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觀影|熱門電視劇背後的時代風氣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 即可關注本公號。

在上週末筆者的《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書新書首發會上, 一位讀者朋友站起來問我和幾位嘉賓:怎麼看待當下《琅琊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電視劇的熱播?這樣一個問題, 不由讓我想起了不同時代流行的不同類型的熱門電視劇, 這些熱門電視劇背後, 是不是也能反映出某種時代風氣的演化與變遷呢?雖然沒有進行嚴格的實證分析, 但我相信這樣的論斷, 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

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例, 當時最為流行的電視劇, 莫過於老版的《西遊記》和《紅樓夢》。 如果說《西遊記》寄託的, 是一種自由奔放的人生理想與“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道精神的話, 那麼《紅樓夢》所展現的, 則既有對以詩詞、美食、雅致生活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歌頌, 又有對於充斥著等級秩序、道學思想和言行不一的傳統文化中糟粕因素的另一面的批判。

這兩部名著改編電視劇, 在那個被稱為理想主義濫觴的八十年代裡的流行, 跟當時文革過後反思傳統、珍視文化精髓, 以及探索中國富強安定之路的時代氛圍, 緊密相連。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 最為流行的電視劇,

從《西遊記》和《紅樓夢》, 變成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中國的古典四大名著, 分別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流行, 這絕對不是偶然的。 無論是《水滸傳》對於民間暴力的大力宣揚, 還是《三國演義》裡所充斥著的權謀與鬥爭, 與九十年代市場經濟改革深入開展之後, 社會競爭明顯加劇、社會各階層逐利意識的顯著增強, 和各階層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 都有著直接的對應關係。 尤其是對於1998年國企改革之後下崗的幾千萬工人來說, 觀看《水滸傳》這樣的宣揚民間抗暴的電視劇, 對於其因遭受弱勢待遇帶來的不公情緒來說, 是一種很好的“減壓閥”(美國社會學家科塞語)。

而到了本世紀初, 諸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歷史類電視劇的熱播, 則反映出社會各界, 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二三十年的時代背景下, 反思中國接下來的發展策略與前途, 反思國家發展面臨的憂與思的一種時代思潮。 這樣的時代思潮, 跟知識界的左右分野、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拉大, 以及國內外部分學者所秉承的“中國崩潰論”等,

都緊密相連。

最後要說的, 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儘管也有新版《三國》、《廉吏于成龍》這樣的歷史類電視劇取得了較好的收視率, 但是它們已經不再是電視劇市場中的主導產品;取而代之的則是前面提到的《琅琊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電視劇。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往往由網路小說而非名著或者純文學作品改編;主打青春偶像,注重年輕和所謂“顏值”;更為關注主人公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發展,相對淡化社會、歷史層面的宏大敘事。這些熱播電視劇與之前各個時代熱播電視劇的不同,充分體現了新一代的90後、00後的年輕人關注“小我”、弱化家國情懷和社會關注、偏好輕閱讀或者所謂“悅讀”、深受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傳播機制支配和影響的諸多特點。

問題是:這樣的轉變,真的完完全全是一種進步嗎?

相信每位讀者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7.3.21晚作于竹林齋

(本文即將刊發于《江海晚報》的“文化視點”專欄,配圖來源於豆瓣網電影頻道。)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往往由網路小說而非名著或者純文學作品改編;主打青春偶像,注重年輕和所謂“顏值”;更為關注主人公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發展,相對淡化社會、歷史層面的宏大敘事。這些熱播電視劇與之前各個時代熱播電視劇的不同,充分體現了新一代的90後、00後的年輕人關注“小我”、弱化家國情懷和社會關注、偏好輕閱讀或者所謂“悅讀”、深受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傳播機制支配和影響的諸多特點。

問題是:這樣的轉變,真的完完全全是一種進步嗎?

相信每位讀者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7.3.21晚作于竹林齋

(本文即將刊發于《江海晚報》的“文化視點”專欄,配圖來源於豆瓣網電影頻道。)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