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竹刻藝術到人文交往,徐孝穆以刻刀記錄文人墨客的筆墨友情

【編者按】徐孝穆是滬上著名的竹刻藝術家, 亦擅篆刻、書法、繪畫。 其少而穎悟, 幼承家學, 頗得其姨夫柳亞子的喜愛, 此外, 徐孝穆與吳作人、朱屺瞻、唐雲、謝稚柳、沈尹默、白蕉、豐子愷、程十發等大批著名書畫家的結交合作, 把竹刻藝術與傳統書畫結合。 上海筆墨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徐孝穆的竹刻藝術和筆墨情緣”展, 除了展示徐孝穆的藝術作品外, 亦展示了文人墨客之間的筆墨友情。

刻竹的徐孝穆

徐孝穆(1916-1999)是滬上著名的竹刻藝術家, 亦擅篆刻、書法、繪畫。 其幼承家學, 頗得其姨夫柳亞子的喜愛, 從小侍其左右, 教以詩古文辭, 深受書畫薰陶。 徐孝穆8歲開始學刻印, 十歲學刻竹, 後考入上海新華專科藝術學校。 在新華藝專時, 受當時教務長汪亞塵的鼓勵, 走上竹刻這條藝術道路, 並因此結識了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大師, 他們的精湛畫藝給了他很大啟發。

竹刻 戈壁駱駝臂擱

解放後, 徐孝穆結交了吳作人、蔣兆和、葉淺予、黃胄、朱屺瞻、唐雲、謝稚柳、陳佩秋、沈尹默、白蕉、豐子愷、程十發等大批著名書畫家, 並與他們合作, 把竹刻藝術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完美結合, 創作了一大批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竹刻藝術作品。

徐孝穆擅刻竹、刻硯、刻紫砂茶壺, 亦擅篆刻、書法、繪畫。 他縱觀古代各流派刻技之奧妙, 追摹明代朱氏三家之刻技, 又深研清代周芷岩之刀法, 以淺刻為主要創作方法, 所出作品, 氣韻生動, 刀筆如神。 他僅憑著一柄小刻刀, 便把各派書畫家的筆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即使不看落款, 也一望便知是何人之書, 何人之畫。

徐孝穆 紅荔小雞圖

本次展覽展出徐孝穆代表性的竹刻藝術、篆刻、書法和繪畫作品, 其中包括臂擱、筆筒等, 觀眾可以全方位地瞭解其竹刻藝術之精神。

此外, 徐孝穆平生交遊, 皆當時名公巨卿, 多文采風流之士, 他與何香凝、郭沫若、黃炎培、鄒韜奮、葉恭綽、沈雁冰、老舍、巴金、端木蕻良、鄭振鐸、王紹鼇、汪亞塵、陳半丁、周穀城、鄭逸梅等許多著名文人學者都有交往, 酬唱之跡, 留於筆墨、形於刻件, 幽情雅致, 流芳百世。 不少名士更為其高超的竹刻技藝所折服, 欣然題字或著文以讚美、並表敬佩。 展覽還展出了一批徐孝穆和友人的往來信劄, 及互贈書畫, 從中可領略那個時代文人墨客間之筆墨友情。

唐雲 對聯《孝穆使刀如作畫 老藥拈筆若催生》

其中徐孝穆的姨夫柳亞子為其題寫齋名匾額“進賢樓”, 既因為徐孝穆居住在上海進賢路, 以地名命樓, 也希望他向賢人學習, 與賢人結交, 見賢思齊。 徐孝穆在此齋中寫字、繪畫、刻竹、雕硯, 著書立說,會見朋友,暢談藝事和人生。

柳亞子題 進賢樓,78x24.5cm,1951

2012年4月11日,顧雲卿在徐孝穆辭世13周年紀念日之時,在《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發表《徐孝穆:鐵筆刻竹撝運自如》一文,其中回憶了徐孝穆與唐雲、端木蕻良、賴少其、郭沫若等人的書畫之交的筆墨友情:

1942-1949年,孝穆自香港回滬期間,曾以刻字治印為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即訂潤格行世,並結識眾多國畫大師,更與唐雲、端木蕻良等文化人為伍,建立了長期的畫刻協作關係。與唐雲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那時唐雲在大新公司四樓舉辦了個人畫展,年長他6歲的唐雲當時也僅24歲,兩人相當投緣。唐雲的梅花、竹子、蔬果經常出現在他所刻的臂擱、扇骨、筆筒上,另外還在不少硯臺、茶壺、鎮紙、文具盒、台燈罩上,也留下過“大石畫、老藥畫,孝穆刻”的印跡。

唐雲,蘭石圖,80x30cm,1973

款識:孝穆老兄遇余齋中,見段縑零紙拾去賞玩,此其一也,可謂有嗜痂癖矣

有一則軼事世人津津樂道:唐雲是“進賢樓”“萬航樓”“憑欄櫊”“竹石齋”(均為徐孝穆書齋雅號)的常客,隨來隨坐,喝酒就餐是家常便飯。一次唐雲在雨中充當不速之客,未遇主人,見桌上有一塊自己繪的蘭花、生梨、荸薺臂擱放在桌上,便興致所至,在此臂擱背面隨手畫下“山下有樹、樹中藏屋”一景,並題:“冒雨訪孝穆不遇,作此而去。一九六五年八月廿九日,大石”。知音心有靈犀,孝穆見之,再默默地將此圖淺刻成品,真是別有情趣。

蔬果山水雙面便條臂擱,徐孝穆刻 唐雲畫“冒雨訪孝穆不遇,作此而去”,22x7.5cm,1965

清代沈郎亭制 倒桃錫壺,原為唐雲舊藏,後轉贈徐孝穆

壺銘:傾如竹葉盈樽綠,飲作桃花上面紅 沈郎亭制並書

孝穆與畫家賴少其公交私誼俱佳。1952年至1959年間賴少其在上海工作,通過唐雲認識了孝穆。他曾先後任華東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後定居廣州。我在孝穆家中看到過賴少其書寫的“憑欄櫊”的匾額,黑底綠字,分外醒目。賴在滬時,曾得到過一個紫檀筆筒,其色如漆,似棗心木。唐雲在筆筒底部寫了“少其長物”四字,大有魏晉時人王恭“作人無長物”的風度。書法大師白蕉為其撇了幾筆蘭花,並題詩一首:“我有刀如筆,安知筆非刀。平時作塵拂,作戰當梭標。”字畫當然極其優秀,而經過孝穆操刀,“在原作的基礎上予以昇華,使其更高、更生動、更美,那是屬於孝穆自己獨有的美!”白蕉曾經評論道:“刻而不刻者為能品,不刻而刻者為妙品,鐵筆錯落而無刀痕者為神品。”孝穆的竹刻就是這樣的神品。老舍先生稱讚孝穆竹刻“有虛有實,亦柔亦剛”。

老舍題字:有虛有實,亦柔亦剛,1963年冬

與孝穆有幾十年交誼的作家端木蕻良說:“徐孝穆的刻刀能把王個簃的畫、吳作人的隸書、黃胄的人物都在刀痕中體現出原作者的個性來。”早在1934年1月12日,端木就在給孝穆的一封信中講起一件事:某人要去上海,端木讓他攜去兩件竹鎮,一件贈與夏征農,一件贈給日本紅學家伊藤潄平。他讓孝穆在竹鎮上奏刀,給夏征農這一件“刻就即就地送他”,作為春節禮物。給伊藤的那一件,刻畢還讓來人帶回來。端木關照道:“竹料彎度較大,寫時頗為吃力,請您操刀時,不要拘泥,或可補救些兒也。一笑!”從此叮囑來看,也足見端木對孝穆的高超竹刻手藝信任之極。

藏族姑娘臂擱,徐孝穆刻 葉淺予畫,26.5x8cm,1963

茅盾題孝穆刻竹

葉恭綽題孝穆刻竹

徐孝穆本人已忝列名人,而與他交往的名人則更加數不勝數。掰指頭數一下,為他作過“孝穆刻竹”題簽或題過字的,有何香凝,陳半丁,葉恭綽,朱屺瞻,王個簃,肖淑芳,吳作人,老舍,茅盾,白蕉,來楚生等,不勝枚舉,此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就是郭沫若。

1963年10月中旬,孝穆有事出差去北京,住在沙灘紅樓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所。擇日他持自己竹刻手拓本和幾件作品,到北京西河沿8號去拜訪郭沫若。不料郭沫若有事外出未遇,孝穆只得將拓片及作品留下請郭先生教正。次日,孝穆意外收到郭沫若秘書專程送來的一封親筆信,用的是“中國科學院”信封,上面寫著“徐孝穆同志”五個大字以及他住所的名稱。內容用毛筆寫在一頁中國舊式豎條信箋上:“孝穆同志:刻竹留底,鐵筆撝運自如,氣韻生動,不可多得。外承瘦鐵以所繪扇面,及大作刻竹扇骨惠贈,謝甚謝甚。瘦鐵處煩代致謝意。專此,順頌 百益。郭沫若 十月廿一日”。

楊柳知了筆筒-徐孝穆刻唐雲畫

過去的2016年是徐孝穆先生誕辰100周年,“刻劃始信天有功——徐孝穆百年誕辰竹刻藝術展”先後在“嘉定竹刻博物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文化藝術沙龍展出,而本次筆墨博物館的紀念展的主題從竹刻藝術延伸到其藝術生涯及人文交往、筆墨情緣。

徐孝穆的竹刻藝術和筆墨情緣”紀念展於2017年3月28日至5月5日在上海筆墨博物館(上海福州路)舉辦。

著書立說,會見朋友,暢談藝事和人生。

柳亞子題 進賢樓,78x24.5cm,1951

2012年4月11日,顧雲卿在徐孝穆辭世13周年紀念日之時,在《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發表《徐孝穆:鐵筆刻竹撝運自如》一文,其中回憶了徐孝穆與唐雲、端木蕻良、賴少其、郭沫若等人的書畫之交的筆墨友情:

1942-1949年,孝穆自香港回滬期間,曾以刻字治印為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即訂潤格行世,並結識眾多國畫大師,更與唐雲、端木蕻良等文化人為伍,建立了長期的畫刻協作關係。與唐雲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那時唐雲在大新公司四樓舉辦了個人畫展,年長他6歲的唐雲當時也僅24歲,兩人相當投緣。唐雲的梅花、竹子、蔬果經常出現在他所刻的臂擱、扇骨、筆筒上,另外還在不少硯臺、茶壺、鎮紙、文具盒、台燈罩上,也留下過“大石畫、老藥畫,孝穆刻”的印跡。

唐雲,蘭石圖,80x30cm,1973

款識:孝穆老兄遇余齋中,見段縑零紙拾去賞玩,此其一也,可謂有嗜痂癖矣

有一則軼事世人津津樂道:唐雲是“進賢樓”“萬航樓”“憑欄櫊”“竹石齋”(均為徐孝穆書齋雅號)的常客,隨來隨坐,喝酒就餐是家常便飯。一次唐雲在雨中充當不速之客,未遇主人,見桌上有一塊自己繪的蘭花、生梨、荸薺臂擱放在桌上,便興致所至,在此臂擱背面隨手畫下“山下有樹、樹中藏屋”一景,並題:“冒雨訪孝穆不遇,作此而去。一九六五年八月廿九日,大石”。知音心有靈犀,孝穆見之,再默默地將此圖淺刻成品,真是別有情趣。

蔬果山水雙面便條臂擱,徐孝穆刻 唐雲畫“冒雨訪孝穆不遇,作此而去”,22x7.5cm,1965

清代沈郎亭制 倒桃錫壺,原為唐雲舊藏,後轉贈徐孝穆

壺銘:傾如竹葉盈樽綠,飲作桃花上面紅 沈郎亭制並書

孝穆與畫家賴少其公交私誼俱佳。1952年至1959年間賴少其在上海工作,通過唐雲認識了孝穆。他曾先後任華東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後定居廣州。我在孝穆家中看到過賴少其書寫的“憑欄櫊”的匾額,黑底綠字,分外醒目。賴在滬時,曾得到過一個紫檀筆筒,其色如漆,似棗心木。唐雲在筆筒底部寫了“少其長物”四字,大有魏晉時人王恭“作人無長物”的風度。書法大師白蕉為其撇了幾筆蘭花,並題詩一首:“我有刀如筆,安知筆非刀。平時作塵拂,作戰當梭標。”字畫當然極其優秀,而經過孝穆操刀,“在原作的基礎上予以昇華,使其更高、更生動、更美,那是屬於孝穆自己獨有的美!”白蕉曾經評論道:“刻而不刻者為能品,不刻而刻者為妙品,鐵筆錯落而無刀痕者為神品。”孝穆的竹刻就是這樣的神品。老舍先生稱讚孝穆竹刻“有虛有實,亦柔亦剛”。

老舍題字:有虛有實,亦柔亦剛,1963年冬

與孝穆有幾十年交誼的作家端木蕻良說:“徐孝穆的刻刀能把王個簃的畫、吳作人的隸書、黃胄的人物都在刀痕中體現出原作者的個性來。”早在1934年1月12日,端木就在給孝穆的一封信中講起一件事:某人要去上海,端木讓他攜去兩件竹鎮,一件贈與夏征農,一件贈給日本紅學家伊藤潄平。他讓孝穆在竹鎮上奏刀,給夏征農這一件“刻就即就地送他”,作為春節禮物。給伊藤的那一件,刻畢還讓來人帶回來。端木關照道:“竹料彎度較大,寫時頗為吃力,請您操刀時,不要拘泥,或可補救些兒也。一笑!”從此叮囑來看,也足見端木對孝穆的高超竹刻手藝信任之極。

藏族姑娘臂擱,徐孝穆刻 葉淺予畫,26.5x8cm,1963

茅盾題孝穆刻竹

葉恭綽題孝穆刻竹

徐孝穆本人已忝列名人,而與他交往的名人則更加數不勝數。掰指頭數一下,為他作過“孝穆刻竹”題簽或題過字的,有何香凝,陳半丁,葉恭綽,朱屺瞻,王個簃,肖淑芳,吳作人,老舍,茅盾,白蕉,來楚生等,不勝枚舉,此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就是郭沫若。

1963年10月中旬,孝穆有事出差去北京,住在沙灘紅樓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所。擇日他持自己竹刻手拓本和幾件作品,到北京西河沿8號去拜訪郭沫若。不料郭沫若有事外出未遇,孝穆只得將拓片及作品留下請郭先生教正。次日,孝穆意外收到郭沫若秘書專程送來的一封親筆信,用的是“中國科學院”信封,上面寫著“徐孝穆同志”五個大字以及他住所的名稱。內容用毛筆寫在一頁中國舊式豎條信箋上:“孝穆同志:刻竹留底,鐵筆撝運自如,氣韻生動,不可多得。外承瘦鐵以所繪扇面,及大作刻竹扇骨惠贈,謝甚謝甚。瘦鐵處煩代致謝意。專此,順頌 百益。郭沫若 十月廿一日”。

楊柳知了筆筒-徐孝穆刻唐雲畫

過去的2016年是徐孝穆先生誕辰100周年,“刻劃始信天有功——徐孝穆百年誕辰竹刻藝術展”先後在“嘉定竹刻博物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文化藝術沙龍展出,而本次筆墨博物館的紀念展的主題從竹刻藝術延伸到其藝術生涯及人文交往、筆墨情緣。

徐孝穆的竹刻藝術和筆墨情緣”紀念展於2017年3月28日至5月5日在上海筆墨博物館(上海福州路)舉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