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寶工藝雲南斑銅的700年滄桑流轉

在雲南會澤縣,有一門叫斑銅的手藝,它同賭石一樣, 可以讓人經歷一貧如洗與一夜暴富的輪回。 僥倖出爐的斑銅, 歷來被視為至寶,只有達官貴人、商賈富豪才敢問津。

說起賭石, 大家或許早有耳聞, 一塊未經雕琢的石頭可以稱其為璞玉, 可能是價值連城的美玉, 也可能是一文不值的頑石, 瘋狂的賭博令人經歷著一貧如洗與一夜暴富的輪回。 而在雲南會澤縣, 有一個與“賭石”類似的傳統一一“賭銅”。 賭銅的不是一擲千金的商賈, 而是一些靠手藝過日子的銅匠。

銅匠賭的是生銅,也就是自然銅,而日常生活中的銅, 幾乎都是由銅礦冶煉得來的。 自然銅是自然界銅元素在地質作用中的產物, 可遇不可求, 不像銅礦一樣, 找到“苗引”便可大規模開採, 過去都是礦工在山中採礦, 或是樵夫進山砍柴時, 偶爾撿到的, 因而價格不菲。 生銅產自天然, 往往摻雜著金、銀、鐵等金屬元素,

而一旦含的雜質太多, 或是形成空洞, 便成了廢銅, 連最有經驗的銅匠, 也沒法保證買的自然銅一定能做成銅器。 於是便有了“賭銅”。

銅匠買來自然銅, 自然不是為了收藏。

自古以來,會澤流傳著一門獨特的手藝——斑銅。 斑銅以自然銅為原料, 因自然銅夾雜其他金屬成分, 做出來的銅器表面會分佈著星星點點的斑點, 離奇閃爍, 宛如游離在一塊黃色綢緞上的明珠, 故有此名。 據清人筆記, 斑銅還有治病之功效:“常佩之可以醫遺症, 體中有病, 則銅之色預變黑黯。 ”

關於斑銅的來歷, 在會澤流傳著這麼一個傳說:明宣德年間, 一場大火突襲紫禁城, 皇宮庫房難逃一劫, 眾多精美的金、銀、銅器皿在大火中熔化成一砣砣金屬塊。 事後, 皇帝巡查庫房, 看到滿地的金屬塊, 突發奇想, 傳來工匠, 就著這些材料鑄造香爐。

沒有想到,鑄造出來的香爐色彩斑斕, 流光溢彩, 遠遠超過了昔日的精美程度, 此後, 銅匠常常有意識地將金、銀、銅熔化在一起, 鑄造宮廷器皿, 著名的大明宣德爐,

便是這其中的精品。 宣德爐是朝廷舉行大型祭祀儀式的御用香爐, 皇帝偶有興起, 會將香爐賞賜給近臣, 受賞者往往喜極而泣, 叩謝天恩。

明朝滅亡後,紫禁城中的工匠隱姓埋名,四散流亡。 到了清朝, 雲南東川府(治所為會澤)每年有630余萬斤銅料經五尺道、金沙江水道、三峽水道、京杭大運河運送到京師鑄造銅錢, 成為清朝銅錢原料來源地。 銅匠的子孫也在此時輾轉到會澤, 在銅匠街開始了淘金生涯, 鑄造宣德爐的手藝也在此代代相傳。

若干年過去了, 一個姓張的銅匠,偶然得到一塊自然銅, 他用祖傳手藝做了個香爐, 沒想到, 這個香爐竟比大明宣德爐還要光澤、剔透, 斑點更為天然, 一拿到店鋪, 即被商賈高價收購。

消息傳出, 銅匠紛紛效仿, 這門手藝, 後來就被形象地稱為“斑銅”。

根據材料不同, 斑銅可分為兩種,一是生斑, 以自然銅為原料;二是熟斑, 即將熟銅與金、銀、鐵等熔合成金屬塊, 與當年的宮廷配方是一個道理, 而通常講的斑銅, 都是指生斑。

自然銅本是中藥一劑藥材,先經火煆,然後醋淬, 反復九次後, 再研為細末, 主治跌打腫痛, 筋骨折傷。 “斑銅”手藝興起後, 銅匠為了爭奪不可多得的銅料,紛紛抬高價格, 暗地裡也是勾心鬥角。 由於自然銅稀少, 銅匠平時熟斑、生斑皆要經營, 不過, 生斑對手藝要求更高, 它代表著一個銅匠在業內的名氣與地位。

一套完整的斑銅手藝,分為選料、剔料、成坯、造型、燒斑、整形、煮斑、擦洗、拋光等20餘道工序,要經百餘次火,鍛打上萬次,歷時數月方能完工。

自然銅有個忌諱,就是不能冶煉,只能在火爐中加熱幾分鐘,然後將邊緣的碎土、砂石一點點鑿掉,反反復複,直到千瘡百孔的自然銅成為一塊塊規整的銅塊為止,這個過程,大約會耗時2至3個月之久,銅匠得有足夠的耐心。

銅塊成坯後,經過簡單造型便進入燒斑工序,燒斑是斑銅的點睛之筆,直接決定了斑銅的色澤與精美程度。從燒斑開始,銅匠會閉門謝客,一連幾天也不外出,他們將燒制過程視為自己的飯碗,是斷然不肯外泄半個字的。

燒斑就是在屋內堆上一堆炭火,將器物埋入其中。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對室內通風、火候要求極高,如果溫度過低,斑點無法形成;而一旦溫度過高,銅器又會燒毀甚至熔化。過去,每每完成了這一步,銅匠便會如釋重負,盡情地吸上幾口鴉片,而後敞開大門,任人觀看剛出爐的珍品。

由於自然銅稀少,斑銅產量不高,價格也是水漲船高,過去只有達官貴人、商賈富豪才敢問津。在清代,會澤是著名銅都,銅匠不愁原料。但是到了抗戰年間,日本空襲雲南,雲南礦廠大多關門歇業,自然銅也由此變得極為珍稀。沒了原料,銅匠有時一年也做不上一件斑銅,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自古以來,斑銅只是家傳,並且只傳男,不傳女,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出現收異姓為徒的現象,但即便如此,諸如燒斑等關鍵技術,仍不外傳,徒弟出師後只能加工簡單的銅器,做不了斑銅。抗戰年間,斑銅手藝幾乎斷絕,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又恢復起來。

一套完整的斑銅手藝,分為選料、剔料、成坯、造型、燒斑、整形、煮斑、擦洗、拋光等20餘道工序,要經百餘次火,鍛打上萬次,歷時數月方能完工。

自然銅有個忌諱,就是不能冶煉,只能在火爐中加熱幾分鐘,然後將邊緣的碎土、砂石一點點鑿掉,反反復複,直到千瘡百孔的自然銅成為一塊塊規整的銅塊為止,這個過程,大約會耗時2至3個月之久,銅匠得有足夠的耐心。

銅塊成坯後,經過簡單造型便進入燒斑工序,燒斑是斑銅的點睛之筆,直接決定了斑銅的色澤與精美程度。從燒斑開始,銅匠會閉門謝客,一連幾天也不外出,他們將燒制過程視為自己的飯碗,是斷然不肯外泄半個字的。

燒斑就是在屋內堆上一堆炭火,將器物埋入其中。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對室內通風、火候要求極高,如果溫度過低,斑點無法形成;而一旦溫度過高,銅器又會燒毀甚至熔化。過去,每每完成了這一步,銅匠便會如釋重負,盡情地吸上幾口鴉片,而後敞開大門,任人觀看剛出爐的珍品。

由於自然銅稀少,斑銅產量不高,價格也是水漲船高,過去只有達官貴人、商賈富豪才敢問津。在清代,會澤是著名銅都,銅匠不愁原料。但是到了抗戰年間,日本空襲雲南,雲南礦廠大多關門歇業,自然銅也由此變得極為珍稀。沒了原料,銅匠有時一年也做不上一件斑銅,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自古以來,斑銅只是家傳,並且只傳男,不傳女,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出現收異姓為徒的現象,但即便如此,諸如燒斑等關鍵技術,仍不外傳,徒弟出師後只能加工簡單的銅器,做不了斑銅。抗戰年間,斑銅手藝幾乎斷絕,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又恢復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