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的後半生,絕不要在你們說的“中年危機”中度過

整個網路彌漫著一層“中年危機”。 保溫杯、白襯衫、90後“中年危機”, 等等。 甚至可以說, “中年危機”屬於近年中國網路最熱的一批公共話題。

而與你一樣, 我們也是聽夠了聽煩了。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河流, 那麼在常人的印象中, 青壯年時的人生多是浪濤翻湧, 凱歌激流。 而到了後半生, 則多漸漸歸於沉寂, 水波難興。 不少邁過中年的人或不甘於夕陽遲暮, 少年不再;或回首半生, 驚懼於一事無成;又或被生活的一地雞毛弄得身心疲憊。

但以上也只是後半生涯的一個粗略速寫, 它並非就一直如流行語境般消極與頹然——相反,

與年少輕狂不同, 人的後半生卻也往往因半生閱歷與智慧的沉澱而變得更為厚重;即便沉寂無為, 也因對人世的酸甜苦辣, 長情短恨有了十足的體驗而更為通透。

此外, 不同人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可能, 不是所有人的後半生都可以用營營碌碌, 寂寞守成來概括, 只要靈魂不萎縮, 邁過中年的人同樣可以重塑生命的飽滿與熱烈。 而以下書單, 則展示了不同人的不同後半生, 它們或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 擷取共鳴與智慧;或可以讓我們超越狹隘的標籤, 開拓對生活更為寬廣的想像。

撰文 | 彭丹

《陶庵夢憶》

作者: 張岱

版本: 嶽麓書社 2016年1月

“一向年光有限身”, 人到中年, 總難免生出時不利兮, 過往難追的幻滅之感。 而生於明末清初, 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張岱更不例外。

張岱出身優渥, 少時紈絝, “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然而, 隨著明朝覆滅, 清朝興起, 他的人生也急轉直下, 繁華體面失落成空。

感慨於40多年來的空虛無為,

他散盡家財, 招募了義兵五千, 投奔明朝遺宗——魯王朱義海, 妄圖反清複明。 看清明朝滅亡已成定局, 無力回天之後, 張岱倉促辭別魯王, 避居於剡溪山, 過起了窮困潦倒, 缺衣少米的日子。 “最是繁華處, 忽然清冷生” :想到“繁華靡麗, 過眼皆空, 五十年來, 總成一夢”, 張岱酣振筆墨, 因而有了《陶庵夢憶》這篇精緻短小的散文集。

想來張岱的後半生實應孤苦寂寥, 《陶庵夢憶》中熱鬧的文字背後也不乏淒涼與閒愁。 如《二十四橋風月》中描寫揚州青樓道:“諸妓醵錢向茶博士買燭許, 以待遲客。 或發嬌聲,唱《劈破玉》等小詞 ,或自相謔浪嘻笑 ,故作熱鬧,以亂時候;然笑言啞啞聲中, 漸帶悽楚。 ” 走過半生的張岱觀人情之細微, 察繁華後的悲涼。

歷經種種之後, “張岱晚年的人格與文境越發艱卓”, 《陶庵夢憶》的文字靈動閑遠, 寫山川風物, 瓜果蜜餞, 風俗人情, 奇人能士, 湧動著生氣盎然的感官之欲和返璞歸真的性靈之美。

早年的張岱沉溺耳目之娛, 晚年卻出入於儒釋道之間, 立起了言, 修起了德, 可謂是窮盡了人生境界的兩極。 縱有對往昔的追恨與感傷, 《陶庵夢憶》卻仍帶著灑脫與豁達, 或許張岱的後半生並非我們想像的苦風淒雨, “老小子上天入地又大化無形, 自言自語又聞知百世”, 自有大智慧。

《沈從文的後半生》

作者: 張新穎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6月

沈從文與張岱的人生不無類似——同樣文采卓然, 卻都在40多歲的中年之際遭逢變故, 人生改道。 只不過, 與張岱相比, 沈從文的後半生更多遭遇的是精神煎熬和自我危機;前者可以放浪形骸, 在對山對水對佛中寄懷故國往事;而沈從文則投入文字與學術, 在荒誕的時代做著精神上的突圍, 試圖獲得“對於命運的接受和自我的認同”。 如果說張岱的後半生展示了灑脫放達的彈性智慧, 沈的後半生則展示的是執著本心,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它在歲月風霜的打擊下愈發沉澱。

《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就專注于沈老後半生的精神歷程。本書作者張新穎強調要用“沈從文自己來理解沈從文”,為此他搜集了詳實的文字資料,包括“沈從文在此一時期留下的數百萬字的書信、筆記、文章甚或文報、檢查等各類文字”,作者落筆抽離隱忍,全書倒是以大量的引文鋪陳,對於生性沉靜的沈從文而言,他自身活泛的文字便是通往其豐富精神世界的尋幽之徑。

沈從文“少年從軍,壯年從文,暮年裁衣”。後半生遭逢的痛苦反而“積聚成成熟的情”,讓他對人世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對創作加深了愛,達成“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和認識”。這份“有情”支撐其自主改業,用披荊斬棘的氣魄與毅力去開拓新的領域,找尋精神世界的出口。

張新穎希望這本傳記“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的關係”:時代使沈從文在後半生罹受肉體與精神的顛沛流離,但這個文弱的老人最終脫離了奔潰的邊緣,用不凡的心靈和堅韌的人格築起了隔絕時代荒誕的藩籬。

《此生多珍重》

作者: 豐子愷

版本: 天地出版社 2017年7月

人過中年,除了變得堅毅深沉,內心也多添了幾分柔軟:往事像走馬燈一樣在腦裡閃過,看著嬉戲的小孩會眼角帶笑,看到一隻微不足道的螞蟻也會若有所思。豐子愷的《此生多珍重》便像後半生涯的慢板行歌,人生的況味雜陳現於細碎生活的一筆一畫之間,這或許是邁過中年之人最樸實真切的思考與情感流露。

比如,豐子愷會稱讚孩童未受污染的天真與靈性:“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的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我實在不敢受他們“父親”的稱呼,倘然“父親”是尊崇的。”——和大多數摸爬滾打的中年人一樣,豐子愷也會痛惜自己在世俗塵勞中心為形役,一腔銳氣消磨殆盡:“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 他也會愈加厭煩成年人的虛與委蛇,並在書中寫道:“中國的傳統是,不管說什麼事兒,都要吃個飯喝個酒,所以吃飯也變成了局,心中厭煩,表面卻非得擠出笑來,看人看的眼暈,卻還要起身敬酒,維持一個體面。”

然而,浮生又豈能“只合尊前老”?閒愁遺恨固然不少,可愛與有情亦有十分。《此生多珍重》裡不乏清新小品,用返璞歸真的眼光去重新發掘生活之美,正如豐子愷自己所言:“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作者: 若斯亞娜·薩維諾

譯者:段映虹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04年1月

邁過中年的女人大都已被家庭和工作等社會角色框定,操持生活中的苟且,鮮有詩與遠方。如果一個女人的後半生游離在妻子,母親等角色之外,則不免遭人側目。然而,有些女人卻獨屬異類,窮盡了一生去追求可能的永恆;開拓自由的維度——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便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一生都是特立獨行的。作為法國20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她對各類文學實驗不以為然,試圖超越混亂的描寫,“以更高的視野和更寬闊的歷史維度去表現混亂之上的智慧”。在1980年,77歲的瑪格麗特·尤瑟納爾成為了法蘭西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邁過中年後的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仍不減旺盛的創作欲和打磨作品的毅力,在提及《哈德良回憶錄》時,她說道:“這本書從1924年到1929年期間,從20歲到25歲之間,就已經開始醞釀,並以各種不同的樣式,整體地或者部分地寫成了。只是所有手稿全被毀掉了……不管怎麼說,我太年輕,有一些書,在年過四十之前,不要貿然去寫,我必須利用這些年頭去學會準確地計算在這位皇帝與我之間的距離。”

除了描繪尤瑟納爾的創作過程,本書還寫道了尤瑟納爾的私人生活與感情世界,讓我們得以管窺她神秘不凡的精神世界。晚年的尤瑟納爾在孤島上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甚至連本書作者都對她的諸多舉動感到匪夷所思,但和自身的創作一樣,尤瑟納爾估計也只是在堅持一己信仰,在對主流生活與人群的拒絕中找尋自由與永恆。

《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 [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傅惟慈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6月

一個人的後半生,大多安於歲月漂流,像風箏收了線,乖乖地從理想高空落定到人間塵埃。而有些人的靈魂卻始終無法平靜,再某個出其不意的當口再度喧囂起來,《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便是如此。

年過40的思特裡克蘭德本是一個地位體面的經紀人,家庭美滿,生活無虞。但有一天,他卻拋棄了倫敦的閒適生活,跑去巴黎踐行自己的藝術理想。在巴黎他過著幾乎非物質的生活,也不通世故人情,全然沉浸在藝術的精神之美中。思特裡克蘭德在道德上的自私無情使得朋友家破人亡,他流浪到馬賽,忍饑挨餓,露宿街頭,受盡磨難的他來到南太平洋的小島塔希提——在那裡,他騷動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棲息之所,精神回歸了軀殼,在創作出最能宣洩內心的畫作之後,他坦然地迎接了死亡的到來。

拋開思特裡克蘭德殊于常人的天才不談,他的人生至少讓人意識到靈魂隱伏的爆發力和書寫後半生的另一種可能性。思特裡克蘭德最令人著迷的是天才背後透露的“靈魂深處隱秘力量”,“那靈魂瞄準了更加偉大的東西,這是任何與肉體綁縛在一起的東西所無法企及的”——它吸引了施特略夫,吸引了勃朗什,也吸引了我們讀者,喚起了蠢蠢欲動的反叛因數——那是對食色肉欲的反叛,對世俗常規的反叛,轉而追求起形而上的理想與超然物外的原始之美。

出軌、焦慮、醜陋,這些“中年危機”我們真是聽煩了

保溫杯不是中年人的迷失,反對保溫杯才是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沈的後半生則展示的是執著本心,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它在歲月風霜的打擊下愈發沉澱。

《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就專注于沈老後半生的精神歷程。本書作者張新穎強調要用“沈從文自己來理解沈從文”,為此他搜集了詳實的文字資料,包括“沈從文在此一時期留下的數百萬字的書信、筆記、文章甚或文報、檢查等各類文字”,作者落筆抽離隱忍,全書倒是以大量的引文鋪陳,對於生性沉靜的沈從文而言,他自身活泛的文字便是通往其豐富精神世界的尋幽之徑。

沈從文“少年從軍,壯年從文,暮年裁衣”。後半生遭逢的痛苦反而“積聚成成熟的情”,讓他對人世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對創作加深了愛,達成“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和認識”。這份“有情”支撐其自主改業,用披荊斬棘的氣魄與毅力去開拓新的領域,找尋精神世界的出口。

張新穎希望這本傳記“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的關係”:時代使沈從文在後半生罹受肉體與精神的顛沛流離,但這個文弱的老人最終脫離了奔潰的邊緣,用不凡的心靈和堅韌的人格築起了隔絕時代荒誕的藩籬。

《此生多珍重》

作者: 豐子愷

版本: 天地出版社 2017年7月

人過中年,除了變得堅毅深沉,內心也多添了幾分柔軟:往事像走馬燈一樣在腦裡閃過,看著嬉戲的小孩會眼角帶笑,看到一隻微不足道的螞蟻也會若有所思。豐子愷的《此生多珍重》便像後半生涯的慢板行歌,人生的況味雜陳現於細碎生活的一筆一畫之間,這或許是邁過中年之人最樸實真切的思考與情感流露。

比如,豐子愷會稱讚孩童未受污染的天真與靈性:“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的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我實在不敢受他們“父親”的稱呼,倘然“父親”是尊崇的。”——和大多數摸爬滾打的中年人一樣,豐子愷也會痛惜自己在世俗塵勞中心為形役,一腔銳氣消磨殆盡:“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 他也會愈加厭煩成年人的虛與委蛇,並在書中寫道:“中國的傳統是,不管說什麼事兒,都要吃個飯喝個酒,所以吃飯也變成了局,心中厭煩,表面卻非得擠出笑來,看人看的眼暈,卻還要起身敬酒,維持一個體面。”

然而,浮生又豈能“只合尊前老”?閒愁遺恨固然不少,可愛與有情亦有十分。《此生多珍重》裡不乏清新小品,用返璞歸真的眼光去重新發掘生活之美,正如豐子愷自己所言:“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作者: 若斯亞娜·薩維諾

譯者:段映虹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04年1月

邁過中年的女人大都已被家庭和工作等社會角色框定,操持生活中的苟且,鮮有詩與遠方。如果一個女人的後半生游離在妻子,母親等角色之外,則不免遭人側目。然而,有些女人卻獨屬異類,窮盡了一生去追求可能的永恆;開拓自由的維度——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便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一生都是特立獨行的。作為法國20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她對各類文學實驗不以為然,試圖超越混亂的描寫,“以更高的視野和更寬闊的歷史維度去表現混亂之上的智慧”。在1980年,77歲的瑪格麗特·尤瑟納爾成為了法蘭西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邁過中年後的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仍不減旺盛的創作欲和打磨作品的毅力,在提及《哈德良回憶錄》時,她說道:“這本書從1924年到1929年期間,從20歲到25歲之間,就已經開始醞釀,並以各種不同的樣式,整體地或者部分地寫成了。只是所有手稿全被毀掉了……不管怎麼說,我太年輕,有一些書,在年過四十之前,不要貿然去寫,我必須利用這些年頭去學會準確地計算在這位皇帝與我之間的距離。”

除了描繪尤瑟納爾的創作過程,本書還寫道了尤瑟納爾的私人生活與感情世界,讓我們得以管窺她神秘不凡的精神世界。晚年的尤瑟納爾在孤島上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甚至連本書作者都對她的諸多舉動感到匪夷所思,但和自身的創作一樣,尤瑟納爾估計也只是在堅持一己信仰,在對主流生活與人群的拒絕中找尋自由與永恆。

《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 [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傅惟慈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6月

一個人的後半生,大多安於歲月漂流,像風箏收了線,乖乖地從理想高空落定到人間塵埃。而有些人的靈魂卻始終無法平靜,再某個出其不意的當口再度喧囂起來,《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便是如此。

年過40的思特裡克蘭德本是一個地位體面的經紀人,家庭美滿,生活無虞。但有一天,他卻拋棄了倫敦的閒適生活,跑去巴黎踐行自己的藝術理想。在巴黎他過著幾乎非物質的生活,也不通世故人情,全然沉浸在藝術的精神之美中。思特裡克蘭德在道德上的自私無情使得朋友家破人亡,他流浪到馬賽,忍饑挨餓,露宿街頭,受盡磨難的他來到南太平洋的小島塔希提——在那裡,他騷動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棲息之所,精神回歸了軀殼,在創作出最能宣洩內心的畫作之後,他坦然地迎接了死亡的到來。

拋開思特裡克蘭德殊于常人的天才不談,他的人生至少讓人意識到靈魂隱伏的爆發力和書寫後半生的另一種可能性。思特裡克蘭德最令人著迷的是天才背後透露的“靈魂深處隱秘力量”,“那靈魂瞄準了更加偉大的東西,這是任何與肉體綁縛在一起的東西所無法企及的”——它吸引了施特略夫,吸引了勃朗什,也吸引了我們讀者,喚起了蠢蠢欲動的反叛因數——那是對食色肉欲的反叛,對世俗常規的反叛,轉而追求起形而上的理想與超然物外的原始之美。

出軌、焦慮、醜陋,這些“中年危機”我們真是聽煩了

保溫杯不是中年人的迷失,反對保溫杯才是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