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光伏行業深度報告:平價上網有望提前實現,分散式電站迎高速發展

產業發展迅速, 國際領先優勢明顯

光伏行業是新能源發電的一個子行業, 是半導體技術和清潔能源發電需求相結合而形成的行業。 光伏行業產業鏈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薄膜, 一類是晶矽。 其中晶矽產業鏈又分為單晶和多晶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 目前在光伏發電領域, 晶矽類的產品已經達到產業化非常成熟的程度, 並且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

根據REN21的統計資料, 2016年全球光伏裝機共75GW, 同比增長51%。 其中中國新增裝機34.5GW, 同比增長126%, 全球占比46%, 是全球新增容量增長的最主要來源, 也是全球累計裝機排名第一的國家。 美國新增裝機14.8GW, 日本新增裝機8.6GW,印度新增裝機4.1GW。 韓國、菲律賓、智利等新興市場裝機容量增長迅速, 進入前十位。

新增裝機前十的國家全球占比92%。 可以看出中國在光伏領域已經在全球處於領先的地位, 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也會隨之崛起, 預計未來全球光伏新增市場將進一步向新興市場轉移。 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多晶矽料——進口替代加速, 寡頭壟斷格局初現

1、產業現狀

作為光伏產業鏈最上游的多晶矽製造, 目前這個環節的技術要求比較高, 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和壟斷性。

據矽業分會的資料顯示, 2016年, 受益於國內外光伏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特別是中國市場搶裝高峰, 全球多晶矽市場供需兩旺。 截止2016年底全球多晶矽有效產能為45.7萬噸/年, 同比增長10.7%。 中國多晶矽產能21萬噸/年,

同比增長11.7%, 占全球總產能的45.7%。

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 2017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矽產量約為11.5萬噸, 同比增長21.1%, 行業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上, 生產成本降至9美元/Kg以下, 毛利率在20%以上。

由於國內近年來光伏裝機容量的擴大, 導致國內需求旺盛, 多晶矽的供給幾乎一半靠進口。 根據海關最新資料統計, 2016年全年累計進口多晶矽達到141022噸, 同比大幅增加20.6%。 月均進口量在11752噸。 全年十個單月進口量超過萬噸, 其中12月份多晶矽進口量創歷史最高紀錄, 達到14449噸, 環比增加6.4%, 同比增長38.3%。

從進口地區來看,我國多晶矽主要進口地區有韓國、德國、臺灣、美國,2017年1-5月份,從韓、德、美、台這四個進口地區多晶矽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91.6%,進口量占比分別為48.2%、31.7%、8.0%,3.7%,韓國由於低反傾銷稅居首位且占比巨大。

競爭格局

多晶矽產量排名前十家廠商2016年總產量達到31.31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1%,集中度較高,呈寡頭壟斷的格局。

從國際上來看,多晶矽生產的核心技術之前掌握在 美、德、韓的傳統外國企業手中,包括Hemlock、Wacker、OCI等,隨著中國國內的裝機規模優勢和技術創新,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 2016年全球產能排名前十大多晶矽廠商中,中國有六家企業入圍,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洛陽中矽、亞洲矽業、大全新能源和四川永祥。其中江蘇中能位居世界首位,產能和產量分別達到74000噸和70000噸。

美國、德國分別有一家廠商入圍,韓國有兩家廠商入圍。說明中國廠商在國際格局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競爭優勢。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國內的多晶矽廠商大致有18家,2016年前十家主要多晶矽企業總產能達到187,000噸,行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產量占比達到90%以上,前五家占比達到75%以上。其中龍頭企業江蘇中能的產能占比達到55%,具有市場絕對優勢。

從未來各大廠商的規劃產能來看,目前,保利協鑫控股的江蘇中能的多晶矽產能排名全球第一,今年4月初,保利協鑫宣佈將投資56.82億元,在新疆建設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矽生產基地,並預計到2020年其擁有的多晶矽產能將達11.5萬噸。通威股份控股的四川永祥目前產能為2萬噸,今年擴產5GW的包頭項目後,其規劃的多晶矽產能將達到12萬噸。市場有望形成寡頭壟斷局面。

矽片—產量大國,出口旺盛

1、產業現狀

矽片製造是晶矽製造的下一個環節,也屬於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層面。與晶矽製造環節不同,該環節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產品工藝與投入設備相關,可分為單晶矽片和多晶矽片。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矽片產量69GW,我國矽片產量超過63GW,同比增長31.2%,占比91.3%。2017年上半年,我國矽片產量在36GW以上,同比增長20%以上,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生產成本降至6美分/瓦以下。

從矽片的種類看,市場目前分為單晶和多晶兩種,隨著光伏市場的不斷發展,單晶的市場份額將會逐步增大,根據光伏業協會的預測資料,目前單晶矽片的市場占比將由現在的24.5%擴大到2025年的48%,其中N型單晶提高到30%,P型單晶提高到18%。而多晶矽的市場份額將由現在的75.5%下降到2025年的48%。

2、競爭格局

我國是矽片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矽片廠商中,中國企業包攬全部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58.2GW,總產量達到48.1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矽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85.2GW,占比89%,前五家占比達到43%。其中龍頭企業保利協鑫產能達到20GW,占比 21%,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電池片—轉換效率提升迅速,單多晶差距拉大

1、產業現狀

光伏產業鏈的中游包括光伏電池片和光伏電池組件。將矽片加工為電池片,是實現光電轉換最為核心的步驟。此環節是資本和技術雙密集型行業,要求企業時跟進最新的電池製造技術以提升電池效率。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矽片產量69GW,我國矽片產量超過49GW,同比增長19.5%,占比71%。2017年上半年,我國矽片產量在32GW左右,同比增長28%,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單多晶高效電池效率分別提升至21%和19%,行業毛利率在10%以上。

從出口情況來看,2016年,我國電池片出口至129多個國家和地區,電池片出口額為8.1億美元,同比下降11.5%,占光伏產品總出口額的5.8%。電池片出口量約為2.9GW,僅占我國電池片產量的5.7%。2007年1-5月份,我國電池片出口量1.5GW,同比增加36.4%,出口額2.98億美元,同比減少14.8%。出口地主要為印度、巴西和韓國。印度國內的組件產能大約為5GW,但是電池片產能僅為1.4GW,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對我國電池片出口貢獻最大,占比達到37%。

2、競爭格局

和矽片一樣,我國是電池片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電池片廠商中,中國企業包攬全部位置,其中中國臺灣廠商佔據兩個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39GW,總產量達到33.2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電池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30.7GW,占比83%,前五家占比達到55%。

組件——成本下降迅速,競爭力凸顯

1、產業現狀

元件環節是電池片環節的下游,其生產較電池片相比技術含量稍低,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 ,因此組件環節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環節,也是受貿易壁壘最為嚴重的環節。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元件產量72GW,我國元件產量超過53GW,同比增長15.7%,占比73.6%。2017年上半年,我國元件產量在34GW以上,同比增長25.9%,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5%以上,組件加工成本在12美分/瓦以下,行業毛利率在10%以上。

從出口情況來看,2016年,我國元件出口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元件出口額為105億美元,同比下降18%,占光伏產品總出口額的74.9%,總出口量約21.3GW,同比下降11.5%,約占我國組件總產量的40%。2007年1-5月份,我國組件出口量12.3GW,同比增加40.7%,出口額42.5億美元,同比減少10.1%。出口地主要為印度和日本。

從元件的價格來看,在去年630急劇下跌後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國際的單多晶價格差異在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逐步縮小,而國內的二線廠商的單晶元件價格已經低於一線廠商的多晶元件價格。 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單多晶的競爭加劇,一方面是由於下游需求旺盛導致一線廠商的多晶組件供不應求所致。

2、競爭格局

我國是組件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元件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九個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44.2GW,總產量達到34.6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元件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36.75GW,占比82.7%,前五家占比達到55.8%。

逆變器——從“雙雄爭霸”到“三足鼎立”

光伏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並網逆變器,離網逆變器,微網儲能逆變器三大類,其中並網逆變器按照功率和用途可分為微型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集中式逆變器、集散式逆變器四大類。

GTM Research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逐漸集中,今年上半年前十大製造商的出貨量占比80%。事實上,排名前五的廠商就超過了全球一半的逆變器出貨量。其中,中國企業華為自2015年起保持其領先地位,今年上半年佔據全球17%的市場份額。然而,就營收而言,傳統巨頭SMA再次領先。2016年,SMA將生產重心轉移至中國,並將目標瞄準中國華為和陽光電源兩大企業。中國逆變器市場的局面有望從“雙雄爭霸”向“三足鼎立”轉變。

電站——全球第一電站大國,裝機速度超預期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光伏電站大國,至2016年底,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其中,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6710萬千瓦,分散式累計裝機容量1032萬千瓦。全年發電量662億千瓦時,占我國全年總發電量的1%。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40萬千瓦,同比增長9%。

根據2017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的資料,中國光伏電站EPC總包企業前20強共並網裝機10.6GW,其中特變電工和中利騰輝位居一、二位,均超過1000MW,分別裝機並網1500MW和1150MW。

在光伏產業發展的成長期,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是光伏產業成長的一大催化劑。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問題。首先,為了促進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制定了很多相關政策進行扶持與引導。

未來國內光伏行業的發展特點

單晶技術將替代多晶技術引領市場

光伏市場存在著兩種技術路徑——單晶和多晶,單晶的轉換效率要優於多晶,但是在價格上也貴於多晶,這就造成了這兩種技術路線的性價比之爭。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製造過程中的非矽成本是共同的目標,也是競爭的焦點。目前多晶的市場占比高於單晶, 但是有下降的趨勢。

我們一直看好單晶的技術路線,認為單晶在性能和製造工藝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單晶技術路線會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市場占比將逐步提升,最終替代多晶技術引領市場。

分散式電站將迎來高速發展

我們認為雖然光伏裝機增速放緩,但是只局限於地面式電站,分散式電站在十三五期間的增速依然值得期待。從政策上來看,從今年分散式電站補貼維持0.42元/千瓦時不降的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於分散式光伏有明顯的政策傾斜,對於分散式政府是沒有規劃上線的。

光伏+”創新產業將蓬勃發展

光伏作為可再生清潔能源,在發電的過程中可以和其他產業相結合,創造更大的效益和產能。“光伏+”應運而生,光伏和農業,光伏和建築業,光伏和互聯網的結合是未來創新產業的發展方向。其中光伏和農業的結合在國內發展的最好,多家企業開展了農光一體和漁光一體的示範專案,將太陽能發電和現代農業種植和養殖高效結合,一方面太陽能光伏系統可運用農地直接低成本發電,另一方面一些特殊的農作物或者水產物在半遮擋的環境中會生長的更好,產量增加,一舉雙得。

我們認為隨著光伏產業的日趨成熟,光伏必然會與其他行業相互結合,這種“光伏+”的創新產業必然可以為行業帶來協同效益和新的活力,市場前景廣闊。

點擊下方連結“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從進口地區來看,我國多晶矽主要進口地區有韓國、德國、臺灣、美國,2017年1-5月份,從韓、德、美、台這四個進口地區多晶矽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91.6%,進口量占比分別為48.2%、31.7%、8.0%,3.7%,韓國由於低反傾銷稅居首位且占比巨大。

競爭格局

多晶矽產量排名前十家廠商2016年總產量達到31.31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1%,集中度較高,呈寡頭壟斷的格局。

從國際上來看,多晶矽生產的核心技術之前掌握在 美、德、韓的傳統外國企業手中,包括Hemlock、Wacker、OCI等,隨著中國國內的裝機規模優勢和技術創新,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 2016年全球產能排名前十大多晶矽廠商中,中國有六家企業入圍,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洛陽中矽、亞洲矽業、大全新能源和四川永祥。其中江蘇中能位居世界首位,產能和產量分別達到74000噸和70000噸。

美國、德國分別有一家廠商入圍,韓國有兩家廠商入圍。說明中國廠商在國際格局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競爭優勢。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國內的多晶矽廠商大致有18家,2016年前十家主要多晶矽企業總產能達到187,000噸,行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產量占比達到90%以上,前五家占比達到75%以上。其中龍頭企業江蘇中能的產能占比達到55%,具有市場絕對優勢。

從未來各大廠商的規劃產能來看,目前,保利協鑫控股的江蘇中能的多晶矽產能排名全球第一,今年4月初,保利協鑫宣佈將投資56.82億元,在新疆建設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矽生產基地,並預計到2020年其擁有的多晶矽產能將達11.5萬噸。通威股份控股的四川永祥目前產能為2萬噸,今年擴產5GW的包頭項目後,其規劃的多晶矽產能將達到12萬噸。市場有望形成寡頭壟斷局面。

矽片—產量大國,出口旺盛

1、產業現狀

矽片製造是晶矽製造的下一個環節,也屬於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層面。與晶矽製造環節不同,該環節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產品工藝與投入設備相關,可分為單晶矽片和多晶矽片。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矽片產量69GW,我國矽片產量超過63GW,同比增長31.2%,占比91.3%。2017年上半年,我國矽片產量在36GW以上,同比增長20%以上,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生產成本降至6美分/瓦以下。

從矽片的種類看,市場目前分為單晶和多晶兩種,隨著光伏市場的不斷發展,單晶的市場份額將會逐步增大,根據光伏業協會的預測資料,目前單晶矽片的市場占比將由現在的24.5%擴大到2025年的48%,其中N型單晶提高到30%,P型單晶提高到18%。而多晶矽的市場份額將由現在的75.5%下降到2025年的48%。

2、競爭格局

我國是矽片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矽片廠商中,中國企業包攬全部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58.2GW,總產量達到48.1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矽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85.2GW,占比89%,前五家占比達到43%。其中龍頭企業保利協鑫產能達到20GW,占比 21%,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電池片—轉換效率提升迅速,單多晶差距拉大

1、產業現狀

光伏產業鏈的中游包括光伏電池片和光伏電池組件。將矽片加工為電池片,是實現光電轉換最為核心的步驟。此環節是資本和技術雙密集型行業,要求企業時跟進最新的電池製造技術以提升電池效率。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矽片產量69GW,我國矽片產量超過49GW,同比增長19.5%,占比71%。2017年上半年,我國矽片產量在32GW左右,同比增長28%,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單多晶高效電池效率分別提升至21%和19%,行業毛利率在10%以上。

從出口情況來看,2016年,我國電池片出口至129多個國家和地區,電池片出口額為8.1億美元,同比下降11.5%,占光伏產品總出口額的5.8%。電池片出口量約為2.9GW,僅占我國電池片產量的5.7%。2007年1-5月份,我國電池片出口量1.5GW,同比增加36.4%,出口額2.98億美元,同比減少14.8%。出口地主要為印度、巴西和韓國。印度國內的組件產能大約為5GW,但是電池片產能僅為1.4GW,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對我國電池片出口貢獻最大,占比達到37%。

2、競爭格局

和矽片一樣,我國是電池片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電池片廠商中,中國企業包攬全部位置,其中中國臺灣廠商佔據兩個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39GW,總產量達到33.2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電池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30.7GW,占比83%,前五家占比達到55%。

組件——成本下降迅速,競爭力凸顯

1、產業現狀

元件環節是電池片環節的下游,其生產較電池片相比技術含量稍低,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 ,因此組件環節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環節,也是受貿易壁壘最為嚴重的環節。

根據中國光伏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元件產量72GW,我國元件產量超過53GW,同比增長15.7%,占比73.6%。2017年上半年,我國元件產量在34GW以上,同比增長25.9%,行業產能利用率在85%以上,組件加工成本在12美分/瓦以下,行業毛利率在10%以上。

從出口情況來看,2016年,我國元件出口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元件出口額為105億美元,同比下降18%,占光伏產品總出口額的74.9%,總出口量約21.3GW,同比下降11.5%,約占我國組件總產量的40%。2007年1-5月份,我國組件出口量12.3GW,同比增加40.7%,出口額42.5億美元,同比減少10.1%。出口地主要為印度和日本。

從元件的價格來看,在去年630急劇下跌後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國際的單多晶價格差異在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逐步縮小,而國內的二線廠商的單晶元件價格已經低於一線廠商的多晶元件價格。 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單多晶的競爭加劇,一方面是由於下游需求旺盛導致一線廠商的多晶組件供不應求所致。

2、競爭格局

我國是組件產量大國,從全球格局來看,占絕對優勢。2016年全球前十大元件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九個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44.2GW,總產量達到34.6GW。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元件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36.75GW,占比82.7%,前五家占比達到55.8%。

逆變器——從“雙雄爭霸”到“三足鼎立”

光伏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並網逆變器,離網逆變器,微網儲能逆變器三大類,其中並網逆變器按照功率和用途可分為微型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集中式逆變器、集散式逆變器四大類。

GTM Research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逐漸集中,今年上半年前十大製造商的出貨量占比80%。事實上,排名前五的廠商就超過了全球一半的逆變器出貨量。其中,中國企業華為自2015年起保持其領先地位,今年上半年佔據全球17%的市場份額。然而,就營收而言,傳統巨頭SMA再次領先。2016年,SMA將生產重心轉移至中國,並將目標瞄準中國華為和陽光電源兩大企業。中國逆變器市場的局面有望從“雙雄爭霸”向“三足鼎立”轉變。

電站——全球第一電站大國,裝機速度超預期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光伏電站大國,至2016年底,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其中,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6710萬千瓦,分散式累計裝機容量1032萬千瓦。全年發電量662億千瓦時,占我國全年總發電量的1%。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40萬千瓦,同比增長9%。

根據2017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的資料,中國光伏電站EPC總包企業前20強共並網裝機10.6GW,其中特變電工和中利騰輝位居一、二位,均超過1000MW,分別裝機並網1500MW和1150MW。

在光伏產業發展的成長期,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是光伏產業成長的一大催化劑。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問題。首先,為了促進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制定了很多相關政策進行扶持與引導。

未來國內光伏行業的發展特點

單晶技術將替代多晶技術引領市場

光伏市場存在著兩種技術路徑——單晶和多晶,單晶的轉換效率要優於多晶,但是在價格上也貴於多晶,這就造成了這兩種技術路線的性價比之爭。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製造過程中的非矽成本是共同的目標,也是競爭的焦點。目前多晶的市場占比高於單晶, 但是有下降的趨勢。

我們一直看好單晶的技術路線,認為單晶在性能和製造工藝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單晶技術路線會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市場占比將逐步提升,最終替代多晶技術引領市場。

分散式電站將迎來高速發展

我們認為雖然光伏裝機增速放緩,但是只局限於地面式電站,分散式電站在十三五期間的增速依然值得期待。從政策上來看,從今年分散式電站補貼維持0.42元/千瓦時不降的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於分散式光伏有明顯的政策傾斜,對於分散式政府是沒有規劃上線的。

光伏+”創新產業將蓬勃發展

光伏作為可再生清潔能源,在發電的過程中可以和其他產業相結合,創造更大的效益和產能。“光伏+”應運而生,光伏和農業,光伏和建築業,光伏和互聯網的結合是未來創新產業的發展方向。其中光伏和農業的結合在國內發展的最好,多家企業開展了農光一體和漁光一體的示範專案,將太陽能發電和現代農業種植和養殖高效結合,一方面太陽能光伏系統可運用農地直接低成本發電,另一方面一些特殊的農作物或者水產物在半遮擋的環境中會生長的更好,產量增加,一舉雙得。

我們認為隨著光伏產業的日趨成熟,光伏必然會與其他行業相互結合,這種“光伏+”的創新產業必然可以為行業帶來協同效益和新的活力,市場前景廣闊。

點擊下方連結“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