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中精華,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升級產品,因製作工藝繁雜,過去很少有人去做,而今,隨著人們對新產品的不斷追求,過去幾乎被失傳的這一傳統工藝又回到了新的起點。 普洱茶膏是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 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 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 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即溶茶。

茶膏始于唐、興于宋、成於清

茶膏的雛形始于唐代, 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史稱“茶興于唐”, 此間, 茶膏已作為貢品以民貢的方式悄然而現。

據陸羽之《茶經》, 大概可知, 唐代茶膏的出現與作餅制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茶經》將唐代蒸青作餅的方法納為十四字:“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此處的“蒸、搗、拍”這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 在空氣的氧化作用下,

出現膏化現象。 然有一點要指出:陸羽雖發現了“膏化”現象, 也認為此“膏”是茶葉中的好東西, 但只是讓“膏”保持在茶餅的表面, 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差距。

茶膏的製作工藝在宋代得以發展和完善, 宋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著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

所以就有了“茶興于唐, 盛于宋”的說法。 與唐有別, 宋之制茶者對茶葉中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 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膏乃珍品, 並且其將得到的茶膏用於兩個方面。 一是作為獨立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二是在餅茶製作過程中, 有意識地用膏塗於餅茶之表。 到了宋徽宗之時, 對“膏油其面”則顯得尤為重視, 甚至其以膏的品質好壞作為鑒茶的標準。

茶膏形成在清代, 清乾隆年間, 由於多種原因, 將茶膏的製作遷入皇宮禦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 清宮禦茶房之制茶者, 在傳承了宋代“小榨出水, 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 又採取了近似于現代低溫乾燥、低溫萃取之技術, 使普洱茶膏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普洱茶膏也於此時期正式定名。

1792年, 普洱茶膏首次作為國禮向到訪的英國使團饋贈, 自此, 茶膏開始邁向世界;清朝皇室解體後, 宮廷普洱茶的製作也戛然而止, 其方法亦神秘失蹤。 直到2005年, 這一技術才重現光芒, 好像是蒙頓茶製品把這一宮廷技術給破譯出來的。

普洱茶茶膏與普洱茶的不同:

歷史上雲南普洱茶包括團茶、餅茶、沱茶、磚茶和茶膏五大系列, 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的一員。 在封建社會, 茶膏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很少在民間露面, 普洱茶膏是從普洱茶中萃取的精華, 它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品飲價值。

1、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營養價值更高,茶膏更珍貴。

2、相比普洱茶,茶膏方便衛生,易攜帶。

3、在口感上,茶膏溫和厚重,更像是品飲老茶的感覺,層次感豐富,湯色誘人。

4、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更衛生,更安全。

需要注意普洱茶膏的陳化週期:普洱茶膏的陳化期大約是60年,如果超過這個期限,茶膏的品質會逐漸下降的:膏體也產生風化或黴變。

1、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營養價值更高,茶膏更珍貴。

2、相比普洱茶,茶膏方便衛生,易攜帶。

3、在口感上,茶膏溫和厚重,更像是品飲老茶的感覺,層次感豐富,湯色誘人。

4、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更衛生,更安全。

需要注意普洱茶膏的陳化週期:普洱茶膏的陳化期大約是60年,如果超過這個期限,茶膏的品質會逐漸下降的:膏體也產生風化或黴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