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她是優秀的演員、歌手、編劇、導演、作家,她是張艾嘉

美麗的皮囊終會老去, 但有趣的靈魂永遠年輕。

64歲的張艾嘉參加《朗讀者》, 董卿這樣介紹她:她早已過了20歲時候的風風火火, 30歲時候的轟轟烈烈,

今天的她60歲依然在續寫傳奇。

歲月有著不動聲色的力量, 讓一個知性女人在年老之後仍然優雅如斯。 儘管已不再年輕, 但時光的沉澱讓她一顰一笑都是風景。

她絲毫不避諱自己的年紀, 認定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 而這源于她的自信與篤定。

歲月帶給了張艾嘉平和與智慧, 而且, 沒有帶走她的美與赤子之心。

她在舞臺上朗讀時, 眼裡閃爍著少女飛揚的神采, 眼波裡透著歲月積澱的沉思。

她的聲音是活潑的, 也是溫柔的。 果味的甜美裡帶著花開淡香的味道。

一眼萬言。 張艾嘉的一顰一笑,

本身就是一種述說。

她讀了《走出非洲》的選段, 作者是丹麥著名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 在她筆下, 非洲大陸籠蓋著一種廣袤而又柔和的氣氛。 這本書不是一幕悲劇或一首戀舊的挽歌, 而是一種自由與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揚, 一種純粹、明淨、深遠的愛的滲透。

是的, 自由與勇敢, 正如張艾嘉三個字帶給我們的故事……

含著金湯匙出生, 她是天生的演員

張艾嘉不算大美女, 她最迷人之處在於個性和氣質, 既有女人天性裡的細膩與柔情, 又有大女人才有的大氣澄澈、敢愛敢恨, 時而淺唱低吟時而揮灑至淋漓, 她總是讓人羡慕怎麼可以這樣通達自在, 活出人生這麼多的層次和韻味來。

她的祖父是曾任天津副市長的抗日英雄,外祖父長期扼著臺灣傳媒界的喉嚨,後來蔣經國特聘其為國策顧問,父親還是“美玲號”的飛行員,母親、叔叔、小姨、無一不是臺灣地區的名人,這是無可置疑的名門望族,她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小姐。

可惜父親在她1歲時過世,母親改嫁,她從小跟著祖父母長大。長到11歲,很想和母親住在一起,就跟著母親和她後來的先生去了美國紐約,在紐約住過三年。

她在美國讀書,自己當小保姆掙學雜。人人喜歡她,因此她掙得比別人都多。就是那段日子,培養了張艾嘉守約與獨立的特質。

由於在校期間熱衷西洋流行歌,參加過電視臺的綜藝節目,1972年,19歲的張艾嘉懷著對演藝事業的滿腔熱血回國,簽約了嘉禾公司,接拍了自己的銀幕處女作《龍虎金剛》。

她是個特別可愛隨性的人,覺得自己處女作《龍虎金剛》演得不夠好,到處叫自己的粉絲不要看,把簽約的公司氣得直跳腳!

上世紀7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期,美女輩出,同期的就有林青霞、鐘楚紅、王祖賢等。

然而,當時方臉厚唇,濃眉大眼的她根本不是世俗標準中的美人,她不止一次的被人指出上鏡不好看,就連張艾嘉簽約公司的老闆也這麼說。再加上人們都認為這位大小姐是來玩票的,所以她的演藝事業一開始並不被人看好。

且容她姐先吐槽一下。張艾嘉不美嗎,她雖然不像林青霞、王祖賢那樣美得逼人,但卻像臨水的一株百合,淡淡吐露芬芳,每一個回眸都帶著婉約的風致。

作家林燕妮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張艾嘉:“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否定的人,讓張艾嘉下定決心用演技彌補自己所謂的“缺陷”。她七次金馬獎影后提名,兩屆金馬獎影后,九次金像獎影后提名,兩次金像獎影后,縱觀整個華語影壇,也找不出幾個有如此成就的雙料影后。

1976年,這個被認為不美、“不上鏡”的演員,出道不過四年,就憑藉《碧雲天》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並於第二十二屆亞太影展上獲得金皇冠盾牌獎。

1977年,她和林青霞搭檔,主演古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飾演林黛玉一角,一顰一笑,美得不可方物,將林黛玉弱柳扶風又滿腹詩書的形象演繹地入木三分。

到了1979年的時候,張艾嘉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監製並主演了許鞍華導演的處女作《瘋劫》。電影一出備受好評,拿下了“1979年十大華語片”評選第一名!

以張艾嘉的個性,光拿一個最佳女配角怎麼行!1981年,憑電影《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影后,那時候的她,才28歲,不得不讓人感慨,張艾嘉真是一個天生的演員!

1986年,憑藉自編自導的電影《最愛》成為電影史上第一位金馬獎與金像獎雙料影后。

1989年,她在杜琪峰執導的《阿郎的故事》裡與當時紅遍亞洲的男神周潤發邂逅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這部電影曾經感動過無數人,特別是片尾羅大佑譜寫的那首《你的樣子》響起時,更引得無數觀眾潸然淚下,該片更是以3000萬票房刷新了1989年港產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佳人配才子,2015年,張艾嘉、杜琪峰、周潤發鐵三角重聚,她再度與發哥合作出演《華麗上班族》。紅裙翩翩,一場舞驚豔眾人。

在《山河故人》裡,60多歲的張艾嘉和20幾歲的董子健上演感情戲,甚至還有激情戲。劇中她有些滄桑,但是仍然把在愛中的至情至性演出來了。

她原本怕電影中“女大男小”的搭配會被人笑,但看完劇本,被角色複雜的身世背景和暗潮洶湧的真摯情感所打動,決定出演。

拍完後,她反而俏皮地拿年齡開起玩笑:“有這麼年輕的男演員做搭檔,是個很幸福的事情。”

她演技自然而具有靈氣,細膩的演繹出人物深刻的心理。這來源於她本身豐富的經歷。她的打扮與眾不同,也從不懼怕在公眾面前展示。不開工的時候,她穿著牛仔褲白體恤去逛街、吃路邊攤,和正常人一樣生活,正是這樣自我隨性的生活方式,讓她比一般的明星對人生有更完整的體驗。

當編劇、導演,她帶你看她眼中的世界

當演員還不能讓張艾嘉滿足,拿著別人寫好的劇本去演並不是她的風格,那些傳統的女性角色也不能代表她的本心,所以她把目光投向了導演。

“我希望我每天醒來,都認得最真的自己”,她決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鏡頭自己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

1981年,張艾嘉成為金馬影后,她決定自己當導演,這一年,張艾嘉第一次執導了自己的電影《舊夢不須記》,開始了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創作生涯。

如果說最開始進入娛樂圈是因為叛逆和好奇,而從這一刻開始,張艾嘉便十分清楚電影對於自己的意義和自己對於電影的感情。

事業當然同樣鍾情於篤定堅持和才華橫溢的人,5年後的1986年,她自編自導的電影《最愛》獲得了九項金馬獎提名,還以3000萬票房刷新了1989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1995年,張艾嘉自編自導的《少女小漁》榮獲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也因為這部電影,張艾嘉與劉若英結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1999年,她擔任編劇並執導的帶有自傳性色彩的電影《心動》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這是她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2004年12月,她執導的現代都市女性內心世界的電影《20 30 40》上映,並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她的導演能力終於得到肯定。

2013年,在演員、編劇、導演三個領域都擁有很大成就的張艾嘉,當之無愧地接替侯孝賢上任金馬獎主席。

她導演的多是文藝片,一導就是40餘年。即使是在文藝片已經成為弱勢群體的如今,她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堅持用女人的角度講述女性的故事。她說自己拍的是“關起門後的女人”,在男性主導的電影環境中,她要還原女人最真的樣子,去觸動更多的現代女性。

《少女小漁》《20 30 40》《心動》《念念》,到《相愛相親》,張艾嘉作為導演,她的電影總能走入你的內心。

她的電影和人的風格相近,沒有有些女權主義電影的劍拔弩張、濃墨重彩,而是就像你每天身邊的一個好朋友,真實講述平凡女人的人生。而就在這看似平淡的講述中,女性在不同階段的狀態、面臨的困惑和掙扎,都被細膩呈現。

在《少女小漁》中,這部嚴歌苓、李安、張艾嘉都參與編劇的電影,深刻反映了一代移民的心路。劉若英飾演的少女小漁,從一個柔弱的、習慣了依附他人、內向有些壓抑的姑娘,在命運中掙扎成長,最後自己為自己自主做了一個決定。人生總是複雜矛盾而不無殘缺的,接受遺憾,不回頭、不後悔。

“希望你,別再把我緊握在你的手裡啊,我多麼渴望自由自在的呼吸,你知道這裡的天空是如此美麗,就讓我自己做些決定。”

那部《心動》是很多人珍藏在心的關於愛的經典。中年時候的張艾嘉導演這部電影,恰如是給自己的青春年少做一個注腳。

年少時候愛一個人很簡單,因為他好看的側臉、因為他打球的姿勢、或者是那天剛好起風,而他為你彈了一曲吉他.......你們一起吃路邊攤,一起在黑暗的小巷中接吻,一起冒大雨看電影.......

但又多少的愛敵得過命運無常,來不及從頭喜歡你,其中已經摻雜了太多的故事。道一聲珍重,我們都還要走上自己的漫漫長路。

如果不能夠永遠走在一起

也至少給我們

懷念的勇氣

擁抱的權利

好讓你明白

我心動的

痕跡

“你辛苦歸辛苦,什麼時候有空嫁給我”

在《20 30 40》裡,張艾嘉呈現了不同年齡女人的狀態。20歲戀愛大過天,為愛我攢了半年的積蓄,只為漂洋過海來看你;30歲的女人仍然是看上去風光得意,和不同的男人調情,但也會在心裡問對的人他怎麼還不到;40歲的女人遭遇背叛,外表強悍不服輸,回家脫掉性感紅色連衣裙,裡面是緊的多一秒就會昏厥的塑身衣,關起門來刮腋毛。

有點風光有點精彩有點悲哀有點趣味,承認自己偶爾會崩潰,但也會再次打起精神。

在《念念》的開頭,女主角在陽臺上哼一首《臺北的天空》,張艾嘉的電影,都有種臺灣獨有的清新質樸、悠遠動人。“臺北的天空,有我年輕時的笑容,還有我們休息和共用的角落。臺北的天空,常在你我的心中,多少風雨的歲月,我只願和你度過。”

這是一部關於傷害與諒解的電影,電影中父母的缺席給孩子對於愛深深的懷疑,然而一切幸福的前提或許都是要和自己和解,先愛自己。所有你糾結的、無法釋懷的,終有一天都會變成平靜和釋然,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如果得不到愛,不如去愛別人,把握當下。張艾嘉說自己每部電影都藏了一個秘密,這部也許就是她少時關於親情的問。

如今她的新片《相愛相親》又快上映了,這部她與田壯壯打磨四年的電影講述了三代女人是如何在巨變的社會中,各自應對生活的困境,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愛的答案。“愛情曾經是我所有事情的動力,但是有一段時間差點忘記,拍完這個電影之後,才把這個感覺找回來。”

朋友說她在片場工作的樣子美到發光,並得出結論,原來一個人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時,是那麼好看。張艾嘉聽了這話,提高聲調有點嬌嗔地反駁:“我覺得我應該去旅遊去遊玩。為什麼,為什麼大家每個人都覺得我應該在片場……”話是這麼說,卻笑得心滿意足。

《念念》之後,她很困惑,為什麼大家都說喜歡這個電影,結果票房那麼不好。也想過是不是不要做了,結果一年不到,新電影便開機了。

“對,我就是這樣。我前兩天還說,這應該是我最後一部戲了。然後剛才在吃飯又講說,我覺得我應該趕快要寫另外一個劇本。不要管我,我們這些人永遠都是這樣子。”

張艾嘉說自己“每一次拍電影一定會流淚”,她也說自己是一個不怕給傷口撒鹽的人,透過別的女人看到自己曾經的癡、曾經的解脫,她的電影像溫柔的手術刀,直指現代人對愛的渴望、懷疑,以及女性自身的矛盾和心結。女性的幸福到底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愛情?什麼才是女人的幸福之路?

或許沒有人能給一個答案,但是像她電影裡的女性,雖然坎坷卻堅定地活著,豐盛的綻放,結果仿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雖然這都是愛的代價

李宗盛為她寫的《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傳唱,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

《童年》是羅大佑創作將近5年的歌曲,但毫不吝嗇地讓她挑走了這首歌。羅大佑親昵地稱呼張艾嘉為小妹,甚至專門為她寫了一首歌,名字就是《小妹》。

李宗盛臺北演唱會上,張艾嘉問他:“你有沒有愛過我?“李宗盛一時口吃,趕緊以歌聲帶過,但他演唱《愛的代價》時卻忍不住淚灑現場,想必這首歌裡,也藏著說不盡的情意繾綣吧?

張艾嘉從小就是個叛逆的姑娘,在美國的時候她像個純正的嬉皮士,會頭帶花環去中央公園唱歌,會光著腳在馬路上走,回臺灣以後依舊我行我素,理一頭短髮,新潮時髦到與當時的臺灣格格不入,她還說:“不可一日無戀愛。”

在美國時張艾嘉曾與蔣家二公子有過一段感情,回國後也就無疾而終。

做演員本該格外注意自己的感情生活,張艾嘉卻絲毫不在意,依然堅持堅持自己的主見,剛出道的第二年就因為談戀愛與嘉禾公司解約。

少女時代的張艾嘉在好友眼中就是“浪漫而多情”。她看到現在年輕人活得焦慮,沉浸在手機中,特別為他們著急。而戀愛,就是她瞭解世界、進而成長的一個過程。

“真的希望他們要愛得濃一些。放下手機,去看愛人的眼睛,去和你的男朋友發個嗲,去看看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去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來人生一遭,別只看到手機的樣子。”

1977年,張艾嘉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美聯社香港分社長劉幼林,原因只是因為覺得自己25歲了,該結婚了,也想有個人依靠。

這或許和她從小缺少父愛有關,不安定感一直在,偏愛年齡大的男人。女人的黃金年齡她稀裡糊塗做了別人的妻,離婚後回顧那段婚姻生活,她說:“6年的記憶一片空白。”她把責任攬在自己這邊,“心沒定,還沒準備好,心裡還有很多想做的事,自己沒瞭解好自己,連累了人家。”

從迷失的婚姻中覺悟,她結束和自己心中不安定感的對峙,親手解開心結。

張艾嘉喜歡有才華的男人。”離婚後她與羅大佑、楊德昌、李宗盛傳出過戀情。

“記得她十七歲的願望,就是要生一窩孩子。最好是五個,可以組一個合唱團。因為她深愛任何懂音樂的人,尤其是那種不太愛說話,會玩樂器的男生”,張艾嘉這段話是說給年輕的自己。而她,也和一名名音樂才子傳出過緋聞。

羅大佑在《小妹》中唱到:“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就是寫給她的。張艾嘉的靈動給了兩人最輕快的時光。然而,這段感情終究沒有逃過分手的命運,但無論怎樣,愛過,已經是幸運。

“要不是有一個你看我,也不會有如是的我。要不是這個你走過,我的人生將如何淺薄。”多年後,老友相見,還是可以輕輕抱一下的。

而張艾嘉,面對緣聚緣散,似乎也不多強求,這也是這個女子通達之處。“原來我們只能走到這麼多,再往下走的時候,你們的路就分叉了。”

37歲時,張艾嘉未婚先孕,頂著連孩子的父親都不能被知道是誰的惡名,還是堅定生了下來,她說:“我只是想有個孩子,擁在懷中”。兒子Oscar,也是她生命中一大愛的代價。

1991年,孩子的父親王靖雄正式迎娶了張艾嘉。

“結婚以後,她變了。”朋友說。是的,她不再是外面風雨中摸爬 滾打的女強人,而變成一個溫柔似水的好媽媽、好妻子。

之後一直到2000年,張艾嘉都過得很好,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為之努力的事業依舊有所回報,她似乎是個在成功不過的人,她自己似乎也這麼認為,並自信的自己一直以來的篤定和判斷,直到接到兒子被綁架的那通電話。

大兒子9歲時被綁架,被解救後,陷入了嚴重的自閉和抑鬱,拒絕和所有人溝通。張艾嘉後悔莫及,不敢再逼他在公眾面前露面,也不再試圖把他培養成童星。她推掉所有工作,陪兒子看書、遊戲、旅行……

3年後的一天,兒子終於開口說:“媽媽,謝謝。”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我;我讓他成為童星,他沒有謝我;我曾打算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裡,靠在我懷裡的時候,他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關於“幸福”的觀念完全被改變了。此時的張艾嘉猛然發現,自己一直篤定和追求的,都是生活中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生命的必須。

與自己和解,60歲的輕描淡寫

張艾嘉的60歲,皺紋爬上了眼角,她卻沒工夫去掩飾,因為除了電影,她還在忙著成為一個作家。

62歲那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隨筆集《輕描淡寫》。

在書中,她寫電影、寫朋友、寫生活,寫她關於這個世界所認知的一切。 張艾嘉只是在淡淡地敘述,我們卻能讀到她與這個世界的溫柔和解。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它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書的封面上,“輕描淡寫”這四個字是張艾嘉的母親寫上去的:“母親每天坐在書桌前練筆寫毛筆字,一坐一兩個鐘頭。她說有時半夜無法入眠也靠寫字來靜心。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經歷了戰亂、逃離、家庭失散,二十多歲的她已是寡婦,要撫平這些傷痕談何容易。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練。我們學習尋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謝謝媽媽提筆為我寫下這四個字。”

年輕時的張艾嘉有一種近乎任性的灑脫,想去演戲就真去了,想拍電影就真拍了,想唱歌就真唱了,想結婚就結婚,想愛誰就愛誰,年輕的張艾嘉也有資本,戲演的確實好,片子拍的確實棒,愛她的人確實多。

正是這樣的成就與經歷讓她更相信自己,但有時可能急急燥燥的,也聽不到人家在說什麼,也看不到自己在幹什麼。

不過張艾嘉之所以是張艾嘉,是因為她能感受到時間想告訴她的事情,她能與歲月談心,所以她說:“我入行四十多年了,等於我人生一大半時間給了電影,這個當中,我一定是學習了太多的東西,當然還有我在做公益活動時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所以在我現在的人生狀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和我自己和平地相處。”

曾經她也義憤填膺的表達過對“女導演”稱呼的不滿,“大眾會介紹我是“女導演”,絕不會稱徐克是位“男”導演。會在訪問時問我“男女導演”之分別,這個問題絕不會在男性導演的訪談中提出。”可如今她能淡淡一笑的說:“近年來我開始覺得“女導演”應該算是一種尊稱。”然後細數作為一個女導演的厲害之處。

近幾年,她的作品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從前她拍《20 30 40》這樣溫暖陽光的女性情感,如今她寫《華麗上班族》中,鮮血淋漓的職場廝殺,從前拍《心動》,是淡淡的曾經滄海,如今拍《念念》,整個片子似一片深層蘊著萬丈波濤的大海。

如今的張艾嘉64歲,很多人覺得她其實已經上了年紀,再做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已經會吃不消了。

對此,她卻有了更豁達的態度:“現在是我到了又一個新階段,重新找回了快樂,不再顧忌市場有沒有歡迎我。我還要拍很多的戲,有好角色我就去演。成功、名利,都不會是困擾,這樣的狀態下創作是很開心的,這是我與自己的一個和解。”

生命中的榮耀與失落,她都經歷過,然後明白了,人生何有高低。

除了電影,“公益”也是張艾嘉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較少為人知的另一面。她從1993年開始就定期去非洲做慈善活動。

第一次非洲探訪就帶給張艾嘉“極度的震撼”,她說,“我沒法想像有這樣一個世界,饑餓、疾病、死亡、戰爭就在我的身邊。回來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在接觸到困窘現實的同時,張艾嘉也在非洲的難民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天真。

這也是她在朗讀者上選擇《走出非洲》的原因,因為她與那裡有著極深的情感牽絆。

經過歲月的沉澱,她依然眼神簡單、清澈,不混濁;姿態輕盈、淡定,不輕浮,淡然中透露著對生活如夕的熱愛,平靜中依舊有著熱烈的情感。

張艾嘉把日子過成了陳釀,越釀越香,不僅沒有因青春不再而平凡,反而傳遞著一種歲月靜好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有這種輕描淡寫力量。

她的祖父是曾任天津副市長的抗日英雄,外祖父長期扼著臺灣傳媒界的喉嚨,後來蔣經國特聘其為國策顧問,父親還是“美玲號”的飛行員,母親、叔叔、小姨、無一不是臺灣地區的名人,這是無可置疑的名門望族,她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小姐。

可惜父親在她1歲時過世,母親改嫁,她從小跟著祖父母長大。長到11歲,很想和母親住在一起,就跟著母親和她後來的先生去了美國紐約,在紐約住過三年。

她在美國讀書,自己當小保姆掙學雜。人人喜歡她,因此她掙得比別人都多。就是那段日子,培養了張艾嘉守約與獨立的特質。

由於在校期間熱衷西洋流行歌,參加過電視臺的綜藝節目,1972年,19歲的張艾嘉懷著對演藝事業的滿腔熱血回國,簽約了嘉禾公司,接拍了自己的銀幕處女作《龍虎金剛》。

她是個特別可愛隨性的人,覺得自己處女作《龍虎金剛》演得不夠好,到處叫自己的粉絲不要看,把簽約的公司氣得直跳腳!

上世紀7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期,美女輩出,同期的就有林青霞、鐘楚紅、王祖賢等。

然而,當時方臉厚唇,濃眉大眼的她根本不是世俗標準中的美人,她不止一次的被人指出上鏡不好看,就連張艾嘉簽約公司的老闆也這麼說。再加上人們都認為這位大小姐是來玩票的,所以她的演藝事業一開始並不被人看好。

且容她姐先吐槽一下。張艾嘉不美嗎,她雖然不像林青霞、王祖賢那樣美得逼人,但卻像臨水的一株百合,淡淡吐露芬芳,每一個回眸都帶著婉約的風致。

作家林燕妮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張艾嘉:“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否定的人,讓張艾嘉下定決心用演技彌補自己所謂的“缺陷”。她七次金馬獎影后提名,兩屆金馬獎影后,九次金像獎影后提名,兩次金像獎影后,縱觀整個華語影壇,也找不出幾個有如此成就的雙料影后。

1976年,這個被認為不美、“不上鏡”的演員,出道不過四年,就憑藉《碧雲天》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並於第二十二屆亞太影展上獲得金皇冠盾牌獎。

1977年,她和林青霞搭檔,主演古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飾演林黛玉一角,一顰一笑,美得不可方物,將林黛玉弱柳扶風又滿腹詩書的形象演繹地入木三分。

到了1979年的時候,張艾嘉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監製並主演了許鞍華導演的處女作《瘋劫》。電影一出備受好評,拿下了“1979年十大華語片”評選第一名!

以張艾嘉的個性,光拿一個最佳女配角怎麼行!1981年,憑電影《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影后,那時候的她,才28歲,不得不讓人感慨,張艾嘉真是一個天生的演員!

1986年,憑藉自編自導的電影《最愛》成為電影史上第一位金馬獎與金像獎雙料影后。

1989年,她在杜琪峰執導的《阿郎的故事》裡與當時紅遍亞洲的男神周潤發邂逅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這部電影曾經感動過無數人,特別是片尾羅大佑譜寫的那首《你的樣子》響起時,更引得無數觀眾潸然淚下,該片更是以3000萬票房刷新了1989年港產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佳人配才子,2015年,張艾嘉、杜琪峰、周潤發鐵三角重聚,她再度與發哥合作出演《華麗上班族》。紅裙翩翩,一場舞驚豔眾人。

在《山河故人》裡,60多歲的張艾嘉和20幾歲的董子健上演感情戲,甚至還有激情戲。劇中她有些滄桑,但是仍然把在愛中的至情至性演出來了。

她原本怕電影中“女大男小”的搭配會被人笑,但看完劇本,被角色複雜的身世背景和暗潮洶湧的真摯情感所打動,決定出演。

拍完後,她反而俏皮地拿年齡開起玩笑:“有這麼年輕的男演員做搭檔,是個很幸福的事情。”

她演技自然而具有靈氣,細膩的演繹出人物深刻的心理。這來源於她本身豐富的經歷。她的打扮與眾不同,也從不懼怕在公眾面前展示。不開工的時候,她穿著牛仔褲白體恤去逛街、吃路邊攤,和正常人一樣生活,正是這樣自我隨性的生活方式,讓她比一般的明星對人生有更完整的體驗。

當編劇、導演,她帶你看她眼中的世界

當演員還不能讓張艾嘉滿足,拿著別人寫好的劇本去演並不是她的風格,那些傳統的女性角色也不能代表她的本心,所以她把目光投向了導演。

“我希望我每天醒來,都認得最真的自己”,她決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鏡頭自己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

1981年,張艾嘉成為金馬影后,她決定自己當導演,這一年,張艾嘉第一次執導了自己的電影《舊夢不須記》,開始了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創作生涯。

如果說最開始進入娛樂圈是因為叛逆和好奇,而從這一刻開始,張艾嘉便十分清楚電影對於自己的意義和自己對於電影的感情。

事業當然同樣鍾情於篤定堅持和才華橫溢的人,5年後的1986年,她自編自導的電影《最愛》獲得了九項金馬獎提名,還以3000萬票房刷新了1989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1995年,張艾嘉自編自導的《少女小漁》榮獲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也因為這部電影,張艾嘉與劉若英結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1999年,她擔任編劇並執導的帶有自傳性色彩的電影《心動》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這是她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2004年12月,她執導的現代都市女性內心世界的電影《20 30 40》上映,並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她的導演能力終於得到肯定。

2013年,在演員、編劇、導演三個領域都擁有很大成就的張艾嘉,當之無愧地接替侯孝賢上任金馬獎主席。

她導演的多是文藝片,一導就是40餘年。即使是在文藝片已經成為弱勢群體的如今,她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堅持用女人的角度講述女性的故事。她說自己拍的是“關起門後的女人”,在男性主導的電影環境中,她要還原女人最真的樣子,去觸動更多的現代女性。

《少女小漁》《20 30 40》《心動》《念念》,到《相愛相親》,張艾嘉作為導演,她的電影總能走入你的內心。

她的電影和人的風格相近,沒有有些女權主義電影的劍拔弩張、濃墨重彩,而是就像你每天身邊的一個好朋友,真實講述平凡女人的人生。而就在這看似平淡的講述中,女性在不同階段的狀態、面臨的困惑和掙扎,都被細膩呈現。

在《少女小漁》中,這部嚴歌苓、李安、張艾嘉都參與編劇的電影,深刻反映了一代移民的心路。劉若英飾演的少女小漁,從一個柔弱的、習慣了依附他人、內向有些壓抑的姑娘,在命運中掙扎成長,最後自己為自己自主做了一個決定。人生總是複雜矛盾而不無殘缺的,接受遺憾,不回頭、不後悔。

“希望你,別再把我緊握在你的手裡啊,我多麼渴望自由自在的呼吸,你知道這裡的天空是如此美麗,就讓我自己做些決定。”

那部《心動》是很多人珍藏在心的關於愛的經典。中年時候的張艾嘉導演這部電影,恰如是給自己的青春年少做一個注腳。

年少時候愛一個人很簡單,因為他好看的側臉、因為他打球的姿勢、或者是那天剛好起風,而他為你彈了一曲吉他.......你們一起吃路邊攤,一起在黑暗的小巷中接吻,一起冒大雨看電影.......

但又多少的愛敵得過命運無常,來不及從頭喜歡你,其中已經摻雜了太多的故事。道一聲珍重,我們都還要走上自己的漫漫長路。

如果不能夠永遠走在一起

也至少給我們

懷念的勇氣

擁抱的權利

好讓你明白

我心動的

痕跡

“你辛苦歸辛苦,什麼時候有空嫁給我”

在《20 30 40》裡,張艾嘉呈現了不同年齡女人的狀態。20歲戀愛大過天,為愛我攢了半年的積蓄,只為漂洋過海來看你;30歲的女人仍然是看上去風光得意,和不同的男人調情,但也會在心裡問對的人他怎麼還不到;40歲的女人遭遇背叛,外表強悍不服輸,回家脫掉性感紅色連衣裙,裡面是緊的多一秒就會昏厥的塑身衣,關起門來刮腋毛。

有點風光有點精彩有點悲哀有點趣味,承認自己偶爾會崩潰,但也會再次打起精神。

在《念念》的開頭,女主角在陽臺上哼一首《臺北的天空》,張艾嘉的電影,都有種臺灣獨有的清新質樸、悠遠動人。“臺北的天空,有我年輕時的笑容,還有我們休息和共用的角落。臺北的天空,常在你我的心中,多少風雨的歲月,我只願和你度過。”

這是一部關於傷害與諒解的電影,電影中父母的缺席給孩子對於愛深深的懷疑,然而一切幸福的前提或許都是要和自己和解,先愛自己。所有你糾結的、無法釋懷的,終有一天都會變成平靜和釋然,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如果得不到愛,不如去愛別人,把握當下。張艾嘉說自己每部電影都藏了一個秘密,這部也許就是她少時關於親情的問。

如今她的新片《相愛相親》又快上映了,這部她與田壯壯打磨四年的電影講述了三代女人是如何在巨變的社會中,各自應對生活的困境,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愛的答案。“愛情曾經是我所有事情的動力,但是有一段時間差點忘記,拍完這個電影之後,才把這個感覺找回來。”

朋友說她在片場工作的樣子美到發光,並得出結論,原來一個人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時,是那麼好看。張艾嘉聽了這話,提高聲調有點嬌嗔地反駁:“我覺得我應該去旅遊去遊玩。為什麼,為什麼大家每個人都覺得我應該在片場……”話是這麼說,卻笑得心滿意足。

《念念》之後,她很困惑,為什麼大家都說喜歡這個電影,結果票房那麼不好。也想過是不是不要做了,結果一年不到,新電影便開機了。

“對,我就是這樣。我前兩天還說,這應該是我最後一部戲了。然後剛才在吃飯又講說,我覺得我應該趕快要寫另外一個劇本。不要管我,我們這些人永遠都是這樣子。”

張艾嘉說自己“每一次拍電影一定會流淚”,她也說自己是一個不怕給傷口撒鹽的人,透過別的女人看到自己曾經的癡、曾經的解脫,她的電影像溫柔的手術刀,直指現代人對愛的渴望、懷疑,以及女性自身的矛盾和心結。女性的幸福到底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愛情?什麼才是女人的幸福之路?

或許沒有人能給一個答案,但是像她電影裡的女性,雖然坎坷卻堅定地活著,豐盛的綻放,結果仿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雖然這都是愛的代價

李宗盛為她寫的《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傳唱,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

《童年》是羅大佑創作將近5年的歌曲,但毫不吝嗇地讓她挑走了這首歌。羅大佑親昵地稱呼張艾嘉為小妹,甚至專門為她寫了一首歌,名字就是《小妹》。

李宗盛臺北演唱會上,張艾嘉問他:“你有沒有愛過我?“李宗盛一時口吃,趕緊以歌聲帶過,但他演唱《愛的代價》時卻忍不住淚灑現場,想必這首歌裡,也藏著說不盡的情意繾綣吧?

張艾嘉從小就是個叛逆的姑娘,在美國的時候她像個純正的嬉皮士,會頭帶花環去中央公園唱歌,會光著腳在馬路上走,回臺灣以後依舊我行我素,理一頭短髮,新潮時髦到與當時的臺灣格格不入,她還說:“不可一日無戀愛。”

在美國時張艾嘉曾與蔣家二公子有過一段感情,回國後也就無疾而終。

做演員本該格外注意自己的感情生活,張艾嘉卻絲毫不在意,依然堅持堅持自己的主見,剛出道的第二年就因為談戀愛與嘉禾公司解約。

少女時代的張艾嘉在好友眼中就是“浪漫而多情”。她看到現在年輕人活得焦慮,沉浸在手機中,特別為他們著急。而戀愛,就是她瞭解世界、進而成長的一個過程。

“真的希望他們要愛得濃一些。放下手機,去看愛人的眼睛,去和你的男朋友發個嗲,去看看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去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來人生一遭,別只看到手機的樣子。”

1977年,張艾嘉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美聯社香港分社長劉幼林,原因只是因為覺得自己25歲了,該結婚了,也想有個人依靠。

這或許和她從小缺少父愛有關,不安定感一直在,偏愛年齡大的男人。女人的黃金年齡她稀裡糊塗做了別人的妻,離婚後回顧那段婚姻生活,她說:“6年的記憶一片空白。”她把責任攬在自己這邊,“心沒定,還沒準備好,心裡還有很多想做的事,自己沒瞭解好自己,連累了人家。”

從迷失的婚姻中覺悟,她結束和自己心中不安定感的對峙,親手解開心結。

張艾嘉喜歡有才華的男人。”離婚後她與羅大佑、楊德昌、李宗盛傳出過戀情。

“記得她十七歲的願望,就是要生一窩孩子。最好是五個,可以組一個合唱團。因為她深愛任何懂音樂的人,尤其是那種不太愛說話,會玩樂器的男生”,張艾嘉這段話是說給年輕的自己。而她,也和一名名音樂才子傳出過緋聞。

羅大佑在《小妹》中唱到:“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就是寫給她的。張艾嘉的靈動給了兩人最輕快的時光。然而,這段感情終究沒有逃過分手的命運,但無論怎樣,愛過,已經是幸運。

“要不是有一個你看我,也不會有如是的我。要不是這個你走過,我的人生將如何淺薄。”多年後,老友相見,還是可以輕輕抱一下的。

而張艾嘉,面對緣聚緣散,似乎也不多強求,這也是這個女子通達之處。“原來我們只能走到這麼多,再往下走的時候,你們的路就分叉了。”

37歲時,張艾嘉未婚先孕,頂著連孩子的父親都不能被知道是誰的惡名,還是堅定生了下來,她說:“我只是想有個孩子,擁在懷中”。兒子Oscar,也是她生命中一大愛的代價。

1991年,孩子的父親王靖雄正式迎娶了張艾嘉。

“結婚以後,她變了。”朋友說。是的,她不再是外面風雨中摸爬 滾打的女強人,而變成一個溫柔似水的好媽媽、好妻子。

之後一直到2000年,張艾嘉都過得很好,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為之努力的事業依舊有所回報,她似乎是個在成功不過的人,她自己似乎也這麼認為,並自信的自己一直以來的篤定和判斷,直到接到兒子被綁架的那通電話。

大兒子9歲時被綁架,被解救後,陷入了嚴重的自閉和抑鬱,拒絕和所有人溝通。張艾嘉後悔莫及,不敢再逼他在公眾面前露面,也不再試圖把他培養成童星。她推掉所有工作,陪兒子看書、遊戲、旅行……

3年後的一天,兒子終於開口說:“媽媽,謝謝。”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我;我讓他成為童星,他沒有謝我;我曾打算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裡,靠在我懷裡的時候,他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關於“幸福”的觀念完全被改變了。此時的張艾嘉猛然發現,自己一直篤定和追求的,都是生活中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生命的必須。

與自己和解,60歲的輕描淡寫

張艾嘉的60歲,皺紋爬上了眼角,她卻沒工夫去掩飾,因為除了電影,她還在忙著成為一個作家。

62歲那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隨筆集《輕描淡寫》。

在書中,她寫電影、寫朋友、寫生活,寫她關於這個世界所認知的一切。 張艾嘉只是在淡淡地敘述,我們卻能讀到她與這個世界的溫柔和解。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它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書的封面上,“輕描淡寫”這四個字是張艾嘉的母親寫上去的:“母親每天坐在書桌前練筆寫毛筆字,一坐一兩個鐘頭。她說有時半夜無法入眠也靠寫字來靜心。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經歷了戰亂、逃離、家庭失散,二十多歲的她已是寡婦,要撫平這些傷痕談何容易。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練。我們學習尋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謝謝媽媽提筆為我寫下這四個字。”

年輕時的張艾嘉有一種近乎任性的灑脫,想去演戲就真去了,想拍電影就真拍了,想唱歌就真唱了,想結婚就結婚,想愛誰就愛誰,年輕的張艾嘉也有資本,戲演的確實好,片子拍的確實棒,愛她的人確實多。

正是這樣的成就與經歷讓她更相信自己,但有時可能急急燥燥的,也聽不到人家在說什麼,也看不到自己在幹什麼。

不過張艾嘉之所以是張艾嘉,是因為她能感受到時間想告訴她的事情,她能與歲月談心,所以她說:“我入行四十多年了,等於我人生一大半時間給了電影,這個當中,我一定是學習了太多的東西,當然還有我在做公益活動時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所以在我現在的人生狀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和我自己和平地相處。”

曾經她也義憤填膺的表達過對“女導演”稱呼的不滿,“大眾會介紹我是“女導演”,絕不會稱徐克是位“男”導演。會在訪問時問我“男女導演”之分別,這個問題絕不會在男性導演的訪談中提出。”可如今她能淡淡一笑的說:“近年來我開始覺得“女導演”應該算是一種尊稱。”然後細數作為一個女導演的厲害之處。

近幾年,她的作品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從前她拍《20 30 40》這樣溫暖陽光的女性情感,如今她寫《華麗上班族》中,鮮血淋漓的職場廝殺,從前拍《心動》,是淡淡的曾經滄海,如今拍《念念》,整個片子似一片深層蘊著萬丈波濤的大海。

如今的張艾嘉64歲,很多人覺得她其實已經上了年紀,再做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已經會吃不消了。

對此,她卻有了更豁達的態度:“現在是我到了又一個新階段,重新找回了快樂,不再顧忌市場有沒有歡迎我。我還要拍很多的戲,有好角色我就去演。成功、名利,都不會是困擾,這樣的狀態下創作是很開心的,這是我與自己的一個和解。”

生命中的榮耀與失落,她都經歷過,然後明白了,人生何有高低。

除了電影,“公益”也是張艾嘉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較少為人知的另一面。她從1993年開始就定期去非洲做慈善活動。

第一次非洲探訪就帶給張艾嘉“極度的震撼”,她說,“我沒法想像有這樣一個世界,饑餓、疾病、死亡、戰爭就在我的身邊。回來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在接觸到困窘現實的同時,張艾嘉也在非洲的難民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天真。

這也是她在朗讀者上選擇《走出非洲》的原因,因為她與那裡有著極深的情感牽絆。

經過歲月的沉澱,她依然眼神簡單、清澈,不混濁;姿態輕盈、淡定,不輕浮,淡然中透露著對生活如夕的熱愛,平靜中依舊有著熱烈的情感。

張艾嘉把日子過成了陳釀,越釀越香,不僅沒有因青春不再而平凡,反而傳遞著一種歲月靜好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有這種輕描淡寫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