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疆考古人員推測孔雀河北岸新發現 咸水泉古城或是樓蘭國都城

亞心網訊新疆考古人員近期在羅布泊境內的孔雀河流域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 發現1座漢晉時期古城址, 3處漢晉時期墓地。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胡興軍根據這座古城的形制、結構、地表遺物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印證, 初步推測, 這座命名為咸水泉古城的古城遺址, 有可能是樓蘭國都城。 而斯文·赫定1900年在樓蘭發現的古城(斯坦因將其編號為LA), 可能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後, 遷都建的扜泥城。

古城西南段牆體側視 由胡興軍提供。

據胡興軍介紹, 這座古城位於孔雀河下游, 西邊距離古墓溝墓地27公里, 東南距離樓蘭古城(斯文·赫定於1900年發現樓蘭古城)57.5公里。 由於古城地處荒漠, 附近沒有村落, 考古人員依據自然地名將其命名為咸水泉古城。

考古人員發現, 咸水泉古城修築在一片黃土臺地上, 由於風雨的侵蝕, 古城僅剩下部分斷斷續續的牆體。

考古人員根據這些殘存牆體對其進行了復原, 復原圖顯示, 這座古城呈圓形, 直徑達300米, 牆體寬2.2至2.7米, 殘存最高處達2.5米。

考古人員在對咸水泉古城的牆體兩端進行解剖時發現, 當時的古代先民修築古城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這些材料包括:膠泥塊、沙土、胡楊木柱、紅柳枝、羅布麻、蘆葦草等。 他們將地面平整, 在牆體基礎中順向栽立三排“Y”字形木柱, 在“Y”字形木柱間順向插立細木柱, 共同構成牆體的“筋骨”。 為加固牆體, 他們在內、中、外木柱間填充沙土、膠泥塊, 和用紅柳枝編制呈辮狀繩子捆紮的羅布麻束。 在“Y”字形木柱的岔口順向搭置木柱, 作為牆體的橫樑部分, 並且在上部橫向、順向鋪放紅柳枝, 構成牆體的頂部。

考古人員在對咸水泉古城附近的3座墓葬進行發掘清理時,

發現墓葬整體呈“甲”字形, 3座墓葬雖然都已經被盜掘, 但仍然出土了木盤、銅鏡、木梳、殘碎的角弓、木箭杆、紡織品等近百件(組)遺物。

考古人員在M1、M3墓葬中還發現了部分織錦殘片, “織錦之類物品在漢代時期非常珍貴, 只有王公貴族才可能擁有。 ”胡興軍結合墓葬形制和其他出土遺物由此推測, 這些墓葬形制規格較高, “有可能是樓蘭國早期貴族墓葬”。

為確定古城和墓葬的年代, 考古人員採集了咸水泉古城牆體頂部紅柳枝、墓葬頂棚蘆葦、墓葬內紡織品進行了碳十四鑒定, 結果顯示, 古城牆體年代集中在東漢後期至魏晉前期, 距今1790年左右, 墓葬年代集中在東漢前期。

“由於古城頂部紅柳枝在當時‘翻修’時需要經常更換,

所以, 目前測定的年代有可能只是樓蘭城最後使用的年代, 並非古城最早營建的年代。 ”胡興軍分析, 咸水泉古城營建的年代有可能比1790年更早。

據胡興軍介紹, 目前, 學術界共識認為, 西域土著諸國建立的城池都應為圓形, 而咸水泉古城無論形制、構築方式, 還是地表遺物、周圍墓葬材料等, 都符合西漢時期的樓蘭城特點, “因此, 我們初步推測, 咸水泉古城可能就是樓蘭國都城——樓蘭城。 ”他說, 而編號為LA的古城, 可能是西元前77年, 漢遣傅介子刺殺樓蘭王, 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後, 遷都建的扜泥城。

□繼續閱讀

樓蘭國曾在絲綢之路

活躍了數百年

據《史記》推測, 樓蘭人至少在西元前2世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 本名樓蘭, 王治扜泥城, 去陽關千六百里, 去長安六千一百里。 戶一千五百七十, 口一萬四千一百, 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

《漢書》進一步介紹了樓蘭的生態環境:“地沙鹵少田, 寄田仰谷分國。 國出玉, 多葭葦(蘆葦)、怪柳(紅柳)、胡桐(胡楊)、白草(芨芨)。 民隨畜牧, 逐水草。 有驢馬, 多橐它。 能作兵, 與婼羌同。 ”

漢昭帝時, 樓蘭改國名為鄯善, 並請求朝廷駐軍伊循。 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 行屯田。 從此樓蘭便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 東漢時, 樓蘭在絲綢之路上依然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東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屯田, 開發樓蘭。 至魏晉時期, 樓蘭仍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 直到西元5世紀, 在絲綢之路上活躍了數百年的樓蘭國神秘消失了。

1899年至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荒原考察時發現了樓蘭古城(1906年斯坦因將其編號為LA),沉睡了上千年的樓蘭古國才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1899年至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荒原考察時發現了樓蘭古城(1906年斯坦因將其編號為LA),沉睡了上千年的樓蘭古國才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