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戴雨森:不懂當CEO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的創業者

8 月 27 日, 真格基金聯合馬力的互聯網學習圈以及職人社舉辦了「創業路上的產品設計」活動。

真格基金合夥人戴雨森作為主持人和演講嘉賓之一, 與現場 200 多名擁有 3 年以上專業經驗的產品經理分享了他對於創業以及產品的理解, 用親身經驗 + 投資人的視角給大家貢獻了有趣又實用的乾貨。

真格君把這次活動的內容整理出來, 分享給沒能到現場的你們, 希望大家一同努力, 在創業路上設計出最成功的產品!

“當了八年的創業者, 當了八年的產品經理, 當了八個星期的投資人。 ”戴雨森調侃道。

加入真格基金之前, 戴雨森曾在百度、穀歌實習, 22 歲從斯坦福大學退學, 和陳歐聯合創辦了知名電子商務網站聚美優品(NYSE : JMEI), 任職產品副總裁, 主管互聯網產品設計、運營管理、市場投放、品類管理等。 聚美創辦後僅用 4 年時間, 便在 2014 年以近 30 億美金市值在紐交所上市,

27 歲的戴雨森成為紐交所最年輕的上市公司高管之一。

所有的經歷, 讓戴雨森逐漸懂創業、懂產品、懂投資。 當天下午, 他向大家分享了主題演講「動真格的產品經理創業」。

產品經理要轉型和升級

#狹義的產品經理:我聽到很多老闆說, 現在好的產品經理越來越難找。

20 年前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 新技術本身和用戶之間有很大的距離, 產品經理的角色是作為新技術和用戶需求的橋樑。 十年前招產品經理還要看這個人是不是一個熟練的互聯網用戶, 有沒有“網感”。 但這是狹義的產品經理。

#普通的產品經理太多:現在, 隨便找一個大學生就擁有十年以上的深度互聯網, 甚至移動互聯網的經驗。 而且產品從過去的 PC 端遷移到移動端的過程中, 設計上的發揮空間變小。 這時很多原來只做產品細節, 或者說做產品設計的產品經理就發現, 自己的經驗似乎和一個工作兩三年的年輕 PM 比並沒有什麼優勢。

#我們需要升級:想要做一個資深產品經理, 不能只是做產品需求和產品設計。

產品經理必須擴展自己的職業技能點, 真正的實現“有一個人對所有事情操心和負責”。 可以說, 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和做一個好的創業公司 CEO 其實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

想清楚為什麼創業

#創業要趁早:八年前在斯坦福大家都在討論創業, 於是我自己就退學創業了;而現在,

當我回到斯坦福碰到當年一起討論創業的同學們時, 他們大多已在 Facebook、穀歌等公司就職多年。 當然, 我們還是會像八年前一樣聊創業做什麼好, 但是這時候的他們已經有了孩子、房子、車子、綠卡之類的事情, 創業的機會成本已然太高。 這就是為什麼我當時要退學創業, 因為成本最低, 而且嘗試了之後才知道自己合不合適。

#你是否能適應不確定性:常見的情況是早上醒來覺得自己有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點子, 結果睡覺的時候覺得這個點子沒有任何意義, 公司明天就會倒閉。 這種過山車一樣的不確定性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克服的。

商業模式

#不要愛上自己第一個想法:第一次創業的人很容易喜歡上自己的想法, 總覺得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商業模式。於是第一不願意跟別人說怕被抄襲,第二不願意改進覺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成功的創業公司,之前都經歷過無數次商業模式的變化和調整。

#過於複雜的商業模式很難成功:第一次創業時“聰明人”都喜歡把商業模式設計的很複雜。但實際上,商業模式的複雜程度和創業成功率成反比。

(案例)最一開始我們建了“銳遊通“,從美國搬運了一個讓遊戲廠商賺錢,用戶賺金幣,廣告商完成推廣需求,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空手套白狼的商業模式。問題是,這個模式真的太複雜,牽涉到五個方面,和每一個方面的談判、對接、整合都是漫長而痛苦的。這個項目上線 3 個月,一個月才收入 2000 塊錢,非常的痛苦。

#簡化商業模式是大智慧:我們回國之後,第二個商業模式就變得無比簡單:每天團購一個爆款化妝品——就有了你現在知道的聚美。一個好的模式往往是參與方不多,並且業務單元非常清楚的。當然簡單的背後是有大量的運營、系統、演算法調度供應鏈去支撐的。但是首先面對使用者和合作夥伴的商業模式一定要非常的簡單清楚。

#莫當約伯斯:力圖一開始就把產品打造的非常完美再上線,是不現實的。

(案例)最初創業的時候我們曾幻想產品一上線就會有 1 億用戶,於是在 6 個月時間裡做了 Anti-fraud、分散式系統,還換了 3 版 UI …… 結果最後上線時幾乎沒有人用,之前做的所有準備都浪費了。在吸取了教訓後,我們立刻轉變了思路,3 天內就上線了中國第一家實物團購網站“團美”。是的,只有三天。

抓住流量紅利

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能不能起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家公司能不能持續尋找流量紅利。很多產品經理只是設計自己產品的業務邏輯,然而如果從頭做一個產品,也沒有大平臺的支持,你就會發現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來的產品根本沒有流量。

這是很多大公司產品經理創業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因此流量思維是從產品經理到互聯網公司 CEO 的最重要一課。

案例:聚美經歷了哪幾波紅利

#第一波紅利:在 2010 年,我們因為快速上線稱為第一家實體團購網站。由於是市場第一,很多導航網站以及推薦都免費把我們放上去。另外我們利用“馬甲號”大規模在人人網上擴散我們的網站和產品,抓住了人人網發展的紅利。

#第三波紅利:從 2014 年開始,國家開始建設保稅區,一下子讓跨境商品變得更有優勢,於是我們快速在鄭州保稅區建立倉儲中心。在巔峰期聚美的單量占全國保稅區總單量的 50%,快速享受了稅改紅利。

然而我們同時也錯過了很多紅利。例如應用商店,以“廣點通”為代表的資訊流投放,廠商預裝,以及微信平臺裡面的公眾號和微信群這兩大流量入口。我們去抓了,但是沒有抓的足夠深入透徹。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如果說在 PC 年代抓住一個紅利可以享受 3 年,那麼現在一個市場機會的持續時間往往就只有半年的時間。

創業公司的開源節流

#不要自己發明“輪子”:對於企業內部系統(比如 BI 工具),公司應儘量使用已有的解決方案,不要自己從頭開發。因為公司自己開發的工具很可能讓老闆、開發團隊、使用者都不開心:老闆覺得投資回報率低,開發團隊覺得又累效果又一般,使用者使用起來不順手。所以專業領域如果有成熟的解決方案能用就用,因為你的目的不是開發這些工具而是使用這些工具。

#專業崗位及時引入專業人才:我們曾經讓開發了倉庫系統的技術合夥人兼職做倉儲物流,但隔行如隔山,後來果然出現了爆倉的情況。於是痛定思痛換了一位亞馬遜的專業人士,從此再無爆倉。

#小地方要學會省錢經營:該花的錢一定要花,相反,沒有商業價值的地方要學會省錢,比如陳歐的名句——“公務艙比經濟艙飛得更快嗎?”正是因為節流,才讓我們僅用 30 萬就把團美做了起來而沒有死掉。

什麼樣的創業團隊會走得更遠

#要有個好“大哥”:很多時候專業、背景的不同導致分歧出現,這時就考驗團隊領袖有沒有一錘定音的能力。雖然領袖風格可能不同,但最終走得遠的團隊一定有一個大家都會聽的“大哥”。我的建議就是“以身作則”,假如你希望你的員工加班,那麼請你先加最多的班吧!

#創業就像過山車:創業的不確定性太強,以至於很多大公司出來的員工反而不好用,因為他們總是尋求一個確定的路徑——顯然創業公司的方向總是在變的,這就要求你要找一批能適應不確定性,隨時轉型迎接新挑戰的員工。你可以試試那些 Poor,Smart,Desire 人才,他們更容易“高效地拼命”。

#寧缺毋濫:創業公司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人手不夠。我個人的體會是,哪怕讓團隊靠譜的人先頂上也不要招一個不夠強的人,因為當工作忙起來的時候,一個平庸的人很可能就會一直待在位子上,越來越難以換掉。

精彩問答

#問:請問雨森老師,您提到雖然抓住了很多流量紅利,但後來也錯過了許多,請問是什麼導致公司錯過了新的流量紅利?

#雨森:有兩點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就是“來自歷史的知識和經驗很可能束縛住你”。比如一開始我們成功抓住的流量紅利都是靠固定投入帶來的:無論是電視廣告還是導航網站的排他協議,這些錢投進去就是固定成本。後來出現的類似於“廣點通”的流量獲取方式卻是變動成本,被點擊一次就會增加一些成本,這些全新的流量獲取方式與我們已經驗證的成功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當時錯過了一些機會。

第二點是“不要脫離一線的戰場”。當我們發展壯大之後,關注的側重點會變化,同時也遠離了一線業務。所以始終靠近“戰場的炮火聲”對我們創業者是至關重要的,這會讓我們保持頭腦的清醒。希望這兩點大家要銘記在心。

總覺得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商業模式。於是第一不願意跟別人說怕被抄襲,第二不願意改進覺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成功的創業公司,之前都經歷過無數次商業模式的變化和調整。

#過於複雜的商業模式很難成功:第一次創業時“聰明人”都喜歡把商業模式設計的很複雜。但實際上,商業模式的複雜程度和創業成功率成反比。

(案例)最一開始我們建了“銳遊通“,從美國搬運了一個讓遊戲廠商賺錢,用戶賺金幣,廣告商完成推廣需求,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空手套白狼的商業模式。問題是,這個模式真的太複雜,牽涉到五個方面,和每一個方面的談判、對接、整合都是漫長而痛苦的。這個項目上線 3 個月,一個月才收入 2000 塊錢,非常的痛苦。

#簡化商業模式是大智慧:我們回國之後,第二個商業模式就變得無比簡單:每天團購一個爆款化妝品——就有了你現在知道的聚美。一個好的模式往往是參與方不多,並且業務單元非常清楚的。當然簡單的背後是有大量的運營、系統、演算法調度供應鏈去支撐的。但是首先面對使用者和合作夥伴的商業模式一定要非常的簡單清楚。

#莫當約伯斯:力圖一開始就把產品打造的非常完美再上線,是不現實的。

(案例)最初創業的時候我們曾幻想產品一上線就會有 1 億用戶,於是在 6 個月時間裡做了 Anti-fraud、分散式系統,還換了 3 版 UI …… 結果最後上線時幾乎沒有人用,之前做的所有準備都浪費了。在吸取了教訓後,我們立刻轉變了思路,3 天內就上線了中國第一家實物團購網站“團美”。是的,只有三天。

抓住流量紅利

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能不能起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家公司能不能持續尋找流量紅利。很多產品經理只是設計自己產品的業務邏輯,然而如果從頭做一個產品,也沒有大平臺的支持,你就會發現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來的產品根本沒有流量。

這是很多大公司產品經理創業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因此流量思維是從產品經理到互聯網公司 CEO 的最重要一課。

案例:聚美經歷了哪幾波紅利

#第一波紅利:在 2010 年,我們因為快速上線稱為第一家實體團購網站。由於是市場第一,很多導航網站以及推薦都免費把我們放上去。另外我們利用“馬甲號”大規模在人人網上擴散我們的網站和產品,抓住了人人網發展的紅利。

#第三波紅利:從 2014 年開始,國家開始建設保稅區,一下子讓跨境商品變得更有優勢,於是我們快速在鄭州保稅區建立倉儲中心。在巔峰期聚美的單量占全國保稅區總單量的 50%,快速享受了稅改紅利。

然而我們同時也錯過了很多紅利。例如應用商店,以“廣點通”為代表的資訊流投放,廠商預裝,以及微信平臺裡面的公眾號和微信群這兩大流量入口。我們去抓了,但是沒有抓的足夠深入透徹。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如果說在 PC 年代抓住一個紅利可以享受 3 年,那麼現在一個市場機會的持續時間往往就只有半年的時間。

創業公司的開源節流

#不要自己發明“輪子”:對於企業內部系統(比如 BI 工具),公司應儘量使用已有的解決方案,不要自己從頭開發。因為公司自己開發的工具很可能讓老闆、開發團隊、使用者都不開心:老闆覺得投資回報率低,開發團隊覺得又累效果又一般,使用者使用起來不順手。所以專業領域如果有成熟的解決方案能用就用,因為你的目的不是開發這些工具而是使用這些工具。

#專業崗位及時引入專業人才:我們曾經讓開發了倉庫系統的技術合夥人兼職做倉儲物流,但隔行如隔山,後來果然出現了爆倉的情況。於是痛定思痛換了一位亞馬遜的專業人士,從此再無爆倉。

#小地方要學會省錢經營:該花的錢一定要花,相反,沒有商業價值的地方要學會省錢,比如陳歐的名句——“公務艙比經濟艙飛得更快嗎?”正是因為節流,才讓我們僅用 30 萬就把團美做了起來而沒有死掉。

什麼樣的創業團隊會走得更遠

#要有個好“大哥”:很多時候專業、背景的不同導致分歧出現,這時就考驗團隊領袖有沒有一錘定音的能力。雖然領袖風格可能不同,但最終走得遠的團隊一定有一個大家都會聽的“大哥”。我的建議就是“以身作則”,假如你希望你的員工加班,那麼請你先加最多的班吧!

#創業就像過山車:創業的不確定性太強,以至於很多大公司出來的員工反而不好用,因為他們總是尋求一個確定的路徑——顯然創業公司的方向總是在變的,這就要求你要找一批能適應不確定性,隨時轉型迎接新挑戰的員工。你可以試試那些 Poor,Smart,Desire 人才,他們更容易“高效地拼命”。

#寧缺毋濫:創業公司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人手不夠。我個人的體會是,哪怕讓團隊靠譜的人先頂上也不要招一個不夠強的人,因為當工作忙起來的時候,一個平庸的人很可能就會一直待在位子上,越來越難以換掉。

精彩問答

#問:請問雨森老師,您提到雖然抓住了很多流量紅利,但後來也錯過了許多,請問是什麼導致公司錯過了新的流量紅利?

#雨森:有兩點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就是“來自歷史的知識和經驗很可能束縛住你”。比如一開始我們成功抓住的流量紅利都是靠固定投入帶來的:無論是電視廣告還是導航網站的排他協議,這些錢投進去就是固定成本。後來出現的類似於“廣點通”的流量獲取方式卻是變動成本,被點擊一次就會增加一些成本,這些全新的流量獲取方式與我們已經驗證的成功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當時錯過了一些機會。

第二點是“不要脫離一線的戰場”。當我們發展壯大之後,關注的側重點會變化,同時也遠離了一線業務。所以始終靠近“戰場的炮火聲”對我們創業者是至關重要的,這會讓我們保持頭腦的清醒。希望這兩點大家要銘記在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