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韓為何在歷史文化問題上紛爭不斷

近年來, 韓國在文化遺產申報上動作積極,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江陵端午祭等先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古代朝鮮處於中華文明圈, 中韓兩國傳統物質文化頗有相似之處, 故而, 韓國傳統文化成功申遺的消息傳至國內便引發了國人熱議, 不少網友認為韓國是在“偷搶”中國傳統文明成果。 就在2015年底, 韓國“拔河”成功申遺的消息又一次受到網友的關注。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

其實, 在“申遺事件”之外, 高句麗歷史問題更是中韓之間在歷史認知方面存在分歧的關鍵問題。

在韓國申遺中醫、印刷術、端午等問題上, 中國線民反應非常敏感, 謾駡韓國人善於“偷搶”中國古代文化。 對此, 國人其實不必那麽大驚小怪, 問題也不像有些國人想像得那麽簡單。 傳統時代, 朝鮮半島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並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發展壯大,

成為東北亞區域的主要國家之一, 歷史上譽稱之為“禮儀之邦”、“小中華”。 因此, 二千多年來來自中國大陸的包括漢字在內的中國文化也成為朝鮮半島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韓國“歷史” 地圖

文化具有超越國家、民族向四周傳播、交流的屬性, 越是先進的文化越容易傳播,

被其他民族吸收。 同時, 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交流、受容、變異、本土化等諸多變化, 於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化在朝鮮半島經歷長期的變異過程後, 在內容上與原來的文化不完全一樣, 而且形成鮮明的本地特色, 甚至還有名同義異的現象。 就像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傳播至中國大陸後變成中國式的大乘佛教一樣。

比如, 韓國申遺成功的端午祭, 是韓國江原道江陵一帶民間祭拜吉嶺大神的民俗活動, 既不是全國性的傳統節日, 內容上類似薩滿文化的成分多一些, 與中國的端午節也完全不一樣。 韓國善於將傳統文化中自認為有價值的、具有民族與地區特色的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

只是中國忽略了這些文化, 還沒有來得及整理而已。

李成桂

據史料記載, 高句麗國始建於西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 其疆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兩省和朝鮮半島北部, 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被唐羅聯軍所滅。 中韓兩國學界在高句麗問題上的分歧較大。

中國學界大多學者認為, 高句麗自始至終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 是中國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 因此主張將高句麗史完全歸屬於中國史的範疇內;甚至有的學者反對將高句麗視為韓國史的一部分, 強調高句麗史不應寫進韓朝古代史中。 韓國學界則認為, 高句麗史是古代韓民族歷史的主幹, 是政治軍事上的獨立強國, 高句麗人是韓民族的直接祖先, 強調中國學界對高句麗史的主流觀點是對韓國歷史的武斷歪曲。

我個人對高句麗歷史的定位是:高句麗史是古代東北亞的歷史, 不能簡單地將高句麗的全部歷史歸屬于中國史或韓國史。 因為在古代東北亞, 根本不存在明確的國境線, 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民國家, 各王國內的民族大多也是複合性的征服民族,各族群、部族之間的相互移動、融合比較頻繁。既然高句麗是東北亞歷史,中國和朝韓應共用這種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殘留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高句麗歷史遺產共同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很好地體現了兩國共同享有高句麗歷史的精神和思維。如果中韓兩國皆視高句麗為古代東北亞歷史的話,兩國之間就不會就此產生文化衝突。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遺址

從國史角度而言,高句麗史必然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的一部分,因高句麗及其先祖夫余都起源於現在中國的遼寧、吉林地區,高句麗時期的大部分疆域也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時間大大多於朝鮮半島,只是後期將政治中心遷到朝鮮半島而已。

我個人對高句麗歷史的定位是:高句麗史是古代東北亞的歷史,不能簡單地將高句麗的全部歷史歸屬于中國史或韓國史。因為在古代東北亞,根本不存在明確的國境線,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民國家,各王國內的民族大多也是複合性的征服民族,各族群、部族之間的相互移動、融合比較頻繁。既然高句麗是東北亞歷史,中國和朝韓應共用這種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殘留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高句麗歷史遺產共同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很好地體現了兩國共同享有高句麗歷史的精神和思維。如果中韓兩國皆視高句麗為古代東北亞歷史的話,兩國之間就不會就此產生文化衝突。

從國史角度而言,高句麗史必然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的一部分,因高句麗及其先祖夫余都起源於現在中國的遼寧、吉林地區,高句麗時期的大部分疆域也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時間大大多於朝鮮半島,只是後期將政治中心遷到朝鮮半島而已。

韓國在歷史上飽受戰爭、侵略、分裂的哀痛,因此在韓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具有較強的“怨恨”情結。這種恨文化在近現代韓國思想意識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具體反映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形式,也反映在表達深層情感的表現手法上,在國家精神層面上體現為極強的歷史悲情、民族自覺意識、保守主義等。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傳統民謠《阿裡郎》,“阿裡郎”一詞本身既折射出韓國人的各種悲哀、憂傷、迷茫的惆悵,同時又喻示著朝鮮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

在韓國人的文化心理中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所謂的“興”文化。儘管韓國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磨難和艱辛,甚至是絕望,但他們善於以飲酒歡歌、舞蹈娛樂、野外活動等樂觀的形式面對現實,即善於以簡單而又粗俗的歌舞方式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以此抒發自嘲、慰藉、無畏的情感,進而尋求超越困境,扭轉命運的自信。這種“興”文化,自1970年代創造“漢城奇跡”以來的韓國社會反映得淋漓盡致。崛起的韓國不再迷戀於往日的列強和傳統大國,而是將歷史悲情和怨恨情結珍視為發展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和創新動力,即善於發現和挖掘具有本民族特點、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並將此與現代藝術形式、時尚文化、科技產業巧妙地結合起來,打造具有輸出性的、綜合性的“韓流”文化。今天的韓國人很容易表露出“沾沾自喜”的自信,他們甚至堅信,韓國引領東亞或世界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各王國內的民族大多也是複合性的征服民族,各族群、部族之間的相互移動、融合比較頻繁。既然高句麗是東北亞歷史,中國和朝韓應共用這種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殘留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高句麗歷史遺產共同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很好地體現了兩國共同享有高句麗歷史的精神和思維。如果中韓兩國皆視高句麗為古代東北亞歷史的話,兩國之間就不會就此產生文化衝突。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遺址

從國史角度而言,高句麗史必然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的一部分,因高句麗及其先祖夫余都起源於現在中國的遼寧、吉林地區,高句麗時期的大部分疆域也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時間大大多於朝鮮半島,只是後期將政治中心遷到朝鮮半島而已。

我個人對高句麗歷史的定位是:高句麗史是古代東北亞的歷史,不能簡單地將高句麗的全部歷史歸屬于中國史或韓國史。因為在古代東北亞,根本不存在明確的國境線,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民國家,各王國內的民族大多也是複合性的征服民族,各族群、部族之間的相互移動、融合比較頻繁。既然高句麗是東北亞歷史,中國和朝韓應共用這種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殘留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高句麗歷史遺產共同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很好地體現了兩國共同享有高句麗歷史的精神和思維。如果中韓兩國皆視高句麗為古代東北亞歷史的話,兩國之間就不會就此產生文化衝突。

從國史角度而言,高句麗史必然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的一部分,因高句麗及其先祖夫余都起源於現在中國的遼寧、吉林地區,高句麗時期的大部分疆域也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時間大大多於朝鮮半島,只是後期將政治中心遷到朝鮮半島而已。

韓國在歷史上飽受戰爭、侵略、分裂的哀痛,因此在韓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具有較強的“怨恨”情結。這種恨文化在近現代韓國思想意識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具體反映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形式,也反映在表達深層情感的表現手法上,在國家精神層面上體現為極強的歷史悲情、民族自覺意識、保守主義等。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傳統民謠《阿裡郎》,“阿裡郎”一詞本身既折射出韓國人的各種悲哀、憂傷、迷茫的惆悵,同時又喻示著朝鮮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

在韓國人的文化心理中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所謂的“興”文化。儘管韓國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磨難和艱辛,甚至是絕望,但他們善於以飲酒歡歌、舞蹈娛樂、野外活動等樂觀的形式面對現實,即善於以簡單而又粗俗的歌舞方式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以此抒發自嘲、慰藉、無畏的情感,進而尋求超越困境,扭轉命運的自信。這種“興”文化,自1970年代創造“漢城奇跡”以來的韓國社會反映得淋漓盡致。崛起的韓國不再迷戀於往日的列強和傳統大國,而是將歷史悲情和怨恨情結珍視為發展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和創新動力,即善於發現和挖掘具有本民族特點、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並將此與現代藝術形式、時尚文化、科技產業巧妙地結合起來,打造具有輸出性的、綜合性的“韓流”文化。今天的韓國人很容易表露出“沾沾自喜”的自信,他們甚至堅信,韓國引領東亞或世界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