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曲靖有一種普通人都能看懂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字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趙紫怡)9月8日, “砥礪奮進的五年——珠江源頭看發展”全國網路媒體曲靖行採訪團來到爨鄉曲靖, 觀摩被譽為“南碑瑰寶”的爨寶子碑, 感受中原文化在西南少數名族地區的傳承與延伸。

“爨”原是東晉時期雲南曲靖統治者的姓氏, 原是“炊具”的意思。 在爨氏長達400餘年的統治時期裡, 中原文明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發展, 創造出涉及禮樂、詩歌、習俗、典祀、服飾、飲食、醫藥等領域的爨文化, 而位於曲靖一中的爨寶子碑就是爨文化的活字典。

曲靖爨文化博物館館長王平永向記者一行講述了這塊被譽為“南碑瑰寶”的爨體石碑的發掘和保存過程。 早在1778年, 曲靖楊旗田村一個做豆腐的村民從地裡挖出一塊石碑, 覺得石碑方正厚實, 正是壓豆腐的好材料, 便把石碑搬回了家。

74年後的一天, 當時的南寧知府鄧爾恒在廚房閒逛時,

無意中發現自家豆腐表面竟然有若隱若現的字跡。 精通書法的他敏銳地覺察出這些字體的非比尋常。 最終, 他順藤摸瓜找到石碑, 讓這塊文化珍寶得以為世人所知。

如今, 這塊曾被康有為稱為“寶子碑端朴, 若古佛之容”的石碑悄然矗立在曲靖一中校園內, 成為人們研究爨文化的重要源泉。

參觀結束後, 被譽為“中國爨體第一人”的曲靖書法家陳正義老先生現場為媒體團提寫“爨”字

王平永表示, 曾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創造過怎樣的文化, 是這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主要區別。 爨體是雲南特有的文字樣式, 它不同于雲南的少數民族文字, 老百姓看得懂、能接受, 爨文化已經融入了曲靖的日常生活中, 這樣既弘揚了曲靖本地文化, 同時也發揚了爨體。

參觀結束後, 被譽為“中國爨體第一人”的曲靖書法家陳正義老先生現場為媒體團提寫“爨”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