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春拍預覽」青春作伴已還鄉:傅抱石《松山行旅》中的巴山蜀水

滿身翠影驚高風

采芝采實何從容

傅抱石(1904-1965) 松山行旅

立軸 設色紙本

104.5X60.5 cm

丁亥(1947年)作

題識:丁亥仲春金陵講舍寫。 新喻傅抱石。

鈐印:傅、抱石私印、蹤跡大化

1946年春天, 內遷重慶的機關、學校逐步回遷, 傅抱石一家也隨中央大學由渝返甯, 繼續于中央大學藝術系執教。 他在玄武湖畔傅厚崗六號建起一幢三層樓房, 由“金剛坡下山齋”轉至“金陵講舍”, 結束漂泊客居的生活, 終於安定下來, 傅抱石和家人一同重新開啟人生中最為快意放鬆的時期。

1947年傅抱石夫婦合影于南京傅厚崗寓中

環境和心態的改變, 使畫家得以潛心于藝術創作與教學研究之中, 《萬竿煙雨》、《麗人行》等代表作均出於此間, 《明清之際的中國畫》及他最珍視的《石濤上人年譜》也在這段時間問世。

沉積十年, 理論與藝術實踐都達到了高峰時期, 繪畫已形成日臻完善的藝術體系。 這段時間正是傅抱石對於其金剛坡下時期的歸納總結, 也是兩地與兩個藝術時期間重要的承接點。 金剛坡時期數次個展的巨大成功, 巴山蜀水的造化滋養, 終回南京的喜悅之情, 都交織在這一時期的畫作中, 畫面更加簡括, 線條更加流暢松活, 墨色也比從前更清朗。

松山行旅 局部

《松山行旅》尺幅達到近7平尺, 在傅抱石作品中可謂豐滿。 其濃淡互破, 虛實相生, 遠處山頭壯闊奇險, 以破筆散鋒卷雲狀筆觸顯出山勢險峻, 又大面積以墨衍色, 使之水乳交融, 元氣淋漓。 右下方蒼松老樹橫逸而出, 枝葉茂密, 蒼虯聳立, 又山谷間有幽去彌漫, 遠近高低, 層層遞進。 高仕拄杖氣定神閑, 小童挑擔隨侍在側。 人物大小如須彌芥子, 眉眼稍作點染, 便使形神俱出, 正是石濤詩中:“滿身翠影驚高風,采芝采實何從容”之仙風道骨。整體 畫面極富有韻律,處處可以體味其經營佈局,充滿節奏感和縱深感。而明快的色調,神彩飛揚的表情,無不在訴說著傅抱石此時擁抱新生活的喜悅之情。

松山行旅 題識

正是石濤詩中:“滿身翠影驚高風,采芝采實何從容”之仙風道骨。整體 畫面極富有韻律,處處可以體味其經營佈局,充滿節奏感和縱深感。而明快的色調,神彩飛揚的表情,無不在訴說著傅抱石此時擁抱新生活的喜悅之情。

松山行旅 題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