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武漢造”來啦,我們的目標是4個70%

武漢的目標是, 力爭到2021年, 全市實現“4個70%”, 即70%研發機構建在民營企業、70%研發人員在民營企業、70%科研投入來源於民營企業、70%專利產生于民營企業。

《支點》記者 李文卉

世界首座大型半潛式、智慧化深海“漁場”——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 是“武漢造”。

整整100年了!

1918年, 美國《豎琴家》雜誌刊載了一篇名為《中國的芝加哥》的文章, 稱“漢口在中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 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100年間, 作為美國中部最大的城市, 芝加哥的重工業非常發達, 並在1950年代達到頂峰,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新一輪城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策略。 直至新世紀初, 芝加哥逐漸成為國際航空運輸中心、美國新製造之都、金融貿易之都、會展之都, 基本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結構。

因經濟發展階段不同, 武漢的經濟轉型之路並未與芝加哥在時間上保持完全一致, 但在轉型道路上,

卻有相似的路徑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 武漢的經濟結構以重工業為主, 以武鋼、武重、武船為代表的“武字頭”企業, 參與奠定了新中國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後, 武漢逐步調整產業結構, 光穀橫空出世, 以光電子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續寫著武漢造的輝煌。

進入新世紀, 依託豐富的高校資源和區位優勢, 武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持續發力,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 一批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在武漢強勢崛起, 讓全國甚至全球驚呼:“新武漢造”時代已經到來。

傳統工業“智”能升級

2016年11月,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 集中開設“中國製造2025調研行”專欄, 以罕見的密度和力度,

關注了武漢的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

在央媒記者的筆下或鏡頭中, 顯示器、新能源汽車、光纖雷射器、人造血管、膠囊胃腸鏡機器人等眾多大眾工業品和高科技產品都打上了“武漢製造”的烙印, 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為代表的“新武漢造”, 成為武漢打造“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的最強底氣。

事實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武漢造”已是中國製造的代名詞。

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幾個五年計劃中, 武漢興建了武漢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長江大橋、青山熱電廠等大型重點項目, 這些“武字頭”的項目成為“武漢造”的代表, 並奠定了武漢重工業的基礎。 至1966年, 武漢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工業總量位居全國第五。

然而, 和其他一些老工業基地一樣, 在經濟轉型階段, 武漢的工業優勢慢慢減弱。 產業結構偏重, 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武漢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0世紀90年代, 曾在武漢工業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冶金、機械、紡織業, 逐漸被新型鋼鐵、汽車、高新技術產業所代替, “武漢造”正由製造向智造轉型。

這其中,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武船”)和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武漢船機”)就是典型代表。

今年6月, 世界三文魚養殖巨頭薩爾瑪集團的深海養殖漁場在挪威海域交付。 這個深海漁場採用全鋼結構, 直徑110米, 箱體總容量20多萬立方米,

結構總重6000多噸, 能抗12級颱風, 可在開放海域100-300米水深區域進行三文魚養殖, 工作配員僅7人, 設計養魚量 150 萬條。 其高度的自動化和智慧化, 被業界譽為開啟了人類深遠海養殖“新紀元”。 該專案由武船總承包。

2016年, 武漢船機傾力打造的“船海工程機電設備數位化車間”, 成為船舶行業唯一成功入圍國家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 業內人士認為, 這項價值4.5億元的智慧製造技術, 將改變傳統造船術。

實際上, 作為目前國內艦船特種裝備和民船配套設備製造的龍頭企業, 武漢船機早在2013年就已制定智慧製造實施規劃。 以“全面數位化+核心智慧化”為目標, 通過加工、裝配、焊接各個單元逐步突破, 武漢船機已實現了關鍵加工過程的智慧化。

更重要的是,智慧化改造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武漢船機董事長馬聚勇說:“智慧化的升級改造不僅降低了製造成本,還大大提高了工藝水準和加工精度。”

資料顯示,自2013年以來,武漢船機的訂單量和經濟總量以年均兩位數的百分比持續增長。

“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這句話曾在很長的時間裡,概括了武漢以鋼鐵業為絕對老大的經濟特徵。但現在,一切都變了。

2010年,武漢汽車產業超越鋼鐵,首次成為千億元量級的產業。此後,武漢平均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現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資訊技術製造、裝備製造、食品煙草、能源環保五大“千億產業”。

以武漢船機所在地青山武東為起點,繞行武漢市三環線半圈,剛好來到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片曾被漢陽鐵廠薰染的土地,經過長期發展,現已成為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以東風汽車為龍頭的7家汽車廠商的12個整車廠,20多家汽車相關研發機構,200多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這裡創造奇跡。

去年底,武漢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長春一起,正式入圍全國首批六個智慧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城市,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首批入選示範區專案建設的核心區。

由雷諾集團、東風雷諾汽車公司和武漢蔡甸生態發展集團共建的自動駕駛示範區,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後官湖畔,是中國第一個開放性的自動駕駛示範區。

“目前的發展,尚處於無人駕駛的第四階段,即自動駕駛階段,需要司機全程陪伴監控,以免發生意外。設立開放的示範區,就是測試無人駕駛所需要的技術裝備、道路信號等全套方案,並在未來的兩年裡為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持續積累經驗。”東風雷諾的相關工程師告訴《支點》記者。

新興產業從光穀走向世界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產業新引擎,是武漢市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又一重大舉措。

在武漢的東南角,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光穀,用30年的發展歷程,重新定義武漢的經濟規模、結構和品質,譜寫新的武漢奇跡。

武漢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武漢市資訊技術產業營收同比增長16.5%,其中,光穀光電子資訊產業實現總收入1173.7億元。

去年底,總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記憶體基地專案,在武漢未來科技城開工建設,這標誌著中國積體電路存儲晶片產業,在規模化發展上實現零的突破。這也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有史以來最大單體投資項目。

華星光電和武漢天馬兩個“面板大王”,總投資達630億元,成為武漢“螢幕製造”的中流砥柱;長飛科技讓中國之“光”穿透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南非、緬甸、印尼等多國設廠。如今,長飛科技的光纖、光纜及光纖預製棒三大主營業務,全面問鼎世界第一;依託創新驅動,烽火科技年銷售規模跨越300億元,光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綜合競爭力排名全部進入全球前五,其中光電子器件國內第一。

2016年,光穀生物產業總收入首次跨越1000億元臺階,蟬聯全國生物產業園區前三名。其中,人福醫藥國際化步伐不斷加碼,營業收入跨越百億大關,達123.31億元。

2010年,國家“千人計畫”專家、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代常走出實驗室,搬到光穀生物城,組建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稻米造血”的臨床前研究。經過持續攻堅,禾元生物全球首創的“稻米造血”生物技術——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現已獲國家食藥總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以人福醫藥、禾元生物為代表,光谷生物城目前有300多個新藥項目在研,40多個新藥進入臨床,其中3個為一類新藥。

“光穀生物城的很多制度在全國都是創新的。”人福醫藥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李前倫告訴《支點》記者,比如自主創業示範區條例每條都是乾貨,從制度層面保證了對企業的支援和服務。在研發、管理和投資方面,光穀生物城也會提供很好的發展環境和支持政策。此外,一些很細小但對企業來說又很重要的政策,如審批效率的提升,會給企業帶來實在的收益。

不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武漢在利用資本、發展“頂天立地”大企業和“鋪天蓋地”小微企業等方面還有不足,“創新是使技術成於資本,光穀的上市公司還不夠多,而矽谷有250家上市公司”。

“如果說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經濟發動機,浦東是長三角的經濟發動機的話,那麼,東湖高新區應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新經濟的發動機。”辜勝阻表示,光穀要搶抓創業創新示範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中部崛起、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五大機遇,成為武漢新民營經濟的先行區、示範區和重要集聚區。

新民營經濟引領“新武漢造”

搶抓機遇,關鍵在行動。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履新伊始,在肯定武漢市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發展短板。

今年1月,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首次提出要發展“新民營經濟”。2月16日,陳一新在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武漢與先進地區相比,民營經濟發展仍顯不足,國有與民營經濟兩條腿,民營經濟這條腿還顯得偏短。主要表現在: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夠大;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品牌和民營企業家不夠多;民營企業結構層次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政府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力度還不夠大。

新民營經濟是個新提法。對於“什麼是新民營經濟”“為什麼要發展新民營經濟”等一系列問題,在6月13日舉辦的武漢市新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陳一新作了系統回答。

陳一新對新民營經濟總結了八大特徵:創業主體新、產業領域新、發展動力新、融資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業模式新、市場需求新、治理結構新。其中,他提出新“四軍”的概念,即新民營經濟創業主體,大多是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這一類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創業創新者。

“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有天然優勢。就國家級高新區橫向比較而言,武漢的高新區研發機構高於北京中關村,遠遠高於天津、上海張江和深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企業家商幫也正在崛起。”辜勝阻對《支點》記者說。

不過,資料顯示,2016年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僅占GDP的42.5%,遠低於杭州、深圳等城市水準。目前,武漢百強民營企業中,有研發經費投入的僅60家;全市高科技民營企業共1900家,遠低於深圳的8000多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武漢企業僅8家,而杭州有50多家。

“武漢經濟結構的短板就是民營經濟發展不夠,現在要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就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短板。主要路徑有兩個,一是‘內生’,大力培育本土的新民營企業;二是‘外引’,通過開放,大力引進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企業。”辜勝阻建議。

確實,武漢掀起新民營經濟熱潮的消息一出,一批國內外知名人士便帶著專案和團隊來漢回應。馬雲、雷軍、陳東升、李東生、郭廣昌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家,以及巴里·馬歇爾、達尼埃爾·謝赫特曼、阿龍·切哈諾沃等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半年之內紛紛湧向武漢。

“還沒到武漢,5個區委書記已經和我取得聯繫;最晚一班航班到漢,市委組織部部長淩晨一點還在機場等我。一落地武漢,我感受到的是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招才引智勢頭。”“湖北老鄉”雷軍,已明顯感受到武漢市政府發展新民營經濟的誠意和決心。

武漢的目標是,力爭到2021年,全市實現“4個70%”,即70%研發機構建在民營企業、70%研發人員在民營企業、70%科研投入來源於民營企業、70%專利產生于民營企業。

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民營經濟將帶領“新武漢造”打造出更多的知名企業、品牌和企業家。

“第二總部”紮堆武漢

伴隨新民營經濟而來的,是多家知名企業與武漢的簽約。

任正非來了。3月18日,湖北省政府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出席簽約儀式。

李東生來了。3月31日,TCL集團旗下華星光電公司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簽訂合作協定,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出席。

跟以往招商引資不同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都將武漢作為其“第二總部”。武漢已出現“第二總部”加速紮堆現象。

早在2013年,國內基因科技巨頭華大基因,就已在光谷生物城成立生產中心。現在,在“基因之王”的版圖中,武漢已成為僅次於深圳的第二大研發生產總部。隨後,騰訊、華為、聯想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在武漢建立了研發中心。

今年6月29日,武漢市政府與小米科技、金山軟體、順為資本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小米武漢總部、“小米之家”銷售總部、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及管理公司等系列合作專案落戶光穀。

7月22日,在武漢市舉辦的“楚才回家”活動現場,摩拜單車、ofo小黃車、慕聲科技、跟誰學、江民科技、尚德機構、猿輔導、東方夢幻等8家當紅互聯網公司,都決定將總部或“第二總部”設在武漢。在日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這種現象並不多見。

自2012年以來,“楚才回家”活動已先後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國內城市舉辦了8場。去年,“楚才回家”活動成功走進美國矽谷;今年4月,“楚才回家”活動在英國倫敦舉行。過去5年,“楚才回家”活動已累計吸引超過1萬名楚才陸續回家鄉創新創業。

慕聲科技創始人俞辰坦言:“在小米CEO年會上,雷軍大力推薦武漢的投資創業環境;今年5月底,雷軍又率小米生態鏈77家企業創始人實地考察武漢;6月底,小米‘第二總部’落戶光穀。小米的‘磁吸效應’,武漢在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光谷的科技創新氛圍,吸引了慕聲來到光穀。”

電商“獨角獸”小紅書,也將在年內建成武漢總部。“不僅因為武漢是家鄉,更因為這座城市展現出來的發展動能與廣闊前景,特別是新民營經濟發展走上了高速路,政府對創業者、人才有著急切的渴望與支持。”小紅書聯合創始人曾秀蓮告訴《支點》記者,未來,小紅書希望能夠像騰訊、華為影響深圳一樣,為武漢這個城市注入更濃郁的互聯網氣息。

“第二總部”紮堆的背後,是武漢強大的氣場。“新武漢造”將在未來被賦予更多、更新的內涵與使命。

更重要的是,智慧化改造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武漢船機董事長馬聚勇說:“智慧化的升級改造不僅降低了製造成本,還大大提高了工藝水準和加工精度。”

資料顯示,自2013年以來,武漢船機的訂單量和經濟總量以年均兩位數的百分比持續增長。

“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這句話曾在很長的時間裡,概括了武漢以鋼鐵業為絕對老大的經濟特徵。但現在,一切都變了。

2010年,武漢汽車產業超越鋼鐵,首次成為千億元量級的產業。此後,武漢平均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現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資訊技術製造、裝備製造、食品煙草、能源環保五大“千億產業”。

以武漢船機所在地青山武東為起點,繞行武漢市三環線半圈,剛好來到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片曾被漢陽鐵廠薰染的土地,經過長期發展,現已成為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以東風汽車為龍頭的7家汽車廠商的12個整車廠,20多家汽車相關研發機構,200多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這裡創造奇跡。

去年底,武漢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長春一起,正式入圍全國首批六個智慧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城市,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首批入選示範區專案建設的核心區。

由雷諾集團、東風雷諾汽車公司和武漢蔡甸生態發展集團共建的自動駕駛示範區,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後官湖畔,是中國第一個開放性的自動駕駛示範區。

“目前的發展,尚處於無人駕駛的第四階段,即自動駕駛階段,需要司機全程陪伴監控,以免發生意外。設立開放的示範區,就是測試無人駕駛所需要的技術裝備、道路信號等全套方案,並在未來的兩年裡為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持續積累經驗。”東風雷諾的相關工程師告訴《支點》記者。

新興產業從光穀走向世界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產業新引擎,是武漢市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又一重大舉措。

在武漢的東南角,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光穀,用30年的發展歷程,重新定義武漢的經濟規模、結構和品質,譜寫新的武漢奇跡。

武漢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武漢市資訊技術產業營收同比增長16.5%,其中,光穀光電子資訊產業實現總收入1173.7億元。

去年底,總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記憶體基地專案,在武漢未來科技城開工建設,這標誌著中國積體電路存儲晶片產業,在規模化發展上實現零的突破。這也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有史以來最大單體投資項目。

華星光電和武漢天馬兩個“面板大王”,總投資達630億元,成為武漢“螢幕製造”的中流砥柱;長飛科技讓中國之“光”穿透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南非、緬甸、印尼等多國設廠。如今,長飛科技的光纖、光纜及光纖預製棒三大主營業務,全面問鼎世界第一;依託創新驅動,烽火科技年銷售規模跨越300億元,光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綜合競爭力排名全部進入全球前五,其中光電子器件國內第一。

2016年,光穀生物產業總收入首次跨越1000億元臺階,蟬聯全國生物產業園區前三名。其中,人福醫藥國際化步伐不斷加碼,營業收入跨越百億大關,達123.31億元。

2010年,國家“千人計畫”專家、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代常走出實驗室,搬到光穀生物城,組建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稻米造血”的臨床前研究。經過持續攻堅,禾元生物全球首創的“稻米造血”生物技術——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現已獲國家食藥總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以人福醫藥、禾元生物為代表,光谷生物城目前有300多個新藥項目在研,40多個新藥進入臨床,其中3個為一類新藥。

“光穀生物城的很多制度在全國都是創新的。”人福醫藥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李前倫告訴《支點》記者,比如自主創業示範區條例每條都是乾貨,從制度層面保證了對企業的支援和服務。在研發、管理和投資方面,光穀生物城也會提供很好的發展環境和支持政策。此外,一些很細小但對企業來說又很重要的政策,如審批效率的提升,會給企業帶來實在的收益。

不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武漢在利用資本、發展“頂天立地”大企業和“鋪天蓋地”小微企業等方面還有不足,“創新是使技術成於資本,光穀的上市公司還不夠多,而矽谷有250家上市公司”。

“如果說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經濟發動機,浦東是長三角的經濟發動機的話,那麼,東湖高新區應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新經濟的發動機。”辜勝阻表示,光穀要搶抓創業創新示範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中部崛起、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五大機遇,成為武漢新民營經濟的先行區、示範區和重要集聚區。

新民營經濟引領“新武漢造”

搶抓機遇,關鍵在行動。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履新伊始,在肯定武漢市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發展短板。

今年1月,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首次提出要發展“新民營經濟”。2月16日,陳一新在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武漢與先進地區相比,民營經濟發展仍顯不足,國有與民營經濟兩條腿,民營經濟這條腿還顯得偏短。主要表現在: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夠大;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品牌和民營企業家不夠多;民營企業結構層次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政府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力度還不夠大。

新民營經濟是個新提法。對於“什麼是新民營經濟”“為什麼要發展新民營經濟”等一系列問題,在6月13日舉辦的武漢市新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陳一新作了系統回答。

陳一新對新民營經濟總結了八大特徵:創業主體新、產業領域新、發展動力新、融資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業模式新、市場需求新、治理結構新。其中,他提出新“四軍”的概念,即新民營經濟創業主體,大多是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這一類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創業創新者。

“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有天然優勢。就國家級高新區橫向比較而言,武漢的高新區研發機構高於北京中關村,遠遠高於天津、上海張江和深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企業家商幫也正在崛起。”辜勝阻對《支點》記者說。

不過,資料顯示,2016年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僅占GDP的42.5%,遠低於杭州、深圳等城市水準。目前,武漢百強民營企業中,有研發經費投入的僅60家;全市高科技民營企業共1900家,遠低於深圳的8000多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武漢企業僅8家,而杭州有50多家。

“武漢經濟結構的短板就是民營經濟發展不夠,現在要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就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短板。主要路徑有兩個,一是‘內生’,大力培育本土的新民營企業;二是‘外引’,通過開放,大力引進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企業。”辜勝阻建議。

確實,武漢掀起新民營經濟熱潮的消息一出,一批國內外知名人士便帶著專案和團隊來漢回應。馬雲、雷軍、陳東升、李東生、郭廣昌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家,以及巴里·馬歇爾、達尼埃爾·謝赫特曼、阿龍·切哈諾沃等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半年之內紛紛湧向武漢。

“還沒到武漢,5個區委書記已經和我取得聯繫;最晚一班航班到漢,市委組織部部長淩晨一點還在機場等我。一落地武漢,我感受到的是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招才引智勢頭。”“湖北老鄉”雷軍,已明顯感受到武漢市政府發展新民營經濟的誠意和決心。

武漢的目標是,力爭到2021年,全市實現“4個70%”,即70%研發機構建在民營企業、70%研發人員在民營企業、70%科研投入來源於民營企業、70%專利產生于民營企業。

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民營經濟將帶領“新武漢造”打造出更多的知名企業、品牌和企業家。

“第二總部”紮堆武漢

伴隨新民營經濟而來的,是多家知名企業與武漢的簽約。

任正非來了。3月18日,湖北省政府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出席簽約儀式。

李東生來了。3月31日,TCL集團旗下華星光電公司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簽訂合作協定,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出席。

跟以往招商引資不同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都將武漢作為其“第二總部”。武漢已出現“第二總部”加速紮堆現象。

早在2013年,國內基因科技巨頭華大基因,就已在光谷生物城成立生產中心。現在,在“基因之王”的版圖中,武漢已成為僅次於深圳的第二大研發生產總部。隨後,騰訊、華為、聯想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在武漢建立了研發中心。

今年6月29日,武漢市政府與小米科技、金山軟體、順為資本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小米武漢總部、“小米之家”銷售總部、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及管理公司等系列合作專案落戶光穀。

7月22日,在武漢市舉辦的“楚才回家”活動現場,摩拜單車、ofo小黃車、慕聲科技、跟誰學、江民科技、尚德機構、猿輔導、東方夢幻等8家當紅互聯網公司,都決定將總部或“第二總部”設在武漢。在日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這種現象並不多見。

自2012年以來,“楚才回家”活動已先後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國內城市舉辦了8場。去年,“楚才回家”活動成功走進美國矽谷;今年4月,“楚才回家”活動在英國倫敦舉行。過去5年,“楚才回家”活動已累計吸引超過1萬名楚才陸續回家鄉創新創業。

慕聲科技創始人俞辰坦言:“在小米CEO年會上,雷軍大力推薦武漢的投資創業環境;今年5月底,雷軍又率小米生態鏈77家企業創始人實地考察武漢;6月底,小米‘第二總部’落戶光穀。小米的‘磁吸效應’,武漢在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光谷的科技創新氛圍,吸引了慕聲來到光穀。”

電商“獨角獸”小紅書,也將在年內建成武漢總部。“不僅因為武漢是家鄉,更因為這座城市展現出來的發展動能與廣闊前景,特別是新民營經濟發展走上了高速路,政府對創業者、人才有著急切的渴望與支持。”小紅書聯合創始人曾秀蓮告訴《支點》記者,未來,小紅書希望能夠像騰訊、華為影響深圳一樣,為武漢這個城市注入更濃郁的互聯網氣息。

“第二總部”紮堆的背後,是武漢強大的氣場。“新武漢造”將在未來被賦予更多、更新的內涵與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