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資訊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解讀六:資訊消費打造經濟轉型升級新動能

近年來,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 我國資訊消費快速發展, 已成為當前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領域之一。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資訊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 資訊消費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測算, 2016年資訊消費規模為3.9萬億, 五年內年均增幅高達21%, 為同期最終消費增速的2.4倍, 占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達9.2%, 對GDP增長貢獻達到0.26個百分點。

一、資訊消費有助於擴內需穩增長

當前, 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 消費對我國GDP的帶動作用越來越突出, 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然而, 相比發達國家, 我國消費需求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2016年我國消費占GDP總量的比重達52.6%, 比美、日、德、英等國低20個百分點左右, 潛力巨大。 資訊消費在擴大內需, 帶動最終消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呈現三個特徵:一是消費意願逐年提升, 資訊消費在最終消費中的比重持續提升。 二是重點領域突飛猛進, 電子商務、O2O、數位內容等發展迅猛, 今年1-7月, 全國網上零售額達3.7萬億元, 同比增長33.7%。 三是服務消費貢獻突出。 資訊服務消費對資訊消費增長的貢獻已突破50%, 超過資訊產品消費貢獻6個百分點, 新型資訊消費占比穩步提升, 有力推動資訊消費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突破傳統消費增長瓶頸, 形成規模巨大的新興消費市場, 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為擴內需、穩增長開闢廣闊空間。

二、資訊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消費結構升級是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 隨著人均收入水準的提升,

消費結構升級大致由三個階段組成:一是生存消費為主, 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比重不高;二是非耐用消費品比重逐步縮小, 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比重相應增大;三是耐用消費品向高檔化方向發展, IT、通信等方面的消費比例顯著提升。 從發達國家的經濟史看, 收入水準與消費結構有著顯著的匹配關係。 人均可支配收入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後, 具有高技術含量、服務含量、可擴展性的資訊消費是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表現。 資訊消費在最終消費中的比例顯著提升, 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 從而能有效提高消費品質, 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三、資訊消費推動供需互動和產業創新

消費升級的方向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導向,

只有圍繞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進行投資、創新和生產,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和創新有效性、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 實現更有品質和效益的增長。 資訊消費能夠通過供需的自我平衡機制催生海量新產品新業務需求, 為智慧終端機產品、晶片、IT設備、通信設備等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企業、資訊通信服務企業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和增長空間。 同時, 這種需求通過市場手段及時反作用於產業結構, 使得較低產業形態中的資金、人才、技術向更高級的產業形態轉移, 推動企業理念、戰略, 組織、流程、管理、商業模式等全面變革, 最終帶來產業多角度全方位創新轉型, 主要體現為變革生產和服務方式、研發新產品和新服務以及改造升級原有產品和服務等。

四、資訊消費改善民生促進就業

以資訊消費引領投資、激勵創新、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良性迴圈機制正在加快形成。 一方面, 通過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領域的直接資訊消費, 通信、電子、互聯網、數位內容等產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 通過互聯網平臺, 生活娛樂、教育、醫療、旅遊、交通等領域的間接資訊消費迅猛發展, 尤其是電商、O2O、分享經濟等帶來的新就業模式以其就業門檻低、就業時間靈活等優勢, 帶動大量靈活就業和線上創業。 據統計, 2016年我國外賣平臺註冊的外賣騎手數量已突破1000萬人, 2016年, 阿裡線上零售平臺創造了3083萬個就業機會。 同時,遠端醫療、線上教育、智慧養老等新型資訊服務的應用對普惠和改善民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左鎧瑞,現就職於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繫方式:zuokairui@caict.ac.cn。

杜娟,現就職於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繫方式:dujuan@caict.ac.cn。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觀點,歡迎關注中國信通院微信公眾號: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CAICT

或訪問中國信通院官網:www.caict.ac.cn

同時,遠端醫療、線上教育、智慧養老等新型資訊服務的應用對普惠和改善民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左鎧瑞,現就職於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繫方式:zuokairui@caict.ac.cn。

杜娟,現就職於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繫方式:dujuan@caict.ac.cn。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觀點,歡迎關注中國信通院微信公眾號: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CAICT

或訪問中國信通院官網:www.caict.ac.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