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群外國人把中國人民的內容創業當做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

作者 | 羅立璿

“我得說中文。 ”正在北大讀大三的以色列人高佑思謝絕了《三聲》(ID: Tosansheng)讓他用英文回答問題的好意。 在北京中關村SOHO, 一個初春的傍晚, 高佑思和他的另外兩個合夥人方曄頓、張希曼當天已經開了9個會。

高佑思是猶太人, 這個創業專案得到他的父親、以色列國際基金管理公司英飛尼迪(Infinity Equity)創始人的大力支持。

“做出b站上播放量過百萬的視頻,

靠的都是努力”

“歪研會”合照

高佑思有股拗勁。 他的父親高哲銘在中國做生意, 他15歲時跟著父親來到了中國。 一開始, 他在香港上全英文教學的中學, 在假期時跟著家人去了很多內地城市旅遊, 對快速發展的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高中畢業時, 高佑思依然覺得他沒能完全瞭解中國, 於是決定在中國上大學, 將目標設定為北京大學, “中國文科最優秀的大學”, 他補充說。 高佑思高中時成績優秀, 和他水準相當的同學去了哈佛、牛津、斯坦福等高校。

“高佑思是我見過最懂中國互聯網的外國人。 他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在網上學中文。 ”他的創業合夥人張希曼說, 這一點後來對於“歪研會”的內容走向特別重要, “他在做主持人的時候, 能把受訪對象也引導得特別接地氣。 ”

對此, 高佑思表示, 他也是被逼的:“不上網去學當下的中文, 我沒辦法跟我的朋友交流啊!”

2014年, 在入學北大之前, 高佑思曾幫父親組織中國學者、官員和企業家到以色列的交流團, 並在活動中結識了方曄頓。 那時候方曄頓還在北大讀研究生:“男生嘛, 我們都愛踢足球。 ”

那時, 創業的熱潮正席捲中關村, 方曄頓的同學戴威已經開始創辦了共用單車ofo, 高佑思和方曄頓也感受到創業的召喚。

2014年秋天, 高佑思如願來到北大, 並決定和方曄頓合夥創業。 他們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唯喔fanTV。 第一個專案是體育類短視頻, 去拍攝世界各地不同的觀賽球迷, 也與歐洲的體育視頻公司及YouTuber合作, 引進內容。

公司的種子輪投資來自高佑思的父親高哲銘, 他是以色列國際基金管理公司英飛尼迪的創始人, 這個基金的核心投資者包括以色列IDB集團、美國Access Industries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

高哲銘對唯喔製作的短視頻十分看好, “這是一種消弭文化障礙的方式。 日常的、鮮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拉進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

體育短視頻專案很適合唯喔:高佑思能開拓在國外的留學生和自由職業者資源, 由他們拍攝不同國家的比賽和觀眾;方曄頓則負責國內統籌。

他們還拉來那時候正在高佑思父親的團隊實習、英文好、懂視頻的北京體育大學學生張希曼入夥。

兩年後, 唯喔成為“懂球帝”最大的短視頻內容供應商之一, 也和平臺談下了許多合作。 但與此同時, 他們意識到公司發展遭遇了一個障礙:永遠要跟著有轉播權的平臺走, 因為只有這樣的平臺才需要他們的短視頻來補充內容。 以英超轉播權為例, 在一年之內, 唯喔就需要在樂視體育、騰訊體育、PPTV等多個平臺投放內容。

這個時候, 團隊也發現了轉機:他們製作的“玩轉歐洲杯”系列的視頻, 在全網獲得了1.5億的點擊。 《群主發紅包》和《外國人吃辣條》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兩個視頻。 “我們發現,

這種將外國人和中國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的視頻特別受歡迎。 ”高佑思介紹, 這就是“歪果仁研究會”的起源。

“其實我們的工作就是找到在中西文化之間的中間值, ”張希曼解釋, 他們的團隊裡都是這樣的人, 只不過他們可能站的靠近中國這一邊, 而高佑思站在靠西方那一邊。 “比如說, 外國人和中國人都愛唱KTV, 但是他們愛唱什麼呢?這就是一個興趣點。 ”張希曼說。

他們在2016年冬天啟動了這個項目。 高佑思和張希曼帶著拍攝團隊在街上待2-3天, 為一個視頻採訪30-50個外國人, 再從中挑出10-15個“真的說了很有趣的話的”人。 “做出在b站上播放量能過百萬的視頻, 和運氣沒有關係, 靠的都是努力。 ”高佑思總結說。

直播:互相認識了對方的世界

英國留學生Saul和高佑思不一樣, 他完全是無意之中走上網紅之路。從本科入學寧波諾丁漢,到清華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畢業,Saul在中國待了5年。他想掌握中文後做一名外交官,現在他先成為了一位中國網紅。

“你看看,北京可能是全中國最多網紅的地方了。現在好多人出去唱KTV的時候,都是在看手機、發自拍,你幫我拉粉,我幫你拉粉;這根本就不是出來having fun的啊!”

去年畢業之前,在同為主播的室友的帶動下,Saul也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我就是為了練習中文。”在直播上說話,有很多不同的人在用中文向他提問題,他再用中文回答,還不用剪輯,他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練習方式。

很快,他發現了自己在映客上的特殊性。英國人、會說中文,清華大學學生,這三個標籤馬上為他帶來一大批粉絲。“重在堅持,”他說道,“有很多外國人看到直播很火,也來直播,但是他們只直播個兩三天就中斷了,這樣是留不住粉絲的。”Saul幾乎每天都堅持直播,和粉絲聊天。

Saul的映客直播頻道

直播也讓他遭遇了許多讓他哭笑不得的粉絲,“碰上特別傻的,說,‘哎呀,你是不是整過容’這樣,我就不回答了。”

當然,在大部分時刻,他感覺到的還是有趣、好玩,“不然我就不會繼續直播了”。Saul一直都很喜歡唱歌,現在他在映客找到了成千上萬個願意聽他唱歌的人,誇他唱歌好聽、說中文標準,他覺得很開心。

Saul的直播畫面

Saul知道他在映客上火的原因是粉絲對他的新鮮感,“因為映客上沒有什麼外國人。”但是他覺得不紅了也沒有關係,因為當初他學中文的時候是為了要成為外交官,人生還有很多選擇。

採訪中,Saul說馬上要重返中國。“我成年以後的生活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在這裡我已經建立了我自己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在中國待了那麼多年,他的口味也越來越接近中國人。“我真的很想念中國菜。火鍋、羊肉串、麻辣香鍋……每次在倫敦的中國城吃飯,一道菜接近20鎊,我都覺得自己被搶劫了。”

而且,他發現自己的直播之路在倫敦遇到了一些阻礙,英國大部分電信運營商的網路速度都不能支撐他流暢地直播。“我想讓粉絲們看看塔橋、看看哈樂德百貨,看看倫敦是什麼樣的,就是太卡了。”

“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名人”

amikun的彈幕留言

amikun在b站播放量最大的短視頻是《日本小哥認為中國好厲害的排名》,達到了33萬。在彈幕裡,齊刷刷地刷過:“他真的是日本人嗎?”、“中文說得比我還好!”、“京片子6666666!”

“但這都是蹭熱度的,很多人點進來就為了看看日本人怎麼樣,我就覺得好蠢啊。所以後來我就改得沒那麼標題黨了,別搞成跟‘UC,震驚!!!’那樣的。”amikun是一個來自日本的年輕人,現在正在人民大學就讀中文系本科,他說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網紅。

高中就在北京上學的amikun來中國的理由特別簡單:喜歡李小龍,想學他的母語。“後來上了高中才知道,李小龍老師原來是美國人。怪不得英語說得跟母語一樣流利。”但來了中國以後,覺得他不務正業的家人也管不了他拍片的事情了,他反而樂得自在,也就留了下來。

amikun從小就喜歡拍攝,更喜歡出現在鏡頭裡。“我小時候就拿8毫米攝像機在拍視頻、拍我自己,家裡塞滿了以前拍的膠片。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拍的是什麼的視頻都收著,專門拿一個硬碟來放。”這個興趣一直延續了下來,後來他也曾經試過傳一些作品到YouTube上,但“YouTube真的太大了”,他吸引不到什麼關注度。

amikun的節目畫面

直到有一次,他在大二的時候用中文主持日本人晚會,由於中文非常標準,在座的同胞都以為他是中國人。“還有日本人來問我,能不能和我練習中文?後來他知道我也是日本人、還愛拍視頻以後,就建議我上嗶哩嗶哩。”

脫離標題黨以後,他單個視頻的播放量下降到了1-2萬次左右,但十分穩定,“就是沒那麼吸引眼球了嘛”。他覺得能留住一批固定的粉絲也挺好的,他有時候還會和粉絲一起出門見面,像交朋友一樣認識粉絲。

“我們想做航空母艦,

對內容有興趣的外國人做我們的驅逐艦”

除了映客和b站上的外國網紅,高佑思在大街上也發現了更多有網紅潛質的外國人。在拍攝短視頻的過程中,高佑思和張希曼發現了一件事:在五道口的街頭上,有著比他們想像中多得多的中文好、說話還特別有意思的外國人。他們正在中國生活,對中國有著有血有肉的新鮮看法。

“有在中國工作的國際足聯B級足球教練;有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學院畢業,跑來做中西融合音樂的英國小哥;還有北大導演系畢業的女導演,對中美合拍片特別不滿意,要拍出更好的合拍片;還有,在yoho做潮流模特的黑人小哥……”

方曄頓發現,他們能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在街上採訪外國人,介紹他們對中國的看法那麼簡單。越來越多這樣的外國人圍繞在他們身邊,希望能一起做內容。這讓他有了更大的想法,他們可以尋求融資,“孵化”50個外國人,打造上百個不同的內容單元。

“完全可以做管道、做橋樑。”方曄頓說,“我們想做外國人在中國的MCN公司(Multi-channel Network,為內容生產者或生產商提供變現方案的公司),與創業者協作,讓他們的內容加入到‘歪研會’不同的單元中去,參加直播、達成網劇和網綜的相關合作,實現內容變現。”

Saul和amikun都對《三聲》(ID: Tosansheng)表示不排斥類似于高佑思和他的MCN公司的這種合作。實際上,Saul已經倫敦找到了類似的合作。他與當地一家媒體公司合作,拍攝會說中文的外國人短視頻,“不過說實話,這個主要是為了好玩。”

amikun的短視頻創業專案還沒有賺過錢,而且,現在他有點應接不暇,因為包括他每週都得獨力更新1-2個視頻,除此之外,他還得上學,寫論文。“我也曾經想找人組隊,我的粉絲也很積極地給我推薦不同的人選,可是他們剪輯出來的風格還有翻譯出來的字幕,我總感覺不對路。如果雇傭別人,我自己就破產了。”

高估思和他的團隊則在緊張的籌備自己的MCN業務,走出北京計畫的第一步。3月21日,他們宣佈開啟“歪·城市計畫”,前往中國不同城市去採訪當地的外國人。方曄頓在朋友圈寫到,這個計畫“要讓來自任何國家、任何階層的在中國生活且熱愛中國的外國人,都能在‘歪果仁’表達自己關於中國的想法。”

“我們想做航空母艦,對內容有興趣的外國人做我們的驅逐艦”高佑思說。讓他開心的是,有一些外國人本來到中國的時候只想待一兩年,但現在,“歪果仁”讓他們看到了留下來的可能性。

他完全是無意之中走上網紅之路。從本科入學寧波諾丁漢,到清華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畢業,Saul在中國待了5年。他想掌握中文後做一名外交官,現在他先成為了一位中國網紅。

“你看看,北京可能是全中國最多網紅的地方了。現在好多人出去唱KTV的時候,都是在看手機、發自拍,你幫我拉粉,我幫你拉粉;這根本就不是出來having fun的啊!”

去年畢業之前,在同為主播的室友的帶動下,Saul也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我就是為了練習中文。”在直播上說話,有很多不同的人在用中文向他提問題,他再用中文回答,還不用剪輯,他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練習方式。

很快,他發現了自己在映客上的特殊性。英國人、會說中文,清華大學學生,這三個標籤馬上為他帶來一大批粉絲。“重在堅持,”他說道,“有很多外國人看到直播很火,也來直播,但是他們只直播個兩三天就中斷了,這樣是留不住粉絲的。”Saul幾乎每天都堅持直播,和粉絲聊天。

Saul的映客直播頻道

直播也讓他遭遇了許多讓他哭笑不得的粉絲,“碰上特別傻的,說,‘哎呀,你是不是整過容’這樣,我就不回答了。”

當然,在大部分時刻,他感覺到的還是有趣、好玩,“不然我就不會繼續直播了”。Saul一直都很喜歡唱歌,現在他在映客找到了成千上萬個願意聽他唱歌的人,誇他唱歌好聽、說中文標準,他覺得很開心。

Saul的直播畫面

Saul知道他在映客上火的原因是粉絲對他的新鮮感,“因為映客上沒有什麼外國人。”但是他覺得不紅了也沒有關係,因為當初他學中文的時候是為了要成為外交官,人生還有很多選擇。

採訪中,Saul說馬上要重返中國。“我成年以後的生活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在這裡我已經建立了我自己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在中國待了那麼多年,他的口味也越來越接近中國人。“我真的很想念中國菜。火鍋、羊肉串、麻辣香鍋……每次在倫敦的中國城吃飯,一道菜接近20鎊,我都覺得自己被搶劫了。”

而且,他發現自己的直播之路在倫敦遇到了一些阻礙,英國大部分電信運營商的網路速度都不能支撐他流暢地直播。“我想讓粉絲們看看塔橋、看看哈樂德百貨,看看倫敦是什麼樣的,就是太卡了。”

“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名人”

amikun的彈幕留言

amikun在b站播放量最大的短視頻是《日本小哥認為中國好厲害的排名》,達到了33萬。在彈幕裡,齊刷刷地刷過:“他真的是日本人嗎?”、“中文說得比我還好!”、“京片子6666666!”

“但這都是蹭熱度的,很多人點進來就為了看看日本人怎麼樣,我就覺得好蠢啊。所以後來我就改得沒那麼標題黨了,別搞成跟‘UC,震驚!!!’那樣的。”amikun是一個來自日本的年輕人,現在正在人民大學就讀中文系本科,他說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網紅。

高中就在北京上學的amikun來中國的理由特別簡單:喜歡李小龍,想學他的母語。“後來上了高中才知道,李小龍老師原來是美國人。怪不得英語說得跟母語一樣流利。”但來了中國以後,覺得他不務正業的家人也管不了他拍片的事情了,他反而樂得自在,也就留了下來。

amikun從小就喜歡拍攝,更喜歡出現在鏡頭裡。“我小時候就拿8毫米攝像機在拍視頻、拍我自己,家裡塞滿了以前拍的膠片。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拍的是什麼的視頻都收著,專門拿一個硬碟來放。”這個興趣一直延續了下來,後來他也曾經試過傳一些作品到YouTube上,但“YouTube真的太大了”,他吸引不到什麼關注度。

amikun的節目畫面

直到有一次,他在大二的時候用中文主持日本人晚會,由於中文非常標準,在座的同胞都以為他是中國人。“還有日本人來問我,能不能和我練習中文?後來他知道我也是日本人、還愛拍視頻以後,就建議我上嗶哩嗶哩。”

脫離標題黨以後,他單個視頻的播放量下降到了1-2萬次左右,但十分穩定,“就是沒那麼吸引眼球了嘛”。他覺得能留住一批固定的粉絲也挺好的,他有時候還會和粉絲一起出門見面,像交朋友一樣認識粉絲。

“我們想做航空母艦,

對內容有興趣的外國人做我們的驅逐艦”

除了映客和b站上的外國網紅,高佑思在大街上也發現了更多有網紅潛質的外國人。在拍攝短視頻的過程中,高佑思和張希曼發現了一件事:在五道口的街頭上,有著比他們想像中多得多的中文好、說話還特別有意思的外國人。他們正在中國生活,對中國有著有血有肉的新鮮看法。

“有在中國工作的國際足聯B級足球教練;有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學院畢業,跑來做中西融合音樂的英國小哥;還有北大導演系畢業的女導演,對中美合拍片特別不滿意,要拍出更好的合拍片;還有,在yoho做潮流模特的黑人小哥……”

方曄頓發現,他們能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在街上採訪外國人,介紹他們對中國的看法那麼簡單。越來越多這樣的外國人圍繞在他們身邊,希望能一起做內容。這讓他有了更大的想法,他們可以尋求融資,“孵化”50個外國人,打造上百個不同的內容單元。

“完全可以做管道、做橋樑。”方曄頓說,“我們想做外國人在中國的MCN公司(Multi-channel Network,為內容生產者或生產商提供變現方案的公司),與創業者協作,讓他們的內容加入到‘歪研會’不同的單元中去,參加直播、達成網劇和網綜的相關合作,實現內容變現。”

Saul和amikun都對《三聲》(ID: Tosansheng)表示不排斥類似于高佑思和他的MCN公司的這種合作。實際上,Saul已經倫敦找到了類似的合作。他與當地一家媒體公司合作,拍攝會說中文的外國人短視頻,“不過說實話,這個主要是為了好玩。”

amikun的短視頻創業專案還沒有賺過錢,而且,現在他有點應接不暇,因為包括他每週都得獨力更新1-2個視頻,除此之外,他還得上學,寫論文。“我也曾經想找人組隊,我的粉絲也很積極地給我推薦不同的人選,可是他們剪輯出來的風格還有翻譯出來的字幕,我總感覺不對路。如果雇傭別人,我自己就破產了。”

高估思和他的團隊則在緊張的籌備自己的MCN業務,走出北京計畫的第一步。3月21日,他們宣佈開啟“歪·城市計畫”,前往中國不同城市去採訪當地的外國人。方曄頓在朋友圈寫到,這個計畫“要讓來自任何國家、任何階層的在中國生活且熱愛中國的外國人,都能在‘歪果仁’表達自己關於中國的想法。”

“我們想做航空母艦,對內容有興趣的外國人做我們的驅逐艦”高佑思說。讓他開心的是,有一些外國人本來到中國的時候只想待一兩年,但現在,“歪果仁”讓他們看到了留下來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