中多有“暗合”之處。縱觀家潭篆刻、書法作品,他在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孫過庭曾雲:“違爾不犯,和而不同”,這個創新的度很難把握,家潭做到了。1992年底,他返津的第五個年頭,在天津大學王學仲研究所成功的舉辦了個人書印展。開幕式上,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學仲先生評價了他的作品:“家潭走的路子很正,他以治印為主,又帶動了他的篆書,無論是其甲骨、金文,手法靈動,很活,有一定的創意”。王先生還為其個展題寫了“揮刀中距、下筆有由”。1996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孫家潭印存》,孫其峰先生為其題寫“師古不囿,善發心源”。

家潭書法、篆刻作品,有以下顯著特點:

其一,注重理論研究,探尋古今書印之道。家潭近年見諸報端的研究文章,都具較高的學術水準。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是藝術家走向高層次的基礎。

其二,追求純真自然,他的書法很有趣味,就像是作品會說話,易感人,得生動,而生動來自于自然,自然即是不做作,真實不虛,天真爛漫。他的作品追求的就是散、淡二字。“散”是沒有約束,“淡”是自然而然。

其三,家潭二十年的漠上草原艱苦的生活,歷練了他的人與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感覺最突出的是“氣”,氣是指“氣韻”,作品線條中的氣韻,則是線條的“內質”,通俗的比喻“氣”好比風骨,“韻”則是血肉,兩者兼備即所謂氣韻生動,它來源於筆墨之變化,非千錘百煉而不可得,說到根本則是他的真實做人。傅山論書句:“人奇字自古”,道理就在其中。

書法博大精深,篆刻並非雕蟲小技,端在漸悟與頓悟,眾妙之門,察其玄機,放之可稱六合,退則卷藏於密。我謂:“強其骨”、“玉為骨”、“觀萬物、納金石”的內蘊就在其間。家潭通繪畫,精篆刻,善書法,富收藏,長思考,敢肯定,心存大道,苦學力成。莊子雲:“即雕即琢,複歸於樸”之西泠印社百年華誕,家潭有此作品專集付梓,余著文以賀。

2003年春于呼和浩特雙夏泉館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援

2017年3月29日,金石有聲——西泠印社理事孫家潭金石題跋專場即將開拍,敬請關注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