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近連環畫套書《三國演義》品味六十年不老的傳世經典

《桃園結義》《捉放曹》《虎牢關》《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長阪坡》《群英會》《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定軍山》《走麥城》《空城計》……一冊冊熟悉的書名來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60分冊連環畫《三國演義》, 這部中國傳統連環畫的經典之作曾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不知在多少人手中傳閱過, 也是連友們最中意的古典文學名著連環畫套書。

(上美版三國的經典封面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我特上傳一套香港新雅版封面,換換口味)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雖然其藝術成就沒有《水滸傳》《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高,而且整部作品採用文白相兼的寫作形式,在語言表述、情節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都是粗線條的,但三國故事很早就在我國流傳了,隋、唐、宋、元時期就以傳說、話本、戲劇等形式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大多知道一些三國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段落,其輻射面遠遠超過其他古典文學名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環畫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一大批畫家都投身到了連環畫的創作領域。在此大背景下,從1957年9月開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推出了由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編繪的長篇連環畫。2017年,滬美版《三國演義》連環畫問世60周年了。

當我們走近這套連環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深藍底色襯托下的一幅幅精美畫面,這古樸典雅、獨具匠心的封面設計,成為了《三國演義》連環畫的品牌標誌,並久久地存儲在了每一位元讀者的腦海之中。

《三國演義》連環畫的故事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開始,到魏、蜀、吳三分歸一統結束,把一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歷史畫卷較為完整地展示在60分冊中。當你翻開一冊冊連環畫,那一頁頁畫面就呈現在了你面前,陳光鎰、劉錫永、趙三島、汪玉山、錢笑呆、李鐵生、嚴紹唐、楊青華、朱光玉、陳履平、淩濤、蔣萍、馮墨農、王亦秋、徐一鳴、屠全楓、張令濤、胡若佛……這些讓連友們常常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連環畫名家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大顯身手。誠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60分冊中有部分作品在一些人物性格、行為等的表現上還不夠成熟到位,在部分構圖佈局、場景展現、人物塑造、造型比例、服飾兵器等方面有雷同、不細膩、不準確、不符合史實之處,有的甚至還存留著民國老連畫的痕跡。儘管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但作為一部改編自古典名著的連環畫套書,目前還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

當時參加《三國演義》的眾多繪者,都具有秉成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藝術素養和繪畫功底,在創作技巧上也已進入了日臻成熟階段,通過他們幾年認真不懈的辛勤工作,每一位繪者對原著的理解都傾注在了自己所完成的作品裡了。在創作過程中,他們有關注細節描繪的,有擅長大場面營造的,有突出人物性格刻畫的,有側重作品歷史氛圍渲染的,有善於傳統線描韻味體現的,有追求表現手法創新的,等等。同時,他們將畫面與文字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有時還對文字所表現的主題作了進一步深化,使篇幅長達60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既體現了各自繪畫的表現手法和獨特風格,又在總體畫法上保持了統一。這些老一輩連環畫藝術家,用自己飽含創作激情的畫筆將原本一句句平面的文字描述,變成了一個個立體的視覺形象,造就了一部集中國傳統技法與海派表現手法之大成的連環畫藝術經典。在他們的畫筆下,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姜維、張遼、許褚、司馬懿、孫策、黃蓋、呂布、袁紹、董卓……一個個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三英戰呂布、王允巧使連環計誅董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官渡大破袁紹、趙雲單騎救阿斗、劉備三請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甘露寺劉備招親、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七擒孟獲、鄧艾偷渡陰平等虛實結合、真假兼有的歷史場景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仿佛把我們也帶進了風雲變幻、英雄輩出、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

當然,我們也千萬不能忘記那些對《三國演義》原著進行改編的資深編者:潘勤孟、王星北、徐良士、田衣、胡雁、林林、吉志西、吳其柔……這個名單上的人還有許多。一部成功的傳統連環畫離不開一個好的腳本,將文白相兼的原著小說通過改編還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原汁原味,這就需要編者們的深厚功力了。在《三國演義》的改編中,這些編者在保持原小說情節內容的前提下不拘泥,把那些文言味較濃的文字大膽地改成了白話文,並進行了重新創作與組合,成為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適合連環畫表現手法的文字腳本。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們妙筆生花的再創作,也就不可能使這部連環畫獲得成功,改編者功不可沒。

《三國演義》連環畫的問世,不僅是編者和繪者一次珠聯璧合的合作結晶,也是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名著的一次成功詮釋,而且提高了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內容理解和審美感受,拉近了廣大人民群眾與文學名著的距離。

今天,面對這套雖已歷經了一個甲子的滄桑歲月卻仍散發著無窮魅力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有三個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討:一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版發行的這部連環畫的鴻篇巨制,在中國連環畫的發展進程中到底具有怎樣的一個地位;二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一部由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連環畫作品能取代《三國演義》在連友們心中的重要位置和對其的青睞程度;三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三國演義》連環畫為普及文學作品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對今天而言,除了能喚起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對兒時的一些記憶猶新的往事,以及連環畫收藏品的欣賞與經濟價值外,對今天的連環畫創作在那些方面還有值得借鑒之處。

時間已經證明,《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書是一部六十年不老的中國傳統連環畫的傳世經典。那麼,我們也再一次讓時間來解答上述問題吧。

圖文:kingwei(連趣網貴賓)

(上美版三國的經典封面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我特上傳一套香港新雅版封面,換換口味)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雖然其藝術成就沒有《水滸傳》《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高,而且整部作品採用文白相兼的寫作形式,在語言表述、情節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都是粗線條的,但三國故事很早就在我國流傳了,隋、唐、宋、元時期就以傳說、話本、戲劇等形式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大多知道一些三國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段落,其輻射面遠遠超過其他古典文學名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環畫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一大批畫家都投身到了連環畫的創作領域。在此大背景下,從1957年9月開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推出了由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編繪的長篇連環畫。2017年,滬美版《三國演義》連環畫問世60周年了。

當我們走近這套連環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深藍底色襯托下的一幅幅精美畫面,這古樸典雅、獨具匠心的封面設計,成為了《三國演義》連環畫的品牌標誌,並久久地存儲在了每一位元讀者的腦海之中。

《三國演義》連環畫的故事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開始,到魏、蜀、吳三分歸一統結束,把一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歷史畫卷較為完整地展示在60分冊中。當你翻開一冊冊連環畫,那一頁頁畫面就呈現在了你面前,陳光鎰、劉錫永、趙三島、汪玉山、錢笑呆、李鐵生、嚴紹唐、楊青華、朱光玉、陳履平、淩濤、蔣萍、馮墨農、王亦秋、徐一鳴、屠全楓、張令濤、胡若佛……這些讓連友們常常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連環畫名家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大顯身手。誠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60分冊中有部分作品在一些人物性格、行為等的表現上還不夠成熟到位,在部分構圖佈局、場景展現、人物塑造、造型比例、服飾兵器等方面有雷同、不細膩、不準確、不符合史實之處,有的甚至還存留著民國老連畫的痕跡。儘管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但作為一部改編自古典名著的連環畫套書,目前還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

當時參加《三國演義》的眾多繪者,都具有秉成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藝術素養和繪畫功底,在創作技巧上也已進入了日臻成熟階段,通過他們幾年認真不懈的辛勤工作,每一位繪者對原著的理解都傾注在了自己所完成的作品裡了。在創作過程中,他們有關注細節描繪的,有擅長大場面營造的,有突出人物性格刻畫的,有側重作品歷史氛圍渲染的,有善於傳統線描韻味體現的,有追求表現手法創新的,等等。同時,他們將畫面與文字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有時還對文字所表現的主題作了進一步深化,使篇幅長達60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既體現了各自繪畫的表現手法和獨特風格,又在總體畫法上保持了統一。這些老一輩連環畫藝術家,用自己飽含創作激情的畫筆將原本一句句平面的文字描述,變成了一個個立體的視覺形象,造就了一部集中國傳統技法與海派表現手法之大成的連環畫藝術經典。在他們的畫筆下,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姜維、張遼、許褚、司馬懿、孫策、黃蓋、呂布、袁紹、董卓……一個個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三英戰呂布、王允巧使連環計誅董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官渡大破袁紹、趙雲單騎救阿斗、劉備三請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甘露寺劉備招親、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七擒孟獲、鄧艾偷渡陰平等虛實結合、真假兼有的歷史場景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仿佛把我們也帶進了風雲變幻、英雄輩出、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

當然,我們也千萬不能忘記那些對《三國演義》原著進行改編的資深編者:潘勤孟、王星北、徐良士、田衣、胡雁、林林、吉志西、吳其柔……這個名單上的人還有許多。一部成功的傳統連環畫離不開一個好的腳本,將文白相兼的原著小說通過改編還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原汁原味,這就需要編者們的深厚功力了。在《三國演義》的改編中,這些編者在保持原小說情節內容的前提下不拘泥,把那些文言味較濃的文字大膽地改成了白話文,並進行了重新創作與組合,成為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適合連環畫表現手法的文字腳本。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們妙筆生花的再創作,也就不可能使這部連環畫獲得成功,改編者功不可沒。

《三國演義》連環畫的問世,不僅是編者和繪者一次珠聯璧合的合作結晶,也是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名著的一次成功詮釋,而且提高了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內容理解和審美感受,拉近了廣大人民群眾與文學名著的距離。

今天,面對這套雖已歷經了一個甲子的滄桑歲月卻仍散發著無窮魅力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有三個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討:一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版發行的這部連環畫的鴻篇巨制,在中國連環畫的發展進程中到底具有怎樣的一個地位;二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一部由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連環畫作品能取代《三國演義》在連友們心中的重要位置和對其的青睞程度;三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三國演義》連環畫為普及文學作品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對今天而言,除了能喚起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對兒時的一些記憶猶新的往事,以及連環畫收藏品的欣賞與經濟價值外,對今天的連環畫創作在那些方面還有值得借鑒之處。

時間已經證明,《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書是一部六十年不老的中國傳統連環畫的傳世經典。那麼,我們也再一次讓時間來解答上述問題吧。

圖文:kingwei(連趣網貴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