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箏的琴弦是這麼來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內有福利)

民族樂器分為:管樂、弦樂、打擊樂三大類, 古箏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絃樂器, 琴弦的選擇, 無疑是重中之重。

箏發展到秦代已十分流行,

到了魏晉, 特別是唐代更為普遍。 這時的箏有十二弦, 也有十三弦的。 初期以十二弦居多, 到了唐朝則以十三弦為普遍。 舊唐書音樂志:“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 十三弦, 此乃箏也。 雜樂箏變十有二弦, 它樂皆十有三弦。 軋箏已竹片閏其端而軋之, 清樂箏用骨爪長寸於, 以代指。 ”

由於元代史料的缺乏, 僅能從元史禮樂志中瞭解, 在宴樂中使用了沿襲宋制“兩頭微垂”的箏。 明代也繼續承襲下來, 而形狀有逐漸減小的趨勢。

到了清代, 對於樂器的記載就十分清楚, 多謂箏為十四弦, 兩組八度約七聲音階定律。

清朝通典樂四絲五箏類:“箏似瑟而小, 十四弦各隨宮調設柱和絃, 已皆律呂。 通體用桐木金漆, 樑及尾邊用紫枟, 弦孔用象牙飾。 唐書言十三弦或十二弦不可考。 今十四弦, 則五聲二變為七, 倍之, 故為十四也。 ”

民國以後, 因大量西化的影響, 在弦的材料上以及箏的構造上有較大的變化。 除傳統的絲弦十三弦小箏外, 慢慢發展出十六弦的金屬弦箏。 複音式的新式箏、蝶式箏也發展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四弦等。

大型帶有踏板轉調的箏, 音域增廣、轉調方便。 箏弦也由金屬質改良為外纏尼龍絲的形式, 音質純、彈奏順暢。 目前國內則以十及二十一弦外纏尼龍絲弦箏為主。

製作任何一件絃樂器, 首先就要設計好琴弦的振頻(張力)與形制(直徑與長度),

也就是品質與規格。

歷史上的古箏弦經歷過幾個階段, 較早是一般使用動物的筋風乾為弦(鹿筋), 也有以動物的毛髮為弦(馬尾), 這類弦的優點是聲音柔和, 缺點是音量小, 易走音, 使用壽命短。

到了近代, 開始用尼龍弦代替, 但是變化不大。 潮州箏採用裸鋼絲弦來代替, 達到了柔美、細膩、多韻的演奏風格, 音量增加, 但是偏硬。

在古箏演奏技法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古箏演奏家們對琴弦的要求越來越高, 於是有人率先使用尼龍鋼絲弦來代理傳統琴弦, 古箏弦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有傳統弦的柔和, 又有鋼絲弦的韌性, 音量也有了質的提高, 得到了行業的普遍認可,

也普及到了各個廠家的製造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