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如何打發無聊時光?孔子一句話告訴你,快樂其實沒那麼難!

枕邊的手機微信聲響, 打開一看, 原來是老張。

“好無聊, 你在幹什麼?”

我把手中的書放下, 一時不知該怎麼回復他。

老張是我大學的哥們,

自畢業以後各奔東西, 鮮有照面。 後來聽說他在當地派出所找了份差事, 工作挺輕省, 閒暇時間不少。

有段時間, 經常在朋友圈看到他發的照片, 不過, 看樣子多是酒席上的觥籌交錯, 三三兩兩, 你敬我讓, 老張紅光滿面, 置身其中, 一幅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還依稀記得, 大學時老張經常與我暗中較勁, 偷偷去圖書館借書, 然後比誰讀的書多, 讀的書快, 會因為某本書的不同論調, 兩個人爭吵地面紅耳赤, 毫無情面。

不過, 我知道, 現在的老張已經變了, 少時的鋒芒已經在酒杯中稀釋得圓滑。

有時候, 我也會經常自問, 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快樂?

難道只有名利才能填滿欲望的溝壑嗎?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過去的生活條件, 無論在各個方面, 都不可與現在同日而語, 但過去的時光似乎在我們心中有更多的重量。

都說在物質生活中存在一個閾值的, 超過了就會打破生活原有的平衡, 過猶不及,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思來想去, 過去與現在相比, 快樂更為單純。

那單純的快樂來自何處?其實, 孔子早就給了我們答案。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簡而言之, 此中有三樂, 學習、交友、做君子。

先說學習。

對於學習, 不少人會認為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 畢業後一本書都不曾拿起過。 這其實就是在自我閹割。

我愈發覺得不少人在低估書籍的力量。 這並不是說, 書籍能在名利上給你帶來多大改變, 但起碼有一點, 它會豐富你的精神世界。

書籍集合古今精英的智慧精華, 這自不待言。 花費二三十塊錢, 買一本名家嘔心瀝血的名作, 這已經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了。

另外,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在於人能夠思考。 雖然說, 社會就是一本書, 但很遺憾地說, 除非你有足夠的悟性, 否則現世世界很難能帶給你什麼領悟, 你自我認為的領悟, 很大可能是你耳濡目染, 淺薄的社會經驗罷了。

但書籍卻不一樣, 它能給你的思考帶來即時的刺激,思考你一直困頓甚至不曾想到的人生疑惑。有人說,某某活得很明白,言下之意,此人必是一個善於思考之人。

學而時習之,孔子講學習要多次複習,這也是看到了人的悟性不同。有人悟性高,看一遍就能夠自我吸收,為我所用,有人則不然,像孔子的弟子曾子那樣,生性愚鈍,但持之以恆,不斷鑽研琢磨,反倒成了孔子弟子中少有的大賢。

另外,讀書切忌求快。不少人也知道讀書的益處,但不免急功好利,以為讀書越多,獲得的益處也會更多。但殊不知,讀書多並不代表你都能吸收,所謂貪多嚼不爛,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你認為是在讀書,實則是書讀你。因為你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你看書時的高度和力度,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與一個涉獵有限的學子,看書的門道肯定不同,橫看成兩側成峰,你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讀懂了一本書。

所以,讀書不能求快,要求深。我在讀一本經典好書的時候,會注意在上面做批註,遇到很好的句子會單獨摘抄出來,放在有道雲筆記裡,時常拿出來品讀,甚至圍繞著這句話寫一篇文章。

另外,隨著人不斷增長的閱歷,不斷加深的生活體驗,你也會發現,有時候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會讓你恍然之間,另有所悟。

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妙處,當學習這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某種現實裨益的時候,當某種知識或者道理潤化于心,成為你心髓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才由衷地感受到這種快樂,才會說古人誠不欺我。

再說交友。

他鄉遇故知,有朋自遠方來,這在古代都是令人愉悅的事。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行途工具不是車馬,就是步行,朋友一別可能就無緣再見,如此,能再次相遇,實則是一大幸事。

不少人應該會有這樣的體會,如今無論是交通還是通訊,便利程度可不是同日而語的了,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似乎越來越遠了。用時下正時髦的話來說,我們身處的互聯網世界正在分解人際關係。

換言之,人在越來越獨立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孤獨的代價。

但人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脫離了人際關係,就會在這個社會寸步難行。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知己只有一二。推測孔子口中的朋友,應是志同道合之人。

所謂志同道合,就是志趣相同,不是泛泛之交。現在打造人脈的說法不絕於耳,似乎把朋友當作自己實現某種目標的墊腳石,這種功利的想法實則是沒有把人當作人來對待。

看看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了,賣面膜的,推銷保健品的,好端端的朋友,一個華麗麗的轉身,就成了微商,每天還要經受他那狂轟濫炸的宣傳,想不拉黑他都難。

不是說做微商不對,而是說要注意場合。如果在友誼裡夾雜了別的東西,那很難說這段友誼會走的很長遠。

對待朋友的態度,反映出你的為人。沒有人喜歡結交虛偽之人。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能夠重振漢室,自是少不了兄弟關羽、張飛的輔佐。梁山及時雨宋江能夠呼風喚雨,也正是聚攏了一幫江湖好漢,共謀大業。

兄弟們能夠捨生忘死,自然不是一個功名能足夠吸引的,很大的原因,就是仁義二字。

如此,交友就是交心,不虛偽,不做作,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懂了。這種默契,非是摯友不可得。

最後,再談做君子。

在這裡,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類似的話,孔子說過很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體意思就是說,為君子者,斷然不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而生氣。

為何?因為君子心中自是有分寸,有自知。

現在很多人動輒把孤獨無聊掛在嘴邊,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但試問,你自己是否瞭解自己呢?

你不過是想讓對方瞭解你的閃光點罷了,但可曾想過,如果真有閃光之處,你不說,別人也不會看不到。別人看不到,很大可能是,你自身有缺陷。

另外,要求一個人絕對地瞭解自己,這也是不大可能的,也是十分可笑的。

不知而不慍,這是一種風度,一種自信,知道自己的斤兩,明白自己的所向,不會在別人身上找存在感。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孔明就在鄉野自比管仲樂毅,斷不會沒有出山,就妄自菲薄。

張藝謀身纏官司,沒有出來向眾人辯解。釋永信深陷緋聞,未見其慌忙澄清。

這就是君子之風,不知不慍,不糾纏,不糾結。

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不斷反省自我,認識自己比被別人瞭解更重要。

它能給你的思考帶來即時的刺激,思考你一直困頓甚至不曾想到的人生疑惑。有人說,某某活得很明白,言下之意,此人必是一個善於思考之人。

學而時習之,孔子講學習要多次複習,這也是看到了人的悟性不同。有人悟性高,看一遍就能夠自我吸收,為我所用,有人則不然,像孔子的弟子曾子那樣,生性愚鈍,但持之以恆,不斷鑽研琢磨,反倒成了孔子弟子中少有的大賢。

另外,讀書切忌求快。不少人也知道讀書的益處,但不免急功好利,以為讀書越多,獲得的益處也會更多。但殊不知,讀書多並不代表你都能吸收,所謂貪多嚼不爛,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你認為是在讀書,實則是書讀你。因為你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你看書時的高度和力度,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與一個涉獵有限的學子,看書的門道肯定不同,橫看成兩側成峰,你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讀懂了一本書。

所以,讀書不能求快,要求深。我在讀一本經典好書的時候,會注意在上面做批註,遇到很好的句子會單獨摘抄出來,放在有道雲筆記裡,時常拿出來品讀,甚至圍繞著這句話寫一篇文章。

另外,隨著人不斷增長的閱歷,不斷加深的生活體驗,你也會發現,有時候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會讓你恍然之間,另有所悟。

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妙處,當學習這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某種現實裨益的時候,當某種知識或者道理潤化于心,成為你心髓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才由衷地感受到這種快樂,才會說古人誠不欺我。

再說交友。

他鄉遇故知,有朋自遠方來,這在古代都是令人愉悅的事。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行途工具不是車馬,就是步行,朋友一別可能就無緣再見,如此,能再次相遇,實則是一大幸事。

不少人應該會有這樣的體會,如今無論是交通還是通訊,便利程度可不是同日而語的了,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似乎越來越遠了。用時下正時髦的話來說,我們身處的互聯網世界正在分解人際關係。

換言之,人在越來越獨立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孤獨的代價。

但人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脫離了人際關係,就會在這個社會寸步難行。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知己只有一二。推測孔子口中的朋友,應是志同道合之人。

所謂志同道合,就是志趣相同,不是泛泛之交。現在打造人脈的說法不絕於耳,似乎把朋友當作自己實現某種目標的墊腳石,這種功利的想法實則是沒有把人當作人來對待。

看看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了,賣面膜的,推銷保健品的,好端端的朋友,一個華麗麗的轉身,就成了微商,每天還要經受他那狂轟濫炸的宣傳,想不拉黑他都難。

不是說做微商不對,而是說要注意場合。如果在友誼裡夾雜了別的東西,那很難說這段友誼會走的很長遠。

對待朋友的態度,反映出你的為人。沒有人喜歡結交虛偽之人。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能夠重振漢室,自是少不了兄弟關羽、張飛的輔佐。梁山及時雨宋江能夠呼風喚雨,也正是聚攏了一幫江湖好漢,共謀大業。

兄弟們能夠捨生忘死,自然不是一個功名能足夠吸引的,很大的原因,就是仁義二字。

如此,交友就是交心,不虛偽,不做作,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懂了。這種默契,非是摯友不可得。

最後,再談做君子。

在這裡,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類似的話,孔子說過很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體意思就是說,為君子者,斷然不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而生氣。

為何?因為君子心中自是有分寸,有自知。

現在很多人動輒把孤獨無聊掛在嘴邊,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但試問,你自己是否瞭解自己呢?

你不過是想讓對方瞭解你的閃光點罷了,但可曾想過,如果真有閃光之處,你不說,別人也不會看不到。別人看不到,很大可能是,你自身有缺陷。

另外,要求一個人絕對地瞭解自己,這也是不大可能的,也是十分可笑的。

不知而不慍,這是一種風度,一種自信,知道自己的斤兩,明白自己的所向,不會在別人身上找存在感。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孔明就在鄉野自比管仲樂毅,斷不會沒有出山,就妄自菲薄。

張藝謀身纏官司,沒有出來向眾人辯解。釋永信深陷緋聞,未見其慌忙澄清。

這就是君子之風,不知不慍,不糾纏,不糾結。

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不斷反省自我,認識自己比被別人瞭解更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