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加油,佐丹奴!

來源 | 陳列共和(ID:chenliegonghe)

佐丹奴, 想當年也是紅極一時的牌子貨, 不瞞你們說, 共和君現在衣櫃裡還有一件佐丹奴的T恤, 穿三年了, 不變形不掉色, 品質杠杠的。 你們說, 這些曾經叱吒一時的“香港貨”, 如今怎麼就變成“大路貨”呢……

十年前, 佐丹奴也是和班尼路、森馬、美特斯邦威等青春休閒品牌一樣佔領商圈要地的狠角色。

GIORDANO, 佐丹奴, 一股撲鼻而來的資本主義氣息。 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知道,

2005年的時候, 全女神、張東健、rain、李孝利都代言過佐丹奴。

不知道在你們那是不是這樣, 共和君在家那邊的市中心總是能看到佐丹奴和班尼路結伴出現, 一度以為他們是同一家公司的。

郭敬明也常在書裡寫過:

無數前來上海旅遊的外地人眼中, 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條被電視節目報導了無數遍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 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艦店, 都閃動著巨大的電子螢幕。 滿大街的金銀樓裡, 黃金鏈子一根比一根粗。 無數的行人舉起相機, 閃光燈哢嚓哢嚓閃成一片。

——節選自郭敬明《小時代1.0折紙時代》

不過也是, 畢竟同屬港資品牌嘛。

佐丹奴, 和班尼路一樣誕生於1981年, 由香港商人黎智英創辦。 一開始只是從事批發業務, 兩年後才開了第一家零售專賣店, 後來1991年在香港上市, 次年就進入內地市場, 和班尼路一樣, 第一家店也開在了廣州。

打著“沒有陌生人的世界”這句廣告語, 佐丹奴走進了千家萬戶, 成了不少人眼裡的“名牌貨”, 為啥?

這個背景, 要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

在那個供不應求、買布都需要布票的年代, “牌子”這東西就是一紙空談而已, 有得穿就不錯了, 還要啥自行車啊。

到1984年全國廢除布票之後, 改革開放,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製造加工企業也進入了全球服裝產業鏈的底端,開始給海外品牌做代加工。

到90年代初,人們的品牌意識才慢慢蘇醒,許多給海外品牌做代加工的企業突然意識到:一個商標原來那麼值錢?!我們咋不自己做一個呢?於是一大批國內服飾品牌應運而生,美邦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佐丹奴呢?香港的製造業早是60年代末第二次產業專業的時候就開始發展,改革開放之後,許多品牌進入中國,當時香港還沒回歸,佐丹奴算進入得比較早的。

人們追求新興生活方式,而服飾作為最能體現生活方式的視窗,品牌像是貼在人身上的標籤。還記得小時候,班上哪個同學穿了班尼路佐丹奴,那一定是公認的大款了。

憑著人們追求品牌的這股熱潮,一大批服飾品牌迅速佔領市場,佐丹奴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成為大牌,不光是因為它的港資身份,那個時候誰會知道它是不是香港來的,都是從終端店鋪瞭解的最直觀嘛,所以佐丹奴的店鋪陳列在當時是相當洋氣的。

後來又人稱佐丹奴為“亞洲的GAP”,因為店鋪陳列模仿GAP。在今天看著或許一般般,但是在十年前沒有多少“陳列”概念的內地市場,這樣的陳列比起其他街頭小店看著就有視覺衝擊力。

佐丹奴的優良的產品品質與卓越的服務品質也是深受人們喜歡的原因,所以在那幾年,佐丹奴在內地混得風生水起 —— 截止2011年,佐丹奴的門店達到峰值2671家。

2012年以後呢?

2012年,大概是所有服飾企業都不願回想的一年。從2000年到2011年間,國際品牌也在不斷湧入,中國本土品牌森馬、美邦之流也隨之崛起,然而都是大家跑馬圈地式的經營策略,加上門店趨向飽和,惡性競爭手段層出不窮,2012年的中國服裝市場正式走向拐點。

關店潮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原本隨處可見的佐丹奴,至少關了200家店。不願坐以待斃,佐丹奴積極探索轉型。

早在2005年,佐丹奴時任投資者關係主管William Yue就曾公開表示,“佐丹奴將逐漸把重心放在高端市場,所以我們不會糾纏於低端市場的競爭。” 那個時候,佐丹奴旗下的品牌Giordano Ladies正好主打高端女裝市場。

事實證明,該品牌收入還算理想,2015年與2016年的收入都呈上升趨勢,大家都以為佐丹奴應該會加大對Giordano Ladies的投入,結果這個品牌卻沒發展起來,去年收入也只占整個集團銷售額的8%。

後來再派出 Concepts one 進軍高端市場也不行了,屢屢受挫。

只好在2015年轉頭推出低端品牌Beau Monde,這個品牌的定價在29元~99元之間,可惜市場表現也不怎麼樣。

雙重打擊下,為了保住市場,去年佐丹奴推出免費加盟的模式,即加盟商加盟佐丹奴不會被收取加盟費,計畫在內地開100-200家加盟店。

但是由於它在一線城市已經失寵了,佐丹奴只好將擴張中心轉移到中國三四線城市以及東南亞市場。

國內計畫有沒有達成,共和君不清楚,但是它在東南亞卻生活得挺好的——截止今年上半年,佐丹奴銷售額同比增長3.4%至26.18億港元,淨利潤則同比上漲20.1%,其中東南亞地區增幅最大。

增長的同時,佐丹奴也透露,它會加快現有門店的翻新計畫,並為顧客提供更佳的購物環境,從而提高其售價。

但是,這樣真的有用嗎?佐丹奴真正沒落的原因不是地段不好(原先位於一線城市),不是陳列不好(模仿GAP),更不是供應鏈與產品品質的問題。

究其根本,港資品牌的沒落是產品創新力不足,缺乏對消費者需求與市場的研究,沒有基於服裝消費的變革來掌握轉型升級的趨勢。

不在產品開發上使力,卻想通過門店翻新來提高溢價率,消費者會接受這種做法嗎?

要說轉戰三四線城市和東南亞,看起來也像是一種飲鴆止渴的逃避式努力。

因為其它國外快時尚品牌如Zara、H&M、優衣庫們也幾乎都在入侵中國三四線城市與東南亞,而且他們除了加快上新速度,還在不斷推出聯名款,豐富各種線上線下的行銷活動,同樣也在控制成本。

優衣庫 × 任天堂▼

H&M × KENZO▼

現在佐丹奴能躲到東南亞,等Zara、優衣庫們到東南亞了,佐丹奴又能躲到哪裡去呢?忽然想起佐丹奴的願景: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服飾零售品牌!現在卻有點狼狽…

看著從前熟悉的青春休閒品牌一個個在眼前消失,共和君感覺心裡很心酸。不知道佐丹奴還能不能打翻身仗,但那個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已經永遠過去了,只有真正抓住消費者需求的品牌,才能真正抓住消費者的心。

加油,佐丹奴!不願說再見,那都是青春啊。

來源 | 陳列共和(ID:chenliegonghe)

改革開放,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製造加工企業也進入了全球服裝產業鏈的底端,開始給海外品牌做代加工。

到90年代初,人們的品牌意識才慢慢蘇醒,許多給海外品牌做代加工的企業突然意識到:一個商標原來那麼值錢?!我們咋不自己做一個呢?於是一大批國內服飾品牌應運而生,美邦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佐丹奴呢?香港的製造業早是60年代末第二次產業專業的時候就開始發展,改革開放之後,許多品牌進入中國,當時香港還沒回歸,佐丹奴算進入得比較早的。

人們追求新興生活方式,而服飾作為最能體現生活方式的視窗,品牌像是貼在人身上的標籤。還記得小時候,班上哪個同學穿了班尼路佐丹奴,那一定是公認的大款了。

憑著人們追求品牌的這股熱潮,一大批服飾品牌迅速佔領市場,佐丹奴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成為大牌,不光是因為它的港資身份,那個時候誰會知道它是不是香港來的,都是從終端店鋪瞭解的最直觀嘛,所以佐丹奴的店鋪陳列在當時是相當洋氣的。

後來又人稱佐丹奴為“亞洲的GAP”,因為店鋪陳列模仿GAP。在今天看著或許一般般,但是在十年前沒有多少“陳列”概念的內地市場,這樣的陳列比起其他街頭小店看著就有視覺衝擊力。

佐丹奴的優良的產品品質與卓越的服務品質也是深受人們喜歡的原因,所以在那幾年,佐丹奴在內地混得風生水起 —— 截止2011年,佐丹奴的門店達到峰值2671家。

2012年以後呢?

2012年,大概是所有服飾企業都不願回想的一年。從2000年到2011年間,國際品牌也在不斷湧入,中國本土品牌森馬、美邦之流也隨之崛起,然而都是大家跑馬圈地式的經營策略,加上門店趨向飽和,惡性競爭手段層出不窮,2012年的中國服裝市場正式走向拐點。

關店潮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原本隨處可見的佐丹奴,至少關了200家店。不願坐以待斃,佐丹奴積極探索轉型。

早在2005年,佐丹奴時任投資者關係主管William Yue就曾公開表示,“佐丹奴將逐漸把重心放在高端市場,所以我們不會糾纏於低端市場的競爭。” 那個時候,佐丹奴旗下的品牌Giordano Ladies正好主打高端女裝市場。

事實證明,該品牌收入還算理想,2015年與2016年的收入都呈上升趨勢,大家都以為佐丹奴應該會加大對Giordano Ladies的投入,結果這個品牌卻沒發展起來,去年收入也只占整個集團銷售額的8%。

後來再派出 Concepts one 進軍高端市場也不行了,屢屢受挫。

只好在2015年轉頭推出低端品牌Beau Monde,這個品牌的定價在29元~99元之間,可惜市場表現也不怎麼樣。

雙重打擊下,為了保住市場,去年佐丹奴推出免費加盟的模式,即加盟商加盟佐丹奴不會被收取加盟費,計畫在內地開100-200家加盟店。

但是由於它在一線城市已經失寵了,佐丹奴只好將擴張中心轉移到中國三四線城市以及東南亞市場。

國內計畫有沒有達成,共和君不清楚,但是它在東南亞卻生活得挺好的——截止今年上半年,佐丹奴銷售額同比增長3.4%至26.18億港元,淨利潤則同比上漲20.1%,其中東南亞地區增幅最大。

增長的同時,佐丹奴也透露,它會加快現有門店的翻新計畫,並為顧客提供更佳的購物環境,從而提高其售價。

但是,這樣真的有用嗎?佐丹奴真正沒落的原因不是地段不好(原先位於一線城市),不是陳列不好(模仿GAP),更不是供應鏈與產品品質的問題。

究其根本,港資品牌的沒落是產品創新力不足,缺乏對消費者需求與市場的研究,沒有基於服裝消費的變革來掌握轉型升級的趨勢。

不在產品開發上使力,卻想通過門店翻新來提高溢價率,消費者會接受這種做法嗎?

要說轉戰三四線城市和東南亞,看起來也像是一種飲鴆止渴的逃避式努力。

因為其它國外快時尚品牌如Zara、H&M、優衣庫們也幾乎都在入侵中國三四線城市與東南亞,而且他們除了加快上新速度,還在不斷推出聯名款,豐富各種線上線下的行銷活動,同樣也在控制成本。

優衣庫 × 任天堂▼

H&M × KENZO▼

現在佐丹奴能躲到東南亞,等Zara、優衣庫們到東南亞了,佐丹奴又能躲到哪裡去呢?忽然想起佐丹奴的願景: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服飾零售品牌!現在卻有點狼狽…

看著從前熟悉的青春休閒品牌一個個在眼前消失,共和君感覺心裡很心酸。不知道佐丹奴還能不能打翻身仗,但那個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已經永遠過去了,只有真正抓住消費者需求的品牌,才能真正抓住消費者的心。

加油,佐丹奴!不願說再見,那都是青春啊。

來源 | 陳列共和(ID:chenliegongh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