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有十等”是哪十等,“十惡不赦”又是哪十惡?

人有十等、三教九流、十惡不赦、五花八門, 這些常用成語中的十、三、九、八指的都是什麼你能數清楚嗎?

“人有十等”是哪十等?

俗語中常常有“人分十等”的說法,

人們通常以為“十”只是一個概數, 不一定真的指十個等級。 其實不然, 這裡的“十”恰恰是實數。

周代的時候將人分為十等, 這一記載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 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 大夫臣士, 士臣皂, 皂臣輿, 輿臣隸, 隸臣僚, 僚臣僕, 僕臣台。 馬有圉, 牛有牧, 以待百事。 ”“人有十等”即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僕、台。 這十等的分類並不包括全部的社會階層僅僅就居官者而言, 比如養馬的奴隸稱“圉”, 養牛的奴隸稱“牧”, 這兩個地位更加低下的階層就沒有列入等級制之中。

王、公、大夫、士這前四等人可以稱為貴族階層, 而且含義明確, 不再解釋。 後六等人的解釋, 歷代以來分歧就比較大了,

僅介紹通常的解釋。

第五等人為“皂”。 “皂”的本義是黑色, 因為管理養馬事宜的低級官員身著黑色服飾而名。 “圉”也是養馬的, “皂”的區別在於:“皂”是編制之內的低級官員, 還屬於國家公務員的範疇;而“圉”是編制外的奴隸, 類似于臨時工。 每個“圉”只負責餵養一匹馬,

十二匹馬為一皂, “皂”管理的馬匹一定要在十二匹以上, 因此, “皂”是養馬官, “圉”是養馬人。

第六等人為“輿”。 “輿”的本義是車廂, 因此把軍隊中造車、駕車的士兵稱作“輿人”。

第七等人為“隸”。 “隸”的成分比較複雜, 大致來說, 那些或因被俘, 或因犯罪而被罰作官奴從事勞役的人都可以稱為“隸”。 這些人在成為“隸”之前都有一定的身份, 因此也可以擔任比較低級的官員, 所謂“賤官”。 凡為“隸”的, 都享受微薄的俸祿。

第八等人為“僚”。 “僚”是出苦力的役徒中地位低下的人, 地位接近奴隸, 但還沒有淪落為真正的奴隸。

第九等人為“僕”。 “僕”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個罪人兩手端著畚箕, 意為從事卑賤勞動的奴隸, 即家奴。

最後一等人為“台”。 “台”是家奴中最低賤的奴隸,

比“台”更卑賤的還有“陪台”, 清代學者俞正變解釋說“陪台”是成了奴隸後逃亡又被抓回來的人。

“三教九流”具體是哪三教哪九流?

古代戲曲、話本小說和通俗文學中, 常常見到“三教九流”這個詞。 今天的日常用語也還常常使用這個詞,

可是何為“三教”, 何為“九流”卻沒有多少人說得清楚。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 “三教”有兩個含義, 一是漢朝的儒家將夏商週三朝各自崇尚的國家觀念稱為“三教”, 即“夏尚忠, 殷尚敬, 周尚文”。 孔子就曾經說過:“鬱鬱乎文哉, 吾從周。 ”“文”是指人間的禮儀制度, 以區別于商朝的信天敬神。 孔子的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制度豐富多彩, 他表示贊同和效法。

“三教”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儒家的施教內容, 包括六德、六行、六藝, 合稱“三德”或“三教”。 六德是智、仁、聖、義、中、和, 六行是孝、友、睦、姻、任、恤, 六藝是禮、樂、射、禦、書、數。 只有這“三教”齊備, 才算是窮盡了人間的道理。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三教”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向尚書令闞澤詢問儒、道、佛三教的高下,闞澤推崇佛教,此為“三教”之始。從此就把儒、道、佛稱為“三教”。

北朝的周武帝曾召集百官和儒、道、佛的傑出人物辯論三教的高下,最後核定為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一書也記載了元世祖詢問侍臣三教高下的問答,侍臣的回答是:“佛教如黃金,道教如白璧,儒教如五穀。”元世祖很疑惑,問道:“如此說來,儒教最賤?”侍臣回答道:“黃金白璧都是奢侈品,沒有也無妨;五穀怎可一日或缺?”

同“三教”的演變一樣,“九流”也有一個變遷的過程。“九流”最初指先秦時期的九個學術流派,《漢書·藝文志》概括為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陰陽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農家者流,合稱“九流”,再加上小說家者流,又稱為“諸子十家”。後來“九流”漸漸指代各色行當和各色人物。

中國民間有上、中、下九流的分類: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師爺、衙差、秤手、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這個成語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但是在今天,“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也就是說,“十惡不赦”到底有哪“十惡”現在已不詳細追究了。

在古代,“十惡”卻指向非常明確。最初的時候,“十惡”是一個佛教用語,指十種可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因此又稱“十惡業道”。

具體的“十惡”,《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驕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

我國古代的刑法中也有“十惡”,不過最初不叫“十惡”,而叫“十重罪”,北齊的《齊律》這樣定義:“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這十條重罪不在赦免和贖罪之列。

到了隋文帝開皇初年,“十惡”之名才由佛教用語進入中國的律法,“十惡”遂成為沿革久遠的刑名。

隋朝的“十惡”跟北齊的“十重罪”稍有不同。以下對“十惡”稍加注釋。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現政權。這一條歷來都是“十惡”之首。

二曰謀大逆,危害君父、宗廟、宮闕等罪行。

三曰謀叛,背叛朝廷。

四日惡逆,毆打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五曰不道,殺死一家非死罪三人,將人肢解,造毒物殺人,用邪術詛咒人等。

六曰大不敬,冒犯皇帝的尊嚴,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七曰不孝,對祖父母或父母不孝。

八曰不睦,親族之間互相傷害。

九曰不義,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現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聞夫喪匿不舉哀,守喪期間作樂、穿吉服及改嫁。

十曰內亂,親族之間通姦或強姦。

從此之後,“十惡”成為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重罪,“十惡不赦”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哪八門?

“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

“五花”和“八門”原指古代戰術變化很多的兩種陣勢,“五花”為五行陣,“八門”為八門陣。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很多軍事家都懂得使用五行陣。五行當然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而五行還代表紅、黃、青、白、黑五種色素,它們混在一起還能變換出很多新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所以取意為五行陣。

八門陣其實就是八卦陣的變稱,也即按八卦的次第列成的陣勢。我們都知道,這也可叫先天八卦,這八卦又互相搭配,再變出六十四卦,立即就使對方軍隊陷入了迷霧之中。據傳說,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是最早使用八卦陣的,後來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時的諸葛亮了,只不過他又將八卦陣改作了八陣圖。

清初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中說:“伏龍以西,群峰亂峙,四布羅列,如平沙萬幕,八門五花。”可見“五花八門”這個成語早就開始使用了,只不過早已從軍事陣形轉變成了今天的意思。

-摘自《這個詞,竟然是這個意思》-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三教”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向尚書令闞澤詢問儒、道、佛三教的高下,闞澤推崇佛教,此為“三教”之始。從此就把儒、道、佛稱為“三教”。

北朝的周武帝曾召集百官和儒、道、佛的傑出人物辯論三教的高下,最後核定為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一書也記載了元世祖詢問侍臣三教高下的問答,侍臣的回答是:“佛教如黃金,道教如白璧,儒教如五穀。”元世祖很疑惑,問道:“如此說來,儒教最賤?”侍臣回答道:“黃金白璧都是奢侈品,沒有也無妨;五穀怎可一日或缺?”

同“三教”的演變一樣,“九流”也有一個變遷的過程。“九流”最初指先秦時期的九個學術流派,《漢書·藝文志》概括為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陰陽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農家者流,合稱“九流”,再加上小說家者流,又稱為“諸子十家”。後來“九流”漸漸指代各色行當和各色人物。

中國民間有上、中、下九流的分類: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師爺、衙差、秤手、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這個成語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但是在今天,“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也就是說,“十惡不赦”到底有哪“十惡”現在已不詳細追究了。

在古代,“十惡”卻指向非常明確。最初的時候,“十惡”是一個佛教用語,指十種可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因此又稱“十惡業道”。

具體的“十惡”,《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驕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

我國古代的刑法中也有“十惡”,不過最初不叫“十惡”,而叫“十重罪”,北齊的《齊律》這樣定義:“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這十條重罪不在赦免和贖罪之列。

到了隋文帝開皇初年,“十惡”之名才由佛教用語進入中國的律法,“十惡”遂成為沿革久遠的刑名。

隋朝的“十惡”跟北齊的“十重罪”稍有不同。以下對“十惡”稍加注釋。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現政權。這一條歷來都是“十惡”之首。

二曰謀大逆,危害君父、宗廟、宮闕等罪行。

三曰謀叛,背叛朝廷。

四日惡逆,毆打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五曰不道,殺死一家非死罪三人,將人肢解,造毒物殺人,用邪術詛咒人等。

六曰大不敬,冒犯皇帝的尊嚴,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七曰不孝,對祖父母或父母不孝。

八曰不睦,親族之間互相傷害。

九曰不義,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現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聞夫喪匿不舉哀,守喪期間作樂、穿吉服及改嫁。

十曰內亂,親族之間通姦或強姦。

從此之後,“十惡”成為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重罪,“十惡不赦”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哪八門?

“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

“五花”和“八門”原指古代戰術變化很多的兩種陣勢,“五花”為五行陣,“八門”為八門陣。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很多軍事家都懂得使用五行陣。五行當然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而五行還代表紅、黃、青、白、黑五種色素,它們混在一起還能變換出很多新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所以取意為五行陣。

八門陣其實就是八卦陣的變稱,也即按八卦的次第列成的陣勢。我們都知道,這也可叫先天八卦,這八卦又互相搭配,再變出六十四卦,立即就使對方軍隊陷入了迷霧之中。據傳說,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是最早使用八卦陣的,後來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時的諸葛亮了,只不過他又將八卦陣改作了八陣圖。

清初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中說:“伏龍以西,群峰亂峙,四布羅列,如平沙萬幕,八門五花。”可見“五花八門”這個成語早就開始使用了,只不過早已從軍事陣形轉變成了今天的意思。

-摘自《這個詞,竟然是這個意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