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消防志

現代社會,

一旦起火,

我們可以撥打“119”火警電話報警,

很快就會有消防隊員前來滅火。

而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

人們又是如何防火的呢?

下面小編來帶大家走進古代消防。

古代政府中掌管火事的部門早已有之, 周朝時稱司煊、司耀, 宋朝稱軍巡鋪、防隅, 元明時期稱救火兵丁, 清朝初年稱防範火班。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消防”一詞從日本舶來, 才有消防隊之稱。

我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出現在宋朝,

宋仁宗即位後, 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 挑選精幹軍士, 建立軍巡鋪。 《東京夢華錄》記載, “每坊巷三百步許, 有軍巡鋪房一所, 鋪兵五人”, 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 技精、藝高、膽大、責任心強,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 督促居民按時熄燈, 消防火災隱患。 為及時發現火警, 軍巡鋪還在“高處磚砌望火樓, 樓上有人卓望”。 鋪兵輪流更替, 晝夜值班, 風雨寒暑不避。 發現火警, 及時報告, 在撲救中, 各支部隊配合密切, 有的警戒彈壓, 維持秩序:有的救護, 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 紋絲不亂。 故而“每遇火發撲救, 須臾便滅”, “不勞百姓”。

軍巡鋪的職責, 既在滅火, 又在防火。 當時“京都禁火甚嚴”, 時至夜半, 不論官宦、百姓均須定時熄燈, 不得違逆。 夜間巡鋪兵士走街串巷, 檢查監督火禁的執行情況。 如有夜間祭奠死亡者, 均須在子夜以後進行, 並事先報告軍巡鋪, 使鋪兵記錄在案, 以免誤將祭祀燒紙錢當作火警, 在城內引起驚恐混亂, 仁宗時, 樞密使狄青夜中奠祭,

因疏忽未向軍巡鋪報告, 被望火樓上的軍士發現, 急忙通知鋪兵出動, 鬧了一場虛驚, 狄青為此深感不安。

為激勵消防隊員在滅火中奮力向前, 宋朝政府還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 對那些勇敢滅火的“支給犒賞”, 對那些在滅火中受傷的“差醫診治”,

休假療養, 對“怠忽職守, 不聽命令, 貪生怕死者, 定依軍法治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