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陰陽五行究竟源於何處?

20世紀20年代, 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學術爭論, 這就是“科玄之爭”。 科, 科學也。 玄, 玄學也。 孰為科學?孰為玄學?當時給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為科學, 中華文化為玄學。 玄學玄在何處?玄在陰陽五行的不可重複, 不可實證上。 不可重複, 不可實證, 所以是玄學。

辯論的雙方, 均為關心中華民族命運的一流學者。 爭論的是文化, 心憂的是天下。 “中華民族有病!”這是雙方的共同認識。 “拯救中華民族!”是雙方的共同目的。 “如何拯救?”雙方則開出了不同的“藥方”。 西化派主張拋棄中華文化, 進行“全盤西化”;本土派則主張堅持“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信守中華文化。

“科玄之爭”中,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被眾多研究者忽略了, 這就是:文化本土派, 也視陰陽五行為玄學。 肯定中華文化, 否定陰陽五行, 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徵。

......

否定五行, 否定陰陽的學者、大師們, 忘記了一個基本而重要的歷史事實:先秦諸子百家, 子子論陰陽, 家家論五行。 老子以陰陽論物理, 孔子以陰陽五行論人禮, 管子以陰陽五行論政理, 孫子以陰陽五行論兵法, 莊子以陰陽五行論自然哲理, 《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論宇宙演化之理, 論養生醫病之理……

但是, 在老子、孔子、管子、莊子、孫子這裡, 也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缺陷, 這就是:他們並沒有清晰地介紹陰陽五行的出處與來源。

陰陽五行,

真是不可重複, 不可實證的玄學嗎?真是毫無價值的迷信嗎?陰陽五行, 可以分割而論嗎?所有這些, 在中華大地上, 過去是問題, 至今仍然是問題。

回顧先秦無處不在的陰陽五行, 筆者得出這樣一個看法:只要找出陰陽五行的準確出處, 千年的疑難一定會得出清晰而明確的答案。

太陽曆與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究竟源於何處呢?經過10多年的追溯, 筆者追溯出的答案是:陰陽五行源於遠古時期的天文曆法, 具體的源頭在太陽曆。 太陽曆中的陰陽五行, 是那樣的精美精緻, 是那樣的規律永恆。 請看以下證據:

1.苗

族太陽曆論陰陽

苗族文化中的陰陽, 源于天文曆法, 具體源於太陽。 善於種植稻穀的苗族同胞, 保存、運用了一種十二月太陽曆,

今天稱之為“苗族古曆”。 苗族古曆中有兩個重要的節日———冬至與夏至。 冬至與夏至, 在苗族文化中還有兩個雅稱, 叫做“陽旦”與“陰旦”。 冬至稱陽旦, 夏至稱陰旦。 旦, 有初生之義。 陽旦, 陽氣初生;陰旦, 陰氣初生。 陽旦, 是陽氣初生的第一天。 陰旦, 是陰氣初生的第一天。 陽旦陰旦, 與太陽相關, 與太陽、地球的不同對應關係相關。 太陽相交於南回歸線, 為冬至陽旦;太陽相交於北回歸線, 為夏至陰旦。

為何以冬至夏至論陰陽?因為冬至以後天氣一天天變暖變熱, 夏至以後天氣一天天變涼變寒。 寒陰而暑陽, 陰陽抽象於太陽回歸年中的一寒一暑。

冬至夏至, 陰旦陽旦, 年年重複, 千古不易, 萬古不變。 重複的根源, 在於太陽在兩條回歸線之間的無限迴圈。

與太陽相關的陰陽, 是可以重複的。 “陰陽不可重複”的疑難, 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立竿測影下的冬至, 這一天中午, 日影最長。 立竿測影下的夏至, 這一天中午, 日影最短。 陰旦陽旦, 是可以測量、可以定量的。 “陰陽不可定量”的疑難, 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苗族太陽曆中的陰陽, 由太陽所決定。 由太陽決定的陰陽, 可以重複, 可以定量, 沒有絲毫的玄虛。 “冬至陽旦, 夏至陰旦”, 苗族古曆中的這八個字, 足可以讓所有以陰陽為玄學的文化批判, 化為荒唐。

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種史前曆法, 這裡有陰陽有五行, 有天干有地支。 陰陽五行、天干地支, 全部出於天文曆法。 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所表達的是時間中的節令, 空間中的上中下、前中後、左中右、表中裡的“立體方位”,

以及四面八方的“平面方位”。

2.蚩

尤五行曆論五行

《管子·五行》篇記載了一種黃帝時代的“五行曆”。 五行即五季, 五季命名為金木水火土。 一季一行, 一行統領72天。 其順序依次是:木行72天, 火行72天, 土行72天, 金行72天, 水行72天。 72天×5=360天, 五行共360天。 治理天下的君王, 按照五行順序發佈政令。 政令有兩大基本內容:在每一行的72天裡, “應該幹什麼” 與“不應該幹什麼”。 例如在木行的72天裡“禁民斬木”, 因為這一時間段是草木生髮的時間段。 又如在水行的72天裡“令民出獵”, 因為在這一時間段禽獸最肥, 而且還不是繁殖季節。

五行曆, 就是把人的生活生產之序與太陽之序連接在了一起。 五行曆, 就是將太陽法則引入了人則———生活之序與生產之序。

黃帝時代的五行曆,是蚩尤制定的。這一歷史事實,《管子·五行》篇的記載是:“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與黃帝是合作關係,這一點異於《史記·五帝紀》。

72天這一數據,在《黃帝內經》《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現,由此可見五行曆影響的廣泛。五行曆中的五行,有著嚴格的規定性。這裡的五行,與玄學無關,與迷信無關。

3.華夏

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

《周髀算經》記載了太陽曆、太陰曆以及太陽曆、太陰曆合二而一的陰陽合曆這三種曆。本文這裡,關注的重點是十二月太陽曆。與苗族古曆一樣,十二月太陽曆是以冬至夏至論陰陽的,冬至論陽,夏至論陰。十二月太陽曆的冬至夏至,一對應於後天八卦中的坎離兩卦,二對應于十二支中的子午兩支,三對應於氣候中的寒暑。請看原文:

“故冬至從坎陽在子……,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經·天文曆法》)

《周髀算經》以太陽曆論寒暑,以寒暑論陰陽。寒暑即陰陽,陰陽即寒暑,寒陰而暑陽。

將陰陽對應12支中的子午兩支,是《周髀算經》的一大貢獻。子午兩支在空間的連線是子午線,子午兩支在時間的兩點是陰陽轉換點。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陰陽轉換點。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陰陽轉換點。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兩支來表達。子午兩支界定出陰陽轉換點,一具有千古不易、萬古不易的永恆性;二具有千古不易、萬古不易的規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邊的長青性。

在眾多經典中,唯有《周髀算經》記載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長度:冬至,日影長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長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實際上也是陰陽起點的定量。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而不論五行。

4.彝族

十月太陽曆論陰陽五行

筆者在追溯中發現,能夠完美完整解釋陰陽五行的,中華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種漢族已經失傳了的十月太陽曆。這種十月太陽曆中出現了陰陽五行,出現了天干地支,出現了文學名著中廣泛出現的“72”與“36”,在十月太陽曆這裡,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無所以然”的問題,均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討論的問題在陰陽五行,其他暫不討論。

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前後兩截,前一截為陽,後一截為陰。兩截之分以冬至夏至為界:冬至到夏至,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為後一截。如果說苗族古曆的陰旦陽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歸線上的兩個點,那麼,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兩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兩條線。點,既是空間點,也是時間點。線,既是空間線,也是時間線。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既可以在空間中驗證,也可以在時間中驗證。

十月太陽曆中的五行。太陽回歸年分五季,五季稱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與春夏秋冬命名四時一樣,彝族先賢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十月太陽曆中的五行,是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去尾數,然後一分為五的結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華先賢立竿測影,將太陽之動量化在了這樣四個數字裡:365;366;1461;365.25。竿下測量,太陽之動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歸週期(從日影最長點回歸到日影最長點) 為365天,有一年為366天,四年總的回歸週期為1461天,四年平均數為1461÷4=365.25天。這四個數位,是中華先賢對太陽之動量化的共同認識。因為,這四個數字是在苗族太陽曆、華夏太陽曆、彝族太陽曆中共同出現的。

360÷5=72(天),尾數的5—6天如何安排?彝族先賢安排用於過大小兩個年節。365天的回歸年為平年,平年過大年,節日用3天,小年用2天。366天的回歸年為閏年,閏年的大年節、小年節均用3天。冬至為大年,夏至為小年。年節所用的時間,不計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順序:以木為始,以水為終。一行接一行,迴圈不休。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連不斷,迴圈不休,如環無端。五行在平面的狀如圓環,運動狀態是周而復始、原始反終。

“有五行”與“為什麼有五行”,或者說“有五行”與“五行從何處來”,這兩個問題,彝族十月太陽曆解釋得清晰而準確。據彝族典籍《土魯竇吉》(宇宙生化)介紹,十月太陽曆是用“魯素”表達的。魯素音近洛書,漢語譯為龍書,圖形完全相同於漢族的洛書。龍書的其然與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曆法做出了解答。

陰陽五行,在十月太陽曆中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而論。

從先後順序上看,十月太陽曆在先,十二月太陽曆在後。十月太陽曆論陰陽五行,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論六氣六律,後者進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結構。《黃帝內經》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個長夏,在四時之末又化出了最後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陽曆中對五行結構的保留。

空間的東西南北中五方,人體中的五臟,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穀的區別,乃至孫悟空的72變、梁山好漢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與五行相關。流不會告別源,枝葉不會告別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樹開百花;這兩點,是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永不褪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奧秘。

定 價:118.00

作者:劉明武 著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黃帝時代的五行曆,是蚩尤制定的。這一歷史事實,《管子·五行》篇的記載是:“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與黃帝是合作關係,這一點異於《史記·五帝紀》。

72天這一數據,在《黃帝內經》《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現,由此可見五行曆影響的廣泛。五行曆中的五行,有著嚴格的規定性。這裡的五行,與玄學無關,與迷信無關。

3.華夏

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

《周髀算經》記載了太陽曆、太陰曆以及太陽曆、太陰曆合二而一的陰陽合曆這三種曆。本文這裡,關注的重點是十二月太陽曆。與苗族古曆一樣,十二月太陽曆是以冬至夏至論陰陽的,冬至論陽,夏至論陰。十二月太陽曆的冬至夏至,一對應於後天八卦中的坎離兩卦,二對應于十二支中的子午兩支,三對應於氣候中的寒暑。請看原文:

“故冬至從坎陽在子……,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經·天文曆法》)

《周髀算經》以太陽曆論寒暑,以寒暑論陰陽。寒暑即陰陽,陰陽即寒暑,寒陰而暑陽。

將陰陽對應12支中的子午兩支,是《周髀算經》的一大貢獻。子午兩支在空間的連線是子午線,子午兩支在時間的兩點是陰陽轉換點。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陰陽轉換點。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陰陽轉換點。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兩支來表達。子午兩支界定出陰陽轉換點,一具有千古不易、萬古不易的永恆性;二具有千古不易、萬古不易的規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邊的長青性。

在眾多經典中,唯有《周髀算經》記載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長度:冬至,日影長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長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實際上也是陰陽起點的定量。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而不論五行。

4.彝族

十月太陽曆論陰陽五行

筆者在追溯中發現,能夠完美完整解釋陰陽五行的,中華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種漢族已經失傳了的十月太陽曆。這種十月太陽曆中出現了陰陽五行,出現了天干地支,出現了文學名著中廣泛出現的“72”與“36”,在十月太陽曆這裡,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無所以然”的問題,均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討論的問題在陰陽五行,其他暫不討論。

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前後兩截,前一截為陽,後一截為陰。兩截之分以冬至夏至為界:冬至到夏至,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為後一截。如果說苗族古曆的陰旦陽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歸線上的兩個點,那麼,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兩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兩條線。點,既是空間點,也是時間點。線,既是空間線,也是時間線。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既可以在空間中驗證,也可以在時間中驗證。

十月太陽曆中的五行。太陽回歸年分五季,五季稱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與春夏秋冬命名四時一樣,彝族先賢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十月太陽曆中的五行,是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去尾數,然後一分為五的結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華先賢立竿測影,將太陽之動量化在了這樣四個數字裡:365;366;1461;365.25。竿下測量,太陽之動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歸週期(從日影最長點回歸到日影最長點) 為365天,有一年為366天,四年總的回歸週期為1461天,四年平均數為1461÷4=365.25天。這四個數位,是中華先賢對太陽之動量化的共同認識。因為,這四個數字是在苗族太陽曆、華夏太陽曆、彝族太陽曆中共同出現的。

360÷5=72(天),尾數的5—6天如何安排?彝族先賢安排用於過大小兩個年節。365天的回歸年為平年,平年過大年,節日用3天,小年用2天。366天的回歸年為閏年,閏年的大年節、小年節均用3天。冬至為大年,夏至為小年。年節所用的時間,不計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順序:以木為始,以水為終。一行接一行,迴圈不休。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連不斷,迴圈不休,如環無端。五行在平面的狀如圓環,運動狀態是周而復始、原始反終。

“有五行”與“為什麼有五行”,或者說“有五行”與“五行從何處來”,這兩個問題,彝族十月太陽曆解釋得清晰而準確。據彝族典籍《土魯竇吉》(宇宙生化)介紹,十月太陽曆是用“魯素”表達的。魯素音近洛書,漢語譯為龍書,圖形完全相同於漢族的洛書。龍書的其然與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曆法做出了解答。

陰陽五行,在十月太陽曆中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而論。

從先後順序上看,十月太陽曆在先,十二月太陽曆在後。十月太陽曆論陰陽五行,十二月太陽曆論陰陽論六氣六律,後者進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結構。《黃帝內經》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個長夏,在四時之末又化出了最後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陽曆中對五行結構的保留。

空間的東西南北中五方,人體中的五臟,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穀的區別,乃至孫悟空的72變、梁山好漢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與五行相關。流不會告別源,枝葉不會告別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樹開百花;這兩點,是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永不褪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奧秘。

定 價:118.00

作者:劉明武 著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