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瀘州:瀘縣玉蟾山上有趣的“錯別字”

作者:羅險峰

在瀘縣國家AAA級風景旅遊區玉蟾山上, 有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題書的徑大五尺、鐵畫銀鉤的“玉蟾”二字(民國版《瀘縣誌》載:“為黃山谷書”、明代大詩人學者楊升庵有詩曰:“我問金鼇峰,

誰名玉蟾寺?題自黃涪翁, 苔蝕銀鉤字。 ”)。 若仔細觀察, 就會發現, 大書法家將“玉”字寫成“玊”, “蟾”字中的“言”寫成“告”字少一撇。 在驚訝之餘, 引起了遊人的無限遐想和猜測。

民間文學家於是編出了“黃庭堅醉書‘玉蟾’”的傳說。 話說一天, 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慕名到玉蟾山遊覽, 被山光水色所陶醉, 使得他怡然自得, 流連忘返。 山上圓通寺老主持久仰黃庭堅大名, 便將他迎入寺內, 拿出玉蟾茶和玉蟾美酒來款待他。 他們一面品茗飲酒, 一面暢談玉蟾美景。 老主持見黃庭堅談笑風生, 興致很高, 便叫僧徒擺上文房四寶 , 請黃庭堅題贈墨寶。 黃庭堅欣然應允, 即興揮毫題寫“玉蟾”兩個古樸蒼勁的大字。

由於黃庭堅醉筆所書, 竟將“玉”字的一點寫在了上面, 變成了“玊”字, 留下了“醉書‘玉蟾’”的佳話。

又說當黃庭堅乘興將“玉蟾”二字書于山石之上, 州守王獻可也是個喜愛書法的人。 他上前欣賞之際, 發現黃庭堅(山谷)書寫的不是“玉蟾”,

而是把“玉”字寫成了“王”字。 他猶疑之際正要發問, 站在一旁的書僮見了, 不由得笑出了聲。 黃庭堅一聽, 順著書僮的目光, 往岩石上一看, 猛然從朦朧中醒悟過來, 原來是“玉”字尚差一點。 他急中生智, 順手在草坪邊的花草叢中摘下一朵山花, 往墨盤中蘸飽濃墨, 朝石岩上的“王”字拋去。 真是無巧不成“書”, 黃庭堅這一“點”不左不右, 不上不下, 剛好點在“王”字的右上方, “玊蟾”二字即鮮明地顯露出來。 王獻可見書僮一笑, 點醒大書法家黃山谷, 使他以山花代筆, 飛笑點“玊蟾”, 留下書法中的絕世之作, 不禁鼓掌稱絕, 大家不由得開懷大笑。 長老雙手合十贊道:“阿彌陀佛!黃大人醉書‘玉蟾’, 當傳千古, 善哉, 善哉!”從此, 黃庭堅醉書“玉蟾”的故事,
也就一直傳揚下來了。

住持長老隨後請來匠人將黃山谷書寫的“玊蟾”二字鐫刻在山岩上。 來往觀賞的人均盛讚山谷“玊蟾”二字蒼勁有力, 渾圓豐滿。 同時, 又奇怪地看到“蟾”字下方少了“言”字, 變成了一個“吉”字, 眾人都不知當時大書法家黃山谷的用意何在。 有人向主持長老詢問其中緣由。 長老合掌答道:“善哉, 善哉!此乃黃太史根據他的遭遇, 徹悟後留下的一道禪機:‘少言多吉’是也!阿彌陀佛!”

也有論者認為, 黃庭堅是一個“凡有言皆從根本來, 且無一字無來處”的人, 他一寫到“王”字, 就想到當時的皇上, 不聽從自己的忠言, 反而把自己貶官到戎州。 他認為當時的皇帝心胸狹窄, 非常自大, 他想那為什麼要把象徵你權威的玉牌掛在腰間呢?乾脆戴在頭上得了,

於是, 便把“玉”字的一點寫在了上面, 在這裡有一點諷刺的意味。 把“蟾”字下麵的“言”字寫成了“吉”字, 在這裡, 主要是寓意為“少言多吉, 禍從口出, 言多必失”。

筆者認為, 對於民間傳說, 我們大可付之一笑:兩個大字如此端正豐厚, 絕非醉後疏狂之態時所能寫出;論者之論, 也純屬毫無道理的想當然(況且, “蟾”字中的“言”寫成“告”字少一撇, 而非寫成了“吉”字。 )

其實, 它並不是醉後誤書, 而是有意為之, 是出於書法藝術考慮而作的藝術處理。 因為從整個書法作品謀篇佈局來看, “蟾”字的右下部如果真實地寫成“言”, 由於連續三筆橫畫而顯得呆板, 所以寫成“告”字少一撇, 形成一個“錯”字;又因為“蟾”字的右下部顯得較重, “玉”字那一點再寫在下邊的話, 就會產生下重上輕的感覺。因此,在書法上自成一家的黃庭堅就別出心裁,將一點寫在上邊,變成了“別”字“玊”。

玊,拼音:sù,形聲字。字從王從丶,丶亦聲。“王”指“王室”、“王公貴族”。“丶”字音、義同“主”,讀為“入主”、“進駐”。“王”與“丶”聯合起來,且“丶”位居王字右上部,表示“在手、肘部琢玉”。釋義:(1)有疵點的玉。(2)琢玉的工人。(3)姓。後漢有玊況(見《後漢書•侯霸傳》),後人以玊為姓。

另外,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懷素、祝允明、解縉、茂棠等在草書中都曾經將“玉”字寫成“玊”(《草書大字典》中冊P884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

歷代書法家所書“玉”字

再有,瀘州著名書法家余安中先生為肖成全老師的《玉蟾•文化•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一書封面題簽時,“蟾”字也作了藝術處理。

歷史上,有意寫“錯別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樣的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話。如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風流宛在”匾中,“流”字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都成為了“錯”字,這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

(本文作者系瀘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就會產生下重上輕的感覺。因此,在書法上自成一家的黃庭堅就別出心裁,將一點寫在上邊,變成了“別”字“玊”。

玊,拼音:sù,形聲字。字從王從丶,丶亦聲。“王”指“王室”、“王公貴族”。“丶”字音、義同“主”,讀為“入主”、“進駐”。“王”與“丶”聯合起來,且“丶”位居王字右上部,表示“在手、肘部琢玉”。釋義:(1)有疵點的玉。(2)琢玉的工人。(3)姓。後漢有玊況(見《後漢書•侯霸傳》),後人以玊為姓。

另外,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懷素、祝允明、解縉、茂棠等在草書中都曾經將“玉”字寫成“玊”(《草書大字典》中冊P884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

歷代書法家所書“玉”字

再有,瀘州著名書法家余安中先生為肖成全老師的《玉蟾•文化•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一書封面題簽時,“蟾”字也作了藝術處理。

歷史上,有意寫“錯別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樣的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話。如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風流宛在”匾中,“流”字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都成為了“錯”字,這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

(本文作者系瀘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