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節目曾讓王菲主動談離婚,犀利追問郭敬明“抄襲案”,如今停播

整理撰文:新京報田偲妮 吳奇函 實習生夏秋子

新媒體編輯:田偲妮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粉絲截圖和節目組官微

本號內容均由新京報Fun娛樂:

↓↓

以及截至停播前, 最近更新的一期為9月8日播出的《電影<敦克爾克>與二戰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主持人竇文濤, 嘉賓:許子東, 馬家輝。

↓↓

筆者不曾想過, 在這兩年會接連遇到陪伴自己成長的節目相繼停播, 前有《康熙來了》, 今日《鏘鏘三人行》。

過去近20年的日子裡, 每週一到週五, 我盯著那一張小桌, 三杯茶水, 老友般的三人, 似是自家客廳裡發生的一場場真摯的儒鴻間的暢談大千芸芸眾生……

我漸漸從未成年不懂這個世界, 到跟隨著他們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觀, 看周遭視角越來越多元, 到走到我而立之年, 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 《鏘鏘三人行》也許不僅是我個人, 也許也是更多人心中真正的“螢屏上的良師益友”。

習慣竇文濤的聲音已多少年

所以在今天, 就當也是為自己, 我重新回顧起《鏘鏘三人行》從開播以來走過的點點滴滴, 那些經典議題、那些總像老友般親切但帶給你無限有趣的嘉賓……他們19年的存在, 讓一個個每天掙扎於生活雞毛蒜皮的小老百姓, 頓時覺得“雞毛蒜皮也都是樂趣”。

———我是已淚目分割線———

1998年4月1日, 《鏘鏘三人行》正式在鳳凰衛視開播, 當時定的節目形式是主持人竇文濤與兩位嘉賓坐著對熱點話題開始即興閒聊, 並各抒己見, 但卻又不屬於追求問題答案的“正論”, 而是“俗人閒話”。

據早年間報導,

當年鳳凰衛視的曹景行回憶“節目開播前, 製作了一次樣片, 並沒有太多準備, 因為這個節目要營造的就是老朋友聊天的氣氛, 話題也都是嘉賓提前碰一下。 ‘老朋友聊天還需要準備什麼呢?’”

所以此後的每週一到週五, 觀眾們有了每週五期的“老友談”, 話題涉及時政熱聞、文體娛話題、社會熱點、知識科普等, 一桌三人, 看遍大千世界。

印象裡幾次攝影棚的變化,收錄不全,圖三是最新的錄影棚樣貌

竇文濤是主持人,參與次數最多的常駐嘉賓有:許子東、梁文道、馬家輝……此外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常來嘉賓,後面會提到。

《鏘鏘三人行》一直以來無論是在觀眾還是業界大佬們心中都有非常好的口碑,他們覺得在這裡“很放鬆,能想說什麼說什麼,可以真性情”。

也許正因為節目這種定調,從創立初期,就有不少明星大咖主動要求參與節目。

早期的《鏘鏘三人行》有個週末特別版叫《明星三人行》

第一期節目的嘉賓是劉德華,開場劉德華的自我介紹是:“大家好,我是劉德華,很高興能和大家在這邊聊天,希望今天可以聊到一些事情是大家很想聽到的。”這樸實的開場白其實也是大部分嘉賓的心聲,要聊出真實的內心。

隨後參加《明星三人行》“天王天后級”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劉嘉玲、黎明、王菲等,其中王菲更是號稱在那個時期“唯一一次主動要求上節目”。

1999年,剛和竇唯離婚的王菲主動要求上《明星三人行》,聊了很多離婚後的心情、生活和感想。

然後到後來《鏘鏘三人行》裡,許多我們現在看的絕對一線明星,都在那裡貢獻了非常珍貴的畫面

↓↓

《鏘鏘三人行》自開播以來,製作上一直“不富裕”,竇文濤曾說:“鏘鏘就是遊擊隊,與20多個節目共用一個錄影棚,沒有屬於自己的資產,最初就連嘉賓坐的那三把椅子都不是自己的,後來有個潮州的觀眾看我們窮,自己燒了點瓷器給寄來,說看你們太慘了,老是那幾個杯子。”

↓↓

早期的節目錄製

直到2006年春節後,《鏘鏘三人行》才真正有了節目組,這個組在北京負責準備資料、聯繫嘉賓和後期合成剪輯,但也只有一個“半脫產”的製片人(他還負責其他節目),加上一個正式員工和三四個實習生。

但就是這樣一個“摳摳嗖嗖”的製作規模,卻長壽播出了19年,在我看來基本做到了“沒有他們請不到的嘉賓”,這是為什麼?

也許還是得從《鏘鏘三人行》的節目話題說起,也正是因為這些選題的設置,精英級嘉賓的侃侃而談,才能影響這麼多人的成長。

節目組曾製作的部分選題拼圖

如圖所見《鏘鏘三人行》節目議題基本什麼都聊,以下靠記憶堆出幾期,從這幾期節目裡你能看到為什麼“鏘鏘”能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如此之大。

它開啟了我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個人印象裡最過癮的幾期當屬2007年王朔來的那三期聊“軍區大院的生活”,《鏘鏘三人行》歷來請的嘉賓都見多識廣巧舌如簧,但遇到王朔,我也是少有的見到一個嘉賓幾乎全場hold住節奏的“噴”。

當年王朔聊了不少有趣的料,像機關槍一樣噠噠噠的說起大院生活:“中午我們都有夏令營,就在八一射擊場。我們那時候叫軍事三項世界冠軍,社會主義友軍國家,就投彈、射擊、躍障礙。”

“跟臺灣眷村那時候概念差不多,本地人都叫‘老百姓',我小時候我們院兒那女孩特別逗:我們一出去看北京市--我們在復興路看不見老百姓,在木樨地橋那時候有站崗的--我們一進城我們院一女孩就說,哎呦這都是老百姓啊。我們有一個什麼概念啊,是軍屬的概念。我們從小不一定要在北京住,要跟著部隊走,而且大部分人都要跟著走。”

這些趣聞簡直打開了我另一個維度的認知,原來那個時候的人們是這樣的。

包括後來《鏘鏘三人行》還邀請過《侶行》的主人公夫婦張昕宇、梁紅,聽他們闖索馬里、原始部落,買遊艇去南極結婚等事,我才知道,這個世界有趣的人原來那麼多。

“鏘鏘”讓我也更有情懷。

印象裡竇文濤在鏡頭前鮮少哽咽的一次出現在2014年4月16日的張伯駒那期

張伯駒是著名的收藏家,最令人感慨的是,他新中國成立前,與張大千、徐悲鴻、啟功等諸先生一起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後,一直致力於為故宮博物院收購清宮流散書畫出謀劃策,自掏腰包甚至不顧自己的生活勵志要把“文物”交給國家,“還珠於民”。

從那期節目我才知道曾看過很多次的諸多故宮藏品背後有這麼一句話“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張伯駒貢獻追回的許多文物,大部分都是國寶級。

故宮鎮館之寶《遊春圖》

張伯駒收藏的李白《上陽臺帖》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家”卻晚景淒涼,還記得節目裡竇文濤說道“他晚年感冒了,到了醫院住七八個人的病房,單位裡還不准他轉院,我看唐師曾寫的這個文章裡就講到,後來有這個打抱不平的人到領導面前,就說他捐的東西能買幾所你們這個醫院,最後領導批示2月26日同意他轉院,但張伯駒已經停止了呼吸。”

當時的竇文濤已經哽咽,並且他點評張伯駒的話也看到我淚奔

張伯駒他沒有死,你滅不了他。當年他說過“我的東西不怕丟,永遠在故宮”。咱們都死光了,千秋後世都有張伯駒的名字。別看是極少數“精英”,好像有些老百姓覺得你們極少數你們活該倒楣。可是這些人身上的確有中華民族的文脈,凝聚著中華文明。

如果不是《鏘鏘三人行》,我或許不會認識到像張伯駒這樣有情懷、有風骨的人,而他們帶給我的觸動甚至影響到了自己往後的為人處世。

以及,它教會了我正義。

因為《鏘鏘三人行》,竇文濤被許多網友稱為“最得體的主持人”,尤記得在郭敬明參加的那期節目裡他的表現。

竇文濤從來都敢問,在問到當年郭敬明抄襲案判決時,他用犀利的語言問出了觀眾想問的話:不要貪著,它來它也會走,但是現在它跟你在同一個屋簷下,這是個緣分,就好好照顧它,大家就好好相處,等到它要走,它該走了,它就得上路。貓死了一兩個月,我湧起的不是難過,而是感恩。

如果要一一說完《鏘鏘三人行》的嘉賓和金句,我大概也需要花上一比一的19年時間,正如網友@忍冬Chiaki 說的:

在我意識的諸多影響中,鏘鏘算非常重要的一個。文濤教會我認拙,許子東為我開啟了一新的趣味,梁文道教會我怎麼裝x才妙,家輝給我補課,讓我明白一個女性社會下我所不知道的男性幽默是什麼樣子,査建英老師則直接影響了我書寫的語言風格。

來來往往《鏘鏘三人行》的“老友們”就在他們不自知的情況下影響了這麼多人的成長軌跡,而今,得暫時說一聲不想說出口的告別。

一些節目錄製的花絮

記得蔡康永曾說:如果一個節目有一天你發現你不再喜歡了,不要傷心,也許是因為你已經長大了,而它沒有跟上你的步伐……

但我及更多的觀眾也許一直想說這麼一句話:

鏘鏘為什麼能陪伴我們這麼久,不是我們沒長大,而是你們一開始,就在高處帶著我們成長。

印象裡幾次攝影棚的變化,收錄不全,圖三是最新的錄影棚樣貌

竇文濤是主持人,參與次數最多的常駐嘉賓有:許子東、梁文道、馬家輝……此外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常來嘉賓,後面會提到。

《鏘鏘三人行》一直以來無論是在觀眾還是業界大佬們心中都有非常好的口碑,他們覺得在這裡“很放鬆,能想說什麼說什麼,可以真性情”。

也許正因為節目這種定調,從創立初期,就有不少明星大咖主動要求參與節目。

早期的《鏘鏘三人行》有個週末特別版叫《明星三人行》

第一期節目的嘉賓是劉德華,開場劉德華的自我介紹是:“大家好,我是劉德華,很高興能和大家在這邊聊天,希望今天可以聊到一些事情是大家很想聽到的。”這樸實的開場白其實也是大部分嘉賓的心聲,要聊出真實的內心。

隨後參加《明星三人行》“天王天后級”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劉嘉玲、黎明、王菲等,其中王菲更是號稱在那個時期“唯一一次主動要求上節目”。

1999年,剛和竇唯離婚的王菲主動要求上《明星三人行》,聊了很多離婚後的心情、生活和感想。

然後到後來《鏘鏘三人行》裡,許多我們現在看的絕對一線明星,都在那裡貢獻了非常珍貴的畫面

↓↓

《鏘鏘三人行》自開播以來,製作上一直“不富裕”,竇文濤曾說:“鏘鏘就是遊擊隊,與20多個節目共用一個錄影棚,沒有屬於自己的資產,最初就連嘉賓坐的那三把椅子都不是自己的,後來有個潮州的觀眾看我們窮,自己燒了點瓷器給寄來,說看你們太慘了,老是那幾個杯子。”

↓↓

早期的節目錄製

直到2006年春節後,《鏘鏘三人行》才真正有了節目組,這個組在北京負責準備資料、聯繫嘉賓和後期合成剪輯,但也只有一個“半脫產”的製片人(他還負責其他節目),加上一個正式員工和三四個實習生。

但就是這樣一個“摳摳嗖嗖”的製作規模,卻長壽播出了19年,在我看來基本做到了“沒有他們請不到的嘉賓”,這是為什麼?

也許還是得從《鏘鏘三人行》的節目話題說起,也正是因為這些選題的設置,精英級嘉賓的侃侃而談,才能影響這麼多人的成長。

節目組曾製作的部分選題拼圖

如圖所見《鏘鏘三人行》節目議題基本什麼都聊,以下靠記憶堆出幾期,從這幾期節目裡你能看到為什麼“鏘鏘”能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如此之大。

它開啟了我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個人印象裡最過癮的幾期當屬2007年王朔來的那三期聊“軍區大院的生活”,《鏘鏘三人行》歷來請的嘉賓都見多識廣巧舌如簧,但遇到王朔,我也是少有的見到一個嘉賓幾乎全場hold住節奏的“噴”。

當年王朔聊了不少有趣的料,像機關槍一樣噠噠噠的說起大院生活:“中午我們都有夏令營,就在八一射擊場。我們那時候叫軍事三項世界冠軍,社會主義友軍國家,就投彈、射擊、躍障礙。”

“跟臺灣眷村那時候概念差不多,本地人都叫‘老百姓',我小時候我們院兒那女孩特別逗:我們一出去看北京市--我們在復興路看不見老百姓,在木樨地橋那時候有站崗的--我們一進城我們院一女孩就說,哎呦這都是老百姓啊。我們有一個什麼概念啊,是軍屬的概念。我們從小不一定要在北京住,要跟著部隊走,而且大部分人都要跟著走。”

這些趣聞簡直打開了我另一個維度的認知,原來那個時候的人們是這樣的。

包括後來《鏘鏘三人行》還邀請過《侶行》的主人公夫婦張昕宇、梁紅,聽他們闖索馬里、原始部落,買遊艇去南極結婚等事,我才知道,這個世界有趣的人原來那麼多。

“鏘鏘”讓我也更有情懷。

印象裡竇文濤在鏡頭前鮮少哽咽的一次出現在2014年4月16日的張伯駒那期

張伯駒是著名的收藏家,最令人感慨的是,他新中國成立前,與張大千、徐悲鴻、啟功等諸先生一起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後,一直致力於為故宮博物院收購清宮流散書畫出謀劃策,自掏腰包甚至不顧自己的生活勵志要把“文物”交給國家,“還珠於民”。

從那期節目我才知道曾看過很多次的諸多故宮藏品背後有這麼一句話“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張伯駒貢獻追回的許多文物,大部分都是國寶級。

故宮鎮館之寶《遊春圖》

張伯駒收藏的李白《上陽臺帖》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家”卻晚景淒涼,還記得節目裡竇文濤說道“他晚年感冒了,到了醫院住七八個人的病房,單位裡還不准他轉院,我看唐師曾寫的這個文章裡就講到,後來有這個打抱不平的人到領導面前,就說他捐的東西能買幾所你們這個醫院,最後領導批示2月26日同意他轉院,但張伯駒已經停止了呼吸。”

當時的竇文濤已經哽咽,並且他點評張伯駒的話也看到我淚奔

張伯駒他沒有死,你滅不了他。當年他說過“我的東西不怕丟,永遠在故宮”。咱們都死光了,千秋後世都有張伯駒的名字。別看是極少數“精英”,好像有些老百姓覺得你們極少數你們活該倒楣。可是這些人身上的確有中華民族的文脈,凝聚著中華文明。

如果不是《鏘鏘三人行》,我或許不會認識到像張伯駒這樣有情懷、有風骨的人,而他們帶給我的觸動甚至影響到了自己往後的為人處世。

以及,它教會了我正義。

因為《鏘鏘三人行》,竇文濤被許多網友稱為“最得體的主持人”,尤記得在郭敬明參加的那期節目裡他的表現。

竇文濤從來都敢問,在問到當年郭敬明抄襲案判決時,他用犀利的語言問出了觀眾想問的話:不要貪著,它來它也會走,但是現在它跟你在同一個屋簷下,這是個緣分,就好好照顧它,大家就好好相處,等到它要走,它該走了,它就得上路。貓死了一兩個月,我湧起的不是難過,而是感恩。

如果要一一說完《鏘鏘三人行》的嘉賓和金句,我大概也需要花上一比一的19年時間,正如網友@忍冬Chiaki 說的:

在我意識的諸多影響中,鏘鏘算非常重要的一個。文濤教會我認拙,許子東為我開啟了一新的趣味,梁文道教會我怎麼裝x才妙,家輝給我補課,讓我明白一個女性社會下我所不知道的男性幽默是什麼樣子,査建英老師則直接影響了我書寫的語言風格。

來來往往《鏘鏘三人行》的“老友們”就在他們不自知的情況下影響了這麼多人的成長軌跡,而今,得暫時說一聲不想說出口的告別。

一些節目錄製的花絮

記得蔡康永曾說:如果一個節目有一天你發現你不再喜歡了,不要傷心,也許是因為你已經長大了,而它沒有跟上你的步伐……

但我及更多的觀眾也許一直想說這麼一句話:

鏘鏘為什麼能陪伴我們這麼久,不是我們沒長大,而是你們一開始,就在高處帶著我們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