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概股回歸:IPO路徑更利於穩定市場預期

見習記者 王小偉

360公司簽訂IPO(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輔導協議, 意味著此前市場中流傳的“借殼”路徑將大概率隱退, 公司通過首發上市的“正門”回歸A股的可能性大增。 由於“猜殼大戰”的驟然降溫, 28日二級市場中的“360殼概念股”集體遭遇重挫。

現階段條件下, 中概股回歸的路徑選擇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產業並購與重組上市(借殼);二是在滬深交易所直接IPO;三是掛牌“新三板”或借道“老三板”後靜候制度紅利。 對於資產規模和盈利規模較大、質地相對優秀、期待更高流動性溢價和估值的中概股公司而言, 通常會選擇前兩條賽道,

兩手準備並從中權衡選擇。

但中概股最終會選擇A計畫還是B計畫回歸, 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此前, 出於時間成本的考量, “借殼”是不少公司的最終選項, 分眾傳媒、巨人網路等中概股公司均經由該路徑實現回歸。 但隨著監管的變化以及市場生態的變化和演進, 直接IPO的優勢日漸明顯。 360傾向IPO回歸A股, 便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生態的諸多變化。

其一, 審核、發行雙提速, IPO逐步走向常態化, 此前隔阻中概股回歸的時間成本大幅消減。 隨著A股市場從異常波動到趨於穩定, 從2016年三季度開始, IPO數量與募資規模溫和提升, 新股市場穩步回暖。 適度加快新股發行速度與加強上市核查並舉, 使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加速恢復, 可以視為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配套舉措;從資本市場角度考量,

這一方面有利於IPO堰塞湖提前疏解, 另一方面也為更多增量優質公司的直接融資提供空間。

其二, 與IPO提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借殼監管全面趨嚴。 從修訂《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到限制中概股借殼回歸和上市公司跨界定增, 並購重組和借殼市場遭遇監管的持續“緊盯”。 具體到中概股方面, 雖然借殼回歸客觀上有利於提高部分存量上市公司的盈利水準品質, 但也導致了殼公司被爆炒擾亂A股估值體系、增大了內幕交易和尋租空間、甚至影響到中國外匯儲備等系列問題。 業內普遍認為, 借殼監管收緊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

投行人士預計, 多變數作用下, 調整回歸方案、選擇IPO路徑的中概股公司料會繼續增多。

這不僅是企業出於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 更有利於改變扭曲的A股市場估值, 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投資價值, 同時有利於把更多資源輸入到實體經濟, 助力經濟脫虛向實。

但中概股回歸選擇IPO路徑絕非意味著一勞永逸。 就中概股公司來說, 從接受輔導到正式上市, 仍然有不少溝坎需要跨越;即便成功對接A股後, 如何利用高估值優勢實現企業的持續快速成長, 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助力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也是擺在這些“返鄉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而就監管而言, 如何多維度繼續優化市場生態、並將之主動服務於國家宏觀經濟與調控的大局, 也仍有不少工作有待完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