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小帥:中國青春片好像吃了三聚氰胺,垮得沒有血性了

程青松對話王小帥, 暢談中外青春電影

本文刊登于《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拍過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

程青松:你以前提過的“三城計畫”——北京的故事、臺北的故事, 還有香港的故事。 香港的沒有拍是不是?

王小帥:香港的沒拍。

程青松:就只拍了北京的《十七歲的單車》和臺灣的《藍色大門》。 易智言的《藍色大門》也被視為青春片的代表作。

《十七歲的單車》

《藍色大門》

王小帥:當初並沒有明確都要拍青春, 只是三個城市的各自故事, 我們那時候都剛剛出道, 正好就代入我們的感覺, 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青春。

程青松:青春片並沒有被電影研究者作為一種類型電影來解讀, 但是翻閱電影史, 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拍過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

甚至有些導演一輩子都沒有走出他的青春期。

王小帥:青春片不是類型了, 它是一個劇情概念。 你回頭看, 這些導演在第一次、第二次開始拍片的時候都很年輕, 你說新浪潮, 戈達爾雖然年紀大點, 但其他導演幾乎都是二十五六歲、二十七八歲、三十歲就開始執導, 那個年齡是一個人感受力最強的時候, 他一定是把他成長過程中積攢的最強的情感做了一個爆發和描述。

程青松:青春期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階段, 這個階段容易寫出複雜性來, 挖掘出來很多東西, 把個人的生命體驗融入到作品中。

王小帥:好的導演或者作者型的導演, 最終都是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程青松:看《十七歲的單車》的觀眾,

肯定是不看《小時代》或《梔子花開》的觀眾。 很多人不一定看到你的《冬春的日子》《扁擔姑娘》, 但是說到《十七歲的單車》, 甚至有很多學校的老師, 都會推薦這部電影給學生。 《十七歲的單車》在你的作品中, 你把它放到什麼位置?

王小帥與《十七歲的單車》主演們

王小帥:它確實是我的作品中流行的程度最大、傳播時間最長的一部影片, 雖然沒有公映, 但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公映, 反而引起別人的好奇。

程青松:沒公映的電影很多。

王小帥:在觀影過程中, 普通觀眾沒有失望, 另外我覺得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

程青松:兩個男孩的命運或者說遭遇對大家有代入感。

王小帥:一部電影想要獲得某種更廣泛意義上所謂的成功的話, 肯定是要抓住共鳴。 “單車”的故事不枯燥, 有很強的故事性, 意料之外還帶來一點點詼諧。 它讓觀影的這些青春期的孩子, 就像你說的有角色的代入感, 愛情、財富、外地人的生存, 會給他們帶來這種認同。

觀眾願意看到電影中的人物被壓抑之後的反叛。 雖然“單車”的反叛就是一板磚,但是畢竟內心得到了宣洩。他們這麼年輕,社會壓力如此之大,很輕易就受到挫敗,觀眾的共鳴在兩個男孩身上得以找到。

很多青春片對應不了年輕人真實的青春

程青松:你當年從武漢考到北京上美院附中,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你去了福建電影製片廠,待了幾年又返回北京當“北漂”,這個過程,你有自己的感觸,我在阿貴,包括小堅身上,都能看到一些,你自己的部分隱藏得比較深。

王小帥:比較深。

程青松:漂泊可能是你創作的靈感或動機。上海、貴州、武漢、北京、福建,這些生長過的地方,都留下生命的痕跡,卻又都不是你的故鄉。但貴州是你的情結,從《青紅》開始你就有種使命感,一定要通過電影回到成長之地,見證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青紅》是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觀眾面也比較廣。

《青紅》

王小帥:《青紅》過審之後去了坎城,知名度比較高。但觀影后不會像《十七歲的單車》那樣在故事上得到宣洩和共鳴,《青紅》相對比較壓抑。

《青紅》的時代背景跟當下不一樣,那個年代,年輕人戀愛的權利是被剝奪了的,但它無形中表達了對個體、個人的壓制,在現在的年輕觀眾中也會形成一定的共鳴。愛情夭折,發生了很大的悲劇,這也會讓任何一個年代青春期的孩子聯想到自己,青春期是敏感、容易受刺激和放大的。

程青松:青春期本身的不確定、焦慮,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掙扎,是世界性的語言,共通的。《青紅》雖然有青春期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它還是有時代的烙印,那個時代的悲劇和其他時代不一樣,至少在很多的年代不會因為戀愛而被判刑,或者是說因為戀愛衝動之後就被判處死刑。

王小帥:對,《青紅》裡面就給大家提出了要去解讀時代背景,在那個年代,青春的男女之間發生了關係,現在看來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在那時候有那麼大的悲劇發生,會引發觀眾去思考。

《青紅》工作照

程青松:現在大部分中國導演都很少有回望的,基本上拍的都是當下,雖然大多數也不具備成為瞭解當下中國的文本。你不僅返回了青春,甚至返回到童年,拍了《我11》。

王小帥:這是我對整個中國電影的一個疑慮吧,我們現在變成了一個電影的“超級大國”。

程青松:超級票房大國。

王小帥:現在導演這麼多,能夠觸及自己生命的,能觸及這個社會的肌理、脈搏的,確實少之又少。對歷史都不加以回望,不加以關照。票房決勝負,大家都沖著那個去。而票房是要去社會化、去歷史化、去批判性,把所有這一切帶有思考和沉重的一切都要去掉,只留表面的那個東西,才能有所謂的票房保證,都沖那個去了,這是一個重大的缺失。

程青松:市場上所謂的青春片並不少,尤其是這兩年非常非常多,但是根本對應不了當下年輕人真實的青春。我接觸過很多“90後”,他們的煩惱痛苦,像《十七歲的單車》《青紅》那種青春期的經歷他們也同樣有。但現在的電影卻不反映這些,很奇怪,這些青春片非常地虛假和空洞,誰的青春期會空洞呢?青春期有那麼多疼痛。

王小帥:做最表面的表現,把票房掙到就完了,其實就是一個資本的遊戲,同時還在電影裡去掉那些“危險”的東西。

《我11》

程青松:他們低估了觀眾,觀眾是可以接受那些反叛、殘酷、危險的部分,不殘酷的青春,甜美的青春,其實沒人愛看。

王小帥:我現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導演願意去談論創作,但是資本不願意冒創作的風險,潛移默化地就造成了這個風氣,想找到一部能跟社會的脈搏和肌理相融的電影幾乎沒有了,因為那樣太危險了。大家都說電影嘻嘻哈哈的,就像做了一個夢就完了,不要去觸碰真正的創作,我百思不得其解。實際上,電影除了娛樂以外還有表達,真實的表現就這麼喪失了。

程青松:中國電影在最近十年裡,看不到這個時代的真實青春,若干年後要研究中國電影的青春片,就缺失了很大一部分文本。

王小帥:對。

程青松:在銀幕上看不到2005年到2015年的年輕人是怎麼成長的。還有人說《十三棵泡桐》之後,中國大陸的電影裡已經沒有好的青春片。

王小帥:這個文本的缺失已經是不容置疑。只有在很少的一些地下電影裡才可以看到。

青春期就是殘酷

程青松:臺灣,包括日本,他們一直有很多的青春片,我們這本書裡有收錄,他們一直樂此不疲地拍青春。

王小帥:我為什麼對《青春殘酷物語》的印象那麼深?“殘酷”很準確,青春期一切都是放大的,包括痛苦,這是最可愛的一點。而這一點除了自身以外,其他是社會、環境、背景造成的。

程青松:像我侄女,一個1995年的,一個1998年的,我問她們《小時代》是你們的故事嗎?她們說不是,她們一點都不喜歡郭敬明,《小時代》不是她們的生活,“90後”的青春並非《小時代》呈現的那個生命狀態。

《小時代》

王小帥:權利還是應該掌握在導演的手裡,但是導演喪失表達,那麼這一代人的青春就一定會在銀幕上缺失。

程青松:除了《青春殘酷物語》《四百擊》,你還看過哪些青春片?做《十七歲的單車》的時候有沒有找一批青春類型的電影看?

王小帥:沒有單獨去找過,印象深的除了《青春殘酷物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有《戀戀風塵》《情書》。

程青松:《情書》沒有入選我們的100部青春片。青春的部分展現得非常好,愛情的部分更動人。

王小帥:算愛情片,不能說青春。

程青松:念念不忘那段少年時期的愛情。還有什麼難忘的影片?

王小帥:《紅衣少女》《香港製造》和《大象》都是不錯的青春片。還有《青少年哪吒》《野蘆葦》《死亡詩社》等,中西方的青春片概念放在一塊看的話很有趣,他們有時候挺狠的,有好多在中國是沒可能去弄的,比如《猜火車》。

《猜火車》

程青松: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好像突然恢復了青春期,或者說自我意識。《紅衣少女》中尊崇自我,善於思考,愛穿紅衣的少女會被同學孤立,被老師視為出風頭。

王小帥:《紅衣少女》在那個時代的影響是很大的,彰顯了很多自己的個性,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青春主體的叛逆,《十七歲的單車》和《青紅》其實也觸及了這點,他們才會傷痕累累,所以才好看,這也是電影需要的一個刺激手段。青春期就是殘酷,通過電影的形態去釋放出來,這個是最基本的觀影要求,如果這方面得不到滿足的話,那基本上電影就垮了,就是偽青春的,假的,不敢觸碰就沒意思了。

程青松:青春期容易感到空虛,需要很多東西去填補,如果你提供一些空洞的電影,當然滿足不了青春期的觀眾。

王小帥:現在的青春片沒有刻度,對人物、對社會都沒有切入,缺乏疼痛感。最好的青春片可以從故事和人物處境裡承載社會的大格局。

程青松:青春片完全可以很豐富。

王小帥:這個特別重要,好的青春片應該可以解讀當時他們的社會狀態,都有背景可查,解讀。但現在看不到。

程青松:比方說《四月三周兩天》。

王小帥:對,在那樣的極權社會,連孩子都要默默地、暗暗地殺掉,它所反映出來的大的政治背景特別震撼。

《四月三周兩天》

程青松:而我們的電影現在剩下的只有追逐票房,市面上的青春片“青春”只是圈錢的噱頭。

王小帥:中國電影整體來說批判性的喪失和藝術手段上美學追求的喪失,是兩大問題,這跟集體的麻木是有很大關係的。

程青松:創作者也都缺乏表達欲望。

王小帥:現在這些人好像吃了三聚氰胺,垮得沒有血性了,沒有表達欲望,屬於空蕩蕩。

程青松: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連正常的電影批判聲音也都消失了。

王小帥:要堅持,有你這麼一個人,還是能夠多多少少影響一些人。

程青松:不放棄嘛,堅持用自己的聲音說話。青春期不就是每個人試著開始第一次嘗試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嘛,家長、老師、成年人,都會震驚於你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大部分會壓制年輕人。

王小帥:聊著聊著也就聊到了這個。無論是拍青春片還是拍別的什麼片,不能放棄自由和獨立的表達。

本文刊登于《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集結18位青春影評人

描述影史上最動人的100部青春片

程青松主編

徐靜蕾題寫書名

導演王小帥 岩井俊二 封面領銜

90後演員代表 春夏 董子健 青春對話

眾多電影人誠意推薦

我們共同見證 青春光影!

購買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62992029&wfr=c&ifr=itemdetail 雖然“單車”的反叛就是一板磚,但是畢竟內心得到了宣洩。他們這麼年輕,社會壓力如此之大,很輕易就受到挫敗,觀眾的共鳴在兩個男孩身上得以找到。

很多青春片對應不了年輕人真實的青春

程青松:你當年從武漢考到北京上美院附中,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你去了福建電影製片廠,待了幾年又返回北京當“北漂”,這個過程,你有自己的感觸,我在阿貴,包括小堅身上,都能看到一些,你自己的部分隱藏得比較深。

王小帥:比較深。

程青松:漂泊可能是你創作的靈感或動機。上海、貴州、武漢、北京、福建,這些生長過的地方,都留下生命的痕跡,卻又都不是你的故鄉。但貴州是你的情結,從《青紅》開始你就有種使命感,一定要通過電影回到成長之地,見證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青紅》是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觀眾面也比較廣。

《青紅》

王小帥:《青紅》過審之後去了坎城,知名度比較高。但觀影后不會像《十七歲的單車》那樣在故事上得到宣洩和共鳴,《青紅》相對比較壓抑。

《青紅》的時代背景跟當下不一樣,那個年代,年輕人戀愛的權利是被剝奪了的,但它無形中表達了對個體、個人的壓制,在現在的年輕觀眾中也會形成一定的共鳴。愛情夭折,發生了很大的悲劇,這也會讓任何一個年代青春期的孩子聯想到自己,青春期是敏感、容易受刺激和放大的。

程青松:青春期本身的不確定、焦慮,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掙扎,是世界性的語言,共通的。《青紅》雖然有青春期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它還是有時代的烙印,那個時代的悲劇和其他時代不一樣,至少在很多的年代不會因為戀愛而被判刑,或者是說因為戀愛衝動之後就被判處死刑。

王小帥:對,《青紅》裡面就給大家提出了要去解讀時代背景,在那個年代,青春的男女之間發生了關係,現在看來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在那時候有那麼大的悲劇發生,會引發觀眾去思考。

《青紅》工作照

程青松:現在大部分中國導演都很少有回望的,基本上拍的都是當下,雖然大多數也不具備成為瞭解當下中國的文本。你不僅返回了青春,甚至返回到童年,拍了《我11》。

王小帥:這是我對整個中國電影的一個疑慮吧,我們現在變成了一個電影的“超級大國”。

程青松:超級票房大國。

王小帥:現在導演這麼多,能夠觸及自己生命的,能觸及這個社會的肌理、脈搏的,確實少之又少。對歷史都不加以回望,不加以關照。票房決勝負,大家都沖著那個去。而票房是要去社會化、去歷史化、去批判性,把所有這一切帶有思考和沉重的一切都要去掉,只留表面的那個東西,才能有所謂的票房保證,都沖那個去了,這是一個重大的缺失。

程青松:市場上所謂的青春片並不少,尤其是這兩年非常非常多,但是根本對應不了當下年輕人真實的青春。我接觸過很多“90後”,他們的煩惱痛苦,像《十七歲的單車》《青紅》那種青春期的經歷他們也同樣有。但現在的電影卻不反映這些,很奇怪,這些青春片非常地虛假和空洞,誰的青春期會空洞呢?青春期有那麼多疼痛。

王小帥:做最表面的表現,把票房掙到就完了,其實就是一個資本的遊戲,同時還在電影裡去掉那些“危險”的東西。

《我11》

程青松:他們低估了觀眾,觀眾是可以接受那些反叛、殘酷、危險的部分,不殘酷的青春,甜美的青春,其實沒人愛看。

王小帥:我現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導演願意去談論創作,但是資本不願意冒創作的風險,潛移默化地就造成了這個風氣,想找到一部能跟社會的脈搏和肌理相融的電影幾乎沒有了,因為那樣太危險了。大家都說電影嘻嘻哈哈的,就像做了一個夢就完了,不要去觸碰真正的創作,我百思不得其解。實際上,電影除了娛樂以外還有表達,真實的表現就這麼喪失了。

程青松:中國電影在最近十年裡,看不到這個時代的真實青春,若干年後要研究中國電影的青春片,就缺失了很大一部分文本。

王小帥:對。

程青松:在銀幕上看不到2005年到2015年的年輕人是怎麼成長的。還有人說《十三棵泡桐》之後,中國大陸的電影裡已經沒有好的青春片。

王小帥:這個文本的缺失已經是不容置疑。只有在很少的一些地下電影裡才可以看到。

青春期就是殘酷

程青松:臺灣,包括日本,他們一直有很多的青春片,我們這本書裡有收錄,他們一直樂此不疲地拍青春。

王小帥:我為什麼對《青春殘酷物語》的印象那麼深?“殘酷”很準確,青春期一切都是放大的,包括痛苦,這是最可愛的一點。而這一點除了自身以外,其他是社會、環境、背景造成的。

程青松:像我侄女,一個1995年的,一個1998年的,我問她們《小時代》是你們的故事嗎?她們說不是,她們一點都不喜歡郭敬明,《小時代》不是她們的生活,“90後”的青春並非《小時代》呈現的那個生命狀態。

《小時代》

王小帥:權利還是應該掌握在導演的手裡,但是導演喪失表達,那麼這一代人的青春就一定會在銀幕上缺失。

程青松:除了《青春殘酷物語》《四百擊》,你還看過哪些青春片?做《十七歲的單車》的時候有沒有找一批青春類型的電影看?

王小帥:沒有單獨去找過,印象深的除了《青春殘酷物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有《戀戀風塵》《情書》。

程青松:《情書》沒有入選我們的100部青春片。青春的部分展現得非常好,愛情的部分更動人。

王小帥:算愛情片,不能說青春。

程青松:念念不忘那段少年時期的愛情。還有什麼難忘的影片?

王小帥:《紅衣少女》《香港製造》和《大象》都是不錯的青春片。還有《青少年哪吒》《野蘆葦》《死亡詩社》等,中西方的青春片概念放在一塊看的話很有趣,他們有時候挺狠的,有好多在中國是沒可能去弄的,比如《猜火車》。

《猜火車》

程青松: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好像突然恢復了青春期,或者說自我意識。《紅衣少女》中尊崇自我,善於思考,愛穿紅衣的少女會被同學孤立,被老師視為出風頭。

王小帥:《紅衣少女》在那個時代的影響是很大的,彰顯了很多自己的個性,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青春主體的叛逆,《十七歲的單車》和《青紅》其實也觸及了這點,他們才會傷痕累累,所以才好看,這也是電影需要的一個刺激手段。青春期就是殘酷,通過電影的形態去釋放出來,這個是最基本的觀影要求,如果這方面得不到滿足的話,那基本上電影就垮了,就是偽青春的,假的,不敢觸碰就沒意思了。

程青松:青春期容易感到空虛,需要很多東西去填補,如果你提供一些空洞的電影,當然滿足不了青春期的觀眾。

王小帥:現在的青春片沒有刻度,對人物、對社會都沒有切入,缺乏疼痛感。最好的青春片可以從故事和人物處境裡承載社會的大格局。

程青松:青春片完全可以很豐富。

王小帥:這個特別重要,好的青春片應該可以解讀當時他們的社會狀態,都有背景可查,解讀。但現在看不到。

程青松:比方說《四月三周兩天》。

王小帥:對,在那樣的極權社會,連孩子都要默默地、暗暗地殺掉,它所反映出來的大的政治背景特別震撼。

《四月三周兩天》

程青松:而我們的電影現在剩下的只有追逐票房,市面上的青春片“青春”只是圈錢的噱頭。

王小帥:中國電影整體來說批判性的喪失和藝術手段上美學追求的喪失,是兩大問題,這跟集體的麻木是有很大關係的。

程青松:創作者也都缺乏表達欲望。

王小帥:現在這些人好像吃了三聚氰胺,垮得沒有血性了,沒有表達欲望,屬於空蕩蕩。

程青松: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連正常的電影批判聲音也都消失了。

王小帥:要堅持,有你這麼一個人,還是能夠多多少少影響一些人。

程青松:不放棄嘛,堅持用自己的聲音說話。青春期不就是每個人試著開始第一次嘗試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嘛,家長、老師、成年人,都會震驚於你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大部分會壓制年輕人。

王小帥:聊著聊著也就聊到了這個。無論是拍青春片還是拍別的什麼片,不能放棄自由和獨立的表達。

本文刊登于《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集結18位青春影評人

描述影史上最動人的100部青春片

程青松主編

徐靜蕾題寫書名

導演王小帥 岩井俊二 封面領銜

90後演員代表 春夏 董子健 青春對話

眾多電影人誠意推薦

我們共同見證 青春光影!

購買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62992029&wfr=c&ifr=itemdetail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