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基金周評:首批FOF基金獲批 公募基金流動性新規落地

中國網財經9月9日訊 看過《侏羅紀公園》的朋友是否還記得, 結尾男主角說出了影片的主旋律:生命總能找到出路。 中國網財經小編想要說的是,

這世間之事大抵相同。 前路遇阻後總有出路, 失望深處總蘊含著希望。

這道理同樣適用於公募基金行業。 近年來監管收緊, 多個基金品種發行、運作收到限制, 持續震盪的股市也分外不給面子, 基金行業遇到了又一個瓶頸。

證監會日前發佈《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 流動性新規落地, 要求同一管理人所管理的採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幣基金, 月末資產淨值合計不超過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200倍, 這就意味著貨幣基金被設置了規模“天花板”, 更直指規模超1萬億元的天弘餘額寶貨幣基金, 公募基金再想要通過貨幣基金做大規模已不再現實。

同時, 近年來新基金發行困難的大格局也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據北京商報報導, 銀華基金為推動新產品發行, 旗下有6檔基金產品員工參與自購基金份額占比過半, 此外, 今年共有12檔基金產品獲內部員工自購基金份額占比達100%, 77檔基金產品(A、C份額分開計算)內部員工持有基金份額比例超50%。

另外,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 今年4月底以來, 募集失敗的公募基金產品逐漸增多, 至8月底, 已經有7只產品宣告募集失敗。 這其中, 既有委外定制基金未能滿足監管新規所致, 也有定增基金因市場環境突變遭遇發行困難。 業內人士指出, 考慮到基金產品去庫存的壓力和發行市場競爭激烈, 未來仍可能陸續有新基金發行失敗。

不過就像中國網財經小編在上面所說的,

生命總能找到出路, 監管層自然也不願意公募基金坐困愁城。

公募基金陷入瓶頸期的根本原因在於權益類產品收益率大起大落, 不能在長期取得平穩的收益。 要解決公募基金行業目前的問題, 就必須從根源出發, 推出一款可以取得穩定收益的基金即可, 巧合的是, 監管層本周先對貨幣基金運作設限, 又在本週五為公募基金打開了“打開了另一扇門”。

週五, 中國證監會下發檔, 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建信基金、華夏基金、泰達宏利基金、海富通基金6家基金公司旗下6只公募FOF產品正式獲批, 這是基金業歷史上首次公募系FOF出爐, 也是市場等待已久的產品。 公募FOF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金公司也迫切希望能夠儘快放行。

證監會最近公佈的一期新基金募集申請情況顯示, 已有80多隻公募FOF的募集申請被受理。

但是公募基金走出困境不能全依賴監管層的“助攻”, 人間正道是滄桑, 留住人才、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投研實力基金公司眼下最迫切的任務。

談到留住人才, 公募基金從未停下腳步, 試行事業部制、新三板上市一直在進行, 本周, 為留住人才, 又一家基金公司在推動“員工持股”。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 西南證券9月7日晚間發佈了一則董事會決議公告, 曝光了老牌基金公司銀華基金將推員工持股方案的“秘密”。 實際上, 對於銀華基金此舉, 市場曾有預期。 這一點主要源於該公司在去年從“有限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議案獲得西南證券董事會審議通過,

但也不乏“異議”——董事李劍銘對議案投了棄權票。 從李劍銘的表態來看, 其並非不同意銀華基金實施員工持股, 只是希望可以“從長計議”。

公募基金是金融行業內最透明的資產管理機構, 沒有之一, 更一直是金融創新的“急先鋒”。 而鑒於目前絕大多數基金的起始申購金額已降至100元, 真正能為全國工薪階層實現資產增值的金融機構目前也只有公募基金, 借用一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的說法, 只有公募基金公司才是真正意義上在做普惠金融的機構。 這樣的行業, 理應得到更多呵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