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星際特工》重蹈《勇士之門》覆轍,壓垮基美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居龍見

引子:可能, 再也沒有誰家公司有基美影業這麼可憐了, 屢敗屢戰, 屢戰屢敗...

8月25日, 科幻大片《星際特工》在比北美等地遲了一個多月後終於上映。 整個8月份對於基美影業董事長高敬東來說恐怕過得有點忐忑不安。 因為耗資1.8億美元的《星際特工》對於他來說就是懸崖邊一個救命的抓手, 但截至在內地上映前的全球票房僅有1.3億美元, 算是口碑票房雙雙撲街。

讓基美掌門人尤其坐臥不安卻又無可奈何的是, 《戰狼2》像打了雞血般天天刷新票房紀錄。 業內人士預感, 大樹底下不長草, 如此一部現象級影片過度透支電影市場的後果就是, 觀影人群提前進入了“不應期”。

果不其然, 《星際特工》雖然在豆瓣等網上評分扭轉頹勢達到7分以上, 但8月27日的周日票房顯示, 大盤1.79億, 《星際特工》排片29.52%, 當天票房6060萬, 僅比排片17.5%的《戰狼2》多1000來萬。 截止到今天上映7天票房累計3.35億,

表現只能說不溫不火。

對於從批片轉型電影製作為時不久的基美來說, 《星際特工》是其與大導演呂克貝松的歐羅巴影業深度合作後的首部作品, 基美為此投資5000萬美元。 基美本來希望, 《星際特工》能在《戰狼2》霸屏一月之後挾進口片重入影市之勢提振之前撲街的票房, 現在看來, 這個止血繃帶不那麼好用。

《星際特工》:拯救者還是災星?

導演是曾執導過《碧海藍天》、《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知名大片的呂克貝松, 影片投資達1.8億美元, 創下獨立電影投資新記錄——饒是如此, 《星際特工》在全球上映期間表現也是一片慘澹。

在北美市場, 這部影片首周在3553家影院上映, 僅僅收穫1702萬美元。 第二周票房又大幅下滑, 導致開畫十日僅報收3019萬美元。

外媒由此預測其為今年虧損最嚴重大片。 口碑方面《星際特工》也表現不佳, 其在爛番茄指數只有51%。

按理說投資了這麼多, 怎麼也得砸出點水花吧。 的確, 該片僅在特效上就花了1.3億美元, 工業光魔、維塔數碼和Rodeo FX三大頂級特效公司聯手製作。 而外媒也評價, 該片前25分鐘可收入盧浮宮。 其對2000多種外星生物、彙集了5000多種語言的千星之城阿爾法的華麗展現的確令人歎為觀止。 但除了華麗的特效, 影片後半部的情節卻是非常孱弱, 這也是該片到目前為止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當然, 《星際特工》在北美撲街, 還有一些原因, 比如男女主角不來電、其中的動物造型不討喜、阿爾法城中各種族和諧相處不是美國人喜歡的超級英雄套路等。 總之, 呂克貝松本來就是反好萊塢敘事風格的, 還能指望從北美撈到多少票房?

而呂老敢於不走尋常路跟好萊塢對著幹, 全賴背後大金主基美影業支持。 前已述及, 基美投資該片5000萬美元, 花了這麼大血本, 無論是呂老還是高敬東, 都把最後的寶押在了中國市場, 但他們很可能要收穫失望。 原因之一是, 《戰狼2》到目前票房已達54億, 且其排片要一直延續到9月底, 這部爆款影片極大提振了國產片士氣, 同時也讓國內影市進入了不應期。 業內部分人原本以為《戰狼2》火了這麼久, 大家也看煩了, 該進口片換換口味了, 沒想到8月底進口片紮堆上映導致的卻是低迷的票房,《極盜車神》等進口片票房口碑也都不佳。還有一個原因是,8月底9月初正是學生開學季,而學生族正是科幻片的主力觀影人群,準備收心的學生一時間沒有多少心思看片,這也導致包括《星際特工》在內的進口片票房走低。

有業內人士預測《星際特工》內地票房最終或達3.5億,但因為總投資已達2億美元,全球票房難達3億美元,之前呂克貝松聲稱的票房達3億美元就拍續集的夢想恐怕要破滅了。對呂克貝松來說,財務方面倒是壓力不大,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其已表示,歐羅巴影業拍片一般都是80%以上預算有著落才會通過項目,而《星際特工》通過預售96%的預算已經有了收回的保證。他很明確地表示,如果該片失敗受影響最大的是人,也就是說他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名聲受損。

而對於基美老闆高敬東來說,呂克貝松不擔心的就是他最擔心的,影片每秒燒的可都是幾十萬白花花的的銀子啊,據稱基美為此影片的保底是6億。如今看來《星際特工》這個大坑有可能成為基美的滑鐵盧。部分人也不明白,為啥基美如此狂飆突進砸5000萬美元下去?高敬東此前曾表示過對好萊塢製作公司的不滿,認為他們傲慢,對中國投資者缺乏平等合作的精神,這也許是他轉向呂克貝松的原因之一。他也表示,他投資這部影片除了對呂克貝松及歐羅巴影業的瞭解外,還因為其詳細瞭解了該影片的所有細節,經過專業評估後認為其堪比甚至有望超過《阿凡達》。

如今看來,基美恐怕又要重溫去年《勇士之門》的噩夢了。該片當時只收穫了2000多萬的票房,成為當仁不讓的撲街爛片。

基美的轉型迷思

基美影業為何敢下這麼大注給《星際特工》?上面高敬東說的那些倒也是實話,基美跟呂克貝松及其公司歐羅巴影業的合作較早,而且基美作為業內知名的在批片市場撿漏的主兒,確實從呂克貝松身上嘗到了甜頭。

早在2012年,基美就與歐羅巴簽署戰略合作協定。2014年,其連續引進了四部進口片《超體》、《別惹我》、《暴力街區》、《美國騙局》,其中《超體》在中國內地票房達到2.78億元,《暴力街區》票房1.87億元,四部電影總共拿下5.42億票房。靠著引進批片的豐厚利潤,2014年基美影業營業收入達1.54億元,同比增218%,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08萬元,同比增556.71%。由此基美影業一度成為新三板最受資本追捧的公司。

到2015年基美影業看起來仍然表現尚可。這一年基美先後獲得了海通證券、天星山河等多家投資機構定增,共獲得資金10.2億元。此時基美估值已達24.82億元。該年基美憑藉《小王子》等影片勉強支撐,但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1.55%。

轉捩點出現在2016年。由於公司主控的三部影片《勇士之門》、《魔輪》、《超級快遞》投入成本大幅增加,且票房不佳,2016年基美影業淨利潤同比下降830.14%,並從2015年的盈利3633.63萬一變為虧損2.65億元。

從批片市場盈利到電影製作領域的虧錢,基美影業這一略顯苦澀的轉型動作是如何呈現的呢?不得不說,一開始讓他們嘗到甜頭的呂克貝松或許正是“罪魁禍首”。有業內人士指出,呂克貝松早年拍了幾部知名影片,其當時就告訴世界自己一生只拍10部電影。而1999年他就完成這一規劃,此後他拍的影片多偏向商業類影片。由於所拍影片品質良莠不齊,呂克貝松這幾年背上了票房毒藥和爛片之王的駡名。從2000年到現在其監製的電影達81部,如此拍片速度影片品質自然打了折扣。而基美影業由於早先在批片市場與其合作嘗到甜頭,一步一步走向深度套牢:2015年雙方續簽5年戰略合作協定,高敬東宣佈兩年之內基美影業將製作15部影片,總投資達20億元;2016年基美更是宣佈投資6000萬歐元認購法國歐羅巴影業27.8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高敬東也成為董事。

如今我們已難以知道高敬東做出這一決策時的真實想法。但2015年時國內電影市場的高歌猛進及呂克貝松的光環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說來這個老呂真是不厚道,擺明瞭找了個金主給自己的商業片計畫埋單。其實看下呂克貝松近年所拍影片,除了《超體》票房可觀外,其它影片大多反響平平,票房一般。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電影製作領域的新手,本身在業內根基不是很扎實,對電影製作、發行等也缺乏強有力的把控,僅僅憑著批片時形成的弱關係就與歐羅巴影業達成深度合作的決策,多少有點急躁冒進之嫌。呂克貝松不只是一名有情懷的導演,他還是個精明的商人。對於基美來說,轉型後不管是合拍片還是以自己為主製作,主要的內容製作依靠力量就是呂克貝松,由此基美從戰略上已經失去對未來前進方向的主導權。

不確定的未來

在《星際特工》票房不穩定的前提下,基美也許需要重新評估此前宣佈的那些大片的商業前景。按照計畫,今年其除了推出《星際特工》,還有《生存24小時生存》、《克隆人》、《鐵木真傳奇》等三部影片,今年到明年製作的影片還有《瘋狂拉力賽》、《虎影俠》、《邊緣者》、《超體2》等7部影片。

許晴出演《24小時生存》

上述影片不少確實都有明顯加持,但如今市場對這些似乎也並不太買帳,也許只有《超體2》或許還有點指望。特效大片加明星的套路,基美影業還能持續下去嗎?如果《星際特工》真的票房不達到預期,市場將作出何種反應?

實際上,市場參與者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了。就在《星際特工》上映前一天,基美影業披露2017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1817.84萬,同比增238.24%,淨虧損2.19億。由於業績虧損嚴重,今年上半年先後有太平洋、華福、海通、光大、國泰君安在內的5家券商宣佈退出為基美影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至8月28日,基美影業股價跌3.57%,至3.24元,而其股價最高時曾達到60多元。其目前總市值為9.64億元,接近其淨資產9.74億元。由此,此前參與定增的機構也都被基美深度套牢。

對於基美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其未來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由於內容製作沒有積累,只能完全依賴呂克貝松團隊,以前簽的拍片合同很大可能還得繼續執行下去。只是中外合拍片的成效實現令人不敢樂觀。這不只是基美一家遇到的問題,如今年中韓合拍片《我的新野蠻女友》、《賞金獵人》等都在豆瓣評分上慘不忍睹;中美合作的《太極俠》、《七龍珠》等也是豪華卡司包裹下的爛片。這其中除了文化差異,更主要的是外方製作團隊本身不瞭解中國文化,所謂的合作只是有中方明星及代表中國文化的某些符號在電影中充當道具而已,外方或者也根本無意於深度瞭解中國文化。這樣東西雜燴拼湊出來的作品自然吸引不了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國內觀眾。

而從不少公佈半年報的新三板影視公司來看,近一半的公司上半年淨利潤虧損。去年利潤暴漲的星座魔山淨利潤大跌170%,《心理罪》製片方和力辰光也虧損3391萬元。固然不少影視公司下半年營收會確認收入,但從目前可以預期的影視作品中能成為爆款的似乎很有限。部分表現稍好的公司則準備走IPO之路。

再回看基美影業,其2013年上新三板或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於偶然的機緣賺了一筆,加上當時電影市場的泡沫導致公司決策者做出大膽冒進的決定,但市場形勢突變之下,其脆弱性就暴露出來了。我們仍然期待基美影業能有好的作品問世,以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沒想到8月底進口片紮堆上映導致的卻是低迷的票房,《極盜車神》等進口片票房口碑也都不佳。還有一個原因是,8月底9月初正是學生開學季,而學生族正是科幻片的主力觀影人群,準備收心的學生一時間沒有多少心思看片,這也導致包括《星際特工》在內的進口片票房走低。

有業內人士預測《星際特工》內地票房最終或達3.5億,但因為總投資已達2億美元,全球票房難達3億美元,之前呂克貝松聲稱的票房達3億美元就拍續集的夢想恐怕要破滅了。對呂克貝松來說,財務方面倒是壓力不大,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其已表示,歐羅巴影業拍片一般都是80%以上預算有著落才會通過項目,而《星際特工》通過預售96%的預算已經有了收回的保證。他很明確地表示,如果該片失敗受影響最大的是人,也就是說他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名聲受損。

而對於基美老闆高敬東來說,呂克貝松不擔心的就是他最擔心的,影片每秒燒的可都是幾十萬白花花的的銀子啊,據稱基美為此影片的保底是6億。如今看來《星際特工》這個大坑有可能成為基美的滑鐵盧。部分人也不明白,為啥基美如此狂飆突進砸5000萬美元下去?高敬東此前曾表示過對好萊塢製作公司的不滿,認為他們傲慢,對中國投資者缺乏平等合作的精神,這也許是他轉向呂克貝松的原因之一。他也表示,他投資這部影片除了對呂克貝松及歐羅巴影業的瞭解外,還因為其詳細瞭解了該影片的所有細節,經過專業評估後認為其堪比甚至有望超過《阿凡達》。

如今看來,基美恐怕又要重溫去年《勇士之門》的噩夢了。該片當時只收穫了2000多萬的票房,成為當仁不讓的撲街爛片。

基美的轉型迷思

基美影業為何敢下這麼大注給《星際特工》?上面高敬東說的那些倒也是實話,基美跟呂克貝松及其公司歐羅巴影業的合作較早,而且基美作為業內知名的在批片市場撿漏的主兒,確實從呂克貝松身上嘗到了甜頭。

早在2012年,基美就與歐羅巴簽署戰略合作協定。2014年,其連續引進了四部進口片《超體》、《別惹我》、《暴力街區》、《美國騙局》,其中《超體》在中國內地票房達到2.78億元,《暴力街區》票房1.87億元,四部電影總共拿下5.42億票房。靠著引進批片的豐厚利潤,2014年基美影業營業收入達1.54億元,同比增218%,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08萬元,同比增556.71%。由此基美影業一度成為新三板最受資本追捧的公司。

到2015年基美影業看起來仍然表現尚可。這一年基美先後獲得了海通證券、天星山河等多家投資機構定增,共獲得資金10.2億元。此時基美估值已達24.82億元。該年基美憑藉《小王子》等影片勉強支撐,但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1.55%。

轉捩點出現在2016年。由於公司主控的三部影片《勇士之門》、《魔輪》、《超級快遞》投入成本大幅增加,且票房不佳,2016年基美影業淨利潤同比下降830.14%,並從2015年的盈利3633.63萬一變為虧損2.65億元。

從批片市場盈利到電影製作領域的虧錢,基美影業這一略顯苦澀的轉型動作是如何呈現的呢?不得不說,一開始讓他們嘗到甜頭的呂克貝松或許正是“罪魁禍首”。有業內人士指出,呂克貝松早年拍了幾部知名影片,其當時就告訴世界自己一生只拍10部電影。而1999年他就完成這一規劃,此後他拍的影片多偏向商業類影片。由於所拍影片品質良莠不齊,呂克貝松這幾年背上了票房毒藥和爛片之王的駡名。從2000年到現在其監製的電影達81部,如此拍片速度影片品質自然打了折扣。而基美影業由於早先在批片市場與其合作嘗到甜頭,一步一步走向深度套牢:2015年雙方續簽5年戰略合作協定,高敬東宣佈兩年之內基美影業將製作15部影片,總投資達20億元;2016年基美更是宣佈投資6000萬歐元認購法國歐羅巴影業27.8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高敬東也成為董事。

如今我們已難以知道高敬東做出這一決策時的真實想法。但2015年時國內電影市場的高歌猛進及呂克貝松的光環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說來這個老呂真是不厚道,擺明瞭找了個金主給自己的商業片計畫埋單。其實看下呂克貝松近年所拍影片,除了《超體》票房可觀外,其它影片大多反響平平,票房一般。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電影製作領域的新手,本身在業內根基不是很扎實,對電影製作、發行等也缺乏強有力的把控,僅僅憑著批片時形成的弱關係就與歐羅巴影業達成深度合作的決策,多少有點急躁冒進之嫌。呂克貝松不只是一名有情懷的導演,他還是個精明的商人。對於基美來說,轉型後不管是合拍片還是以自己為主製作,主要的內容製作依靠力量就是呂克貝松,由此基美從戰略上已經失去對未來前進方向的主導權。

不確定的未來

在《星際特工》票房不穩定的前提下,基美也許需要重新評估此前宣佈的那些大片的商業前景。按照計畫,今年其除了推出《星際特工》,還有《生存24小時生存》、《克隆人》、《鐵木真傳奇》等三部影片,今年到明年製作的影片還有《瘋狂拉力賽》、《虎影俠》、《邊緣者》、《超體2》等7部影片。

許晴出演《24小時生存》

上述影片不少確實都有明顯加持,但如今市場對這些似乎也並不太買帳,也許只有《超體2》或許還有點指望。特效大片加明星的套路,基美影業還能持續下去嗎?如果《星際特工》真的票房不達到預期,市場將作出何種反應?

實際上,市場參與者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了。就在《星際特工》上映前一天,基美影業披露2017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1817.84萬,同比增238.24%,淨虧損2.19億。由於業績虧損嚴重,今年上半年先後有太平洋、華福、海通、光大、國泰君安在內的5家券商宣佈退出為基美影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至8月28日,基美影業股價跌3.57%,至3.24元,而其股價最高時曾達到60多元。其目前總市值為9.64億元,接近其淨資產9.74億元。由此,此前參與定增的機構也都被基美深度套牢。

對於基美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其未來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由於內容製作沒有積累,只能完全依賴呂克貝松團隊,以前簽的拍片合同很大可能還得繼續執行下去。只是中外合拍片的成效實現令人不敢樂觀。這不只是基美一家遇到的問題,如今年中韓合拍片《我的新野蠻女友》、《賞金獵人》等都在豆瓣評分上慘不忍睹;中美合作的《太極俠》、《七龍珠》等也是豪華卡司包裹下的爛片。這其中除了文化差異,更主要的是外方製作團隊本身不瞭解中國文化,所謂的合作只是有中方明星及代表中國文化的某些符號在電影中充當道具而已,外方或者也根本無意於深度瞭解中國文化。這樣東西雜燴拼湊出來的作品自然吸引不了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國內觀眾。

而從不少公佈半年報的新三板影視公司來看,近一半的公司上半年淨利潤虧損。去年利潤暴漲的星座魔山淨利潤大跌170%,《心理罪》製片方和力辰光也虧損3391萬元。固然不少影視公司下半年營收會確認收入,但從目前可以預期的影視作品中能成為爆款的似乎很有限。部分表現稍好的公司則準備走IPO之路。

再回看基美影業,其2013年上新三板或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於偶然的機緣賺了一筆,加上當時電影市場的泡沫導致公司決策者做出大膽冒進的決定,但市場形勢突變之下,其脆弱性就暴露出來了。我們仍然期待基美影業能有好的作品問世,以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