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獨居一年,教我走出陰影走向愛

「小孩子, 真想親就親我一下吧。 」時隔多年, 當千帆過盡的埃絲苔娜又一次突然對皮普說出這句話時, 我的眼眶濕潤了。 幾十年的時光,

物是人非, 變了又沒變。 即便這不是原本的結局, 卻帶給我十二分的感動。

因而多年後, 當我讀完約翰•歐文所著的《獨居的一年》時, 我仿佛回到了那個被狄更斯《遠大前程》感動的溫暖午後, 意識到歐文被譽為「狄更斯再世」不是沒有道理的。 歐文自述不是一個20世紀的小說家, 他沿襲了19世紀小說寫作的形式, 既不現代, 也不後現代。 他是老派的講故事的人, 不願意被稱為「分析家」或者「知識份子」。 他堅持在寫作中營造永恆——故事、角色、歡笑和眼淚。

狄更斯曾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但年紀漸長, 我開始嫌棄批判現實主義不像新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那樣「新潮」, 開始轉向標榜自己喜歡瑪律克斯和卡爾維諾。 但《獨居的一年》讓我重溫了繁複的細節和流暢的故事,

直白地講故事並不幼稚, 無故事不小說, 傳統歷久彌新。 沒有不成熟的作者, 只有不成熟的讀者。

或許一本書無法讓世界思考, 但可以讓它的每一位讀者思考。

《獨居的一年》圍繞著一家四位作家展開, 他們都有些反常,

企圖在現有的生活之外尋求另一種可能。 四位被困的困惑作家導致《獨居的一年》裡夾雜著許多個不同維度的故事——特德營造恐怖氣氛的童書、瑪麗恩處處緊抓失去的犯罪小說, 露絲的暢銷女性小說, 埃迪的忘年戀故事——但它們其實也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兩個英俊少年用他們殘酷的死亡, 用滿牆他們生前生機勃勃的照片和故事, 給科爾一家籠罩上了永恆的陰影。 父親特德流連于各色女人——尤其是不快樂母親的懷抱;母親瑪麗恩無法停止愛兩個兒子——她把這無邊無際的愛分了一點給像兒子的少年埃迪——也無法開始愛唯一的女兒;小女兒露絲無數次走進哥哥們所生活在的無法改變的過去, 嘗試著書寫自己磕磕絆絆的未來;特德臨時的作家助理,
兼瑪麗恩永遠的情人埃迪, 在十六歲那個暑假, 把大半生的激情全部燃燒給了瑪麗恩, 從此他愛上的人都像她。

他們之間有愛, 但也有不可分割的恨和裂痕, 種種幽深的情感無法訴於言表, 最終他們只能借彼此的作品來瞭解彼此——儘管他們相互疏離與錯失, 在自己的書中倒都足夠坦誠。

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一直在折磨著露絲, 從成天穿著缺乏女人味的一成不變黑T恤、黑牛仔褲, 故意表現地不起眼, 不時失控的脾氣, 總是陷入結交男友不慎的麻煩中, 到不信賴婚姻和生兒育女能帶來幸福。 這使得露絲時常怨恨自己, 怨恨自己不能找到和接受幸福。

特德也好, 露絲也好, 漢娜也好,

他們都缺乏真正的愛, 以至於在隨之而來的充滿害怕的真空裡窒息。

真正改變了露絲的, 是獨居一年裡反復的思考, 及此對生活的感悟。 我翻開書之前, 依據書名以為歐文會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年。 但相比科爾一家和埃迪的漫長生活, 獨居的一年就像毛筆字最後的一筆折鉤, 筆鋒一收, 點到為止。 篇幅不長, 但意味深長。 和露絲的第三部小說《少兒不宜》的第一章標題《紅藍充氣床墊》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不濃重但厚重。

正是在第一任丈夫艾倫去世後獨居的一年裡, 四十歲的露絲才開始理解瑪麗恩和自己。 瑪麗恩已經失去了兩個她深愛的孩子, 因而單單設想露絲會離她而去就令她渾身僵硬, 她太害怕再失去一個孩子, 所以她不讓自己去愛露絲。讀者在露絲四歲時就明白了,埃迪也在五年前告訴過露絲這些話。但直到獨自生活的這一年,她才意識到她對兒子格雷厄姆的愛超越一切,她寧死也不願離開他,她才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能到達什麼程度;如果在一個與平常日子沒有兩樣的早上醒來,沒有發現艾倫心臟驟停,身體冰涼地死在一旁,如果寡居的一年裡,她不是那樣容易被洪水氾濫般的回憶淹沒,不斷試圖重溫和艾倫一起度過的幸福生活,她永遠也不會理解失去帶來的空洞,永遠也不會對離開她的瑪麗恩感同身受。蒼白的道理千言萬語,抵不上世間無常劈頭蓋臉的風風雨雨。早晚,生活會用力教。

並不是孤獨使人成長,而是靜靜地思考濃烈的愛和死亡的失去讓人逐漸理解世界的真諦。

「別哭啦,親愛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時隔多年,當七十六歲的瑪麗恩終於回到了四人蹉跎一生的薩加波納克老房子裡,帶著往昔的余溫對露絲說出這句話時,我也仿佛回到了露絲四歲時發現母親和埃迪一起躺在床上的那個夜晚。彼時懵懵懂懂,現在理解與寬恕。

我們都錯了,時間也會等人,也會暫停,還會把我們帶回過去。擁抱愛,擁抱死亡。這樣獨居的時刻值得珍惜,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領我們走出籠罩生活的陰影,走向愛人愛己之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白饅頭(來自豆瓣)

所以她不讓自己去愛露絲。讀者在露絲四歲時就明白了,埃迪也在五年前告訴過露絲這些話。但直到獨自生活的這一年,她才意識到她對兒子格雷厄姆的愛超越一切,她寧死也不願離開他,她才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能到達什麼程度;如果在一個與平常日子沒有兩樣的早上醒來,沒有發現艾倫心臟驟停,身體冰涼地死在一旁,如果寡居的一年裡,她不是那樣容易被洪水氾濫般的回憶淹沒,不斷試圖重溫和艾倫一起度過的幸福生活,她永遠也不會理解失去帶來的空洞,永遠也不會對離開她的瑪麗恩感同身受。蒼白的道理千言萬語,抵不上世間無常劈頭蓋臉的風風雨雨。早晚,生活會用力教。

並不是孤獨使人成長,而是靜靜地思考濃烈的愛和死亡的失去讓人逐漸理解世界的真諦。

「別哭啦,親愛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時隔多年,當七十六歲的瑪麗恩終於回到了四人蹉跎一生的薩加波納克老房子裡,帶著往昔的余溫對露絲說出這句話時,我也仿佛回到了露絲四歲時發現母親和埃迪一起躺在床上的那個夜晚。彼時懵懵懂懂,現在理解與寬恕。

我們都錯了,時間也會等人,也會暫停,還會把我們帶回過去。擁抱愛,擁抱死亡。這樣獨居的時刻值得珍惜,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領我們走出籠罩生活的陰影,走向愛人愛己之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白饅頭(來自豆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