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彌勒佛是什麼來歷,為何在中國被稱為“布袋和尚”

彌勒佛在大乘佛教經典中, 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 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 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 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 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 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 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 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 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 表示“量大福大”, 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在佛教諸佛中, 彌勒佛可能是最有趣味的一個佛了。

他的樣子很是逗人喜愛, 一進天王殿, 只見座上一位胖大和尚, 袒胸露腹, 箕踞而座, 一個大肚子滾圓凸出, 十分的醒目。 他手掐串珠, 喜眉樂目, 笑口常開。 有這樣一副對聯, 就是形容他的:

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

由此可以, 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已經在中國是深入人心。

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 彌勒佛可不是這副模樣, 他莊嚴肅穆, 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他頭頂佈滿捲曲的小螺髻, 豐頤慈目, 大耳垂肩, 身披袈裟, 毫無表情, 和我國本土的彌勒佛完全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中的彌勒佛是這個樣子的:“大耳橫頤方面相, 肩查腹滿身軀胖。 一腔春意喜盈盈, 兩眼秋波光蕩蕩。 敞袖飄然福氣多, 芒鞋灑落精神壯。 極樂場中第一尊, 南無彌勒笑和尚。 ”

這裡的彌勒佛也是個中國化的笑菩薩形象, 是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喜仙”的“布袋和尚”。 取經四眾途經小雷音寺時, 遭遇的小雷音妖怪便是彌勒佛的童兒。 《西遊記》中的彌勒佛形象顯然和印度的不同。

為何中國化的彌勒佛會和原先印度的完全不同呢?這其中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 意為慈氏。 這是菩薩的名稱, 距離佛相比還有一層。 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成佛經》講, 彌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家庭, 屬一等貴族, 非常的尊貴。 他後來皈依佛門, 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釋迦授記, 彌勒將繼承自己的佛位為未來佛。 按佛教說法, 佛國世界中有三位相連續的佛。 第一位即是過去佛, 稱為“燃燈佛”, 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 故得名。 釋迦牟尼未成佛時, 燃燈佛曾給他授記, 因為燃燈佛稱為過去佛。 第二位是現在佛, 即釋迦牟尼佛。 第三位, 即這位彌勒佛, 也稱未來佛。

彌勒修煉成道, 先於釋迦入滅, 升入兜率天。

兜率天在《西遊記》裡, 是太上老君居住和煉丹的地方, 但在佛經裡, 卻是彌勒佛的居所。 這裡的一晝夜, 相當於人間的四百年。 釋迦牟尼告訴眾生, 在他涅槃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 人間將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洗劫。

那時候, 彌勒佛會從兜率下凡, 在華林園龍華樹下繼承他的弘揚佛法事業, 救助眾生, 光明就會重新來到人間。 正是這個緣故, 彌勒被提前為未來佛。

而我們所熟知的那個笑嘻嘻的布袋和尚“大肚彌勒佛”歷史上卻實有其人。 他是五代後樑時一位名叫契此的游方僧人, 又號“長汀子布袋師”。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一、《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五載, 他是浙江奉化人, 容貌古怪, 長得矮胖, 肚子奇大, 常用竹杆挑著一個大布袋, 面帶笑容, 四處化緣, 他見物即乞, 語無倫次, 隨地寢臥, 如顛似癡。 他善知天文、陰陽, 天要下雨時, 就穿濕布鞋;亢旱時, 便著根木屐, 人們都以此作為天氣的徵兆。 他還能預知吉凶, 為人驅邪避禍。 他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這首歌闡述的即是禪宗“即心是佛”的道理。

契此瘋顛的行為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因而名噪一時。他的圓寂也頗為奇特,後樑貞明三年(西元917年),契此來到奉化岳林寺東廓,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逝。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和尚竟然是彌勒佛的化身。人們把他的肉身葬于岳林寺西二裡,並取名為“彌勒庵”。於是人們便照他的模樣塑成“彌勒菩薩”,他的布袋自然也與他是形影不離。塑像放在天王殿中,受人膜拜。

這位布袋和尚在宋朝元符元年(西元1098年)被宋哲宗賜號為“定應大師”。相傳在他所葬之墓地,三年祥光耀現,又有錫杖和淨瓶現於墓頂。為此,人們把這些東西都藏在“彌勒庵”裡。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此廟祠被皇帝賜名為“崇寧”,千年以來一直香火不斷。《西遊記》裡面的彌勒佛,即是根據這位元布袋和尚的形象。

但是,布袋和尚與彌勒佛像還是有區別的。而千百年來,他竟然取代了佛經裡的彌勒菩薩,成為名揚四海、家喻戶曉的人物。

彌勒佛居住的“兜率淨土”妙不可言,據說上面有五百億寶宮,還有五百億諸天寶女,諸女執諸樂器,竟起歌舞,一派溫柔富貴的氣象。而彌勒成佛時的“佛國淨土”則更美妙,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載,這裡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各種珍寶散于各處,無人拾撿,視之如同瓦石。此處土地像鏡子一樣平整,又用香汁灌地,極其香淨。土地中可自然生出粳米,而且沒有外面的皮。更有意思的是,人們想方便的時候,地就自行裂開,等事畢之後又自行合上,連廁所都不需要上了。

由於西天淨土如此富足美麗,所以委實使一些人對此著了迷。中國的淨土信仰自唐代開始大盛,且經久不衰,一直延至現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唐代高僧玄奘也很嚮往兜率淨土,他臨死前,一直不斷稱念彌勒名號,求得能住進“兜率內院”。白居易到了晚年,完全沉溺於佛教之中,他日日在佛前焚香,並稽首發願:“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畫彌勒上生幀記》)

由於佛教宣稱彌勒是要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所以彌勒就成了改朝換代之佛,彌勒下世也就成了人間改朝換代的象徵。歷史上有些農民起義就托言彌勒下世,“彌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難的福音;“彌勒下世”則是勞苦大眾渴望解脫苦難的救星。據《隋書》卷二十二載,河北宋子賢,陝西向海明都自稱是彌勒出世,謀劃策動起義。唐代開元年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個諺語:“釋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劉家欲興。”為此,唐玄宗親自下了《禁斷妖訛等敕》,嚴加追捕與事件有關的人。宋代王則則起來造反,他也宣稱:“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

元代以後,彌勒佛信仰更甚。元末,趙醜斯、郭菩薩倡言“彌勒當有天下”,韓山童宣揚“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彭和尚作偈頌勸世人念彌勒佛。這些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太平天國之時,貴州號軍起義,白蓮教一枝燈花還有宣傳彌勒降世的新王來執掌乾坤。近代一些會道門,如天地會(洪門)、青紅幫、一貫道、先天道等,也崇奉彌勒佛。

白蓮教即以彌勒轉世招攬人心

但中國民間崇拜的彌勒佛,多為中國式的布袋和尚。歷史上也有人利用布袋和尚來諷喻統治者。朱元璋登上皇位後,殺戮功臣,殘酷鎮壓反對派,製造了不少冤案。有一次,他出去私訪,直到一座破廟裡,裡面空無一人,只見牆上畫著一個布袋和尚,還題有一首詩: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放,放寬些子又何妨!

當時墨蹟還很新鮮。朱元璋大怒,馬上派人去抓題詩作畫之人,但那人已無影無蹤了。

元代以來,布袋和尚的形象還出現在戲劇舞臺上。著名的有元代鄭廷玉的雜劇《布袋和尚忍字記》和清代戲曲《觀音菩薩魚籃記》。

由於中國人對宗仰信仰的實用主義較強,總覺得中國式的大肚笑彌勒,要比印度傳來的一本正經的彌勒佛更為親切、更為可愛。為此,人們製造出了一些“靈應”,如只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可以消災去病,保佑平安。後來還出現一種“五子戲彌勒”的塑像,幾個大胖小子在彌勒身上爬來爬去與他嬉戲,即所謂“送子彌勒”。此世的平安實惠,自然比來生的往生淨土更具現實性,所以大為盛行。

隨著時間的變遷,各種各樣的大肚彌勒的工藝品已成為普通人家中的一個擺設,失去了原本的宗教意味。在人們心目中,與其說是他一尊高貴的未來佛,不如說他是一個樂觀豁達的吉祥物更為貼切。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他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這首歌闡述的即是禪宗“即心是佛”的道理。

契此瘋顛的行為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因而名噪一時。他的圓寂也頗為奇特,後樑貞明三年(西元917年),契此來到奉化岳林寺東廓,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逝。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和尚竟然是彌勒佛的化身。人們把他的肉身葬于岳林寺西二裡,並取名為“彌勒庵”。於是人們便照他的模樣塑成“彌勒菩薩”,他的布袋自然也與他是形影不離。塑像放在天王殿中,受人膜拜。

這位布袋和尚在宋朝元符元年(西元1098年)被宋哲宗賜號為“定應大師”。相傳在他所葬之墓地,三年祥光耀現,又有錫杖和淨瓶現於墓頂。為此,人們把這些東西都藏在“彌勒庵”裡。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此廟祠被皇帝賜名為“崇寧”,千年以來一直香火不斷。《西遊記》裡面的彌勒佛,即是根據這位元布袋和尚的形象。

但是,布袋和尚與彌勒佛像還是有區別的。而千百年來,他竟然取代了佛經裡的彌勒菩薩,成為名揚四海、家喻戶曉的人物。

彌勒佛居住的“兜率淨土”妙不可言,據說上面有五百億寶宮,還有五百億諸天寶女,諸女執諸樂器,竟起歌舞,一派溫柔富貴的氣象。而彌勒成佛時的“佛國淨土”則更美妙,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載,這裡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各種珍寶散于各處,無人拾撿,視之如同瓦石。此處土地像鏡子一樣平整,又用香汁灌地,極其香淨。土地中可自然生出粳米,而且沒有外面的皮。更有意思的是,人們想方便的時候,地就自行裂開,等事畢之後又自行合上,連廁所都不需要上了。

由於西天淨土如此富足美麗,所以委實使一些人對此著了迷。中國的淨土信仰自唐代開始大盛,且經久不衰,一直延至現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唐代高僧玄奘也很嚮往兜率淨土,他臨死前,一直不斷稱念彌勒名號,求得能住進“兜率內院”。白居易到了晚年,完全沉溺於佛教之中,他日日在佛前焚香,並稽首發願:“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畫彌勒上生幀記》)

由於佛教宣稱彌勒是要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所以彌勒就成了改朝換代之佛,彌勒下世也就成了人間改朝換代的象徵。歷史上有些農民起義就托言彌勒下世,“彌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難的福音;“彌勒下世”則是勞苦大眾渴望解脫苦難的救星。據《隋書》卷二十二載,河北宋子賢,陝西向海明都自稱是彌勒出世,謀劃策動起義。唐代開元年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個諺語:“釋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劉家欲興。”為此,唐玄宗親自下了《禁斷妖訛等敕》,嚴加追捕與事件有關的人。宋代王則則起來造反,他也宣稱:“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

元代以後,彌勒佛信仰更甚。元末,趙醜斯、郭菩薩倡言“彌勒當有天下”,韓山童宣揚“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彭和尚作偈頌勸世人念彌勒佛。這些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太平天國之時,貴州號軍起義,白蓮教一枝燈花還有宣傳彌勒降世的新王來執掌乾坤。近代一些會道門,如天地會(洪門)、青紅幫、一貫道、先天道等,也崇奉彌勒佛。

白蓮教即以彌勒轉世招攬人心

但中國民間崇拜的彌勒佛,多為中國式的布袋和尚。歷史上也有人利用布袋和尚來諷喻統治者。朱元璋登上皇位後,殺戮功臣,殘酷鎮壓反對派,製造了不少冤案。有一次,他出去私訪,直到一座破廟裡,裡面空無一人,只見牆上畫著一個布袋和尚,還題有一首詩: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放,放寬些子又何妨!

當時墨蹟還很新鮮。朱元璋大怒,馬上派人去抓題詩作畫之人,但那人已無影無蹤了。

元代以來,布袋和尚的形象還出現在戲劇舞臺上。著名的有元代鄭廷玉的雜劇《布袋和尚忍字記》和清代戲曲《觀音菩薩魚籃記》。

由於中國人對宗仰信仰的實用主義較強,總覺得中國式的大肚笑彌勒,要比印度傳來的一本正經的彌勒佛更為親切、更為可愛。為此,人們製造出了一些“靈應”,如只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可以消災去病,保佑平安。後來還出現一種“五子戲彌勒”的塑像,幾個大胖小子在彌勒身上爬來爬去與他嬉戲,即所謂“送子彌勒”。此世的平安實惠,自然比來生的往生淨土更具現實性,所以大為盛行。

隨著時間的變遷,各種各樣的大肚彌勒的工藝品已成為普通人家中的一個擺設,失去了原本的宗教意味。在人們心目中,與其說是他一尊高貴的未來佛,不如說他是一個樂觀豁達的吉祥物更為貼切。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