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關於茶葉的十萬個為什麼?喝杯茶讓生活回歸本真?一壺不事二茶?

不管是剛接觸茶的"新手小白", 還是已經飲茶多年的"老茶友", 對於普洱茶, 不同時期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及不解。

為解決茶友們的各類問題, 中國普洱茶網攜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太璞品牌、雲南省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雲南省茶葉電子商務協會, 每週五推出《關於茶葉的十萬個為什麼》專家講堂。 由專家學者坐鎮親自解答, 還原科學客觀的普洱茶知識。

誠邀各位新老茶友參與話題討論, 一起探究眾說紛紜的茶葉百態。

一、普洱茶有保質期嗎?

食品, 都是有保質期的, 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普洱茶會"越陳越香",

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 大部分人認為, 普洱茶具有"越陳越香"的特質, 就意味著只要存放得當, 普洱茶存放的時間越長口感滋味越佳, 所以可以永久保存。 也有人乾脆說:普洱茶沒有保質期。

關於普洱茶保質期的問題, 國家標準中怎麼規定的?

從普洱茶本身的定義來看:普洱茶是以雲南特定區域所產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 製成的具有後發酵作用的散茶或緊壓茶。 因此, 國標也根據普洱茶特性, 給了一個保質期標注, 即在符合GB/T22111-2008執行標準環境下, 可長期保存。

但, 長期保存≠永久保存

1963年, 北京故宮處理清宮貢茶, 在茶庫中發現陳茶2噸多, 其中就有一部分普洱茶。 王鬱風《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提及:"1963年10月23日, 一次偶然機會, 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些陳年貢茶實物, 普洱團茶大者如西瓜(略扁), 小的如網球、乒乓球狀, 茶色褐黑, 不黴不壞, 保存完好。 "當時, 曾有專家取了一些貢茶試泡, 評語是:"湯有色, 但茶葉陳化、淡薄"。

普洱茶的後陳化壽命, 業界並無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 溫度高、濕度大的環境, 轉化要遠遠快於溫度低、濕度小的環境。 新茶茶湯黃綠, 青味重, 依據原料不同, 可能有甜香, 苦澀兼有都很正常。

新茶放3年後至10年之間, 茶湯微妙地變化著, 越見黃紅, 青味不再那麼重, 隱約有密香, 苦澀感也會減輕。 轉化出明顯效果, 大致是10年至20年間, 茶湯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黃褪去變紅色且顯濃稠滑口, 青味盡, 蜜甜香顯, 陳香味初現端倪, 茶湯苦澀幾乎消失, 哪怕有也能極快化掉, 葉底由黃色變黃帶褐。

20年之後, 可算是轉化後期了, 茶湯深紅, 漂亮得如同上好的紅酒, 果酸味現, 陳香十足, 無苦澀, 湯滑濃入口即化, 茶餅黑褐油亮, 葉底淺褐色。

以上普洱陳化過程在現實中得到過充分的驗證。 從這個角度看, 普洱確實是越陳越香, 魅力十足的。 倉儲良好的前提來看, 有二三十年歷史的茶是陳香、果香味俱足, 湯色紅濃如紅酒, 倒在杯子裡泛著美麗的金圈,人喝著也是舒服的,口感和體感都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但論茶氣已經非常淡了。而六七十年的老茶,哪怕倉儲良好,都免不了接近炭化的狀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等7家單位開展《普洱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提出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並不完全正確。"這種說法本是不科學的,普洱茶通過生產、發酵等一些列的生產過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般在十年的保質期內普洱茶'越陳越香'這個概念是適用的,但超過了這個保質期,這個說法就並不適用。現在普洱茶快速熟化,其也有一定的保質期,雖然目前這個保質期還沒有定論,但超過了保質期仍會不好。"

針對"最佳保質期僅10年"研究結果,業內資深茶客認為好的茶葉加上得當的保存方式,可以存放上三四十年!""普洱茶究竟能存放上幾年""什麼時候最好喝",都因茶而異、因人而異。

二、普洱熟茶屬於全發酵還是後發酵茶?

中國茶葉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綜合制法,分為六大茶類。但這裡的"發酵"一詞,與普洱熟茶的微生物發酵全然不同。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更像優酪乳、醬油、食醋等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製造的具有獨特風味和特殊功效的發酵食品。

在茶葉中,同一片綠葉是通過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綠茶、紅茶、烏龍茶等,這一過程也被稱作"發酵"。這一過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也許更應該被稱作"生物氧化"。茶葉的"生物氧化"是細胞壁破損後,存在於細胞壁中的氧化酶類促進茶多酚進行的一系列的氧化過程。根據多酚類物質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區分了"全發酵" "半發酵" "輕發酵"。在紅茶中,多酚類氧化程度很高,則稱之"全發酵"。其他茶類都沒有紅茶的多酚氧化程度高,即只有紅茶是全發酵茶。

哲思堂古茶坊 特級邦崴古法曬紅

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也伴隨著酶促反應。按通俗上的發酵程度理解,一般在七成左右。但普洱熟茶最大的特點是在後發酵過程,即製成成品後還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和微生物發酵過程。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普洱熟茶屬於後發酵茶。

茶好,就好在它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幸福感。

你天天喝茶,茶到底好在哪裡呢?我打了比方。

比如寫作、畫畫,完全沉浸在創作中,等到寫完、畫完,才猛然發覺已經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這種忘我的感受,就是幸福感。

而茶,也具有這樣的魅力。

就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

茶好,就好在它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幸福感。

萬片茶、千把壺,設一獨坐之境,品味人生的味道。

茶本無心,因吃茶人不同的心境而有了不同的茶心,或淡泊、或熱烈......

于吃茶中體會茶人的百千滋味,享受慢下來的生活。

茶道是生活的藝術,是開心的修行,是心中的所有想像。

正如茶聖陸羽所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洗去心靈的浮沉,讓人們回歸初心。

茶、匙、壺、水、意,茶席窺美也絕非茶道具的簡單堆砌,而是對茶席設計、茶中賞析、茶道具美學以及茶、香、花、器與茶室空間關係的探討。

親手設置一個茶席,佈滿一室茶香。

從紫砂到茶湯流動,從蓋碗到席邊插花,茶道恰恰在一動一靜中,為世人展示或淡然、或奔放、或清韻、或濃豔的茶道之美。

在一靜一悟中,茶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悄然昇華。杯盞人生,人生如茶,茶禪一味,存乎一心。

喝茶不是修禪,卻似修禪,講究的就是以一顆淡然寂寥的心,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品味茶湯,往往先是微微的苦澀之味,而後滿口的香甜蔓延開來。

茶與水的完美結合,恰似人生中的苦與甘,在又苦又甜的茶裡,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真諦。

誠如魯迅所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喝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慢下來,喝杯茶,讓生活回歸本真,體悟幸福。

一壺不事二茶

紫砂壺,對於大多數茶友來說,是老朋友了。尤其是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這一特性使得很多茶友都愛不釋手。

▲ 青灰段 高韻壺

01

一壺不事二茶

紫砂壺既然越用越好,而且強調內外皆用,泡多樣的茶豈不是對壺的保養更有效果,但為什麼都說“一壺不事二茶”呢?

不少紫砂壺玩家在用紫砂壺泡茶時都會固定使用一種茶葉,其中緣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種習慣的養成與紫砂壺的特性有關,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善於吸收茶湯,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若再其他茶葉,就會使壺內茶味混雜,會誤使你聞錯茶香,失了品茶的趣味。

▲段泥 竹節仿古壺

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否則今天泡烏龍茶,明天泡普洱茶,後天又泡花茶,那麼必然導致茶味混合,了無個性可言。

02

茶垢絕不能留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使其看來更具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其中,任其陰乾。但若是當地高溫多濕,茶壺內極易產生黴菌,若就衛生觀點考量,此法實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後,故意將最後一泡茶湯存於壺內,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善於吸附茶湯,自然也易於吸收黴菌。

▲ 青灰段 龍蛋壺

你能看到的茶垢是附著在紫砂壺身上的,而茶垢是由於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銹中的金屬物質在空氣中發生氧化反應而產生的,其中鎘、鉛、鐵、砷、汞等多種金屬以及亞硝酸鹽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會附著在紫砂壺的內外。

03

從容淡定,舒暢歡心飲茶

喝茶品茶這種休閒似的文化活動,除了本身品嘗茶的滋味,另外講究的一是靜心養心,從容淡定,二是快樂隨意,舒暢歡心。

當你堅持 “一壺不事二茶 ” 時,你體會到的是茶湯細微的原味本色,是沒有一丁點香氣混雜的最原始的清雅之味,感受到的是一種個性張揚的意境。

▲ 黃金段 茄瓜

而當你的視線越過了“一壺不事二茶”時,感悟到的又將是另外一種境界:散漫、隨意、包容,從容而為,卻又天然成趣!

倒在杯子裡泛著美麗的金圈,人喝著也是舒服的,口感和體感都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但論茶氣已經非常淡了。而六七十年的老茶,哪怕倉儲良好,都免不了接近炭化的狀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等7家單位開展《普洱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提出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並不完全正確。"這種說法本是不科學的,普洱茶通過生產、發酵等一些列的生產過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般在十年的保質期內普洱茶'越陳越香'這個概念是適用的,但超過了這個保質期,這個說法就並不適用。現在普洱茶快速熟化,其也有一定的保質期,雖然目前這個保質期還沒有定論,但超過了保質期仍會不好。"

針對"最佳保質期僅10年"研究結果,業內資深茶客認為好的茶葉加上得當的保存方式,可以存放上三四十年!""普洱茶究竟能存放上幾年""什麼時候最好喝",都因茶而異、因人而異。

二、普洱熟茶屬於全發酵還是後發酵茶?

中國茶葉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綜合制法,分為六大茶類。但這裡的"發酵"一詞,與普洱熟茶的微生物發酵全然不同。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更像優酪乳、醬油、食醋等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製造的具有獨特風味和特殊功效的發酵食品。

在茶葉中,同一片綠葉是通過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綠茶、紅茶、烏龍茶等,這一過程也被稱作"發酵"。這一過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也許更應該被稱作"生物氧化"。茶葉的"生物氧化"是細胞壁破損後,存在於細胞壁中的氧化酶類促進茶多酚進行的一系列的氧化過程。根據多酚類物質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區分了"全發酵" "半發酵" "輕發酵"。在紅茶中,多酚類氧化程度很高,則稱之"全發酵"。其他茶類都沒有紅茶的多酚氧化程度高,即只有紅茶是全發酵茶。

哲思堂古茶坊 特級邦崴古法曬紅

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也伴隨著酶促反應。按通俗上的發酵程度理解,一般在七成左右。但普洱熟茶最大的特點是在後發酵過程,即製成成品後還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和微生物發酵過程。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普洱熟茶屬於後發酵茶。

茶好,就好在它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幸福感。

你天天喝茶,茶到底好在哪裡呢?我打了比方。

比如寫作、畫畫,完全沉浸在創作中,等到寫完、畫完,才猛然發覺已經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這種忘我的感受,就是幸福感。

而茶,也具有這樣的魅力。

就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

茶好,就好在它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幸福感。

萬片茶、千把壺,設一獨坐之境,品味人生的味道。

茶本無心,因吃茶人不同的心境而有了不同的茶心,或淡泊、或熱烈......

于吃茶中體會茶人的百千滋味,享受慢下來的生活。

茶道是生活的藝術,是開心的修行,是心中的所有想像。

正如茶聖陸羽所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洗去心靈的浮沉,讓人們回歸初心。

茶、匙、壺、水、意,茶席窺美也絕非茶道具的簡單堆砌,而是對茶席設計、茶中賞析、茶道具美學以及茶、香、花、器與茶室空間關係的探討。

親手設置一個茶席,佈滿一室茶香。

從紫砂到茶湯流動,從蓋碗到席邊插花,茶道恰恰在一動一靜中,為世人展示或淡然、或奔放、或清韻、或濃豔的茶道之美。

在一靜一悟中,茶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悄然昇華。杯盞人生,人生如茶,茶禪一味,存乎一心。

喝茶不是修禪,卻似修禪,講究的就是以一顆淡然寂寥的心,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品味茶湯,往往先是微微的苦澀之味,而後滿口的香甜蔓延開來。

茶與水的完美結合,恰似人生中的苦與甘,在又苦又甜的茶裡,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真諦。

誠如魯迅所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喝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慢下來,喝杯茶,讓生活回歸本真,體悟幸福。

一壺不事二茶

紫砂壺,對於大多數茶友來說,是老朋友了。尤其是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這一特性使得很多茶友都愛不釋手。

▲ 青灰段 高韻壺

01

一壺不事二茶

紫砂壺既然越用越好,而且強調內外皆用,泡多樣的茶豈不是對壺的保養更有效果,但為什麼都說“一壺不事二茶”呢?

不少紫砂壺玩家在用紫砂壺泡茶時都會固定使用一種茶葉,其中緣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種習慣的養成與紫砂壺的特性有關,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善於吸收茶湯,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若再其他茶葉,就會使壺內茶味混雜,會誤使你聞錯茶香,失了品茶的趣味。

▲段泥 竹節仿古壺

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否則今天泡烏龍茶,明天泡普洱茶,後天又泡花茶,那麼必然導致茶味混合,了無個性可言。

02

茶垢絕不能留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使其看來更具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其中,任其陰乾。但若是當地高溫多濕,茶壺內極易產生黴菌,若就衛生觀點考量,此法實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後,故意將最後一泡茶湯存於壺內,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善於吸附茶湯,自然也易於吸收黴菌。

▲ 青灰段 龍蛋壺

你能看到的茶垢是附著在紫砂壺身上的,而茶垢是由於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銹中的金屬物質在空氣中發生氧化反應而產生的,其中鎘、鉛、鐵、砷、汞等多種金屬以及亞硝酸鹽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會附著在紫砂壺的內外。

03

從容淡定,舒暢歡心飲茶

喝茶品茶這種休閒似的文化活動,除了本身品嘗茶的滋味,另外講究的一是靜心養心,從容淡定,二是快樂隨意,舒暢歡心。

當你堅持 “一壺不事二茶 ” 時,你體會到的是茶湯細微的原味本色,是沒有一丁點香氣混雜的最原始的清雅之味,感受到的是一種個性張揚的意境。

▲ 黃金段 茄瓜

而當你的視線越過了“一壺不事二茶”時,感悟到的又將是另外一種境界:散漫、隨意、包容,從容而為,卻又天然成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