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打破門閥壟斷 寒門上進有路 影響上千年 高考的前身

先秦時實行的官員選拔制度是“世卿世祿制”簡稱“世官制”, 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 世官並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擔任某一固定官職, 而世族是世官的基礎, 只要一個世家大族不倒, 其成員就隨時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職。 “世官制”給貴族和官吏以充分共用政權的機會, 保證了他們代代效忠王朝。

隨著統治範圍的擴大和民眾的增多, “世官制”逐漸不能適應統治需要。 漢代便實行官員選拔“察舉制”為主, 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 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

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 開了察舉先河。 惠帝、呂後時期, 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漢文帝曾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 南方鵬注)和等級。 武帝時各種規定相繼推出。 其後, 察舉的各種科目不斷充實, 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 被舉者經考試後, 由政府量才錄用, 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 選出真正的人才, 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 在長期角力中, 世家大族再一次壟斷了人才選拔和官員任命權力, 出現“舉秀才, 不知書, 舉孝廉, 父別居”等弄虛作假情況, 下層向上層流動之路又被堵死。 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幾個朝代, 採取“九品中正制”, 導致世家門閥把持朝廷, 左右政局更加嚴重, 世家大戶權勢滔天, 階層固化, 階級矛盾白熱化。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 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到後來已無法繼續下去。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 為加強中央集權, 廢除了九品中正制, 在察舉的基礎上加以細化發揮, 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對士子應舉, 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 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 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 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隋開皇三年(584年), 隋文帝下詔舉“賢良”。 開皇七年(587年), 又令京官五品以上, 總管、刺史, 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 下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 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

並以“試策”取士。

到唐朝時經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完善, 科舉制開始固定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以後各朝代均沿用。 明朝時採用“八股取士”, 科舉制更有了實質性的改革發展。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也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的創立給底層社會有了上升的通道,但也削弱了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

也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的創立給底層社會有了上升的通道,但也削弱了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