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寡婦到首富:真實的周瑩遠比孫儷演的傳奇

劇照

時下, 螢屏熱播《那年花好月正圓》, 該劇以周瑩、吳聘、沈星移三人的愛恨情仇為主線, 展示了清末女首富周瑩的傳奇人生,

也彰顯了秦商的大義與誠信。 劇中女主周瑩的扮演者是大家熟悉的甄嬛娘娘孫儷, 以其如水的溫柔和如冰的堅韌, 演繹了一位傳奇女性的悲情而多彩人生, 讓人不覺耳目一新, 不忍罷屏。

周瑩, 本名周玲

周瑩, 本名周玲, 1869年生於陝西三原, 是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李靖的同鄉。

她是三原富商周梅村的養女, 靠瓷器發家的周梅村捐過官, 所以周家也可勉強算是官宦人家。 周梅村雖然有錢, 卻不是為富不仁的“周扒皮”, 而是遇見貧困無助者即助之, 生平無邪行的“活財神”。 只是死的早, 其子, 也就是周瑩的兄長經營不利, 家道漸衰。 不過, 周梅村的善行在周瑩幼小的心靈上種下了濟困扶危的種子。 可見, 周瑩的出身絕非劇中虛構的江湖藝人。

17歲時, 周瑩由兄長作主嫁給了陝西涇陽安吳堡的吳聘。 吳聘出身商戶, 與周瑩門當戶對, 且是吳家東院家主吳蔚文的獨子, 從小就與周瑩相識, 至於是否相愛就不得而知了, 但從劇中一意刻畫吳聘的暖男形象觀之, 想來周瑩對吳聘至少是有好感的。 可惜吳聘身體不好, 得了如華小栓一樣的癆病, 這在當時是無解的, 任吳家財雄勢厚, 也回力回春(還有一說是吳聘讓牲畜踢成重傷)。 所以, 周吳聯姻, 很可能是為了給病勢沉重的吳聘“沖喜”, 一如劇中的胡詠梅要在酉時前嫁給被沈星移打得不省人事的吳聘“沖喜”一樣。

成親之時, 吳聘病重不能行禮, 只得由別人攙扶著與周瑩拜了堂。 在安吳堡村甚至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 稱吳聘臥床不起, 吳家便找了只公雞披紅掛彩與周瑩拜堂。

好歹也算大戶的周家, 為何明知吳聘病重還忍心將周瑩送去“沖喜”?最大的可能是當時周家家道已衰, 經濟窘迫, 周大哥為了經濟利益, 才將周小妺嫁給了吳聘。 雖然周瑩早知吳聘的情況, 但“長兄如父”, 周瑩只得順從了這個悲摧的安排。 這場悲劇的婚姻, 沒有達到吳家“沖喜”的初衷, 卻成就了一位聲名遠揚的女秦商。

據說, 周瑩過門的第三天(另說是一年), 吳聘便撒手西去了。 但還有一說, 周瑩入門後三年, 吳蔚文外出途中遇難, 本就深染沉屙的吳聘聞訊,

病體支離, 不久就死了。 周瑩曾為吳聘生過一個女兒, 不幸夭折了, 只能過繼吳家中院的侄子吳懷先為養子。 從此, 曾經風光無比的吳家東院再無其他男丁, 家族重擔全部落在周瑩一個小女子身上。 那時的她剛進吳家, 沒有子嗣, 娘家勢弱, 孤苦伶仃, 受盡了族人的排擠。

但是, 倔強的周瑩並沒有屈服, 她身上潛藏的秦商氣質在一次次的重壓下復活了, 如深沉高亢的秦腔一樣回蕩在中華大地上。

周瑩以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博得了吳家東院管家、帳房等人的支持,這些人個個多謀善斷、經營有方。周瑩對他們恩威並用,處處倚重,知人善任,很快就順利接管了吳氏家族的商號、店鋪、土地、房產等商業資本,正式成為吳家東院的掌門人。

之後,周瑩開始巡視吳氏商業王國。當時,支撐吳氏商業半壁江山的成都山貨藥材店――川花總號總理和揚州“裕隆全”鹽務總號總理想趁原東家去世將商號據為己有。周瑩獲悉後,對此展開了暗中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在與兩位總理交鋒的過程中,如山的鐵證和義正詞嚴的申斥讓兩位總理相繼敗北。隨後,她提拔店中誠實守信的夥計做兩家商號的經理人。

周瑩不僅用好自己人,而且還能夠發現和引進人才。如她對鄧監堂的信用,堪稱佳話。鄧監堂本是涇陽茶業中有名的經營人才,自己也曾開過茶店,不慎在與涇陽大茶商馬合盛的競爭中敗北,流落街頭。周瑩聞訊後,不惜重金聘請鄧為吳家“裕興重”茶號的經理。哪知鄧監堂在出任經理後的很長時間裡,一斤茶葉都沒賣出去,每天只是喝茶下棋。夥計們都認為周瑩用錯了人。周瑩不為所動。不久,涇陽茶市行情突變,茶價飛漲,鄧監堂將屯積的茶葉迅速出手,一次就賺了上萬兩銀子,使“裕興重”一躍成為涇陽最大的茶號。

周瑩的商業模式延續了秦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優良傳統,終其一生都將商人的信譽視為生命。如她賣糧,親自動手揀雜挑沙過土;賣布親自複尺;賣茶葉也要親自品嘗。

清末,天下動盪,匪盜叢生,民不聊生。在如此危局之下,堅守商譽的商家少了,部分商家甚至幹起了缺斤少兩、哄抬物價的勾當,但周瑩卻不以為然。她千里販粟亦不加價,為民解困,獲得民眾一致讚揚,卻招致一些不法糧商的痛恨,罵周瑩砸了他們的飯碗。周瑩聽到後笑道:“民以食為天,你若為謀取暴利無所顧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你自己。”誠信經營雖然會吃虧一時,但終究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周瑩堅守秦商的優良傳統,最終換來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吳家商號的市場越做越大。

此後,經過多年商戰,周瑩深諳經商之道,熟練運用市場規律,順應市場變化,作出科學預測。這也成為她的致富法寶。

有了錢的周瑩做起善事來更是當仁不讓。她將陝西境內吳家土地僅保留了安吳堡附近600多畝水澆地,其餘全部交給原佃戶管理,由佃戶自負盈虧,納稅之後每畝地每年象徵性繳納鬥糧做租金,如遇歉收或災禍當年租金免收,在雙方自願基礎上簽約,即日生效,20年不變。在中國歷史上,把土地幾乎無償讓佃戶耕種,可謂開天闢地頭一回。她還宣佈取消所有佃戶房舍租金,無償將佃戶們所住房屋劃歸各戶所有,並對損壞的房屋進行修葺。

周瑩做的善事還有許多,如面對關中地區出現的饑民大潮,她毅然開倉放糧,設置粥廠,賑濟災民,使大荒之年涇陽周邊無有餓死者。她還捐銀興辦義學,建設義倉,甚至還在涇陽城打了幾十眼深井,解決了兩萬多人、數千頭牲畜的用水困難,並把原鄭白渠引進高陵縣和涇陽接壤處,並在澤泊處挖出排水渠,引地下鹽鹼積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減少了鹽鹼浸蝕。因此,周瑩贏得了鄉民愛戴,成為遠近聞名的“活菩薩”,大家常說:“寡婦婆咋說咱就咋弄。”

而讓周瑩享譽全國的事還是她和慈禧太后的母女情緣。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倉遑逃至西安。沿途很多權貴和富商對慈禧避之唯恐不及,周瑩卻在慈禧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又是送好吃的,又是大把送銀子,還特意將一架珍貴的楠木屏風獻給慈禧,讓這位主政中國的鐵娘子深受感動,而且兩人同病相憐的命運更引起了慈禧的共鳴(兩人都因為丈夫早逝而成為女強人)。慈禧收其為義女,並封其為一品誥命夫人。周瑩成為慈禧唯一的漢人義女,這使她的名頭響徹中國。周瑩這麼做,與她支持變法的養子有了分歧。不過,在飽經滄桑的周瑩眼裡,中國很大,治理不易,而當時能夠維繫中國命運的只有慈禧,她支援慈禧就是支持中國統一,恐其陷於混亂之中,用周瑩樸素的話說就是“這個朝廷不在了,國就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周瑩有了一品誥命的頭銜,自然可以將自己的豪宅蓋得更上檔次些。為彰顯大氣,她專門派人去北京,查看紫禁城的格局,然後仿建了三進四合院,偏正共四院,稱之為吳氏莊園。莊園內極盡奢華,僕役人數多達200。

周瑩如此優秀,加上青年居孀,自然會有很多愛慕者。於是,劇中便活脫脫地跳出個小鮮肉沈星移死纏爛打。可惜周瑩要打理諾大的商業王國,要養育吳家後人,只能犧牲自己的兒女情長,把所有的辛苦都壓在心底,卻將樂觀、開朗、堅強、瀟灑的一面展示給別人,正如歡脫而倔強的孫儷一樣。而周瑩的養子吳懷先也從她的言傳身教中學到了誠信和俠義,學到了尊重每一個人,一點都沒有大少爺的架子,還常到廚子的炕上去聊天。

42歲的周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如同她的婚姻一般,她死後也是不幸的。縱然當時占地50畝的吳氏陵園內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莊嚴與氣勢,但卻容不下一個沒有子嗣的寡婦。據說,她最後被埋在距離吳家祖墳200米處東北方向的地下,現如今她的墳墓已了無蹤跡。

周瑩死後的幾十年,中國社會風雲動盪,這給秦商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曾貴為護國夫人的周瑩也未能護住她的家族生意。但不管怎麼說,周瑩生前所經營的吳家商號,都是秦商沒落道路上的一大亮點。

毗鄰唐德宗李適陵寢,抱山環水的吳家莊園在此後的歲月中起起伏伏,見證了關中大地的風雲變遷。抗戰爆發後,吳懷先將其捐給共產黨舉辦安吳青年訓練班,數以千計熱血青年懷揣著抗日救亡的理想在此接受紅色教育,成長為忠誠的抗敵勇士。朱德曾到此講課,胡喬木曾任青訓班副主任,劉瑞龍任教務處處長。至此,秦商重鎮吳家莊園成為聞名遐邇的紅色聖地,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周瑩以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博得了吳家東院管家、帳房等人的支持,這些人個個多謀善斷、經營有方。周瑩對他們恩威並用,處處倚重,知人善任,很快就順利接管了吳氏家族的商號、店鋪、土地、房產等商業資本,正式成為吳家東院的掌門人。

之後,周瑩開始巡視吳氏商業王國。當時,支撐吳氏商業半壁江山的成都山貨藥材店――川花總號總理和揚州“裕隆全”鹽務總號總理想趁原東家去世將商號據為己有。周瑩獲悉後,對此展開了暗中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在與兩位總理交鋒的過程中,如山的鐵證和義正詞嚴的申斥讓兩位總理相繼敗北。隨後,她提拔店中誠實守信的夥計做兩家商號的經理人。

周瑩不僅用好自己人,而且還能夠發現和引進人才。如她對鄧監堂的信用,堪稱佳話。鄧監堂本是涇陽茶業中有名的經營人才,自己也曾開過茶店,不慎在與涇陽大茶商馬合盛的競爭中敗北,流落街頭。周瑩聞訊後,不惜重金聘請鄧為吳家“裕興重”茶號的經理。哪知鄧監堂在出任經理後的很長時間裡,一斤茶葉都沒賣出去,每天只是喝茶下棋。夥計們都認為周瑩用錯了人。周瑩不為所動。不久,涇陽茶市行情突變,茶價飛漲,鄧監堂將屯積的茶葉迅速出手,一次就賺了上萬兩銀子,使“裕興重”一躍成為涇陽最大的茶號。

周瑩的商業模式延續了秦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優良傳統,終其一生都將商人的信譽視為生命。如她賣糧,親自動手揀雜挑沙過土;賣布親自複尺;賣茶葉也要親自品嘗。

清末,天下動盪,匪盜叢生,民不聊生。在如此危局之下,堅守商譽的商家少了,部分商家甚至幹起了缺斤少兩、哄抬物價的勾當,但周瑩卻不以為然。她千里販粟亦不加價,為民解困,獲得民眾一致讚揚,卻招致一些不法糧商的痛恨,罵周瑩砸了他們的飯碗。周瑩聽到後笑道:“民以食為天,你若為謀取暴利無所顧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你自己。”誠信經營雖然會吃虧一時,但終究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周瑩堅守秦商的優良傳統,最終換來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吳家商號的市場越做越大。

此後,經過多年商戰,周瑩深諳經商之道,熟練運用市場規律,順應市場變化,作出科學預測。這也成為她的致富法寶。

有了錢的周瑩做起善事來更是當仁不讓。她將陝西境內吳家土地僅保留了安吳堡附近600多畝水澆地,其餘全部交給原佃戶管理,由佃戶自負盈虧,納稅之後每畝地每年象徵性繳納鬥糧做租金,如遇歉收或災禍當年租金免收,在雙方自願基礎上簽約,即日生效,20年不變。在中國歷史上,把土地幾乎無償讓佃戶耕種,可謂開天闢地頭一回。她還宣佈取消所有佃戶房舍租金,無償將佃戶們所住房屋劃歸各戶所有,並對損壞的房屋進行修葺。

周瑩做的善事還有許多,如面對關中地區出現的饑民大潮,她毅然開倉放糧,設置粥廠,賑濟災民,使大荒之年涇陽周邊無有餓死者。她還捐銀興辦義學,建設義倉,甚至還在涇陽城打了幾十眼深井,解決了兩萬多人、數千頭牲畜的用水困難,並把原鄭白渠引進高陵縣和涇陽接壤處,並在澤泊處挖出排水渠,引地下鹽鹼積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減少了鹽鹼浸蝕。因此,周瑩贏得了鄉民愛戴,成為遠近聞名的“活菩薩”,大家常說:“寡婦婆咋說咱就咋弄。”

而讓周瑩享譽全國的事還是她和慈禧太后的母女情緣。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倉遑逃至西安。沿途很多權貴和富商對慈禧避之唯恐不及,周瑩卻在慈禧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又是送好吃的,又是大把送銀子,還特意將一架珍貴的楠木屏風獻給慈禧,讓這位主政中國的鐵娘子深受感動,而且兩人同病相憐的命運更引起了慈禧的共鳴(兩人都因為丈夫早逝而成為女強人)。慈禧收其為義女,並封其為一品誥命夫人。周瑩成為慈禧唯一的漢人義女,這使她的名頭響徹中國。周瑩這麼做,與她支持變法的養子有了分歧。不過,在飽經滄桑的周瑩眼裡,中國很大,治理不易,而當時能夠維繫中國命運的只有慈禧,她支援慈禧就是支持中國統一,恐其陷於混亂之中,用周瑩樸素的話說就是“這個朝廷不在了,國就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周瑩有了一品誥命的頭銜,自然可以將自己的豪宅蓋得更上檔次些。為彰顯大氣,她專門派人去北京,查看紫禁城的格局,然後仿建了三進四合院,偏正共四院,稱之為吳氏莊園。莊園內極盡奢華,僕役人數多達200。

周瑩如此優秀,加上青年居孀,自然會有很多愛慕者。於是,劇中便活脫脫地跳出個小鮮肉沈星移死纏爛打。可惜周瑩要打理諾大的商業王國,要養育吳家後人,只能犧牲自己的兒女情長,把所有的辛苦都壓在心底,卻將樂觀、開朗、堅強、瀟灑的一面展示給別人,正如歡脫而倔強的孫儷一樣。而周瑩的養子吳懷先也從她的言傳身教中學到了誠信和俠義,學到了尊重每一個人,一點都沒有大少爺的架子,還常到廚子的炕上去聊天。

42歲的周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如同她的婚姻一般,她死後也是不幸的。縱然當時占地50畝的吳氏陵園內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莊嚴與氣勢,但卻容不下一個沒有子嗣的寡婦。據說,她最後被埋在距離吳家祖墳200米處東北方向的地下,現如今她的墳墓已了無蹤跡。

周瑩死後的幾十年,中國社會風雲動盪,這給秦商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曾貴為護國夫人的周瑩也未能護住她的家族生意。但不管怎麼說,周瑩生前所經營的吳家商號,都是秦商沒落道路上的一大亮點。

毗鄰唐德宗李適陵寢,抱山環水的吳家莊園在此後的歲月中起起伏伏,見證了關中大地的風雲變遷。抗戰爆發後,吳懷先將其捐給共產黨舉辦安吳青年訓練班,數以千計熱血青年懷揣著抗日救亡的理想在此接受紅色教育,成長為忠誠的抗敵勇士。朱德曾到此講課,胡喬木曾任青訓班副主任,劉瑞龍任教務處處長。至此,秦商重鎮吳家莊園成為聞名遐邇的紅色聖地,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