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成都溫江萬春鎮:魚鳧故城應猶在,國色天“香”拂面來

萬春, 這個字眼好像稀鬆平常。 但是在中國的地名上, 萬春, 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 那就是位於四川的成都平原上的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

萬春鎮的起名, 據說是源于魚鳧王號令子民種植楊柳, 而萬株楊柳在早春時節迎春的場面, 稱為“萬春”。

這雖然是個傳說, 但是可以看出來這片土地, 也是古蜀國魚鳧王的另一個重要活動中心——魚鳧古城。

英雄古今四千年, 名僧生寂一座寺

直到今天, 我們對古蜀國文明的所知, 還是不能建立完整的體系。 僅僅是靠著支離破碎的文物遺跡和民間傳說, 魚鳧城也是如此。

傳說中的魚鳧王姓何名誰, 一生行走軌跡, 功過成就, 都沒有一個詳細的記錄。 只有在萬春鎮和隔壁的壽安鎮, 有著眾多的魚鳧王生平傳說。

一座比三星堆還古老的城堡遺跡

1996年, 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室、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溫江縣文管所聯合考察、試掘“魚鳧城遺址”,

發掘出大量新石器時期的文物, 由此證實了“魚鳧城遺址”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

在1999年, 成都市文物考古隊和溫江文管所對魚鳧城遺址進行了進一步挖掘, 不僅挖掘出更多的文物、石器等, 也大概掌握了魚鳧古城的建築基本情況。

這片約40萬平方米規模的“魚鳧村遺址”, 在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古蜀人遷徙的路線可以看出, 不論古蜀人從汶川翻越九頂山到虹口還是順岷江主流沿江而下, 他們出山進入成都平原的第一站無疑是溫江的魚鳧城,

並在此站穩腳跟積蓄力量, 從而擴張拓展......可以說, 溫江的魚鳧古城, 就是古蜀人從岷江遷徙到川西平原的第一城。 ” ——《魚鳧王國的興亡》

但是, 魚鳧並不是萬春鎮的早期唯一的淵源。 萬春除了魚鳧, 還有另一位上古偉人——大禹的兩位後代。

名僧古刹, 說不清的千年淵源

上古時期, 大禹有兩個後代, 一個是東嶽, 一個是南嶽。 南嶽是一個國王, 深得民心。

傳說中, 東嶽治生, 南嶽治死, 百姓為了紀念他們, 就修建了南嶽廟和東嶽廟。 但是後來都被毀於戰火。

乾隆年間, 南嶽廟重建後, 香火旺盛、僧侶眾多, 前來拜佛求神的信徒人山人海。 整個成都平原都五穀豐登, 人畜安樂。 萬春鎮, 乃至整個溫江縣, 都因為南嶽廟而著名。 可惜的是, 南嶽廟在1942年又一次毀於戰火中。

1994年, 一個在西南地區赫赫有名的法師力主重建南嶽明心寺, 這項工程直至2001年方才完成。

這位名僧就是濟塵法師。 濟塵法師生於1900年(一說1901年), 於2002年圓寂, 一生102歲, 堪稱當代西南地區第一高僧。

少年時就精通拳術, 馳名桑梓。 十七歲在成都昭覺寺出家, 修煉畢生八十餘載,被稱為“穢跡金剛大成就者”。

民間稱其能與動物溝通,可號召飛禽走獸在一起聽講經說法,還有他修煉成的“穢跡金剛法”,可以令金剛杵憑空飛舞!

濟塵法師一生德高望重,廣結佛緣,弟子眾多,著作累累。“文革”之後,法師主持重建了眾多寺宇,包括他曾考察選址的這座南嶽明心寺。南嶽廟舊址在如今的明心寺的河對面,連廢墟都已經不存在了。

而今天的明心寺裡還供奉著濟塵法師的靈塔,供人拜謁。

犁鋤下的文明,稻米、大蒜和花木

從萬春鎮生態大道一路走過去,路邊密密麻麻的聚集了上百家園林、花卉基地。

很多人以為這裡的農業支柱產業是花木,然而這卻並不是全部的真相。

從漁獵到農耕,由古蜀國帶來的進化史

人類進化後到今天為止,也不過五千年左右。而巴蜀農耕文化的起源,正在於四千年前的魚鳧王時期。

萬春毗鄰溫江區府,自古以來便是“金溫江”農耕區域的主產區之一,經歷了四千年的變故,便有了如今以和林村為代表的農耕文化示範性區域。

和林村,地處萬春鎮東約4公里處。當地人帶領我們走到這裡的時候,這裡卻是一副出乎我們意料的景象。我們在這裡看不到任何古跡遺跡,能看到的,就是一眼望去綠瑩瑩的稻田。這裡的農戶家家大門都有重新砌過,據當地人介紹,這裡鄉村的改造是有政府大力支持、補貼的。

原來早在2015年5月,這裡就按計劃開展過 “開秧門”活動。

用“秧苗入田,秧門頓開,原鄉和林、水稻渠成”的“開秧門”儀式,展示川西水稻的農耕文化,找回川西人民曾經的傳統農耕氣息,結合農事活動和休閒旅遊度假,以及優質稻米品鑒等一系列活動,繼續打造以鄉村院落休閒體驗旅遊為代表的萬春另一名片。

萬春最有名的農產品不是花木,而是大蒜

萬春鎮的農產品,除了擁有自主品牌的稻米,還有擁有自主品牌的大蒜。2006年,溫江大蒜“紅七星”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其保護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而溫江大蒜的核心產區之一,就在萬春鎮和林村。

還是在和林村,我們在農戶家中看到很多大蒜架子,但是因為不是時節,所以並沒看到多少大蒜。當地人很得意的跟我們說,稻田種完稻穀種大蒜,抽了蒜台又可以種稻穀。這就是他們的“稻田文化”。

我們在位於和林村村委的一處展館中看到了很多關於和林村的農產品介紹。從當地人口中獲悉,除了打造“魚鳧尚品”品牌的大米、大蒜等農副產品,和林村還和創客空間積極聯手,聚焦鄉村農業領域的創業者們,實現鄉村農業專案的創新和孵化。

以川派盆景大師胡世勳為代表的萬春園林

溫江花木始于壽安,卻興于萬春。

在從壽安走出來的老一屆花木園林大師中,現今只有胡世勳大師了,而胡老自家的三邑園藝,正位於萬春鎮黃石村三組的生態大道旁。

“三邑”名字源于壽安鎮三邑村(今東嶽社區),由於胡老本身就是三邑人,所以這個源自家鄉的園林就取名為“三邑”。

九十年代初遷來萬春,除了交通資源更為便利之外,三邑園林也恰好趕上了花博會這一將川派盆景打出去的絕佳契機。

三邑園藝在2013年3月獲得了“首批成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也是成都市的第一個盆景技能大師工作室。

三邑園藝為工作室提供了場地和各種支援,場地中也採用了傳統中國園林手法,疊石、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古典建築,川派盆景和自然環境、風景園林的融合,“獲山水之怡,有靈泉之致”,是當代園林中不可多見的絕佳之筆。

花木是溫江的核心產業之一,萬春獨佔4.2萬畝。

溫江的農業產業中,把萬春建設成為花木園林生態旅遊度假區的核心區域,打造“一館一村一廊”(三邑盆景博物館、先鋒盆景村、成青盆景廊道)的特色景觀同時,也借助全國農業公園、成都市農耕文明實景博物館等項目,精心包裝開發紅七星大蒜、高品質無公害稻米、花卉精油等特色農業旅遊產品和品牌。

花香迷人,園林密佈的萬春鎮,借助農耕文化的力道,發展現代化旅遊體系,打造的最大品牌,就是名震川蜀大地,四海之內都小有名氣的“國色天鄉”主題樂園。

看今朝,國色天“香”沁萬春

說起現在的溫江,最響亮的一個旅遊品牌,就是位於萬春鎮的“國色天鄉”。早在2005年,國色天鄉就承辦了“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四川國際美食節”、“五一繽紛秀”、“環球科幻周”、“美在花城”、“06年超級女聲歌友會”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名噪海內外。

在國色天鄉帶動的現代化旅遊流量下,很顯然,依託傳統農業,發展耕作、花卉產業已經不再適宜了。萬春鎮已經行動起來,開始打造眾多的鄉村旅遊度假集群等等。

在萬春鎮的未來規劃中,“最美遊樂小鎮”的總體定位,就是從景區和商圈兩方面著手,以主題遊樂和鄉村旅遊度假為核心功能,兼顧特色都市農業、旅遊集散、高端商務服務功能的溫江生態旅遊發展核心,“宜業、宜居、宜遊” 生態型旅遊城鎮,創造千萬遊客的流量,和百億產值的經濟動力。

萬春鎮的旅遊生態層次,將是以國色天鄉主題遊樂為核心,形成江安省景觀帶、成青旅遊通道產業帶、花木生態度假休閒區、農耕文化體驗區、高端花木產業區等,充分利用了農耕文明和自然風光,以及農副產品、花卉產業的各方資源。

小插曲:萬春不僅有鹵菜,更有唐昌施鴨子

溫江鹵菜,和溫江酥糖一樣馳名川西。溫江鹵菜始于萬春,從晚清開始,這裡的鹵菜就開始逐漸形成品牌,聞名於川西地區,一直走到今天。

在萬春,鹵菜是個很悠久的特色。鹵菜之于萬春特色名吃,不啻于IFS之于春熙路,武侯祠之於錦裡。擁有百年歷史的特色鹵菜,經歷了風風雨雨,如今都已成為大型產業,在萬春獨樹一幟。

我們恰恰就是在不起眼的郫溫路上,卻獲得了意外驚喜。

有一家熱熱鬧鬧的蒼蠅攤攤,十分火爆,就是當地人都曉得的唐昌施鴨子。

我不知道在本期萬春鎮的地理志中寫唐昌的施鴨子品牌是否合適,但是“唐昌施鴨子”的的確確就在萬春鎮出現了,並且非常適應當地的民意水土。

結語

在古魚鳧國馳騁縱橫的金馬河、江安省一帶,萬春鎮已經立足於其活動中心的位置了。這個神秘的古國給萬春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帶遺址和些許文物,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明傳承和精神寄託。

我們種植花木,是為了響應魚鳧王“萬柳迎春”的號召,我們打造鄉村,是為了更好的發揚和傳承早期古蜀國漁獵到農耕文化的轉變。

從稻米、到大蒜,再到花木,我們可以遐想,即便是在古代,這片沃土上的人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多姿多彩。我們不能奢求古人就能創造今日的文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便是經歷過多災多難的“金溫江”,萬春在其歷史的進程上,至今都是一筆輝煌的色彩。

萬春的過去已經成為“金溫江”的一段輝煌,被刻在溫江的史籍上成為故事。

如今的萬春更是錦上添花,欣欣向榮。當我們走過這個小鎮,看到的也就是這樣的一個現代化小鎮而已。也許再過幾年,當我們再次來到這裡,就會看到一個比今天的萬春更加輝煌的天府原鄉。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修煉畢生八十餘載,被稱為“穢跡金剛大成就者”。

民間稱其能與動物溝通,可號召飛禽走獸在一起聽講經說法,還有他修煉成的“穢跡金剛法”,可以令金剛杵憑空飛舞!

濟塵法師一生德高望重,廣結佛緣,弟子眾多,著作累累。“文革”之後,法師主持重建了眾多寺宇,包括他曾考察選址的這座南嶽明心寺。南嶽廟舊址在如今的明心寺的河對面,連廢墟都已經不存在了。

而今天的明心寺裡還供奉著濟塵法師的靈塔,供人拜謁。

犁鋤下的文明,稻米、大蒜和花木

從萬春鎮生態大道一路走過去,路邊密密麻麻的聚集了上百家園林、花卉基地。

很多人以為這裡的農業支柱產業是花木,然而這卻並不是全部的真相。

從漁獵到農耕,由古蜀國帶來的進化史

人類進化後到今天為止,也不過五千年左右。而巴蜀農耕文化的起源,正在於四千年前的魚鳧王時期。

萬春毗鄰溫江區府,自古以來便是“金溫江”農耕區域的主產區之一,經歷了四千年的變故,便有了如今以和林村為代表的農耕文化示範性區域。

和林村,地處萬春鎮東約4公里處。當地人帶領我們走到這裡的時候,這裡卻是一副出乎我們意料的景象。我們在這裡看不到任何古跡遺跡,能看到的,就是一眼望去綠瑩瑩的稻田。這裡的農戶家家大門都有重新砌過,據當地人介紹,這裡鄉村的改造是有政府大力支持、補貼的。

原來早在2015年5月,這裡就按計劃開展過 “開秧門”活動。

用“秧苗入田,秧門頓開,原鄉和林、水稻渠成”的“開秧門”儀式,展示川西水稻的農耕文化,找回川西人民曾經的傳統農耕氣息,結合農事活動和休閒旅遊度假,以及優質稻米品鑒等一系列活動,繼續打造以鄉村院落休閒體驗旅遊為代表的萬春另一名片。

萬春最有名的農產品不是花木,而是大蒜

萬春鎮的農產品,除了擁有自主品牌的稻米,還有擁有自主品牌的大蒜。2006年,溫江大蒜“紅七星”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其保護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而溫江大蒜的核心產區之一,就在萬春鎮和林村。

還是在和林村,我們在農戶家中看到很多大蒜架子,但是因為不是時節,所以並沒看到多少大蒜。當地人很得意的跟我們說,稻田種完稻穀種大蒜,抽了蒜台又可以種稻穀。這就是他們的“稻田文化”。

我們在位於和林村村委的一處展館中看到了很多關於和林村的農產品介紹。從當地人口中獲悉,除了打造“魚鳧尚品”品牌的大米、大蒜等農副產品,和林村還和創客空間積極聯手,聚焦鄉村農業領域的創業者們,實現鄉村農業專案的創新和孵化。

以川派盆景大師胡世勳為代表的萬春園林

溫江花木始于壽安,卻興于萬春。

在從壽安走出來的老一屆花木園林大師中,現今只有胡世勳大師了,而胡老自家的三邑園藝,正位於萬春鎮黃石村三組的生態大道旁。

“三邑”名字源于壽安鎮三邑村(今東嶽社區),由於胡老本身就是三邑人,所以這個源自家鄉的園林就取名為“三邑”。

九十年代初遷來萬春,除了交通資源更為便利之外,三邑園林也恰好趕上了花博會這一將川派盆景打出去的絕佳契機。

三邑園藝在2013年3月獲得了“首批成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也是成都市的第一個盆景技能大師工作室。

三邑園藝為工作室提供了場地和各種支援,場地中也採用了傳統中國園林手法,疊石、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古典建築,川派盆景和自然環境、風景園林的融合,“獲山水之怡,有靈泉之致”,是當代園林中不可多見的絕佳之筆。

花木是溫江的核心產業之一,萬春獨佔4.2萬畝。

溫江的農業產業中,把萬春建設成為花木園林生態旅遊度假區的核心區域,打造“一館一村一廊”(三邑盆景博物館、先鋒盆景村、成青盆景廊道)的特色景觀同時,也借助全國農業公園、成都市農耕文明實景博物館等項目,精心包裝開發紅七星大蒜、高品質無公害稻米、花卉精油等特色農業旅遊產品和品牌。

花香迷人,園林密佈的萬春鎮,借助農耕文化的力道,發展現代化旅遊體系,打造的最大品牌,就是名震川蜀大地,四海之內都小有名氣的“國色天鄉”主題樂園。

看今朝,國色天“香”沁萬春

說起現在的溫江,最響亮的一個旅遊品牌,就是位於萬春鎮的“國色天鄉”。早在2005年,國色天鄉就承辦了“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四川國際美食節”、“五一繽紛秀”、“環球科幻周”、“美在花城”、“06年超級女聲歌友會”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名噪海內外。

在國色天鄉帶動的現代化旅遊流量下,很顯然,依託傳統農業,發展耕作、花卉產業已經不再適宜了。萬春鎮已經行動起來,開始打造眾多的鄉村旅遊度假集群等等。

在萬春鎮的未來規劃中,“最美遊樂小鎮”的總體定位,就是從景區和商圈兩方面著手,以主題遊樂和鄉村旅遊度假為核心功能,兼顧特色都市農業、旅遊集散、高端商務服務功能的溫江生態旅遊發展核心,“宜業、宜居、宜遊” 生態型旅遊城鎮,創造千萬遊客的流量,和百億產值的經濟動力。

萬春鎮的旅遊生態層次,將是以國色天鄉主題遊樂為核心,形成江安省景觀帶、成青旅遊通道產業帶、花木生態度假休閒區、農耕文化體驗區、高端花木產業區等,充分利用了農耕文明和自然風光,以及農副產品、花卉產業的各方資源。

小插曲:萬春不僅有鹵菜,更有唐昌施鴨子

溫江鹵菜,和溫江酥糖一樣馳名川西。溫江鹵菜始于萬春,從晚清開始,這裡的鹵菜就開始逐漸形成品牌,聞名於川西地區,一直走到今天。

在萬春,鹵菜是個很悠久的特色。鹵菜之于萬春特色名吃,不啻于IFS之于春熙路,武侯祠之於錦裡。擁有百年歷史的特色鹵菜,經歷了風風雨雨,如今都已成為大型產業,在萬春獨樹一幟。

我們恰恰就是在不起眼的郫溫路上,卻獲得了意外驚喜。

有一家熱熱鬧鬧的蒼蠅攤攤,十分火爆,就是當地人都曉得的唐昌施鴨子。

我不知道在本期萬春鎮的地理志中寫唐昌的施鴨子品牌是否合適,但是“唐昌施鴨子”的的確確就在萬春鎮出現了,並且非常適應當地的民意水土。

結語

在古魚鳧國馳騁縱橫的金馬河、江安省一帶,萬春鎮已經立足於其活動中心的位置了。這個神秘的古國給萬春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帶遺址和些許文物,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明傳承和精神寄託。

我們種植花木,是為了響應魚鳧王“萬柳迎春”的號召,我們打造鄉村,是為了更好的發揚和傳承早期古蜀國漁獵到農耕文化的轉變。

從稻米、到大蒜,再到花木,我們可以遐想,即便是在古代,這片沃土上的人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多姿多彩。我們不能奢求古人就能創造今日的文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便是經歷過多災多難的“金溫江”,萬春在其歷史的進程上,至今都是一筆輝煌的色彩。

萬春的過去已經成為“金溫江”的一段輝煌,被刻在溫江的史籍上成為故事。

如今的萬春更是錦上添花,欣欣向榮。當我們走過這個小鎮,看到的也就是這樣的一個現代化小鎮而已。也許再過幾年,當我們再次來到這裡,就會看到一個比今天的萬春更加輝煌的天府原鄉。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