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桐城這個家族要火了!被中紀委點名表揚,全國關注!

安徽這6個家族要火啦!

因為被中紀委點名表揚

不紅都不行啊!

今年5月,

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的家規"專欄。

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規

延續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

到目前, 安徽有6大家族被點名,

一起走進這6大家族,

看看有沒有你的先輩!

績溪章氏

崇文重教 禮儀相傳

800多年前,

福建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

章仔鈞後裔中的一支, 跋山涉水,

于宋朝宣和二年,

定居於績溪登源河之畔。

歷經滄桑, 章氏後裔崇本敬祖,

薪火相傳33代,

形成了“瀛洲章”、“西關章”、

“湖村章”等章姓繁衍地。

他們世代耕讀, 恪守家規,

“十戶之村, 不廢誦讀”,

“邦無尤民, 民無尤行,

刑罰設而不犯, 風俗美而不流。 ”

《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

作者章仔鈞(世稱其太傅公)。

自北宋宣和二年章仔鈞的後裔

遷至績溪已有800多年了,

《章氏家訓》一直被績溪章氏家族

奉為傳家之寶。

《章氏家訓》共196字,

主要內容為耕讀傳家,

勤儉持家, 忍讓安家,

嫖賭敗家, 兇暴亡家,

不存猜忌, 不聽離間,

不生憤事, 不專公利。

其最核心的內容是耕讀和勤儉,

最核心的思想在於

教育子孫後代以知書達禮修身立命,

遵守規矩為家族爭光。

《章氏家訓》將修身之大法、育人之根本

以淺顯直白的語言警醒告誡子孫後代,

約束有規有矩、教化擲地有聲,

讓章姓族人無論為官為商抑或從教,

都恪守家訓、風範世襲, 成為治家良策。

桐城張氏

廉儉禮讓 聰訓傳家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桐城清代大學士

張英的一首《讓牆詩》。

桐城,著名文學流派“桐城派”的故鄉。

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

素有“吳頭楚尾”、“七省通衢”之稱。

桐城世家顯族中的“張”,

指的就是張英家族,

以其郡望稱為“清河張氏”。

明初由江西鄱陽遷居桐城北鄉土銅山。

六世祖張淳科第起家,

自浙江永康令官至陝西布政參政,

因長於斷案,

人稱“張一包”,即包拯之謂。

其長孫張秉文,

就是張英的伯父,

為明朝封疆大吏。

季孫張秉彝,

就是張英的父親,

贈光祿大夫。

張英撰寫的家訓《聰訓齋語》,

是留給後世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

他集自己一生官場仕途、

為人處世的經歷體會,

以“立品、讀書、養身、擇友”

為主要內容,

要求子孫“務本力田、隨分知足”,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

讀書、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

他把家訓概括為四句話: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

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孫廉儉禮讓,

謹言慎行,勤苦讀書、

樂聞規勸,嚴格要求自己,

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聰訓齋語》於康熙年間刊行於世,

廣為流傳,為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

東至周氏

六世書香 百年家風

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東郊,

有個叫周村的小村莊。

從這裡走出了一個

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家族,

它就是東至周氏家族。

這個村莊緊靠一座山,

叫紙坑山,

所以後人又稱這個家族為“紙坑山周氏”。

紙坑山周氏遠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訪,

由徽州遷至東至。

後裔中有唐末詩人

周繇、宋朝武將周泰星等。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中葉,

自周馥始,在晚清以來的百年時間裡,

周氏家族迅速發展成為

聲名遠揚、文商並舉的大家族。

在中國近代史上,

幾代周家人在政界、商界、學界都頗有建樹。

周馥(1837-1921)

一身正氣、勇於擔當,

于朝廷危難時,治水、興實業、理外交,

政績突出。

周馥育有六子,

四子周學熙(1866-1947)尤為出色。

周學熙是近代著名實業家,

他開創華北實業之先河,

創辦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煤礦,

促進了華北近代工業的發展,

與當時南方著名的實業家張謇齊名,

並稱“南張北周”。

翻開《周氏宗譜》,

家訓六條、家規十八條赫然在目。

周馥晚年還撰寫治家寶典《負暄閑語》,

關於讀書處事、待人治家都有詳細訓誡,

要求後世子孫隨時參悟以助學力。

家訓第一條:

“心為一身之主,身為一家之主。

培心地即培家本也。

人生世間,百物受用有盡,惟此善根無盡。”

周氏後人之所以多誠惠桑梓,

跟“培心地”這一家訓有莫大關係。

合肥包拯

清心治本 直道處世

包拯(999-1062),字希仁,

廬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人。

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

宋仁宗時任監察禦史,

後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

開封府尹等職,官至樞密副使。

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

吏不敢欺,權豪勢要為之斂手,

京師有

“關節不到,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一生堅持

“清心治本、直道處世”,

以清廉、剛直名重於世。

曾鞏稱他

“仕至通顯,奉己儉約,如布衣時”。

他不但自身廉直,

而且重視約束子弟。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十三日,

包拯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機要事,

突然發病,從此臥床不起。

包拯感到自己時日無多,

大兒子包繶已經去世,

小兒子包綬只有五歲,

還不太懂事,誰來教育他?

他將來會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思前想後,

他提筆寫下一則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

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嚴厲告誡子孫後代做官時不得貪污受賄,

否則就不是他的子孫。

寥寥數語,字字鏗鏘,擲地有聲。

歙縣張氏

大醫精誠 傳家有道

安徽歙縣定潭“張一帖”家族被公認為

歷史悠久的世醫家族。

張家世代為醫,

醫技精湛、醫德高尚,

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

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屙,

故被稱為“張一帖”。

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起,

張氏後人代代為醫,

傳承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

為了提醒後世子孫,

張守仁定下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

並要求後世子孫銘記于心、遵行不悖。

後來,張氏子孫又在16個字的家訓基礎上

衍生制定了12條家規。

孝敬父母,祭拜祖先(孝) ;

友愛兄弟,和睦姐妹(悌);

忠於職守,報國效民(忠) ;

以信立身,以誠待人(信);

知書守禮,溫和謙讓(禮) ;

樂善好義,濟困扶危(義);

勤儉節約,廉潔樸素(廉) ;

知恥為勇,行己有恥(恥);

自尊自愛,自律自為(自) ;

堅毅剛強,變易求新(強);

寬厚包容,穩重慈憫(厚) ;

五德為本,仁和精誠(德)。

醫者仁心可以廣濟天下,

“張一帖”家風家訓所承載的

“精”“誠”“仁”“孝”“和”等

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人文精神,

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

正是在張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引導下,

“張一帖”的歷代傳人

都醫德高尚、妙手仁心,

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傳為杏林佳話。

黟縣胡氏

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據西遞胡氏族譜記載,

唐朝末年,

宣武節度使朱溫叛亂,

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

途中唐昭宗將出生僅月餘的

一位皇子託付給近侍胡三。

胡三遂將皇子帶回家鄉徽州,

並將其改姓為胡,取名胡昌翼。

胡三自己終生未娶,將皇子撫養成人。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

以明經科及第,

但得知自己身世後,決定終身不仕。

自此隱居山林,閉門專事經學研究,

注有《周易專注》,人稱“明經公”。

為報答胡三救命之恩,

胡昌翼留下家訓不得複宗,

即不得改回李姓。

千百年來,

明經胡氏後代謹遵祖先遺訓,

勤耕苦讀、崇文尚義、

恤災扶困、福及鄉黨,

被譽為“詩禮孝義人家”。

讀書起家之本,

勤儉治家之源,

和順齊家之風,

謹慎保家之氣,

忠孝傳家之方……”

西遞明經胡氏始祖昌翼公立的家訓,

距今已有千餘年,

如今還掛在宗祠敬愛堂內教化後人。

到如今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擔負在我們的身上,

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桐城張氏

廉儉禮讓 聰訓傳家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桐城清代大學士

張英的一首《讓牆詩》。

桐城,著名文學流派“桐城派”的故鄉。

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

素有“吳頭楚尾”、“七省通衢”之稱。

桐城世家顯族中的“張”,

指的就是張英家族,

以其郡望稱為“清河張氏”。

明初由江西鄱陽遷居桐城北鄉土銅山。

六世祖張淳科第起家,

自浙江永康令官至陝西布政參政,

因長於斷案,

人稱“張一包”,即包拯之謂。

其長孫張秉文,

就是張英的伯父,

為明朝封疆大吏。

季孫張秉彝,

就是張英的父親,

贈光祿大夫。

張英撰寫的家訓《聰訓齋語》,

是留給後世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

他集自己一生官場仕途、

為人處世的經歷體會,

以“立品、讀書、養身、擇友”

為主要內容,

要求子孫“務本力田、隨分知足”,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

讀書、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

他把家訓概括為四句話: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

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孫廉儉禮讓,

謹言慎行,勤苦讀書、

樂聞規勸,嚴格要求自己,

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聰訓齋語》於康熙年間刊行於世,

廣為流傳,為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

東至周氏

六世書香 百年家風

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東郊,

有個叫周村的小村莊。

從這裡走出了一個

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家族,

它就是東至周氏家族。

這個村莊緊靠一座山,

叫紙坑山,

所以後人又稱這個家族為“紙坑山周氏”。

紙坑山周氏遠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訪,

由徽州遷至東至。

後裔中有唐末詩人

周繇、宋朝武將周泰星等。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中葉,

自周馥始,在晚清以來的百年時間裡,

周氏家族迅速發展成為

聲名遠揚、文商並舉的大家族。

在中國近代史上,

幾代周家人在政界、商界、學界都頗有建樹。

周馥(1837-1921)

一身正氣、勇於擔當,

于朝廷危難時,治水、興實業、理外交,

政績突出。

周馥育有六子,

四子周學熙(1866-1947)尤為出色。

周學熙是近代著名實業家,

他開創華北實業之先河,

創辦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煤礦,

促進了華北近代工業的發展,

與當時南方著名的實業家張謇齊名,

並稱“南張北周”。

翻開《周氏宗譜》,

家訓六條、家規十八條赫然在目。

周馥晚年還撰寫治家寶典《負暄閑語》,

關於讀書處事、待人治家都有詳細訓誡,

要求後世子孫隨時參悟以助學力。

家訓第一條:

“心為一身之主,身為一家之主。

培心地即培家本也。

人生世間,百物受用有盡,惟此善根無盡。”

周氏後人之所以多誠惠桑梓,

跟“培心地”這一家訓有莫大關係。

合肥包拯

清心治本 直道處世

包拯(999-1062),字希仁,

廬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人。

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

宋仁宗時任監察禦史,

後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

開封府尹等職,官至樞密副使。

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

吏不敢欺,權豪勢要為之斂手,

京師有

“關節不到,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一生堅持

“清心治本、直道處世”,

以清廉、剛直名重於世。

曾鞏稱他

“仕至通顯,奉己儉約,如布衣時”。

他不但自身廉直,

而且重視約束子弟。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十三日,

包拯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機要事,

突然發病,從此臥床不起。

包拯感到自己時日無多,

大兒子包繶已經去世,

小兒子包綬只有五歲,

還不太懂事,誰來教育他?

他將來會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思前想後,

他提筆寫下一則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

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嚴厲告誡子孫後代做官時不得貪污受賄,

否則就不是他的子孫。

寥寥數語,字字鏗鏘,擲地有聲。

歙縣張氏

大醫精誠 傳家有道

安徽歙縣定潭“張一帖”家族被公認為

歷史悠久的世醫家族。

張家世代為醫,

醫技精湛、醫德高尚,

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

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屙,

故被稱為“張一帖”。

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起,

張氏後人代代為醫,

傳承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

為了提醒後世子孫,

張守仁定下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

並要求後世子孫銘記于心、遵行不悖。

後來,張氏子孫又在16個字的家訓基礎上

衍生制定了12條家規。

孝敬父母,祭拜祖先(孝) ;

友愛兄弟,和睦姐妹(悌);

忠於職守,報國效民(忠) ;

以信立身,以誠待人(信);

知書守禮,溫和謙讓(禮) ;

樂善好義,濟困扶危(義);

勤儉節約,廉潔樸素(廉) ;

知恥為勇,行己有恥(恥);

自尊自愛,自律自為(自) ;

堅毅剛強,變易求新(強);

寬厚包容,穩重慈憫(厚) ;

五德為本,仁和精誠(德)。

醫者仁心可以廣濟天下,

“張一帖”家風家訓所承載的

“精”“誠”“仁”“孝”“和”等

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人文精神,

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

正是在張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引導下,

“張一帖”的歷代傳人

都醫德高尚、妙手仁心,

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傳為杏林佳話。

黟縣胡氏

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據西遞胡氏族譜記載,

唐朝末年,

宣武節度使朱溫叛亂,

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

途中唐昭宗將出生僅月餘的

一位皇子託付給近侍胡三。

胡三遂將皇子帶回家鄉徽州,

並將其改姓為胡,取名胡昌翼。

胡三自己終生未娶,將皇子撫養成人。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

以明經科及第,

但得知自己身世後,決定終身不仕。

自此隱居山林,閉門專事經學研究,

注有《周易專注》,人稱“明經公”。

為報答胡三救命之恩,

胡昌翼留下家訓不得複宗,

即不得改回李姓。

千百年來,

明經胡氏後代謹遵祖先遺訓,

勤耕苦讀、崇文尚義、

恤災扶困、福及鄉黨,

被譽為“詩禮孝義人家”。

讀書起家之本,

勤儉治家之源,

和順齊家之風,

謹慎保家之氣,

忠孝傳家之方……”

西遞明經胡氏始祖昌翼公立的家訓,

距今已有千餘年,

如今還掛在宗祠敬愛堂內教化後人。

到如今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擔負在我們的身上,

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