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愛情婚姻中竟有禪意!

據說在過去, 趙州橋旁邊有一個柏林禪寺, 主持是從諗禪師。

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 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參禪。 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

“你以前來過嗎?”

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 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想來悟性低的人聽完此番話後不會得到當頭棒喝的效果, 反而會心生困惑, 既然是問參禪,

為何卻拋出一句吃茶去?

趙州禪師的耳朵當然不聾, 表面上答非所問, 玄機卻也正在此處。

人人都想頓悟, 不過卻容易陷入為悟則悟, 為此拋開平常的生活, 只是一味求得開悟那一刹那, 實不知卻犯了道在邇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的錯誤。

倘若放在愛情婚姻上, 我們也容易犯這種錯誤。 一個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局, 解不開, 看不透, 就容易尋求別人的幫助, 讓別人代替自己在迷津中找尋一條路出來。

你可以把這稱作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 不過, 往往卻也都是勸別人易, 哄自己難, 站的角度不同並不一定就能為你解疑答惑。

譬如飛人喬丹曾經嘗試著當教練、管理球隊, 後來搞得一團糟。 他失敗的原因全世界都知道,

一個能從罰球線飛起扣籃的人, 根本不屑於講解基本的技術, 而多數在 NBA 混的球員, 在

他眼裡, 也全是不可救藥的傻子, 這樣當然完全失去耐心, 兵敗如山倒。

簡而言之, 別人根本無法替你作出選擇, 如果做出了, 也並不一定就適合於你。

所謂佛法但平常, 莫作奇特想。 愛情婚姻中縱是存有千千結, 然也卻是源於人的欲念, 帶著欲念卻又不肯放下, 求教他人作奇巧之捷徑, 到頭來也只是身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了。

孔子在訓誡弟子時, 往往同樣的事情, 卻有不同的教導。

譬如子路問孔子: “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 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

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 先生說有父兄在。 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 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如此你便應明白,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並存在兩個自身情況都相同的人。

一番道理再怎麼通曉管用,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所謂悟性各有不同,況且愛情婚姻本不是可以用理性就能完全分析的,你的心結只能是靠你自己去克服。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人的痛苦往往來源於超脫於自己能力之外的欲念,若一落入妄想分辨,便與本性不相應了,如此痛苦便生出來折磨自己了。

於此,愛情婚姻上的結就是欲念,你的本性是脫不了干係的。

我弄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如此你便應明白,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並存在兩個自身情況都相同的人。

一番道理再怎麼通曉管用,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所謂悟性各有不同,況且愛情婚姻本不是可以用理性就能完全分析的,你的心結只能是靠你自己去克服。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人的痛苦往往來源於超脫於自己能力之外的欲念,若一落入妄想分辨,便與本性不相應了,如此痛苦便生出來折磨自己了。

於此,愛情婚姻上的結就是欲念,你的本性是脫不了干係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