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春風桃李花千樹——再芬黃梅的藝術傳承與人才培養

方錫球

翻開再芬黃梅劇院大事記, 回憶一下近十年再芬劇院重要演出場次和韓再芬個人主演劇碼以及獲獎情況, 我們的腦海裡就會跳出再芬黃梅十年來的兩個重要關鍵字:藝術傳承與人才培養。

再芬黃梅的傳承, 持續十年, 一往情深, 生成了自己的傳承範式。 傳承, 是再芬黃梅十年永恆的主題。 十年不輟, 日久見人心。 再芬以自己的深情, 在傳承上身體力行, 她學習嚴鳳英, 王少幡;她學習京劇藝術家, 越劇藝術家, 她學習話劇、歌劇甚至也學習西方戲劇家的藝術經驗。 從再芬帶著自己的團隊傳承, 到整個團隊人人自覺傳承, 從個體傳承走向集體傳承。 傳承於是出現了大面積、接地氣、出成果, 傳承也出現了大氣象。

為了形成自己的傳承範式, 再芬黃梅的一個重要做法是適時組建黃梅戲藝術傳承委員會。 再芬黃梅覺得黃梅戲藝術如果要得到完整、有效的傳承,

必須有一個傳承集體才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作為綜合藝術的戲曲傳承涉及諸多行當的研究與整理, 如:傳統劇本、傳統音樂、表演形式的演變、從自導自演到專業導演的演變過程、舞美與道具製作的傳統與演變、現代燈光與傳統表演的契合、戲曲班社的管理與生存的演變、觀眾群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變化、戲曲審美史料等等, 如果單靠幾個演員作為“傳承人”來傳承黃梅戲這門綜合藝術, 顯然單薄和力不從心。 韓再芬及時地成立黃梅戲藝術傳承委員會, 主任由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原會長時白林擔任。 委員會成員包括和嚴鳳英同時代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麻彩樓、黃梅戲作曲家陳儒天、徐代泉、董潤淮、陳華慶;黃梅戲樂隊指揮汪玉龍,
黃梅戲導演藝術家陳佑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姚美美;黃梅戲資深道具師萬玉生;黃梅戲資深化妝師雷茨美;《黃梅戲藝術》雜誌原主編何成結等。 這樣, 一支立體化、高水準的黃梅戲藝術傳承專家團初現雛形, 完成了黃梅戲發展史上由單個演員“傳承”, 向黃梅戲藝術的立體化、系統化傳承的重大歷史性轉變。

“再芬黃梅大講堂”是進行黃梅戲傳承和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平臺。 不同行當的老師將他們的寶貴經歷、經驗與大家分享, 增強黃梅戲從業人員、愛好者對黃梅戲專業知識的深入瞭解,

提升文化藝術素養, 這些寶貴的資料也得以記錄下來。 可見這是個溫暖人心, 催人奮進的工程。 再芬黃梅就這樣借重老一代藝術家和學者的力量, 讓傳承從技巧層面走向精神層次, 從單一傳承到全方位傳承。 全方位的深度傳承成為再芬黃梅的傳承範式。

再芬黃梅的傳承, 三管齊下, 有深度感和立體感, 層層深入。 自2005年再芬黃梅成立以來, 就將總結以往的黃梅戲審美經驗、傳承老一輩藝術家的表演、昇華歷史上出現的藝術范式作為傳承的重要環節。 再芬黃梅不是毫無目的的傳承。 劇院成立伊始, 傳承就有目標, 有路徑, 有措施, 有機構, 有方法。 傳承除傳統的傳幫帶外, 他們建立圖書室, 提倡讀書, 提倡舞臺歷練,鼓勵培養藝術悟性。在戲劇技術模仿層面講功夫,在藝術體驗和理解方面下功夫,在提高藝術素養上有功夫。最終是創造了再芬黃梅在百年黃梅戲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再芬黃梅的十年裡,他們不斷展現才華,在劇種品味提升上顯示身手,十年過去了,再芬黃梅留給我們的是一部部舞臺藝術的經典。這樣的傳承成果,在劇種史甚至在當代戲劇史上,較為罕見。

再芬黃梅的傳承,是向沃土汲取營養,是生態美學意義上的傳承。再芬很敏銳、很有眼光,很有魄力地意識到土壤對參天大樹的意義。黃梅戲的土壤,經歷一百餘年的播種,已然貧瘠。這方土地,需要補充養料和水分,才能恢復往日的水靈和豐茂;需要重建適合黃梅戲改革和發展的藝術生態。她日積月累十年,營造語境,開拓空間,培植營養基,建立劇院內外互動的黃梅戲傳承機制,院團與高校、與政府、與受眾、與社會組織、與民間劇團相互激發,相互吸收;她引領欣賞趣味,培養社會審美心理。結果風帆競發,千樹梨花齊放,終於成就萬眾熱愛黃梅的局面。再芬黃梅十年的藝術傳承帶來了劇種的盎然生意,她生生不息,已經春色滿園關不住了。

再芬黃梅的傳承,百轉千回,開拓出藝術新境界。傳承當初,面對眾多前輩的成就,再芬黃梅人也是無所適從,自顧茫然;走進前代藝術家的心靈,很容易被已有範式束縛;傳承走向縱深,需要膽氣、胸襟、高懷和超越。再芬黃梅,十年拾級,“韓大膽”帶領一群“大膽”頑強探索,不屈不撓,山窮水複,開拓出一方繁華似錦的藝術天地。十年來,韓再芬打通了戲劇藝術領域的諸多層面。韓再芬、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再芬黃梅品牌三位一體,意味著“再芬黃梅時代”的崛起,而演員隊伍、劇種的藝術范式、韓再芬本人的藝術追求和精神,使得她成為具有與嚴鳳英王少舫時代相同品質,甚至還有超越的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再芬黃梅”這十年來新創的劇碼,都具有經典的素質,而且經典的內涵有開拓有提升,遠遠超過了《天仙配》和《女駙馬》的內涵,無論是舞臺形象還是表演藝術水準,都超越了。

韓再芬在自身藝術發展的同時,造就了“再芬黃梅”的品牌。這個品牌領先黃梅戲劇種的發展,義無反顧的探索了劇種的藝術發展路徑,推動劇種適應時代要求,並不斷產生新的活力、新的審美經驗,“再芬黃梅”的一再躍升,也使韓再芬從著名藝術家轉身為傑出藝術家。

從韓再芬到“再芬黃梅”,有一個橋樑,這就是“再芬黃梅”團隊在新人培養上做出了不懈努力。這裡的年輕人個個能脫穎而出,所以這個院團是中國當下最出人才的一個院團。尤其是它的“青年團”,大部分科班出身,有比較扎實的文化修養,也有比較過硬的基本功,加上舞臺提供的豐富演出經驗,這批人在不久將呼之欲出。

再芬黃梅培養人才,堅守本土意識。韓再芬造就了一種“雙向”的愛,她將這種“愛”融匯于人才培養上,於是在這種“愛”的環境裡培養的人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他(她)們敬業樂群。韓再芬深沉地愛著安慶,愛著安慶人,愛著黃梅戲藝術,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愛她,其中包括劇院的演職人員。這種雙向的愛,煥發出一種力量,使得韓再芬意識到發展和創新黃梅戲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擔當。培養具有責任和擔當的黃梅戲人才,體現著韓再芬傑出的藝術家胸懷。她是淡泊的,又是熱情的,無論在藝術上還是生活中,她胸懷坦蕩,登高望遠,是有高格的人。她身上還有一種探索的智慧,這種探索在她的血液裡,沒有人叫她怎麼做,她是自己毫不猶豫地去探索和改革,她有時是不惜犧牲自己的藝術聲譽,來做黃梅戲的教育和人才培養。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一體兩翼”, “三維互動”,能夠紮根在黃梅戲發展的現實土壤裡,最貼近黃梅戲發展的實際。“一體兩翼”中“一體”是再芬劇院,兩翼一是指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的高校,二是指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三維互動”即實現學校、政府、專業演出團體之間的密切合作。十年來,這一立體的,鍛造演職員感性與理性,結合理論和實踐的培養模式,提素質,高水準,強能力,出人才。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突出藝術發展需要的關鍵環節,以完善黃梅戲隊伍建設系統為主要目標,積極發揮政府、學校、劇團和黃梅戲產業集團的整體協調作用。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優秀的專業人才加入黃梅戲藝術發展事業,促進正常的人才流通;形成一定的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優秀劇本的創作和優秀演員的培養;加強後備人才隊伍建設,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優秀生源,出臺黃梅戲專業學生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對高校黃梅戲專業學生教育和引導,提供完善的保障體系,學校教育與劇團培養相結合,提供推出新人的政策基礎;甚至尋求優秀的管理人才、策劃人才和經紀人才;樹立再芬黃梅的品牌效應,帶動黃梅戲及其產業的整體發展。

走過十年,再芬黃梅已經群星璀璨。請看這一串串有藝術含量的名字,這些名字遍佈黃梅戲的各個行當:作曲陳儒天,配器董潤淮,指揮汪玉龍,導演何培,燈光陳亮、劉濤、汪喬、張梓鑫,舞美丁先傳、朱文正,音響馬恒斐、李小龍,化妝韋伊、吳斌、黎俊呈,服裝楊積成、陳賽琴,道具萬玉生,鞋帽潘功福,還有一個讓人心動不已的樂隊。著名演員馬自俊、李萍、劉國平、吳美蓮、余淑華、丁飛、張銀旺、黃小平,黃梅新星王澤熙、余平、張恒、張敏、馬騰、謝軍、陳邦靚、江李匯、錢霖,還有王懿佳、錢立芳、周海峰、王媛、李芳芳、魏廣、楊楊、董超等一批人物,他(她)們有身手,有文化,有品位。這些姓名已然成了一個個文化符號,成為黃梅戲明天的太陽和希望。

再芬黃梅的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給演職員提供了信心和展望,它給我們許多關於黃梅戲藝術春天到來的想像。這些春天的消息,不僅在藝術傳承,也不僅是藝術人才的培養。而在於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所應該具備的理念和人格精神。韓再芬的戲曲發展理念,是探索者的前行,是前行者的求索,無論探索還是前行,她帶領再芬黃梅團隊的每個成員,一個也不落下,北上南下,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在深圳,在中國的東南西北,讓華夏大地到處有戲。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得到培養、提升和成熟。她信任這支隊伍,這種“信任式”的演職員培養方式,不僅使團隊成員注重在實踐中總結,而且養成了他(她)們自覺在實踐中學習和探索的習慣。

再芬黃梅以強烈的“故鄉”意識薰陶團隊成員。再芬黃梅十年,不懈地養成“故園”情懷。隨著社會轉型,生活方式的變更,大量的社會成員離開故鄉,離開家庭外出謀生,人的身體和精神處在漂泊的狀態,遠離故鄉的群體,無一例外的都在尋找自己精神的故鄉。韓再芬有感於當下社會和當下文化形態缺少家園意識,人與人之間缺少感情,導致人的靈魂無處安放。於是她不僅在傳統戲劇表演方面張揚這一雪中送炭的精神取向,而且新創劇碼中的價值取向都有故園意識,以此作為精神大餐,安頓那些無數的寂寞漂泊者的靈魂,實現著藝術對意義的深度追求。

平民意識是再芬黃梅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之一。她考慮的是現實當中的人,考慮的是觀眾的接受能力,她的表演實實在在,都是人們平時想要表達的東西。她希望這個劇種始終要貫穿前面的平民意識和平民風格。因為有平民性,所以它必然獲得廣大觀眾,各個階層的讚賞。韓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意識到平民土壤的重要性。再芬黃梅的平民情懷,贏得了藝術傳承的方向,也贏得了人才培養的高效。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要求演職人員身心在廟堂和江湖之間。造就演員的這種深廣,無疑是想契合安慶地域文化的本質特徵。安慶作為文化之邦,是多元文化長期碰撞、融合的結果。黃梅戲的生成與發展,就是在不斷整合、超越具有安慶特徵的多元文化的結果。再芬黃梅真切地給我們提供了這一文化的力量和作為創造土壤的文化系統。它既有廟堂文化的嚴肅莊重,同時又有民間文化的輕盈和活力。過去,人們一般認同黃梅戲是安慶名片的說法,看過再芬黃梅的人才隊伍,人們方才覺得這個名片靚麗起來,因為她使安慶多彩多姿的文化得以彰顯。再芬黃梅,幾乎是涵括了了安徽的整個文化類型及其衍申的各種亞文化種類,山水名勝、地方特產、文明的歷史,甚至安徽的對外開放。她表現了安徽豐富的文化,是文化安徽的經典代表。

再芬黃梅的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將視覺時代和紙媒時代的優長結合起來。戲劇是文學文化和視覺文化的綜合,再芬黃梅在傳承和人才培養中,讓演職員與合作高校的學生認識到當代戲曲的這些新特點。一方面,這個時代的確如有些專家所言,是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視覺文化及其審美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無所不在: 看電影、看電視、看漫畫、看廣告,比讀書、看戲所花的時間要多。生活在視覺文化中的受眾,其私人記憶、感知結構與印刷文化建構的完全不同,其間隱含的是一種媒介文化的衝突。再芬黃梅綜合這兩種文化媒介的優長。既能夠顯示圖像文化的視覺效果,又體現了紙媒文化的深度模式。因而,再芬黃梅在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中,守護文學閱讀,在戲劇藝術傳承中將時間的長度,空間的廣度,審美的深度,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三者的結合使再芬黃梅經歷十年悠悠歲月,帶給受眾的是史詩化的審美感受。由於自覺傳承和人才培養結合,再芬黃梅築牢了品牌的基礎。再芬黃梅的傑出和卓越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提倡舞臺歷練,鼓勵培養藝術悟性。在戲劇技術模仿層面講功夫,在藝術體驗和理解方面下功夫,在提高藝術素養上有功夫。最終是創造了再芬黃梅在百年黃梅戲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再芬黃梅的十年裡,他們不斷展現才華,在劇種品味提升上顯示身手,十年過去了,再芬黃梅留給我們的是一部部舞臺藝術的經典。這樣的傳承成果,在劇種史甚至在當代戲劇史上,較為罕見。

再芬黃梅的傳承,是向沃土汲取營養,是生態美學意義上的傳承。再芬很敏銳、很有眼光,很有魄力地意識到土壤對參天大樹的意義。黃梅戲的土壤,經歷一百餘年的播種,已然貧瘠。這方土地,需要補充養料和水分,才能恢復往日的水靈和豐茂;需要重建適合黃梅戲改革和發展的藝術生態。她日積月累十年,營造語境,開拓空間,培植營養基,建立劇院內外互動的黃梅戲傳承機制,院團與高校、與政府、與受眾、與社會組織、與民間劇團相互激發,相互吸收;她引領欣賞趣味,培養社會審美心理。結果風帆競發,千樹梨花齊放,終於成就萬眾熱愛黃梅的局面。再芬黃梅十年的藝術傳承帶來了劇種的盎然生意,她生生不息,已經春色滿園關不住了。

再芬黃梅的傳承,百轉千回,開拓出藝術新境界。傳承當初,面對眾多前輩的成就,再芬黃梅人也是無所適從,自顧茫然;走進前代藝術家的心靈,很容易被已有範式束縛;傳承走向縱深,需要膽氣、胸襟、高懷和超越。再芬黃梅,十年拾級,“韓大膽”帶領一群“大膽”頑強探索,不屈不撓,山窮水複,開拓出一方繁華似錦的藝術天地。十年來,韓再芬打通了戲劇藝術領域的諸多層面。韓再芬、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再芬黃梅品牌三位一體,意味著“再芬黃梅時代”的崛起,而演員隊伍、劇種的藝術范式、韓再芬本人的藝術追求和精神,使得她成為具有與嚴鳳英王少舫時代相同品質,甚至還有超越的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再芬黃梅”這十年來新創的劇碼,都具有經典的素質,而且經典的內涵有開拓有提升,遠遠超過了《天仙配》和《女駙馬》的內涵,無論是舞臺形象還是表演藝術水準,都超越了。

韓再芬在自身藝術發展的同時,造就了“再芬黃梅”的品牌。這個品牌領先黃梅戲劇種的發展,義無反顧的探索了劇種的藝術發展路徑,推動劇種適應時代要求,並不斷產生新的活力、新的審美經驗,“再芬黃梅”的一再躍升,也使韓再芬從著名藝術家轉身為傑出藝術家。

從韓再芬到“再芬黃梅”,有一個橋樑,這就是“再芬黃梅”團隊在新人培養上做出了不懈努力。這裡的年輕人個個能脫穎而出,所以這個院團是中國當下最出人才的一個院團。尤其是它的“青年團”,大部分科班出身,有比較扎實的文化修養,也有比較過硬的基本功,加上舞臺提供的豐富演出經驗,這批人在不久將呼之欲出。

再芬黃梅培養人才,堅守本土意識。韓再芬造就了一種“雙向”的愛,她將這種“愛”融匯于人才培養上,於是在這種“愛”的環境裡培養的人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他(她)們敬業樂群。韓再芬深沉地愛著安慶,愛著安慶人,愛著黃梅戲藝術,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愛她,其中包括劇院的演職人員。這種雙向的愛,煥發出一種力量,使得韓再芬意識到發展和創新黃梅戲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擔當。培養具有責任和擔當的黃梅戲人才,體現著韓再芬傑出的藝術家胸懷。她是淡泊的,又是熱情的,無論在藝術上還是生活中,她胸懷坦蕩,登高望遠,是有高格的人。她身上還有一種探索的智慧,這種探索在她的血液裡,沒有人叫她怎麼做,她是自己毫不猶豫地去探索和改革,她有時是不惜犧牲自己的藝術聲譽,來做黃梅戲的教育和人才培養。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一體兩翼”, “三維互動”,能夠紮根在黃梅戲發展的現實土壤裡,最貼近黃梅戲發展的實際。“一體兩翼”中“一體”是再芬劇院,兩翼一是指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的高校,二是指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三維互動”即實現學校、政府、專業演出團體之間的密切合作。十年來,這一立體的,鍛造演職員感性與理性,結合理論和實踐的培養模式,提素質,高水準,強能力,出人才。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突出藝術發展需要的關鍵環節,以完善黃梅戲隊伍建設系統為主要目標,積極發揮政府、學校、劇團和黃梅戲產業集團的整體協調作用。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優秀的專業人才加入黃梅戲藝術發展事業,促進正常的人才流通;形成一定的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優秀劇本的創作和優秀演員的培養;加強後備人才隊伍建設,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優秀生源,出臺黃梅戲專業學生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對高校黃梅戲專業學生教育和引導,提供完善的保障體系,學校教育與劇團培養相結合,提供推出新人的政策基礎;甚至尋求優秀的管理人才、策劃人才和經紀人才;樹立再芬黃梅的品牌效應,帶動黃梅戲及其產業的整體發展。

走過十年,再芬黃梅已經群星璀璨。請看這一串串有藝術含量的名字,這些名字遍佈黃梅戲的各個行當:作曲陳儒天,配器董潤淮,指揮汪玉龍,導演何培,燈光陳亮、劉濤、汪喬、張梓鑫,舞美丁先傳、朱文正,音響馬恒斐、李小龍,化妝韋伊、吳斌、黎俊呈,服裝楊積成、陳賽琴,道具萬玉生,鞋帽潘功福,還有一個讓人心動不已的樂隊。著名演員馬自俊、李萍、劉國平、吳美蓮、余淑華、丁飛、張銀旺、黃小平,黃梅新星王澤熙、余平、張恒、張敏、馬騰、謝軍、陳邦靚、江李匯、錢霖,還有王懿佳、錢立芳、周海峰、王媛、李芳芳、魏廣、楊楊、董超等一批人物,他(她)們有身手,有文化,有品位。這些姓名已然成了一個個文化符號,成為黃梅戲明天的太陽和希望。

再芬黃梅的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給演職員提供了信心和展望,它給我們許多關於黃梅戲藝術春天到來的想像。這些春天的消息,不僅在藝術傳承,也不僅是藝術人才的培養。而在於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所應該具備的理念和人格精神。韓再芬的戲曲發展理念,是探索者的前行,是前行者的求索,無論探索還是前行,她帶領再芬黃梅團隊的每個成員,一個也不落下,北上南下,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在深圳,在中國的東南西北,讓華夏大地到處有戲。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得到培養、提升和成熟。她信任這支隊伍,這種“信任式”的演職員培養方式,不僅使團隊成員注重在實踐中總結,而且養成了他(她)們自覺在實踐中學習和探索的習慣。

再芬黃梅以強烈的“故鄉”意識薰陶團隊成員。再芬黃梅十年,不懈地養成“故園”情懷。隨著社會轉型,生活方式的變更,大量的社會成員離開故鄉,離開家庭外出謀生,人的身體和精神處在漂泊的狀態,遠離故鄉的群體,無一例外的都在尋找自己精神的故鄉。韓再芬有感於當下社會和當下文化形態缺少家園意識,人與人之間缺少感情,導致人的靈魂無處安放。於是她不僅在傳統戲劇表演方面張揚這一雪中送炭的精神取向,而且新創劇碼中的價值取向都有故園意識,以此作為精神大餐,安頓那些無數的寂寞漂泊者的靈魂,實現著藝術對意義的深度追求。

平民意識是再芬黃梅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之一。她考慮的是現實當中的人,考慮的是觀眾的接受能力,她的表演實實在在,都是人們平時想要表達的東西。她希望這個劇種始終要貫穿前面的平民意識和平民風格。因為有平民性,所以它必然獲得廣大觀眾,各個階層的讚賞。韓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意識到平民土壤的重要性。再芬黃梅的平民情懷,贏得了藝術傳承的方向,也贏得了人才培養的高效。

再芬黃梅的人才培養,要求演職人員身心在廟堂和江湖之間。造就演員的這種深廣,無疑是想契合安慶地域文化的本質特徵。安慶作為文化之邦,是多元文化長期碰撞、融合的結果。黃梅戲的生成與發展,就是在不斷整合、超越具有安慶特徵的多元文化的結果。再芬黃梅真切地給我們提供了這一文化的力量和作為創造土壤的文化系統。它既有廟堂文化的嚴肅莊重,同時又有民間文化的輕盈和活力。過去,人們一般認同黃梅戲是安慶名片的說法,看過再芬黃梅的人才隊伍,人們方才覺得這個名片靚麗起來,因為她使安慶多彩多姿的文化得以彰顯。再芬黃梅,幾乎是涵括了了安徽的整個文化類型及其衍申的各種亞文化種類,山水名勝、地方特產、文明的歷史,甚至安徽的對外開放。她表現了安徽豐富的文化,是文化安徽的經典代表。

再芬黃梅的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將視覺時代和紙媒時代的優長結合起來。戲劇是文學文化和視覺文化的綜合,再芬黃梅在傳承和人才培養中,讓演職員與合作高校的學生認識到當代戲曲的這些新特點。一方面,這個時代的確如有些專家所言,是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視覺文化及其審美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無所不在: 看電影、看電視、看漫畫、看廣告,比讀書、看戲所花的時間要多。生活在視覺文化中的受眾,其私人記憶、感知結構與印刷文化建構的完全不同,其間隱含的是一種媒介文化的衝突。再芬黃梅綜合這兩種文化媒介的優長。既能夠顯示圖像文化的視覺效果,又體現了紙媒文化的深度模式。因而,再芬黃梅在藝術傳承和人才培養中,守護文學閱讀,在戲劇藝術傳承中將時間的長度,空間的廣度,審美的深度,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三者的結合使再芬黃梅經歷十年悠悠歲月,帶給受眾的是史詩化的審美感受。由於自覺傳承和人才培養結合,再芬黃梅築牢了品牌的基礎。再芬黃梅的傑出和卓越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