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的養生與民俗文化

白露的養生與民俗文化

一、白露簡述

(一)白露的時與度

白露度數信:以八月節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義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9月7日18:38:34;每年9月7日至9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65度

天地能量主運:金炁義德能量輸布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7頸椎(C7)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 實為第18個

前後節氣:處暑, 白露, 秋分

白露的黃經度數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

白露時節, 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下降, 天氣轉涼。

此時節, 在清晨時分, 人們會發現地面和植物的葉子上有許多露珠, 細小的露珠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 潔白而清透, 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 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 古人以四時配五行, 秋屬金, 金色白, 故以白形容秋露, 將這個節氣命名為白露。

(二)白露天氣與氣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濕氣凝而為露, 秋屬金, 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 而氣始寒也”, “八月節.....陰氣漸重, 露凝而白也”。 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 陰氣漸重, 露凝而白也”。

進入白露之後, 人們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俗語雲:“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意思是說, 處暑時, 天氣仍很熱, 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再過十八天, 到了白露, 就不要赤膊裸體了, 以免著涼。 “白露秋分夜, 一夜冷一夜。 ”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 多吹偏北風, 冷空氣南下逐漸減弱, 夜間常晴朗少雲, 地面輻射散熱快, 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諺語中說:“白露白迷迷, 秋分稻秀齊。 ”白露前後若有露, 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節令至此, 正當仲秋, 氣候一如春季, 不僅花木依然茂盛, 而且有些花的顏色較春天更加濃豔, 如秋海棠、木芙蓉、紫茉莉、雞冠花, 特別是田野裡迎風招展的荻花, 更是充滿詩情畫意。

“八月雁門開, 雁兒腳下帶霜來”, 白露節氣, 一般都是在農曆八月, 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 如大雁、黃雀、椋鳥、柳鶯、繡眼、沙錐、麥雞等, 便發出集體遷徙的資訊, 準備向南飛遷。 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 大雁南飛, 天氣變冷, 收割莊稼, 準備寒衣, 人們的生活又要隨之改變了。

二、白露的正善治養生

“白露秋分夜, 一夜冷一夜”。 白露過後, 早晚溫差更為明顯, 應該及時添加衣被, 否則, 極容易患上感冒。 對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而言, 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肚臍部位是人體的陰地, 陽氣不足, 而且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 對外部刺激較為敏感, 若防護不當, 像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穿露臍裝, 寒氣則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等症;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等。

腳部穴位的分佈較為密集,而且還分佈了六條重要的經脈,並且腳部遠離心臟,血液迴圈最為不暢,所以民間有“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的說法。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兇,因此從白露時節起,就要高度注意腳部的保暖。老年人在這個季節要注意多泡腳。

(一)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拳,腳脛下十餘遍,閉氣用力為之。此能開胸膊膈氣,去脅中氣,治肺臟諸疾。行完,叩齒三十六通,以應之。

《靈劍子》導引示範

這個導引方法的重點是要把手握成拳頭,才能完成好這個動作,其中的閉氣、用力,以及叩齒三十六通,也要同步配合進行。

2.陳希夷二十四節氣導引坐功圖勢——白露

白露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陽明胃燥金。

主治:風氣留滯腰背經絡,灑灑振寒、苦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聲則驚,狂瘧、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不能言、顏黑、嘔、呵欠,狂歌上登、欲棄衣裸之。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兩手按膝,轉頭推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兩手按膝,頭緩緩轉,向左向右各推引15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二)口識養生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提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了食物屬性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稱為“長夏”。張景嶽曰:“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生,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長夏應脾而變化”,是說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臓與之相應。古人還指出“長夏防濕”,在南方既炎熱又多雨,濕病就多見於這個時節。因脾臓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易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整個節氣的飲食養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中醫有“夏天(清)補心,長夏(淡)補脾”之說。

1.白露宜食

白露宜食用冬瓜、節瓜、絲瓜、苦瓜、小白菜、綠豆芽之類的清熱食物,還可以食用些薏米、芡實、赤小豆,適宜喝淡粥、清茶、菜湯、豆漿、果汁等。可以多食梨、山竹等涼性水果,同時增加對芝麻、蜂蜜、番茄、百合、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另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臓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經過炎夏和秋暑的消耗,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因此,食物要注意新鮮,容易上火的食物儘量少吃。可選用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2.養生粥品

俗話說“秋粥宜人”,白露時節應多食用清淡而健脾的淡粥,如薏米粥、芡實粥、白果腐竹粥、小麥粥、淮山粥等。

小米棗仁粥:

原料:小米100克。棗仁末15克,蜂蜜25克。

做法:小米煮粥,候熟,入棗仁末,攪勻。食用時,加蜂蜜,日服2次。

功效:能補脾潤燥,寧心安神。治納食不香,夜寐不寧,大便乾燥。

沙參枸杞粥:

原料:沙參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沙參煎汁去渣,後以藥汁與枸杞、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玫瑰花、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明目。

應用:陰血虧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乾燥、聲音嘶啞、胃脘灼痛、饑而不欲食、幹嘔呃逆、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手足心低熱等。

注意:外感風寒所致咳嗽不宜服。

3.養生菜品

炒紅薯玉米粒:

原料:紅薯、玉米粒、枸杞、青椒、鹽、胡椒粉、食用油、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紅薯洗淨去皮,切成同玉米粒大小的方丁,玉米粒洗淨用沸水焯一下待用,枸杞用水發好,青椒洗淨切成丁。坐鍋點火倒入油,至七成熟時,放入紅薯丁,炸至皮面硬結,起鍋撈出瀝幹油。留底油,下青椒丁和玉米粒略炒,下紅薯丁翻炒,加入鹽、胡椒粉至雙丁熟後,下枸杞炒勻勾芡即可。

功效:本品有調中和胃,利小便,降血脂功效。

小米麵茶:

原料:小米麵1000克,麻醬250克,芝麻仁10克,香油、精鹽、堿面、薑粉各適量。

做法:將芝麻仁去雜,用水沖洗淨,瀝幹水分,入鍋炒焦黃色,擀碎,加入精鹽拌和在一起。鍋置火上,放入適量清水、薑粉,燒開後將小米麵和成稀糊倒入鍋內,放入一點堿面,略加攪拌,開鍋後盛入碗內。將麻醬和香油調勻,用小勺淋入碗內,再撒入芝麻鹽,即可食用。

功效:能補中益氣,增加營養,助順產。尤其適於產婦在冬季臨產前食之。

大棗烏梅湯:

原料:大棗15克,烏梅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大棗、烏梅洗乾淨,入沙鍋加水適量,文火煎取濃汁,兌入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滋陰,益氣,斂汗。

應用:陰津虧虛所致的煩熱口渴、氣短神疲、盜汗不止等。

三、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

⒈吃龍眼

在我國福建省福州地區有吃龍眼的傳統習俗,“白露必吃龍眼”,人們都認為在白露節當天吃下龍眼有補益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營養豐富,是藥食同源的寶貝,不僅具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諸多功效,還有助於治療失眠、貧血、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同時,白露之前的龍眼不僅個大,而且味甜口感好,所以形成了在白露時節吃龍眼的習俗。

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時節白天雖然還比較溫暖,但早晚已比較涼爽,需要提醒人們不要赤膊而防止著涼。有些地方的習俗認為白露時節的雨下在哪裡,就會苦在哪裡。而很多地方都有“補露”的飲食習俗,顧名思義,即指白露節氣期間的滋補養生,龍眼即為南方秋季的“補露”佳品。

在民間,人們都非常看重白露前後的養生,由於地域不同,“補露”的方式方法各有特色。

2.采十白

在浙江溫州、蒼南、平陽等地區,民間有“采十白”的習俗。人們抓住白露節氣這一天時,去田野間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然後拿來烹製,以達到滋補身體,祛除風氣(關節炎)的效用。“十樣白”指的是十種帶“白”字的中草藥,如白茅根、白木槿等,以期與“白露”的形名相應。

3.祭禹王

在太湖地區,白露時節還是人們“祭禹王”的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進入白露以後,魚肥蟹膘,為了能在捕撈的時候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以獲得好收成,太湖岸邊的漁民們都會選擇在此期間,前往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進香祭拜,祈禱禹王的保佑。

《禹貢》裡記載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太湖的古稱便是“震澤”,相傳大禹治水共歷時十三年,在十三年間,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行進到太湖時,將興風作浪的鼇魚鎮於湖下,最終消弭了水患。於是,太湖漁民都稱大禹為“水路菩薩”,千百年如一日,每年都會為禹王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感恩他,同時也祈願禹王能保佑一方的平安。

太湖岸邊的漁民們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節這些日子裡,都要在湖中心的小島上舉行祭禹王的香會。而其中又以清明節、白露節這春秋兩祭的規模最大,往往歷時七天。在祭祀禹王的同時,還會祭祀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

4.白露茶

白露節氣,暑氣消退,秋意漸濃。白露節氣被稱為夏秋節氣轉換的分水嶺,此時晝夜溫差加大,夜間水汽會在茶葉上凝結成露,茶葉吸收玉露以後,所產的茶葉就會帶有天然的馨香。“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就是指白露時節採摘的秋茶。白露茶雖不及雨前甘香,但其味雋永且耐泡,自有一番風味。

在南京地區,舊時人們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地便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節氣習俗。愛喝茶的南京人都特別青睞“白露茶”,因為此時的茶樹經過整個夏季的酷熱之後,白露節氣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這期間製作的白露茶既沒有春茶的鮮嫩不經泡,也沒有夏茶的乾澀味苦,而是具有一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倍受老茶客們喜愛。

5.白露酒

白露酒是湖南株洲民間特有的一種傳統名酒,屬於米酒。此白露酒略帶甜味,溫中含熱,人們稱之為“白露米酒”。白露米酒發源地為資興、興寧、三都、蓼江等地,這一帶民間歷來有釀酒的習俗。每逢白露時節,家家釀酒,自飲、待客兼備。

白露米酒的釀制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其甘辛性溫,脾胃寒涼或是經期腹痛的人時常喝一點,可以暖身活血。

除了湖南以外,在蘇浙一些地區,民間同樣是在每年白露節來臨時,家家自釀米酒,以作為居家待客佳品。《興寧縣誌》雲:“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醉”。 美味清爽的白露米酒也常常被帶到大城市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湘蘇浙等地獨具風味的民俗。

鄭板橋也曾賦詩,描述民間製作暢飲白露酒的人文景象:“家釀亦已熟,呼僮傾盎盆。小婦便為客,紅袖為金樽。”

四、白露的天文內涵

(一)白露的天文古籍

“睹庚子,金行禦,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五穀之先熟者,而薦之祖廟與五祀,鬼神饗其氣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則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然則晝炙陽,夕下露,地競環,五穀鄰熟。草木茂實,歲農豐,年大茂。七十二日而畢。”

——《管子·五行》

譯文:

《管子·五行》:“從遇到庚子日開始,要按照金的德行治事。天子發出命令,要求司祝的官員選擇圈養中合用的禽獸和秋日裡先熟的五穀,敬獻于祖廟和五祀(門、行、戶、灶、中霤),享用它的香氣,讓君子品嘗它的鮮味。這樣,當涼風吹來,白露降下,天子還要出令,命左右司馬籌措銷甲兵器,組織軍人隊伍,在全國各地加強備戰,非常警惕地如臨戰爭,這是為了準備迎接天地秋時所行的肅殺收斂。這樣,白天太陽甚熱,夜裡涼露降下,地氣競出環繞,五穀相繼成熟。草木果實累累,農業豐收,年成大盛。上述措施持續七十二日而畢。”

“何謂八風?……涼風至則報地德,祀四郊。(元注:立秋節,農乃登,穀嘗祭,故報地德,祀四方神也。)閶闔風至則收懸垂,琴瑟不張。(元注:秋分殺氣,國君憯愴,故去鐘磬懸垂之樂也。)不周風至則修宮室,繕邊城。(元注:立冬節,土工其始,故治宮室,繕修邊城,備寇難也。)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決刑罰。(元注:象冬閉藏,不通關梁也。罰刑疑者,於是順時而決之。)”

譯文:

《淮南鴻烈集解》:“什麼叫八風?……涼風來臨,就要報答大地的恩德,祭祀四方的神靈。(立秋時節,五穀成熟收穫後,農人常常要舉行祭祀,以報答大地的恩德,祭祀四方神靈。)閶闔風來臨,就要收起懸掛的鐘磬,停止彈奏琴瑟。(秋季天地間是肅殺之氣,國君哀痛悲傷,所以要摒除聲色,遠離懸掛鐘磬彈奏琴瑟之類的音樂享受。)不周風來臨,就要修繕宮室房屋,加築邊疆城池。(立冬時節,土工活可以開始,所以修理宮室房屋,加固邊防要塞,以防備敵寇來犯難。)廣莫風來臨,就要封閉關卡和橋樑,判決案件和執行刑罰。(冬季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閉塞不通,所以一切人事也都適應冬令收藏不動,關卡和橋樑封閉不通。處罰罪惡行為可疑但證據不足的人,在這時就可以順應時令來判定決斷。)”

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或多或少地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我們就能認識到,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沒有離開過“天文”這兩個字的範疇的。在天文領域,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意識認知上升為智識認知,再上升為慧識認知,那就很容易讀通和讀懂在智識哲學文化時期保留下來的一些慧識悊學文化時期所記載的內容,相助於引導慧識的開啟。

(二)白露物候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白露三候,全部以羽類的生命活動特徵為例,其王為鳳凰;人體內質象羽類之王的鳳居心,又名朱雀,屬火。在自然界進入白露以後,心火禮德能量同樣具有類似三候的變化,修身實踐者和養生者應當順應而把握,進行掌控和超越。

一候鴻雁來:觀卦,初六。《周易·觀卦》爻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初爻動,坤變為震,震為鴻雁,坤逆行,為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

二候玄鳥歸:觀卦,六二。《周易·觀卦》爻辭:“窺觀,利女貞。”《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初爻動,卦變渙。坎為玄,一說坤黑為玄。互離為鳥。坤為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鳥解見春分,此時自北而往南遷也,燕乃南方之鳥,故曰歸。”

三候群鳥養羞:觀卦,六三。《周易·觀卦》爻辭:“觀我生,進退。”《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眾,故曰群,坤為養。三爻動,坤變為艮,艮為鳥。艮覆為震,震為禾,故曰羞。羞,饈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

羞,即珍饈。此時,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的時節。

節選自熊春錦教授主編《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由道德知音論壇與德慧智整理,感恩作者。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二十四節氣文化探秘—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寒氣則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等症;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等。

腳部穴位的分佈較為密集,而且還分佈了六條重要的經脈,並且腳部遠離心臟,血液迴圈最為不暢,所以民間有“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的說法。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兇,因此從白露時節起,就要高度注意腳部的保暖。老年人在這個季節要注意多泡腳。

(一)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拳,腳脛下十餘遍,閉氣用力為之。此能開胸膊膈氣,去脅中氣,治肺臟諸疾。行完,叩齒三十六通,以應之。

《靈劍子》導引示範

這個導引方法的重點是要把手握成拳頭,才能完成好這個動作,其中的閉氣、用力,以及叩齒三十六通,也要同步配合進行。

2.陳希夷二十四節氣導引坐功圖勢——白露

白露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陽明胃燥金。

主治:風氣留滯腰背經絡,灑灑振寒、苦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聲則驚,狂瘧、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不能言、顏黑、嘔、呵欠,狂歌上登、欲棄衣裸之。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兩手按膝,轉頭推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兩手按膝,頭緩緩轉,向左向右各推引15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二)口識養生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提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了食物屬性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稱為“長夏”。張景嶽曰:“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生,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長夏應脾而變化”,是說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臓與之相應。古人還指出“長夏防濕”,在南方既炎熱又多雨,濕病就多見於這個時節。因脾臓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易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整個節氣的飲食養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中醫有“夏天(清)補心,長夏(淡)補脾”之說。

1.白露宜食

白露宜食用冬瓜、節瓜、絲瓜、苦瓜、小白菜、綠豆芽之類的清熱食物,還可以食用些薏米、芡實、赤小豆,適宜喝淡粥、清茶、菜湯、豆漿、果汁等。可以多食梨、山竹等涼性水果,同時增加對芝麻、蜂蜜、番茄、百合、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另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臓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經過炎夏和秋暑的消耗,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因此,食物要注意新鮮,容易上火的食物儘量少吃。可選用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2.養生粥品

俗話說“秋粥宜人”,白露時節應多食用清淡而健脾的淡粥,如薏米粥、芡實粥、白果腐竹粥、小麥粥、淮山粥等。

小米棗仁粥:

原料:小米100克。棗仁末15克,蜂蜜25克。

做法:小米煮粥,候熟,入棗仁末,攪勻。食用時,加蜂蜜,日服2次。

功效:能補脾潤燥,寧心安神。治納食不香,夜寐不寧,大便乾燥。

沙參枸杞粥:

原料:沙參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沙參煎汁去渣,後以藥汁與枸杞、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玫瑰花、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明目。

應用:陰血虧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乾燥、聲音嘶啞、胃脘灼痛、饑而不欲食、幹嘔呃逆、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手足心低熱等。

注意:外感風寒所致咳嗽不宜服。

3.養生菜品

炒紅薯玉米粒:

原料:紅薯、玉米粒、枸杞、青椒、鹽、胡椒粉、食用油、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紅薯洗淨去皮,切成同玉米粒大小的方丁,玉米粒洗淨用沸水焯一下待用,枸杞用水發好,青椒洗淨切成丁。坐鍋點火倒入油,至七成熟時,放入紅薯丁,炸至皮面硬結,起鍋撈出瀝幹油。留底油,下青椒丁和玉米粒略炒,下紅薯丁翻炒,加入鹽、胡椒粉至雙丁熟後,下枸杞炒勻勾芡即可。

功效:本品有調中和胃,利小便,降血脂功效。

小米麵茶:

原料:小米麵1000克,麻醬250克,芝麻仁10克,香油、精鹽、堿面、薑粉各適量。

做法:將芝麻仁去雜,用水沖洗淨,瀝幹水分,入鍋炒焦黃色,擀碎,加入精鹽拌和在一起。鍋置火上,放入適量清水、薑粉,燒開後將小米麵和成稀糊倒入鍋內,放入一點堿面,略加攪拌,開鍋後盛入碗內。將麻醬和香油調勻,用小勺淋入碗內,再撒入芝麻鹽,即可食用。

功效:能補中益氣,增加營養,助順產。尤其適於產婦在冬季臨產前食之。

大棗烏梅湯:

原料:大棗15克,烏梅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大棗、烏梅洗乾淨,入沙鍋加水適量,文火煎取濃汁,兌入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滋陰,益氣,斂汗。

應用:陰津虧虛所致的煩熱口渴、氣短神疲、盜汗不止等。

三、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

⒈吃龍眼

在我國福建省福州地區有吃龍眼的傳統習俗,“白露必吃龍眼”,人們都認為在白露節當天吃下龍眼有補益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營養豐富,是藥食同源的寶貝,不僅具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諸多功效,還有助於治療失眠、貧血、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同時,白露之前的龍眼不僅個大,而且味甜口感好,所以形成了在白露時節吃龍眼的習俗。

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時節白天雖然還比較溫暖,但早晚已比較涼爽,需要提醒人們不要赤膊而防止著涼。有些地方的習俗認為白露時節的雨下在哪裡,就會苦在哪裡。而很多地方都有“補露”的飲食習俗,顧名思義,即指白露節氣期間的滋補養生,龍眼即為南方秋季的“補露”佳品。

在民間,人們都非常看重白露前後的養生,由於地域不同,“補露”的方式方法各有特色。

2.采十白

在浙江溫州、蒼南、平陽等地區,民間有“采十白”的習俗。人們抓住白露節氣這一天時,去田野間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然後拿來烹製,以達到滋補身體,祛除風氣(關節炎)的效用。“十樣白”指的是十種帶“白”字的中草藥,如白茅根、白木槿等,以期與“白露”的形名相應。

3.祭禹王

在太湖地區,白露時節還是人們“祭禹王”的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進入白露以後,魚肥蟹膘,為了能在捕撈的時候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以獲得好收成,太湖岸邊的漁民們都會選擇在此期間,前往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進香祭拜,祈禱禹王的保佑。

《禹貢》裡記載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太湖的古稱便是“震澤”,相傳大禹治水共歷時十三年,在十三年間,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行進到太湖時,將興風作浪的鼇魚鎮於湖下,最終消弭了水患。於是,太湖漁民都稱大禹為“水路菩薩”,千百年如一日,每年都會為禹王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感恩他,同時也祈願禹王能保佑一方的平安。

太湖岸邊的漁民們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節這些日子裡,都要在湖中心的小島上舉行祭禹王的香會。而其中又以清明節、白露節這春秋兩祭的規模最大,往往歷時七天。在祭祀禹王的同時,還會祭祀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

4.白露茶

白露節氣,暑氣消退,秋意漸濃。白露節氣被稱為夏秋節氣轉換的分水嶺,此時晝夜溫差加大,夜間水汽會在茶葉上凝結成露,茶葉吸收玉露以後,所產的茶葉就會帶有天然的馨香。“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就是指白露時節採摘的秋茶。白露茶雖不及雨前甘香,但其味雋永且耐泡,自有一番風味。

在南京地區,舊時人們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地便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節氣習俗。愛喝茶的南京人都特別青睞“白露茶”,因為此時的茶樹經過整個夏季的酷熱之後,白露節氣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這期間製作的白露茶既沒有春茶的鮮嫩不經泡,也沒有夏茶的乾澀味苦,而是具有一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倍受老茶客們喜愛。

5.白露酒

白露酒是湖南株洲民間特有的一種傳統名酒,屬於米酒。此白露酒略帶甜味,溫中含熱,人們稱之為“白露米酒”。白露米酒發源地為資興、興寧、三都、蓼江等地,這一帶民間歷來有釀酒的習俗。每逢白露時節,家家釀酒,自飲、待客兼備。

白露米酒的釀制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其甘辛性溫,脾胃寒涼或是經期腹痛的人時常喝一點,可以暖身活血。

除了湖南以外,在蘇浙一些地區,民間同樣是在每年白露節來臨時,家家自釀米酒,以作為居家待客佳品。《興寧縣誌》雲:“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醉”。 美味清爽的白露米酒也常常被帶到大城市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湘蘇浙等地獨具風味的民俗。

鄭板橋也曾賦詩,描述民間製作暢飲白露酒的人文景象:“家釀亦已熟,呼僮傾盎盆。小婦便為客,紅袖為金樽。”

四、白露的天文內涵

(一)白露的天文古籍

“睹庚子,金行禦,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五穀之先熟者,而薦之祖廟與五祀,鬼神饗其氣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則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然則晝炙陽,夕下露,地競環,五穀鄰熟。草木茂實,歲農豐,年大茂。七十二日而畢。”

——《管子·五行》

譯文:

《管子·五行》:“從遇到庚子日開始,要按照金的德行治事。天子發出命令,要求司祝的官員選擇圈養中合用的禽獸和秋日裡先熟的五穀,敬獻于祖廟和五祀(門、行、戶、灶、中霤),享用它的香氣,讓君子品嘗它的鮮味。這樣,當涼風吹來,白露降下,天子還要出令,命左右司馬籌措銷甲兵器,組織軍人隊伍,在全國各地加強備戰,非常警惕地如臨戰爭,這是為了準備迎接天地秋時所行的肅殺收斂。這樣,白天太陽甚熱,夜裡涼露降下,地氣競出環繞,五穀相繼成熟。草木果實累累,農業豐收,年成大盛。上述措施持續七十二日而畢。”

“何謂八風?……涼風至則報地德,祀四郊。(元注:立秋節,農乃登,穀嘗祭,故報地德,祀四方神也。)閶闔風至則收懸垂,琴瑟不張。(元注:秋分殺氣,國君憯愴,故去鐘磬懸垂之樂也。)不周風至則修宮室,繕邊城。(元注:立冬節,土工其始,故治宮室,繕修邊城,備寇難也。)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決刑罰。(元注:象冬閉藏,不通關梁也。罰刑疑者,於是順時而決之。)”

譯文:

《淮南鴻烈集解》:“什麼叫八風?……涼風來臨,就要報答大地的恩德,祭祀四方的神靈。(立秋時節,五穀成熟收穫後,農人常常要舉行祭祀,以報答大地的恩德,祭祀四方神靈。)閶闔風來臨,就要收起懸掛的鐘磬,停止彈奏琴瑟。(秋季天地間是肅殺之氣,國君哀痛悲傷,所以要摒除聲色,遠離懸掛鐘磬彈奏琴瑟之類的音樂享受。)不周風來臨,就要修繕宮室房屋,加築邊疆城池。(立冬時節,土工活可以開始,所以修理宮室房屋,加固邊防要塞,以防備敵寇來犯難。)廣莫風來臨,就要封閉關卡和橋樑,判決案件和執行刑罰。(冬季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閉塞不通,所以一切人事也都適應冬令收藏不動,關卡和橋樑封閉不通。處罰罪惡行為可疑但證據不足的人,在這時就可以順應時令來判定決斷。)”

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或多或少地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我們就能認識到,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沒有離開過“天文”這兩個字的範疇的。在天文領域,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意識認知上升為智識認知,再上升為慧識認知,那就很容易讀通和讀懂在智識哲學文化時期保留下來的一些慧識悊學文化時期所記載的內容,相助於引導慧識的開啟。

(二)白露物候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白露三候,全部以羽類的生命活動特徵為例,其王為鳳凰;人體內質象羽類之王的鳳居心,又名朱雀,屬火。在自然界進入白露以後,心火禮德能量同樣具有類似三候的變化,修身實踐者和養生者應當順應而把握,進行掌控和超越。

一候鴻雁來:觀卦,初六。《周易·觀卦》爻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初爻動,坤變為震,震為鴻雁,坤逆行,為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

二候玄鳥歸:觀卦,六二。《周易·觀卦》爻辭:“窺觀,利女貞。”《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初爻動,卦變渙。坎為玄,一說坤黑為玄。互離為鳥。坤為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鳥解見春分,此時自北而往南遷也,燕乃南方之鳥,故曰歸。”

三候群鳥養羞:觀卦,六三。《周易·觀卦》爻辭:“觀我生,進退。”《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眾,故曰群,坤為養。三爻動,坤變為艮,艮為鳥。艮覆為震,震為禾,故曰羞。羞,饈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

羞,即珍饈。此時,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的時節。

節選自熊春錦教授主編《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由道德知音論壇與德慧智整理,感恩作者。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二十四節氣文化探秘—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