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那些古代很重要但現代已經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剛剛過去, 除了一些年長者在這一天還會以“焚化紙錢”的方式祭奠故人, 年輕人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節日的氛圍。 如果說有的話, 恐怕也僅剩了一點對鬼神的懼怕了。

傳統節日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 有民間賦予的期盼, 也有可能是儒釋道對各自思想體系的一種承載媒介, 也正是因為如此, 這些特殊節日的含義才會多元化, 從而滿足各類人群的情感需求。

就像中元節的“焚香”、“祭祖”、“放水燈”, 它的意義在於發揚懷念先祖的孝親之道和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善舉。 而這些, 卻正在被人忽視和疏遠。 還有很多類似於中元節的中國傳統節日, 承載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和精神, 同樣也在被我們逐漸遺忘……

正月十五上元節

或許聽到這個名稱, 可能很多人會茫然, 但這個節日還有一個名字被人熟知, 那就是元宵節。 民間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而“上元節”這個概念同“中元節”一樣都是源自於道家:正月十五, 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上元節和中元節都有燃燈的習俗, 但是這兩者的含義卻是不相同的。 上元是人間的節日, 中元是鬼魂的節日, 雖同為慶賀, 但也“人鬼有別”。 人為陽,

鬼為陰;陸為陽, 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暗, 傳說與幽冥之地相通, 鬼魂也在此沉淪, 因此上元節在陸地上放孔明燈, 中元則是在河邊放水燈。

二月十二花朝節

百花生日是良辰, 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 尚勞點綴賀花神。

如今還記得這個節日的人恐怕已是寥寥無幾。

花朝節為百花生日, 據《月令粹編》中記述:“《陶朱公書》雲:‘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 無雨, 百花熟。 ’”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明確記載的花卉就有一百三十多種, 可見幾千年來, 中國的花卉文化也是十分久遠。 花朝節素有賞花、品花、贊花等傳統, 始見於春秋時期, 興盛于唐宋, 而因沒有宗教背景和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 衰落於清末民初。 春華秋實、草枯木榮, 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生殖力, 得到人類的崇拜, 花朝節便是源於遠古人類對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敬畏。

三月初三上巳節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這是《論語》中的上巳節。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日子, 也是紀念黃帝誕辰的節日。

上巳春浴源于周代水濱祓禊, 後成為官定假日。 魏晉後, 確定三月三為春禊, 是當時重要節日之一。 “祓”即祓除疾病, 清潔身心。 “禊”為修整、淨身, 是為祓除災禍, 祈降吉福。

除了祓禊沐浴, 曲水流觴也是上巳節時文人雅士之間的流行的活動, 著名的《蘭亭集序》描繪的便是上巳節“曲水流觴”的雅趣。

十月初一寒衣節

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都屬於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也算是眾多“鬼節”之一。《詩經·豳風·七月》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寒衣節這天預示著嚴冬的到來。農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

為祖先祭祀供奉,燒寒衣為先人禦寒,以懷念逝去的故人,這便是孝親和不忘本。

著名的《蘭亭集序》描繪的便是上巳節“曲水流觴”的雅趣。

十月初一寒衣節

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都屬於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也算是眾多“鬼節”之一。《詩經·豳風·七月》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寒衣節這天預示著嚴冬的到來。農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

為祖先祭祀供奉,燒寒衣為先人禦寒,以懷念逝去的故人,這便是孝親和不忘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