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誰人不識郭廣昌,複星國際(00656)沉寂一年今又回

市場有種說法, 稱複星國際(00656)“難以看清”, 主要因為其覆蓋業務繁多, 且海外投資部分龐雜, 風險難以估摸。 今年以來, 複星的股價一直在各種傳言和變動中起伏, 最終還是靠業績來穩住投資者的心。

複星國際在中期報中披露, 2017年上半年, 公司利潤同比增長33.6%, 上半年利潤的增速相較於過去幾年明顯加快。 在亮眼中期業績帶動下, 截至8月30日收盤, 複星國際(00656)漲7.59%, 報13.60港元, 幾乎追上14.06港元的52周最高值。

隨著中期業績披露, 複星那些“看不清”的風險散去, 人們終於意識到, 它是一隻受低估的標的。

手握782億現金, 淨負債“瘦身”成功

截至2017年6月30日, 複星國際收入為362.72億港元, 同比增長11.59%, 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58.6億港元, 同比增長33.6%, 每股收益為0.68港元。

與此同時, 複星國際每股淨資產首次突破30港元大關, 達到每股30.23港元。 公司淨債務比率從去年年底60.3%下降至47.4%, 這主要得益於4月對美國特種保險公司Ironshore的成功交割, 使得公司錄得淨收益29.4億美元。 此外, 各業務板塊業績的增長也直接帶來了充足的現金。 截至6月30日, 複星國際賬上現金和銀行存款為782.41億元, 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50%。

值得一提的是, 複星國際在這半年內也成功“瘦身”, 將淨債務從741.2億減少到630.5億,

淨債務比率也從60.3%降低到47.4%, 實現淨債務比率在五年內持續減少。

智通財經瞭解到, 複星國際就已經開始了其去杆杠的過程, 除了發行低息債券以替代過往的高息債券以外, 公司還通過推動集團內部資產分拆上市的方式增強資產流動性。

對於複星的旅遊業務, 也已在今年5月份完成了複星旅遊文化集團的重組, 複星旅遊文化集團董事長錢建農曾公開表示, 將在明後年考慮上市。

這次複星股價衝擊高位, 一方面是由於公司的確交出令人滿意的業績, 另一方面, 導致投資者“看不清”複星的那些謎團也逐漸解開。

“看不清”的風險散去

智通財經APP發現, 從年初至今, 主要是管理層變動和各種小道消息在抑制複星股價上漲。

年初, 在2016年度財務報表發佈的同時, 梁信軍、丁國其兩位創始人辭職, 管理層變動導致漂亮的年報業績並未對股價產生太大刺激作用。

6月份, 《中國經濟週刊》曾報導, 銀監會於6月初要求各大行排查包括萬達、安邦、海航集團、複星、浙江羅森內裡在內數家企業的境外授信及風險分析,

重點關注並購貸款及內保外貸的情況。 萬達、複星系股價均大幅震盪, 6月22日複星股價探底11.26, 下挫10%。

7月初, 一則謠傳舊聞稱“郭廣昌被帶走接受調查”, 導致複星7月6日下挫至11.5元, 其後郭廣昌接連通過內部信的方式對外闢謠, 公司股價迅速回升。

8月, 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 對於海外投資方向進行了明確的界定。 這讓提倡“中國動力嫁接海外資源”的複星集團面臨新的風險和考驗。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些影響因素在逐漸消失。

先是管理層變動帶來的影響。 複星的管理層以“聰明, 勤奮, 有狼性, 人脈廣泛, 善於抓住機會”著稱, 從兩次業績會的亮相上可以看出,新管理層身上帶有明顯的“複星烙印”,得到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信任和支持,正帶領複星平穩經歷過渡期。

從財報裡可以看到,市值管理更受到新管理層重視。從“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這個資料可以看出端倪。在半年報中,複星提供了新的財務演算法,使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達30.23港幣、市淨率為0.4倍(調整前為13.24、0.92倍)。複星CFO王燦表示,調整演算法中,已上市公司按市值計算,未上市企業使用最近交易法/可比公司法計算,而以前這部分以歷史成本法來計算。以菜鳥為例,複星的帳面成本只有5億元,但至今其估值高達400億。

其次是謠言帶來的影響。對於謠言,郭廣昌直接在業績會上擊退謠言,稱複星高管不會將精力放在回應謠言上,而是將精力放在發展上。複星首席執行官汪群斌也直接回答“複星沒有被調查”,他認為監管機構需要對企業進行定期瞭解,所以有很多日常性監管活動,這是常態化的。

最後是海外政策風險帶來的影響。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接連重申對非理性海外並購的態度,要防範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但複星集團近期攜手國資背景的三元食品,花費接近50億人民幣收購一家百年法國企業,這令投資者認為,恰恰證明了複星的產業政策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是得到國家支持的。

投資佈局可期

除此之外,複星旗下的幾部分資產被投資者認為是值得期待的。

首先是複星持股25%的網商銀行。網商銀行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3.16億元,5年借款3794筆。資料顯示,網商銀行的6月份的貸款餘額已經超過600億,如果今年衝擊千億貸款成功的話,明年盈利將過百億。業內人士分析,網商銀行未來估值不會低於3000億。

其次是複星醫藥正在研究的,用來治療癌症的單抗產品,如果能夠研製成功,未來將具有很大盈利空間。

第三是複星持股7.5%的菜鳥網路,截至去年三月已經估值500億,也存在更大的增值空間。

第四是複星投資的項目,很多已經或正在上市,進入收穫期。今年上半年,複星國際投資的企業中已有7家上市,包括韻達股份、絕味鴨脖、法蘭泰克、博天環境、泰格米特、萬春藥業、金能科技等。

同時複星國際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動旗下三個板塊的公司上市。率先進行分拆上市的是複星醫藥旗下的非全資附屬公司Sisram Medical。該公司主營業務為供醫療美容使用的器械設備,目前正在申請香港聯交所上市。

仍處在低估值區域

從估值來看,複星國際較同類企業仍處於較低估值。

根據招商證券研報,市場預測複星國際的2017E、18E的PB為0.89、0.81倍,2017E、18E 的PE為7.78、7.02倍,低於幾家港股上市綜合企業的平均值(幾家港股上市綜合企業平均2017E、18E的PB為1.05、1.01倍,2017E、18E的PE為15.38、14.64倍)。

截至2017年6月30日,保險及金融板塊的資產規模占複星國際總資產規模的42.67%。

所以將複星國際的估值與港股上市保險公司進行對比,公司估值相對於上市保險公司亦有折讓(港股上市保險公司平均2017E、18E的PB為1.52、1.38倍,2017E、18E的PE為14.50、12.48倍)。

複星這些年一直在,如今也該到了薄發的時候。當投資收益暴增之時,正面利好沒理由不反映在股價之上。

從兩次業績會的亮相上可以看出,新管理層身上帶有明顯的“複星烙印”,得到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信任和支持,正帶領複星平穩經歷過渡期。

從財報裡可以看到,市值管理更受到新管理層重視。從“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這個資料可以看出端倪。在半年報中,複星提供了新的財務演算法,使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達30.23港幣、市淨率為0.4倍(調整前為13.24、0.92倍)。複星CFO王燦表示,調整演算法中,已上市公司按市值計算,未上市企業使用最近交易法/可比公司法計算,而以前這部分以歷史成本法來計算。以菜鳥為例,複星的帳面成本只有5億元,但至今其估值高達400億。

其次是謠言帶來的影響。對於謠言,郭廣昌直接在業績會上擊退謠言,稱複星高管不會將精力放在回應謠言上,而是將精力放在發展上。複星首席執行官汪群斌也直接回答“複星沒有被調查”,他認為監管機構需要對企業進行定期瞭解,所以有很多日常性監管活動,這是常態化的。

最後是海外政策風險帶來的影響。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接連重申對非理性海外並購的態度,要防範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但複星集團近期攜手國資背景的三元食品,花費接近50億人民幣收購一家百年法國企業,這令投資者認為,恰恰證明了複星的產業政策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是得到國家支持的。

投資佈局可期

除此之外,複星旗下的幾部分資產被投資者認為是值得期待的。

首先是複星持股25%的網商銀行。網商銀行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3.16億元,5年借款3794筆。資料顯示,網商銀行的6月份的貸款餘額已經超過600億,如果今年衝擊千億貸款成功的話,明年盈利將過百億。業內人士分析,網商銀行未來估值不會低於3000億。

其次是複星醫藥正在研究的,用來治療癌症的單抗產品,如果能夠研製成功,未來將具有很大盈利空間。

第三是複星持股7.5%的菜鳥網路,截至去年三月已經估值500億,也存在更大的增值空間。

第四是複星投資的項目,很多已經或正在上市,進入收穫期。今年上半年,複星國際投資的企業中已有7家上市,包括韻達股份、絕味鴨脖、法蘭泰克、博天環境、泰格米特、萬春藥業、金能科技等。

同時複星國際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動旗下三個板塊的公司上市。率先進行分拆上市的是複星醫藥旗下的非全資附屬公司Sisram Medical。該公司主營業務為供醫療美容使用的器械設備,目前正在申請香港聯交所上市。

仍處在低估值區域

從估值來看,複星國際較同類企業仍處於較低估值。

根據招商證券研報,市場預測複星國際的2017E、18E的PB為0.89、0.81倍,2017E、18E 的PE為7.78、7.02倍,低於幾家港股上市綜合企業的平均值(幾家港股上市綜合企業平均2017E、18E的PB為1.05、1.01倍,2017E、18E的PE為15.38、14.64倍)。

截至2017年6月30日,保險及金融板塊的資產規模占複星國際總資產規模的42.67%。

所以將複星國際的估值與港股上市保險公司進行對比,公司估值相對於上市保險公司亦有折讓(港股上市保險公司平均2017E、18E的PB為1.52、1.38倍,2017E、18E的PE為14.50、12.48倍)。

複星這些年一直在,如今也該到了薄發的時候。當投資收益暴增之時,正面利好沒理由不反映在股價之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