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犯罪片拍成這樣誰敢不看?

近兩年, 波蘭電影異軍突起。

比如《沃倫》, 完全可以說是2017年最震撼的電影, 沒有之一。

最近又一部佳作襲來——

《我是殺人犯》

豆瓣7.4分。

相比主流商業片,

東歐電影如同域外奇人, 完全是另外一個體系。

東歐的天才們善於以小見大, 深挖光怪陸離的眾生相。

本片得到了第20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的殊榮。

(導演丨馬切伊·佩普日察)

獲獎評語這樣說——

導演巧妙的駕馭了故事、表演以及電影的方方面面,

把我們帶入一個在黑暗和人類戲劇中, 既顯而易見又充滿吸引力的世界。

黑暗——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底色。

(建築猶如野獸的巨口, 吞噬渺小的主角)

1977年, 一座波蘭小城, 被一宗連環殺人案攪得人心惶惶。

命案現場, 除了被害婦女的屍體和鮮血,

竟然找不到任何線索。

兇手更向媒體揚言:要殺害30名婦女, 以此獻祭波蘭共和國30年誕辰。

殘忍、血腥、瘋狂、禽獸。

直到又一位受害者屍體出現, 這下就連首都華沙的高層都坐不住了。

因為死者並不是普通人, 她可是華沙工党第一書記的侄女。

軍官雅努什臨危受命,

負責重案組。

他讓下屬男扮女裝當誘餌, 在夜晚郊外來回晃悠。

結果——慘劇照發不誤, 距離他們只有100米的距離, 這臉打的!

他還借用當時最先進的電腦技術, 對罪犯進行心理側寫。

結果——上司滿懷期待的來視察工作, 剛按下開關, 電腦死機, 又打臉!

那乾脆拿出100萬懸賞試試。

100萬在70年代的波蘭買車買房綽綽有餘, 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字。

結果——舉報信如雪片, 舉報電話接到爆, 卻都是大忽悠。

三板斧用完, 雅努什開始無計可施。

老百姓、媒體乃至上司, 三股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

這個時候, 哪怕是捕風捉影, 也好過無所作為的罵聲。

很不幸,嫌疑人沃爾克進入了他的視線。

從懷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劇情發展到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進度條,影片還有三分之二。

前戲剛剛結束,正戲剛剛開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調查會讓你有捧腹大笑,那麼之後的差人手段會讓你不寒而慄。

沃爾克是兇手嗎?無論警方怎麼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證據。

越往後,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錯、人、了!

影片的聚焦點由辦案向製造偽證過度。

人民需要一個兇手,政府需要一個兇手,輿論需要一個兇手,於是,兇手就出現了。

本片的背景音樂是一大槽點,聽起來刺耳。

番叔卻覺得這正是導演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為越是尷尬的配樂,越能顯得辦案人員的荒誕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風暴的中心。

(劊子手丨雅努什)

片中,他不斷地吸煙——

辦公室、小餐廳、家、乃至情人的閨房,吞雲吐霧是他的招牌動作。

一個男人複雜的眼神,在煙霧中向我們迎面撲來。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掙扎于黑與白之間,卻被巨大的力量裹挾,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對這個力量濃墨重彩,比員警辦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網,上司很高興,帶他去面見工黨大佬。

大人物非常滿意,升職加薪不是夢,還有重賞——

一台電視機。

70年代,電視機可是絕對的奢侈品,放在波蘭,同樣如此,這是重賞。

(電視螢幕中的倒影,籠中之人)

還有,一棟大別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著嘈雜的火車站,現在搬到新家,又安靜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經成了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導演馬切伊最厲害的是,他敘事並非咆哮忿怒狀,而是和他揭示的物件有一個克制的距離,給觀眾回味的空間。

壞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變壞的環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偉光正的形象。有一場戲呼應巧妙:

開始,他跟兒子掰手腕,寸步不讓,兒子必輸。

(堅定的眼神)

尾聲時,跟兒子掰手腕,雅努什猶豫不決,兒子當然贏。

(頹唐的眼神)

作為男人,他辦案的過程就是底氣逐漸喪失的過程。

一個無辜嫁禍的員警,有什麼資格給兒子言傳身教?

導演沒有明說,臺詞沒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們看得出來。

雅努什還只是一個點,他要串起眾生相。腹黑的不止他一個。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無辜的,證據是捏造的,卻敢將錯就錯,一黑到底。

為了什麼?

大人物的施壓、輿論的咆哮、以及自己這頂烏紗帽。

辦案的員警難道就不知道嗎?

有些是揣明白裝糊塗,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點良知的,也自忖無力抗衡背後的力量。

他們用軟弱,點輟了一場彌天大謊。

(來自大人物的壓力)

法官呢?呵呵。

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背叛司法精神,簽死刑判決。

受害人沃爾克的妻子,同樣成了幫兇。

她天真的以為,只要出庭作偽證,必會拿到那100萬賞金。

她和丈夫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磣到可用他丈夫的命來換錢。

就連小兒子和小女兒都被哄騙上庭作偽證,當他們長大成人,該如何面對童年的創傷?

在製造殺人犯的過程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成了兇手。

片名叫《我是殺人犯》,其實細想一下,這裡的“我”也可指“我們”。

沃爾克臨死之前,跟雅努什有過一次見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離,弱弱吐出一句話:

我殺了那些婦女嗎?

雅努什目光閃爍,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這一幕,是對受害人靈魂的致命打擊。

人人都說他是兇手,以至於,連他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

洗腦,果然擁有可怕的力量。

絞刑,就在警察局的車庫進行。

一個無辜的好人,就這麼一步一步被推上絞刑架。

那一刻,劊子手雅努什會想起什麼?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導演馬切伊當然知道,真實才會有萬鈞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個時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權柄、明哲保身的員警、利慾薰心的權貴,保持沉默的烏合之眾,以上,都是波蘭歷史上刻骨銘心的傷痕。

人性的黑我們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敗塗地,則不可理喻。

司法,本該是罪惡的緊箍咒,一旦失靈,誰來保護人民?

超級英雄?江湖俠客?別逗了!

影片的最後一幕,最震撼。

當年的調查辦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覽館,牆上貼著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兇手的臉模剛好就在旁邊,供所有參觀者狠狠唾棄。

多年後,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來。

獨步走到臉模前,他凝視著沃爾克,沃爾克也凝視著他。

無聲的內疚與無聲的呐喊,跨越時光的距離,在這一刻碰撞。

這個結尾,跟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有點像——

扮演員警的宋康昊回到當年的麥田,風光如故,只是物是人非。

路過的少女告訴他,兇手不久前也來過,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

宋康昊整個人都定住了,忽然淚光閃爍,影片就此結束。

這個鏡頭只有幾秒,直到現在,番叔仍然記憶猶新。

所幸,波蘭政府已於1990年拆除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展覽館。

但製造殺人犯的劊子手們,必將一生一世活在殺人回憶之中。

兇手只有一個嗎?兇手只是雅努什嗎?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兇手,是這個一直下沉的世界。

也好過無所作為的罵聲。

很不幸,嫌疑人沃爾克進入了他的視線。

從懷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劇情發展到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進度條,影片還有三分之二。

前戲剛剛結束,正戲剛剛開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調查會讓你有捧腹大笑,那麼之後的差人手段會讓你不寒而慄。

沃爾克是兇手嗎?無論警方怎麼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證據。

越往後,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錯、人、了!

影片的聚焦點由辦案向製造偽證過度。

人民需要一個兇手,政府需要一個兇手,輿論需要一個兇手,於是,兇手就出現了。

本片的背景音樂是一大槽點,聽起來刺耳。

番叔卻覺得這正是導演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為越是尷尬的配樂,越能顯得辦案人員的荒誕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風暴的中心。

(劊子手丨雅努什)

片中,他不斷地吸煙——

辦公室、小餐廳、家、乃至情人的閨房,吞雲吐霧是他的招牌動作。

一個男人複雜的眼神,在煙霧中向我們迎面撲來。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掙扎于黑與白之間,卻被巨大的力量裹挾,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對這個力量濃墨重彩,比員警辦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網,上司很高興,帶他去面見工黨大佬。

大人物非常滿意,升職加薪不是夢,還有重賞——

一台電視機。

70年代,電視機可是絕對的奢侈品,放在波蘭,同樣如此,這是重賞。

(電視螢幕中的倒影,籠中之人)

還有,一棟大別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著嘈雜的火車站,現在搬到新家,又安靜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經成了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導演馬切伊最厲害的是,他敘事並非咆哮忿怒狀,而是和他揭示的物件有一個克制的距離,給觀眾回味的空間。

壞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變壞的環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偉光正的形象。有一場戲呼應巧妙:

開始,他跟兒子掰手腕,寸步不讓,兒子必輸。

(堅定的眼神)

尾聲時,跟兒子掰手腕,雅努什猶豫不決,兒子當然贏。

(頹唐的眼神)

作為男人,他辦案的過程就是底氣逐漸喪失的過程。

一個無辜嫁禍的員警,有什麼資格給兒子言傳身教?

導演沒有明說,臺詞沒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們看得出來。

雅努什還只是一個點,他要串起眾生相。腹黑的不止他一個。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無辜的,證據是捏造的,卻敢將錯就錯,一黑到底。

為了什麼?

大人物的施壓、輿論的咆哮、以及自己這頂烏紗帽。

辦案的員警難道就不知道嗎?

有些是揣明白裝糊塗,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點良知的,也自忖無力抗衡背後的力量。

他們用軟弱,點輟了一場彌天大謊。

(來自大人物的壓力)

法官呢?呵呵。

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背叛司法精神,簽死刑判決。

受害人沃爾克的妻子,同樣成了幫兇。

她天真的以為,只要出庭作偽證,必會拿到那100萬賞金。

她和丈夫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磣到可用他丈夫的命來換錢。

就連小兒子和小女兒都被哄騙上庭作偽證,當他們長大成人,該如何面對童年的創傷?

在製造殺人犯的過程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成了兇手。

片名叫《我是殺人犯》,其實細想一下,這裡的“我”也可指“我們”。

沃爾克臨死之前,跟雅努什有過一次見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離,弱弱吐出一句話:

我殺了那些婦女嗎?

雅努什目光閃爍,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這一幕,是對受害人靈魂的致命打擊。

人人都說他是兇手,以至於,連他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

洗腦,果然擁有可怕的力量。

絞刑,就在警察局的車庫進行。

一個無辜的好人,就這麼一步一步被推上絞刑架。

那一刻,劊子手雅努什會想起什麼?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導演馬切伊當然知道,真實才會有萬鈞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個時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權柄、明哲保身的員警、利慾薰心的權貴,保持沉默的烏合之眾,以上,都是波蘭歷史上刻骨銘心的傷痕。

人性的黑我們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敗塗地,則不可理喻。

司法,本該是罪惡的緊箍咒,一旦失靈,誰來保護人民?

超級英雄?江湖俠客?別逗了!

影片的最後一幕,最震撼。

當年的調查辦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覽館,牆上貼著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兇手的臉模剛好就在旁邊,供所有參觀者狠狠唾棄。

多年後,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來。

獨步走到臉模前,他凝視著沃爾克,沃爾克也凝視著他。

無聲的內疚與無聲的呐喊,跨越時光的距離,在這一刻碰撞。

這個結尾,跟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有點像——

扮演員警的宋康昊回到當年的麥田,風光如故,只是物是人非。

路過的少女告訴他,兇手不久前也來過,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

宋康昊整個人都定住了,忽然淚光閃爍,影片就此結束。

這個鏡頭只有幾秒,直到現在,番叔仍然記憶猶新。

所幸,波蘭政府已於1990年拆除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展覽館。

但製造殺人犯的劊子手們,必將一生一世活在殺人回憶之中。

兇手只有一個嗎?兇手只是雅努什嗎?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兇手,是這個一直下沉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